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童直接跳入大学会有什么隐患?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7-05
手机版

原标题:天才儿童直接跳入大学会有什么隐患?

引言

近日,有一篇真实新闻报道,来自湛江的12岁儿童在高考中考出620的高分,成为了一名少年大学生。

这件事让许多人羡慕不已,有家长认为;同龄人还在被题海所摧残时,这个女孩倒是跳了出来,可以开心得玩了。

那么对于一些少年,只要抽象思维好,就可以跳过一些步骤,直接不拘一格降人才吗?而人才选拔标准和人才成长过程之间在这些“天才儿童”身上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矛盾问题?

具体分析

有部叫做《少年班》的电影,内容以攻克图灵测试为中心,讲述一个老师办置的智商特长班的故事。时间是在上世纪末,以特殊学生摔落神坛、大学生扩招为背景,讲老师顶住压力假传教育局的圣旨办了个少年班。理念就是不以年龄和出身为标尺,而是以智商为坐标,换句话说就是靠数学逻辑和思维为标尺来选拔人才。

现如今的12岁儿童上大学的新闻,乍听之下好像很震惊,但假如我们翻翻往年新闻,几乎每三年就会有一波这样的新闻。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从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是从大学宣传的角度来讲,提倡不拘一格降人才同一标尺奋勇争先,还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讲,这世上有天才,很多相对而言的普通人就该认命呢?

1:孩子过早接触社会复杂性,容易出现失控

首先,要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12岁的孩子可能逻辑思维比别人强,但问题是她其他方面的人生经验与发育发展也是一样同步吗?在《少年班》这部电影里,这些孩子因为过早地接触到大学里谈恋爱的问题,接触到社会阶层的复杂性,就出现了很多失控的暴力行径。

美国图灵测试是由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艾伦·图灵提出的重要理念,后来由约翰·冯·诺依曼在其体系结构沿用开创。但一个人有着超强的逻辑思维,就能同于能在任何领域做出大作为吗?

这个图灵俱乐部上世纪最为讥讽的两个案例,前后不差十年,两个后来该成为诺奖获得者的天才都曾经被拒之门外。而图灵延续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产生一个诺奖获得者。

2:大学就能玩了,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中国的填鸭式教育,是因为素质教育还在改革和推广过程中,而且教育对于教育家、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不可能这么迅速地推广提升。

因此很多家长基于应试教育的思路,以为高考多年教育已经呈现最终成果,所以告诉孩子“你到了大学就解放了”,这个观念其实是非常无知的。

虽然玩对于儿童也是一种学习,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把函授的学习与玩的学习完全割裂开来是错误的理解。如果认为大学就可以玩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即使孩子在大学可以做喜欢的事,但关键不是在于喜欢。因为今天你喜欢明天可能就不喜欢了,年轻人的喜欢都是很短效的,光靠喜欢是不能正确面对和有效规划自己的未来的。

3:先问问孩子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

有很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一两年仍旧失业,而且大学教予他们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可能因为有个前辈跟他们说了几句豪言壮语就能点亮他们的热情,但不是每个人在热情之后面对现实依旧能找到符合自己的道路的,更多的人是在几次尝试之后就钻牛角尖,然后就渐渐失去了热情。

当有权力去选择之前,我们要做的是有勇气去了解和见识。一个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人鼓起再大的勇气去挑战所谓的困难也是徒劳而无意义的。

所以首先不要问这个世界允许我们做什么,而是要问一个孩子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4:这世上什么事都有,但最重要的是不断的增长见识

上学的时候,我们以为被权威夸奖认可就是好孩子,是世界的一切。可我们一进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连骗子也可以毫无成本的下套夸你几句,就把你卖了。

我们在学校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有荣誉这一条线来操纵人心。导致人一旦进了社会,就很容易被些小戏弄导致信念丧失。

总的来说,一个人几岁上大学并不是重点问题,重点是一个孩子是否在不断地通过学习与实践增长自己的阅历和见识。知道自己未来到底要去哪里,有理想和主见。

伴随制度给我们的好处,但是不要太过依赖制度,否则终究还是会心智不够健全。

优竹教育

一起分享世界的点滴

微信公众号ID : yzjydyh

责任编辑:

上一篇:梦的起点——全国首届学院派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下一篇:你最喜欢《推理学院》狼人杀当中的那个角色?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