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办法。但是,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这不仅需要在备课环节上精心细心,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以下是我就小学数学备课和教学环节的几点看法。

  一、钻研教材、找准目标,做好课前预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自己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经历去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让教学鲜活生动,使每个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收获。

  我在日常的听评课教学活动中,发现个别教师在教学时仍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例如,二年级的“方向和位置”章节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教材要求,通过操场上师生共同辨认东、南、西、北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以及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抽象到图上的理解和应用。而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该章节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只是机械地带领学生在操场上熟记一下方向就草草结束了,致使学生们对其生活中东、南、西、北方向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并没有真正理解,如此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势必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课前的教学预设关系重大。教师备课时把握不准教学目标,会使教学产生“东一榔头、西一棍子”的不良局面,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现实问题也会束手无策。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做出充分的教学预设。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中都可能出现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都要力求万全,并做好不同情况的应对方法。只有胸有成竹,课堂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显而易见,把握教学目标、做好课前预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二、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考的问题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其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通常会与原有的认识在思维上有较高水平的碰撞,在学习新知识时,产生“这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等类似的想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活动,促使其主动去思考、去联想。换言之,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有效生成。

  例如,教授“年、月、日”这一章节时,我们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同学们常见的时间单位还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情境中转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来,引发了悬念、开启了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启发学生自行质疑,其教学效果会更好。让学生在掌握已有的数学知识及解题策略的基础上,又对新知识提出各种问题,这样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点

  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说:“理想的课堂是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育教学专家张梅玲说:“课堂教学过程是多边互动交往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学,互动生成的核心应该是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新课程追求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而开放式的教学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学生思维水平层次的提升为目标的。”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互动生成有效思考”。

  怎样才能做到互动生成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鲜活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随后,诱发学生自觉主动去探索解决,梳理构建数学模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个体倾听、表达,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唤醒及建构的一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时,出现了55÷5+54÷9、440-120÷6×5这样两道计算题目,我们该怎样教学呢?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遇到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他们会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但是,具体怎么落实呢?我先让学生们自己尝试做一做,或跟他们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并鼓励他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要求学生作答时,我不发表意见,只是请其他学生来帮忙评价,最后一步一步把题目的运算过程剖析出来。个人认为,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解答问题比老师包办传授知识,其学习效果会更好,学生掌握知识会更扎实、牢靠。

  上述事例说明,有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课堂才会出现互动的精彩场面。这种互动是在师生共同配合下形成的,是一种思维层面上的交流碰撞和交锋。同时,是教师在呈现问题的前提下,通过激活学生思维而迸发出的认知冲突。

  总之,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务必钻研教材、找准教学目标,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做到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考,逐步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胡舟 作者单位:拉萨市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董秀丽    

上一篇:曾立新率团赴澳门高校访问并参加内地与澳门产学研合作路演对接会
下一篇:四川宜宾:三大举措提高优待证含金量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