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论文大全11篇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西方艺术论文篇(1)

  艺术设计涵盖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多个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因素,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质的学科。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样化因素,表现于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设计之中。

  (二)艺术设计的特点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和传统的艺术设计是有区别的。它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审美标准也随着这些反面的变化在发展着变化。实际上,设计者表现能力、想象能力、感知能力等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形式,就是艺术设计。

  (三)艺术设计的风格

  艺术设计风格形成,有着时代性和地区性,不同的时代思想和地区特点,通过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形式。这种风格的形成和建立,一般是和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艺术设计的风格一般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及混合型风格这三种。

  (四)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艺术创作、艺术设计作品和艺术设计欣赏是设计活动的三个部分。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隐匿在设计的产品之中;并且,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可以在相关的消费中进行体现出来的,所以这种设计也具有价值性。设计作品除了又使用价值外,还有其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在欣赏中得以实现。艺术与设计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其关系主要有以下这两大方面。第一,艺术审美观念影响设计作品。首先来说,审美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具有能动的选择和定向功能,进而可以直接性的影响到设计者设计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第二,审美观念助于设计者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设计活动是由诸多因素影响的,设计者民族文化不同,其创意模式、形态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

  (五)艺术与设计的区别

  1.艺术在于诠释,设计在于理解。艺术家的设计理念是不仅仅是将一个观点或相关情感予以表露。而更多的是,艺术和人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各种联系方式。艺术创作的表现方式就显得别具一格。商业设计,则完全不同。

  2.艺术讲究天分,设计讲究技巧。从最开始的时候,艺术家都要经历学习绘画等一系列相关的历练学习,不断创作来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发展处自己的艺术特长。但是,艺术家最本质的价值在于其与生俱来的天分。

  3.艺术来源于灵感思维,设计来源于念头。或许两者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其创作的目的。换句话说,艺术创作其实就是从空白开始,创作方法就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意见、看法表达在各自的作品创作之中。

  二、东西方艺术的异同

  (一)东西方艺术的共同点

  1.艺术源头都比较历史悠久: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埃及.东方艺术就中国来说历史的源远流长就更不用说,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彩陶艺术的发展。

  2.东西方艺术从开始都有各自的:作品都带有巫性,宗教性,到后来对美的表现越来越重视。

  3.无论东西方美术描述对象都主要为人体:在中西美术上第一个绘画高潮都是人物画的高潮。

  4.近现代东西方艺术对心象艺术和镜象艺术都有了追求:西方绘画从19th印象主义,经后印象主义发展成20th层出不穷的野兽派,超现实派,实现了从镜象艺术到心象艺术的转变。因而西方同东方一样也注重了对心象艺术的追求。而东方艺术理论从古典写意相当于表现开始关于再现即写实的思想在现代也产生了。总的来说东西方俩者有一种互逆的发展方向。

  5.东西方艺术互相影响,吸取对方的优点:就拿西方艺术设计来说吧,现代西方绘画大师米罗,克里姆特,克利等人通过对东方艺术的学习,在创作手法上将东方艺术的表现性,写意性等性质融到自己的作品中。这种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西方绘画时那种求实的管束。

  (二)东西方艺术的不同点

  1.对美的欣赏不同

  中国国画的美,喜欢高雅的美。

  2.东方求意,西方好实

  a.东方艺术风格追求虚幻要有内涵和镜界而西方艺术风格追求现实主义较强。b.东方艺术就拿中国国画来讲,它讲意境,不讲透视,不求像而西画古典主义以写实为主。c.中国艺术的目的是为抒情,而不是为了表现。西方一直以写实为主,而且特别是以写人为主。d.东方神似,讲究气韵生动、西方行似,主要讲究行的要求。e.东方艺术的特点在于写意,并且注重总结,吸取精华而来设计表现。

  3.东西方艺术绘画效果各有优缺点

  西方的油彩画覆盖性强,厚重,可修补,但不易保持,易变灰变黯而东方的中国画用胶质调色,易遂自然,但添补有痕。

  4.东西方艺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东方的艺术的艺术形式,其是一种思考力的形式。相反,西方的则是一种夸张,另类的艺术形式,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5.东西方绘画的异面

  1)从表面上看是技法的不同:a.作画方法不同,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b.东西方绘画在选择材料的方法上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东方从色素来讲一般分为青,赤,黄,黑,白五色;而西方只选择三种颜色,其以红,黄,蓝为三原色。

  2)在艺术创初期,两者的观察方法也有所不同:中国绘画它是讲究在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绘画则不然,其讲究刻意的取景。

