侃侃儒家经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儒家思想,则是这棵参天大树的干,更是这棵大树的根。《论语》是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一本书。《论语》语录体,既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又意蕴丰富,富有哲理,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而且应该鼓励青少年阅读,熟能成诵。今天,我们就品读品读儒家经典篇目《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不过,我并不想像语文课一样去品读,那太严肃,太正式,太拘谨,我想侃一侃古圣先贤。不过,首先声明一下,我并没有对先贤有不敬之意,我只是想让大家在欢乐中体会圣先贤的人格魅力,感悟儒家思想的魔力。一个春季,一个桃花杏花绽放的春季,姑且这么说吧,一个老人,一个70多岁的老人,带着几个人正在优哉游哉的走在桃杏林中。这个老人就是我们的先哲,孔子,孔老师。另外几个人,是他的得意弟子。绿草茵茵,落英缤纷。在一棵古老的杏树下,孔子与学生席地而坐。酷爱古琴的曾皙铺好琴,弹奏着老师最喜爱的《韶》《武》《雅》《颂》之音。孔子闭着眼,听着醉人的音乐,回忆起自己几十年的起起伏伏,东奔西走,漂泊不定的生涯,不禁感慨万千:“唉——”孔子轻轻叹道,“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了一些,没有人用我了,所以我平时就说过:‘人家是不了解我的。’如果有人了解了你们,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孔老师话音未落,忠诚而勇武的子路,就腾地一下站起来,“率尔”而答。按照当时的礼节,旁若无人的回答问题是“非礼”的,是十分没有礼貌的,但子路心直口快,一见老师发问,便不假思索,抢答说:“一个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敌军来犯,内有灾荒待救,如果由我子路来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使人人勇敢,而且懂得道理。”子路多大啊,60岁啊,60岁应该老谋深算啊,可这个老头,这个历经岁月磨练的老头还这么沉不住气,多坦率,多直率,近乎粗鲁,却很可爱,简直是个老顽童。然而,这个老顽童,这个60岁的老顽童,依然自信满满,志向远大。有人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对子路来说,人生就是用来奋斗的,无奋斗不人生。

  子路谈完了自己的志,孔老师“哂之”,笑了笑。冉有看到了,他犹豫了,甚至有点担心了。可是,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正在冉有犹豫担心之时,我们的孔老师见没有人说话了,就直接点名了:“求而何如?”我们的冉有同学,可能没想到“苹果”能这么快砸到自己的头上,毕竟还有其他同学,比如比他大的曾皙。可孔老师偏偏跳过了比他大的曾皙,点了:“求尔何如?”

  于是,我们的冉有同学,大约是在紧张之中,不,应该是深思熟虑之后,说出了自己的志向:“一个周围六七十里或五六里的小国,由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使人民富足;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了。” 冉有同学被孔老师点名时,大概还没有想好怎么说,但老师点名了,火烧屁股了,要说啊。于是冉有同学说:“方六七十。”不对大了,是不是要被老师“哂之”啊,小点,再小点,“如五六十”够小的了,再小就没有了,就它了,“由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使人民富足”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冉有同学治理的国家比子路的“千乘之国”可小多了,和子路相比,冉有同学多么的谦虚啊。即使这样冉有同学还觉得不够,于是冉有同学补充说:“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我治理三年仅仅能“足民”,仅仅是让老百姓富足成效单一。大家看看,冉有同学谦虚到何种地步啊。事实上,此时的冉有已经是“季氏宰”了,就是季氏的家臣,掌管着季氏的大权,管的地方可不只方圆六七十里的地方。礼乐呢,冉有同学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推行礼乐教化不是我冉有能力所及了,礼乐教化要等到君子去推行。谦虚的冉有同学把话说的滴说不漏,恰到好处,很有分寸。

