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支点撬动大能量(图)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3-30
手机版

  

  3月24日,72岁的义警肖诗河在放学高峰期疏导交通,保障校园周边道路畅通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干群夜话,义警担当,培育家风……近年来,吉安市青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坚持将群众利益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干群夜话暖人心,发挥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优势

  青原区坚持把“干群夜话”活动作为落实“党建+基层治理”工作机制的重要抓手,真诚倾听群众心声,畅通民情民意渠道,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党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3月21日晚8时许,富田镇江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灯火通明,一张方桌,几条长凳,镇上、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十多名村民围坐在灯光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干群夜话”活动便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当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村民刘余海讲出了自己的烦恼:“咱们村的机耕道是泥巴路,去年被农机压得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有积水,进出农田很不方便。我认为,要运些土来,把路压压实,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是哟,那条路没下雨还能走,下完雨,车一走轮子就打滑。”“要修就要趁着播种前修,在农忙的时候修会耽误事。”旁边几名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好!村里正好在建水系连通工程,咱们可以就地取材,把挖出来的土方填到机耕道上,把路好好修整修整。村干部明天就开始干,争取这周就修好!”村民们交流完意见后,江背村党支部书记罗兹江当场回应。

  而在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干群夜话早已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今年1月13日,东固畲族乡开展“干群夜话”活动,江口村村民吴祖贵提出,每到过年,村里很多留守老人的亲属没有回家,老人们很孤单,希望加大对留守老人的关心关爱。于是,村干部们赶在春节之前,对颐养之家进行提升改造,设置厨房、餐厅、活动室、医务室等,老人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平日里,村两委干部还会隔三差五一起下厨,为老人们煮上热腾腾的饺子,陪老人们聊天、下棋。

  “我们把开展‘干群夜话’活动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发展、凝聚民心、激发活力上,切实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东固畲族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有问有答,有求有应。每一场“干群夜话”活动都气氛热烈而融洽,了解百姓心声,回应民生关注,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思考一:干部与群众同照一盏灯、同坐一条凳,这是青原区开展“干群夜话”活动的常态。小到柴米油盐、邻里纠纷,大到文明创建、乡村振兴,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凝聚了合力,激发了活力。“干群夜话”活动,促使基层干部融入了群众“生活圈”,建立了干群联系的“朋友圈”,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时代要求,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正能量。

  义警担当显身手,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管理水平,青原区以群防群治为抓手,组建了义警支队1个、大队11个、中队124个。青原区充分发挥义警“眼、耳、口、手、足”作用,将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向纵深推进。

  值夏镇,是青原区的一个商贸重镇,商贩多,住户多,虽活跃了当地经济,但也带来不少基层治理难题。2019年,本着“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想法,一支由群众组成的芗城义警队,开始穿行在大街小巷。

  “我是第一批芗城义警队队员,一开始是来帮忙,后来感觉自己做的这些事很有意义,就全身心地投入进来。”3月24日中午,记者见到肖诗河时,他正在值夏中心小学门口忙着疏导交通。72岁的他在每天上下学高峰期,都会主动来到值夏中心小学门口,指挥来往车辆慢行。肖诗河告诉记者,在义警们的指挥下,如今值夏中心小学门口不再拥堵不堪,而是秩序井然,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安全事故。

  白保忠,是值夏社区居委会主任,也是芗城义警队的一员。他对记者说:“平日里,义警队员们从文明劝导、纠纷化解、治安巡逻、环境治理、法治宣传等细微处着手,耐心、热情地处理着每一件事情。正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许多风险隐患在萌芽状态就被消除了。”据悉,社区里的矛盾纠纷调解室最多的一年调解过280多起纠纷,而有了这支义警队后,需要调解的纠纷逐年减少,去年仅有40多起。

  而在文陂镇,一支热心大妈义警队——渼姐说事团,也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以情感为出发点,讲俗理、明法理、拉家常,耐心倾听群众内心的想法和诉求,把矛盾纠纷防范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前端。

  如今,在青原区,像肖诗河、白保忠一样每天活跃在各条大街小巷的义警已有1066人。寻找走失的老人小孩、护航高考、调解纠纷、反诈宣传……都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青原义警,已成为平安青原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思考二: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检验基层社会治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青原区义警队员们来自群众,也服务群众,他们充分发挥“哨兵哨点哨位”的作用,成为搜集社情民意的“顺风耳”、隐患排查的“千里眼”、为民办事的“践行者”。义警队伍的建立,实现了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增强了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集体意识,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益实践。

  家风涵养乡风文明,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道德滋养

  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

  青原区以构筑精神高地、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为导向,将家风家训融入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经济发展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家风家训涵养乡村文明新风、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3月25日,一场春雨将富滩镇张家渡村洗刷得干净整洁。“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创业致富,勤俭持家”“举止稳重,言语文明,团结友爱,奋勇争先”……记者走进这个村子,只见村里每户人家大门口的墙壁上,都挂着一块家规家训木牌。

  “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从去年初开始,我们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家风亮相’活动,先是以家庭为单位推荐贴近生活实际的家规家训,再通过寻找家谱村史、牌匾楹联等挖掘体现时代要求的家规家训。”村党支部书记刘克昆告诉记者,通过把家规家训挂在自家门口,并把村民良好的家规家训与村规民约结合起来,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对村民们起到了自我监督和自我鞭策的作用。

  “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对家训践行不好、家庭卫生不好的家庭,我们会在村里的微信群里‘亮相’;对各方面表现都好的家庭,我们则会在微信群里点赞。”刘克昆坦言,村里的微信群已经成为线上的“红黑榜”,通过倡导践行好家训、弘扬好家风、树立家国情怀,推动全村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共识,大大提升了群众自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村民肖春发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村子里还设立了爱心超市,被评为“家风好榜样”可以累积积分兑换物品,这些积分在发展党员、评选文明市民等方面可以作为加分项。

  培育好家风,提升微治理,以家风家训为切口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让张家渡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去年村里的矛盾纠纷案件大幅减少,比上一年下降了近一半;绿佳源等企业看上张家渡村淳朴的民风,去年流转200多亩土地发展果蔬产业,带动当地20多名村民就业;张志浩、罗传强等创业青年纷纷返乡发展,流转上百亩土地种植白莲、桑葚等农产品,助力乡村旅游建设。

  思考三:家风,是家庭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体现了家族传承和历史沉淀。青原区充分发挥家风在涵养道德、厚植文化、润泽心灵的德治作用,利用家风的教化引导,推动家庭成员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了家庭生活中的各类矛盾。“家风亮相”活动在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很好的道德滋养。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玥 董文涛 文/图

上一篇:花式喂鸥非法抓鸥等将实现规范管理
下一篇:北京B的交通管制收紧了吗?报废摩托车放宽20年?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