  3)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受哲学基础及审美意识等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影响的:中国画在构图上通常会讲究留白,但是西方绘画在构思上讲究完整。

  三、东西方艺术设计的相互对比分析

  (一)东方艺术设计的本质

  1.设计的真实性。这种设计理念自然为师,以自然力规划,强调了观察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设计灵感。

  2.设计的秩序性。首先,历代中国创作对细节不够关注,在形式之外注重象外之象,内在情感,注重把造型形式作为白哦先内在神韵的媒介。其次,中国设计不讲究是空的限制,不按本身的规律创作。

  3.设计的规律。中国传统设计根据朴素哲学的基本原理,讲究设计元素的收与放,紧与弛,明与暗,虚与实等的对比,在对比中提炼出存托、对比。

  4.东方艺术设计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有:(1)师承自然;(2)打破时空;(3)模仿;(4)再现与表现;(5)抽象性。

  (二)西方艺术设计的本质

  西方艺术设计关于设计的最早的观念,出现在古希腊。艺术一直是同技术、技巧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艺术包含技术、技能、技巧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艺术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灵感活动;艺术作为摹仿活动或在说谎,或在认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给设计艺术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真正开始改变把艺术视为手工技术的地位。这时的设计艺术观念继承了古希腊艺术的模仿性,更加重视设计艺术的功用价值,除了表现美以外,还表现真与善。

  四、东西方艺术设计差异的原因探析

  (一)东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性

  东西方艺术设计方面的差异,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社会背景。艺术设计在不断发展和变化,而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离不开消费社会的,它与消费社会息息相关。设计者的作品,特别是它们的外观,不仅包含了其功能,更是某种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体现。因此艺术设计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设计的角度,都离不开社会这个范畴。

  (二)东西方设计中遵循的哲学思想的差异性

  艺术与哲学作为不同的文化、不同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虽有不同,但可以互补。中国古代艺术哲学是以情感表现为核心,并且注重宗法关系。中国儒家、道家、禅家思想与艺术设计有极大的关系。可见,中国的艺术设计,是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与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而体现在设计的各个方面看。西方哲学是以人与自然分离为前提,宇宙作为人的认识对象而存在的。

  (三)东西方设计中伦理道德的差异性

  中国的儒家强调艺术是人的伦理道德情感的表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他的人格人品的表现。而西方的伦理道德,认为审美和伦理是同一的,强调美的道德性。

  (四)东西方宗教意识、的差异性

  艺术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宗教艺术。现代艺术也与现代宗教意识以及观念相互融合,两者有一种内在关系。东西方的不同,体现在艺术作品设计上,就形成了各自艺术设计的不同风格。

  五、东西方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东方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纯粹的隔绝式设计是不可取、不存在的,随着现在工业设计的发展,以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深入,设计方法已经进化到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动态和优化的设计,设计与生产一体化越来越明显。在未来,中国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中国设计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体现为以下二个方面:

  1.设计创作和传统工艺的联系,传统的工艺或工业技术配合现代的需要进行设计;

  2.对基本实用工具和家庭生活用品的设计。

  (二)西方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美学使得西方的艺术设计走向了科学,终于导致西方美学发展成为了一种走向生活的美学。走向过程的美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和艺术设计的呼应,强调艺术设计的行动化、生活化、倡导艺术设计的非物质性、费非审美性质,与生活融为一体。这种过程的倾向趋势越来越明显,艺术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西方艺术论文篇(2)

  19世纪后期,绘画界对现代艺术激进的探索推动了现代设计的革命。在美术界对构成产生明确认识,是从19世纪的后期印象派塞尚开始的。塞尚的绘画构图及其方法论,与立体造型的构成是相通的。其后塞尚对构成的认识又影响了特朗、马蒂斯、乌鲁克等,使他们建立了“野兽派”。继而又建立起了“未来主义”艺术。“未来主义”又发展为革命的“达达主义”。其表现贯穿着几何的、抽象形态的意识观念。受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影响,新时代的设计师开始挑战传统艺术形式,开拓了符合新的、工业化时代的的现代设计艺术风格。立体主义是最早地把时间-空间概念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艺术派别。它利用相对性原理和同时性原理,把不同时刻观察到的对象同时地表现出来,在画面中表现出更纯粹的几何形态。受此影响,设计师里特维尔特设计的“红蓝椅子”和“施罗德”住宅,把蒙德里安的二维构成延伸到三维空间,成为“风格派”设计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是现代主义设计在形式探索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强化对秩序的重要性,设计通过简化体现出秩序感,传统做法被设计师所淘汰。现代设计受到柯布西耶简洁主义所影响,把抽象的几何构成形式看作设计终极原则,反对过度的装饰,注重体现基本形态和强化功能,使理性主义成为设计风格的先锋。

