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盲率80%到义务教育普及100%,中国的扫盲运动为什么能成功?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0-02-21
手机版

如今,中国人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率正不断提升。以义务教育为例,普及率接近100%,这个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高等教育普及率达到48%,相当于两个人里有一个人是大学生,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虽然今天读大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就算是读研究生都大有人在。但很多人不知道,在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0%,很多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即便到80年代,中国的文盲率依然是世界之最。

国外包括国内,有不少人认为中国这20年的发展,靠的是劳动力多和市场大。但这个并不是主要因素,我们的邻居印度,人口也多,基础建设当时比中国还好,为什么一直没发展起来呢。

其实,这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在短期内提升了人口素质,做到了“知识脱贫”。这个知识脱贫,就是全民扫盲。

基础教育薄弱曾经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突出短板,后来中国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为中国20年来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支持。

扫盲运动

中国现在的文盲数量有多少呢?想必很多人不知道,一共有5000万人。看到这个数字,你可能会很吃惊,这都9102年了,中国还有这么多文盲吗?

但是在70年前,文盲是社会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共有5.5亿人,其中4亿是文盲,文盲率达到80%。这还是综合城市和农村的比例,当时农村的文盲率,超过95%。从教育普及率来看,全国学龄儿童只有五分之一,初中入学率只有6%,比现在研究生的比例还低。

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你再对比下今天中国的扫盲率,一定会吃惊。70年来,中国人增加了9亿,现在全国人们的识字率达到96%,这个比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印度今天的识字率还不到75%。

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扫盲,跟国家发起的扫盲运动有关。在这个过程中,扫盲的方法就跟软件一样,不断迭代升级,在一个地方实验成功之后,迅速推广到其他地区。

军队识字

有一招,叫做“军用”转“民用”。在扫盲运动的初期,军队里通行的扫盲方法,叫做“三五教法”。就是一天教三到五个生字。

听起来很轻松的样子,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部队里大多的战士都是零基础,一天就算教几个字,他们都要死记硬背,结果就是学了新的,旧的又忘记了。这跟现在学习英语单词一样,被单词总是卡在前两页。

怎么办呢?解放军西南军区有一个文化干事,叫做祁建华,他发明了一种新方法,主要任务就是教育部队官兵,帮他们摆脱文盲。

祁建华的方法是,先让战士们学会汉字的拼音,教他们掌握拼读规律,然后再教常用字。这样,就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学会汉字,也称为“汉字速成法”。

这种方法的效果如何?战士们使用这套方法,差不多一天可以学习一两百个字,是之前的几十倍。而且汉字的注音字母一旦学会,学生就可以自己融会贯通,去学习别的汉字,完全不存在死记硬背。

识字教学

这套方法这么管用,很快就被推广开来,扩散到西南军区、贵州军区、中南军区,在这些地方实验成功之后,又进一步推广到工人和农民中。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祁建华被任命为副主任。在这样的大力推广之下,一年之后,全国职工文盲下降100万人,农民文盲下降308万人。

农村学习

到这,扫盲运动达到了阶段性的胜利,找到了好的方法。不过,不久之后人们发现,这个方法在军队好用,但是深入农村之后,却逐渐遇到瓶颈,特别是农村的学习效果并不稳定。

这跟结构有关系。军队的构成,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群小伙子长年累月在一个地方,学习的强度和学习效果的检验,都能得到保证。但是农村不一样,农村有小孩有老人,年龄差距非常大,学习的差距更是天上地下。村子里面成年人平时还要干农活,不能脱产集中学习,导致学习的成果难以得到巩固。

为了解决农村文盲的问题,教学的方法就要再次迭代,政府让农村人自己想办法。结果,还真就找到了解决之路。

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只有三百户人家的小村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文化水平低,村子的日子运转有很多的麻烦。

在当时,这个村子还在实行工分制,发放工资是按照一个人干了多少活,记了多少工分来算,跟今天的绩效考核一样。但问题是,整个村子都是文盲,记工分的时候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到了结账的时候,一塌糊涂。这个问题,导致当时村里的合作社差点办不下去。

怎么办呢?当时村里团支部办起了扫盲学习班,教学的内容也很有意思。他们不是单纯叫村民识字,而是村民干什么就学什么,教的都是姓名、地名、农活、农具相关的字。两个半月的时间,村里参加学习的115名青年,大部分都能自己纪工帐,这些村民通过扫盲学习,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农村妇女识字

扫盲运动在这个村子产生涟漪效应,那些学习能力强的青少年先学会识字,再反过来教不识字的大人,这样顺带解决了缺少老师的窘境。高家柳沟村的成功经营,推广到其他地区,扫盲运动又迎来一波热潮。

教育制度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最初的扫盲,是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缺少人才的暂时方法,但不能治本。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一个人刚完成扫盲,面对新的知识,又会变成文盲。

这个时候,要治本,就需要建立一套基础的教育制度,这就到了第三轮迭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那么多的文盲,主要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在学龄前接受教育,这是根本原因。于是,政府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基础教育上。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80、90、00、10这四代人,都享受了义务教育的红利。到了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被全面免除。到这儿,扫盲进入了系统化和制度化。

2019年,中国政府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知识脱贫”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非常大,为高素质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回顾了中国扫盲的历程,其实就是中国在应对发展过程中各种挑战的应变方法。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试点和试验,快速迭代找到解决方案。这对于个人来说也一样,提升竞争力的本质,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扫盲的本质是学习,只要通过不断学习和迭代,才能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不断解决困难。

上一篇:141[楊卫安,邬志辉]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义务教育供给的制度分析
下一篇:十二年义务教育哪年可以开始实施呢?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