  谦虚而有分寸的冉有同学,在无意中却给我的的公西华同学挖了一个大坑。我想此时27岁的后生公西华听到冉有同学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一定暗暗叫苦,甚至有想揍冉有同学的心。礼乐教化要等到君子去推行,我的哥哥唉,不,我的叔叔啊,你不带这么坑人的啊,我就是有致于礼乐教化啊。可君子,君子是我们老师的理想化的人格, 以行仁、行义为己任。我哪够资格啊。

  “赤,尔何如?”我们的孔老师点名了,公西华不得不回答了:“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一上来就表示自己能力可能不够但愿意学习,这是作为小辈对长辈的尊重,可见我们的公西华同学的性格多么谦恭有礼。我们的公西华同学“愿学焉”,学什么呢,学比如宗庙祭祀之事,或者盟会之际,穿着礼服,带着礼帽,去做一个司仪的小傧相。小傧相是什么呢?说得通俗点就是主持人。主持人,有人说,想做主持人志向确实小。但你不要忘了宗庙祭祀之事,或者盟会之际这几个修饰词啊。我们看过古代电视剧,你看看皇帝登基大典,祭祀宗庙、天地的仪式,都是谁在主持啊,不都是宰相级别的人物吗?即使今天,我们今天要举办一个大活动,比如祭孔大典,甚至各国领导人都来参加的冬奥会开幕式,由你来做组织者和主持人。这是一般的人吗?这岂是一般能力的人能够完成的任务?公西同学含蓄谦逊又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多会说话的公西华同学啊,辞令“口到”擒来,娴熟到如火纯情的地步啊。

  孔老师的课堂上,共有四个同学,三个同学都说完了自己的志向,还剩一个曾点。曾点在做什么呢,他在悠闲自在的弹着瑟,音乐弥漫在课堂上。此时,乐曲正接近尾声。“点,尔何如?”正在弹瑟的曾点,听到我们孔老师点他的名,从容不迫的把最后几弦弹完,他铿然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问题,从曾皙的“鼓”“舍”“作”三个动作及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到曾皙同学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的曾皙同学说:“异乎三子者之撰。”那么,曾皙同学志向“异”在何处呢? “异”在: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场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这富有诗意的情场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

  在这诗情画意的情景描写中,曾皙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以至于我们的孔老师都忍不住:“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不要说,我们的孔老师了,就是今天我们读到这些语句,依然心向往之啊。 当四个学生谈完了自己的志向,孔老师进行了点评,他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认为子路的的谈话不够谦虚。而对冉有没有明确的点评,但从“唯求则非邦也与?”可以看出,孔老师对冉有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对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老师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给予最高评价的就是曾皙了,孔老师直接,“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老师为何“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梳理一下,孔老师四个学生志向之间的有没有内在联系。我们先看子路的志向,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他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他侧重以勇治国。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他侧重以富治国。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朝见天子时担任一个小相。他侧重以礼治国。曾皙懂得志向是暮春时节,脱下冬衣后穿上春衣,和五六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带着六七个志同道合的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他并没有述说什么治国之策,只是描绘了一幅春游图。四个人的志向,表面上看起来各有不相同,但事实上,这四个人的志向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国家,无论大小,只有先强兵,不挨打;才能再富国,不挨饿;然后才能进行礼乐教化,最后才是曾皙描绘的最美春游图。曾皙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的最美春游图,是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是大同社会,更是孔老师所期望的最高境界。史学家杨树达认为,“孔子所以与曾点者,以点之所以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是很有见地的。

  此外,孔老师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争不断,孔老师一直想恢复周礼,以便实现天下太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孔老师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有人说,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晚年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老师恬退避世之心,故孔老师“与点”。

  中国有幸有孔子,千百年来,孔子的思想为多灾多难的中国人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进而凝聚成太阳的光芒,照耀着中国人前行。一代代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照耀下,拼搏出一代代的辉煌。中华文化经典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泉,愿我们在畅读文化经典中吸取精神与力量,使我们的人生行稳致远,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举报/反馈

上一篇:人社部通知,关于应届生就业政策的调整,事业单位也降低招考条件
下一篇:初中数学《点和线》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