  (二)新的艺术和设计形式通过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相互影响而产生

  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是交替转换并和其他派别相互影响的设计风格和现代艺术。其中体现了形式、语言的开拓精神和丰富多彩,并赋予时空新的概念。波普艺术以有秩序变化的图像重复、视错觉所形成视觉的动感和错觉的一种表现形式,波普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动感艺术加上光、影、声、形成一种全方位空间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波普艺术是依赖于视网膜影像错觉引发心理现象的一种媒体设计。在1960年代,装置艺术吸收了绘画、设计等因素和语言形式和生活垃圾等,创建一个新的领域概念,并对视觉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艺术设计与商业文化对于绘画艺术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波普艺术的开山之作——汉密尔顿的《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又如此吸引人》采用招贴印刷材料、照片、画报所组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而发端于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则是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反叛,以寻求更有活力的、多元的文化。通过借助过去的维多利亚、新艺术与装饰艺术风格,激发了许多设计师的怀旧思潮,将老的艺术形式进行现代化的运用,使产品具有浓厚的艺术创造意味,拓展了设计的理念和语汇。

  西方艺术论文篇(3)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于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而且,很快在中国发展起来。最早,在北洋师范学堂和两江师范学堂中分别开设了美术科,并且聘请外籍教师教授油画。当时一些留洋画家在回国以后也分别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从1912年到1928年之间,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分别创办了上海美专、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和杭州国立艺专等艺术学校。而到了解放前,全国已有高等艺术院校18所。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高校院系通过不断地调整和重组,到现在已有各类高等艺术院校三十余所。此外,全国各类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也先后成立了不同类型的艺术专业科系。90年代,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还先后建立以研究艺术为主并进行综合人文素质教育的艺术学系,如南京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和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而上海大学、山西大学、贵州大学等学校则在此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以二级学院为性质的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自出现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于学院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是,在艺术教育中,学院始终扮演着一个正统的官方角色。从19世纪开始,学院艺术教育体系却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质疑和争议。原因是在西方,各种新的体系和思想慢慢出现在公众视野,如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画廊体系的建立等等,许多思想创新和风格前卫的艺术家已经不必再依靠学院权威来获取认同。

  解放以后,尤其在50年代初,苏联模式影响了中国的各个阶层和制度。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这就导致了整个教育体系格局过于僵化,只强调对口专业教育,而不考虑人才培养上对全面素质的要求。尤其在教育思想上,完全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只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过于强调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

  现在,中国已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当代艺术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类型。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与新艺术类型结合而成的产物。比如绘画、雕塑和建筑之间装置艺术,雕塑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结合出现的大地艺术和都市环境艺术,图像、音响和电脑技术结合出现的多媒体艺术等等。使得各类艺术学院不能只关注过去的艺术和传统,而应该与时俱进,对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以及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向做一个正确的研究与把握。避免再发生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美术学院曾经出现过的状况。

  西方艺术论文篇(4)

  “科学思想是西方人历史悠久的理性思维方式的产物。“实践性”是科学思维形成的基本判断标准。

  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方法论就是有着悠久的科学思维传统的西方文艺思想观念的现代意识形态的体现,而且西方现代文艺方法论的构成也能证明它是一种科学思维的文艺方法论。

  西方现代文艺方法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时代而兴起的现代文艺思潮的产物。科学极大地发展和科学思想的形成是西方社会进入现代化的标志。科学系统论的学术方法使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学科开始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和西方各国的思想领域中出现多种学科思想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相互渗透的学术理论现象,特别是科学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思想体系和现代人们思维的基本方式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上出现了科学思想取代他意识形态思想的发展倾向。

  渗透到文艺中的其他学科的思潮构成了所谓的西方现代文艺方法论体系。西方现代文艺方法就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产物。

  西方文艺美学方法是将艺术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产物,这一点在文艺美学方法的研究分类上十分明显。一般西方文艺美学方法分为社会历史研究法、结构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形研究法、符号研究法等。

  如: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心理学、强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

  代表人物:叔本华、本格森、尼采、斯宾塞、弗洛伊德、荣格……

  二、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变化

  艺术起源于原始文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艺术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早在1839年发明了照相术,关于“艺术臣服于科学,艺术与科学是对手吗?”这样的讨论就没有停歇过。19世纪中叶的画家开始利用照片绘画,但其目的是“参照照片”而并非“画照片”,此时的图像是从属于绘画的,绘画与摄影处在一种主从的关系中。19世纪末开始,画家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摄影将逐步取代传统绘画,是极力地避让摄影,还是主动地“借用”摄影,这是20世纪

