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冲刺:7个能力详解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0-02-06
手机版

  如果您的孩子正面临幼升小,

  可以接受一下几个来自灵魂的拷问:

  1.你和娃聊过幼升小吗?娃对上小学是怎么理解的呢?

  2.娃在幼儿园时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的问题吗?

  3.娃能清晰理解老师或家人的指令吗?

  4.娃的表达逻辑怎么样?可否能清楚地叙述一件事情?

  5.平时娃的生活自理能力怎么样?

  市面上的幼升小衔接基本分为两类:

  一是学拼音、加减法等基础知识,

  二是以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为导向。

  在这里,专注于“幼升小衔接”、“外小冲刺班”领域3年的柴老师,想认真负责地告诉更多的家长:一定是选择以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为导向。

  实际上,这也是武汉最好的小学——武汉外国语学校的选拔标准:

  更看重孩子的“能力”,而非“技能”。

  假设孩子只是提前学了拼音和识字,

  其他的能力项并没有培养,

  很可能在小学二三年级成绩就会掉下来。

  因为,他提前习得的并非“学习的能力”,

  而只是比同龄人多储备了一些知识量,

  当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龄孩子,

  同样学习了这些知识后,

  他便不再具备优势了。

  升升学园的老师这几年,

  接触了上千个跨越幼升小的孩子,

  她们最有发言权,听听她们的专业意见。

  核心价值篇 幼师的素养最重要

  

  采访对象:马老师

  观点:孩子需要一个耐心、理解、懂他的老师

  教育局要求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几乎是很少有孩子能达标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中涵盖了孩子的身心、动作发展,倾听与表述、阅读与书写准备、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科学探究、数学认知、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家长么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去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大概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准。

  我们的课堂是帮助孩子在五大领域的基础上发展七大能力: 领导力、表达力、创造力、专注力、运动力、逻辑力、自理力,和学拼音识字不一样的是这些能力是孩子的“硬件本领”,让孩子从幼儿园学习过渡到小学学习的环境中能够适应并更好地吸收知识。

  升升学园的老师全部来自教育专业,拥有行业至少5年的从业经验,并要求辅修儿童心理学,老师要观察、理解孩子;课堂容班率较低,最多12个孩子/班,一主一辅两位老师能够很细致地关注到孩子,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给出个性化的指导,基本上6节课下来,孩子就能看到明显的变化。

  

  课堂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被辅助老师详细记录下来,正是这些举动客观地让家长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认知篇 有些事错过再也不能重来

  

  采访对象:SiSi老师

  观点:家庭有正确的认知,孩子才有健康的人生。

  sisi老师06年毕业后,便开始在公立学校任职英语老师,带高中部的孩子。当时,她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两级分化严重,同样年龄的孩子,差异化非常大。乐观积极,蓬勃向上的孩子并不多,大部分孩子被动、厌学、找不到人生方向、日复一日地混日子,她感到异常震惊。

  当她尝试用自己的教育热情去引导这些孩子时,发现很难再去改变这些心智已经成熟的孩子,而造成孩子心理及行为消极的最大问题竟然大多来自于“家庭”。

  心理健康的孩子,遇到挫折,他会站起来,不会轻易放弃,这些孩子的家庭往往父母关系、亲子关系都不错,他们获得了足够的爱、关注和尊重,拥有独立的人格;而心理和人格不够健全的孩子,会习惯性逃避问题,内心没有安全感,对人生也没有规划和热情,这些孩子多半都会各有各的家庭教育问题。

  有的被家庭过于宠溺、保护过度,出了家门难以适应社会的残酷;有的父母过于忙碌,没有给到孩子应有的关注和尊重,孩子自暴自弃;还有的从小接受的就是灌输式教育,习惯了被动接受,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的经历,让sisi老师感触到家庭教育的指导太重要了!

  sisi老师说:“3-6岁的孩子正是性格和习惯养成的阶段,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足够的配合。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言行举止就像是家长的小影子,家长首先要客观看待自己的孩子,不期望过高给孩子压力,也不要妄自菲薄对孩子没有信心,再就是家长要学习了解孩子每个年龄段敏感期,去配合老师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许多家庭都认为,给孩子吃最好的东西,穿最贵的衣服,过最好的生活,他就会成为最好的孩子,并不是这样的!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提前做好规划,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提升短板,发挥优势,让他更加自信,逐渐肯定自己的能力,坚定自己的目标。

  成长路上,老师们的引导只是开场,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主场。

  践行篇 习惯养成,终身受益

  

  访对象:CoCo老师

  观点: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影响更多的家庭。

  CoCo老师的孩子也正在经历幼升小,家长的角色常常帮助她更有代入感地去考虑一个家庭及孩子真正需要的帮助。

  通过她日常的观察,她发现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有心无力”:虽然愿意给孩子陪伴,却没有方向和方法。家长往往自带滤镜,觉得自己的娃哪儿都好,无法客观地认知孩子的优缺点。

  上小学后,孩子们普遍的问题集中在:没有自主意识,比如放学后不知道写作业,每天需要家长跟在屁股后面催;心理脆弱,说不得半句重话,因为大多数孩子生活在“表扬环境”中;没有主见,做什么都寻求妈妈的帮助……

  这些问题,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提前做好引导,结果就会不一样:从小培养自主意识,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及时肯定孩子的主动性,对他进行鼓励,他就会做得越来越好;孩子犯错时,正面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平等沟通不逃避,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了就表扬,错了就打骂;多给孩子一个选择,引导让孩子在A和B中选择一个,而不是常常帮孩子去做选择。

  学科知识虽然重要,行为习惯却更加重要。家长先学习对的教育方式,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长。

  课程篇 开班信息&开课信息一览

  课程主题(图片可保存)开课信息(图片可保存)

上一篇:巴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让山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下一篇: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开发区教育分局)坚决打赢防“疫”战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