  转贴于

  以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艺术对待摄影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态度。

  1915年,杜尚将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提交到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成为了西方艺术界的一个转折点。杜尚直接将来自现实生活的产品纳入到艺术系统之中,打破了非艺术与艺术的分界。艺术作品日趋商品化。

  从而有了所谓“艺术的终结”。当画家将一块空白画布当作美术作品展览的时候,当作家将打字机自动敲出的符号当作小说发表的时候,当钢琴大师将静默的4分33秒作为作品演奏的时候,现代艺术的实验已经走到了终点,并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意味着艺术的终结。这就是对艺术的一种消解。

  三、论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画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遗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注重的是画的意境,讲究淡泊名利的悠远之感。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传统的中国画对笔、墨、纸、砚、颜料、画工、书法、印章等,都很讲究,制作程序繁琐,要消耗大量地时间和精力,产品的产量较小,且价格昂贵。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使艺术更加得大众化,大量的商业艺术复制品出现,为人们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绘画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艺术品市场更是百花齐放。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廉价名画复制品,使更多人可以购买艺术品作为自己的家居装饰品。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当前的科学技术在逐步取代绘画技法,电脑也可以画出水墨意境的作品,并且效果丰富,易于掌握,这对制作方法复杂的传统中国画来说是一种冲击。

  传统中国画是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逐渐被继承下来的。“画分三科”——山水、人物、花鸟,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如:黄派、徐派、吴门画派、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湖州竹派、常州画派、米派、松江派、浙派……传统中国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上流人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传统中国画的作画形式渐渐地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对国画艺术作品的需求,一些画家村开始了产业式的管理,创作国画和制作国画复制品,多产多销式经营,并且注重画作的品质和质量,也带来了不错的利润。这是一种产业化的大众文化,这类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艺术的商业化。

  西方艺术论文篇(5)

  《简?爱》这部名著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比较熟知,它几乎在全世界每一所大学图书馆里都有收藏,就笔者个人而言,也十分喜欢这部名著,欣赏里面的女主人公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这个一个故事:一个叫“简爱“的孤女,从小被收养在舅舅家,他舅母十分讨厌她,在她舅舅死后,将还是未成年孩子的她送到一家教会学校,由她自生自灭。几年后,她大概十八岁离开炼狱般的学校,到一家庄园做家庭教师。由此爱上了那个庄园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而正当两人举行婚礼之际,得知了男主人居然有一个老婆,还是疯子,就被关在她每天生活的城堡里。于是,她伤心离开,被一户兄妹三人所救。她隐姓埋名又做起了简陋临时学校的教师,而三兄妹的大哥却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他们竟然是表兄妹的关系,并且得到了一个死去亲人的一大笔遗产。找回亲情,拥有财富的简爱心中挂念罗切斯特先生,悄悄回到那个庄园,却发现罗切斯特先生在疯妻放火烧屋的行径下,受伤成了盲人,城堡也成了废墟。于是简爱回到了已经单身,没有束缚的罗切斯特先生身边,两人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文章的结局很唯美,让读者对于后面的故事充满了期待。

  笔者认为,这部名著的艺术成就在西方文学中独树一帜,很难有类似的作品超越它。它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因为这部作品一夜成名,从此进入了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总体来看,《简?爱》在西方文学中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小说实际上就是以“夏洛蒂?勃朗特“作者本人的悲惨遭遇改编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艺术加工,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给西方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冲击了传统的西方文学的桎梏。小说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具有十足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是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所逐渐承认和推崇的。

  第二,具有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这部作品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既有现实主义色彩,又兼具欧洲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在写作的文学风格上,夏洛蒂独树一帜,它对于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拿捏十分到位。她文笔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现实又不失浪漫,加之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使得小说贴近读者,贴近现实,很多读者读着读着仿佛身临其境般陶醉。同时,小说又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特点,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所特有的气质。作者在叙述中自然地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和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小说的“自然”境界扑朔朦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赞不绝口。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和想象性是《简?爱》的艺术特质,正是它四处弥漫的浓烈的诗意构成了它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①在西方文学中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至今这种影响力仍然经久不衰。

  第三,时代与作者相矛盾

  仔细阅读这篇小说,很多读者都会发现小说中矛盾的地方很多,也许这就是生活吧,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这部作品被很多西方文学家诟病的地方是缺乏对于现实更为理智和深刻的解读,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在对疯女人的描写中,小说过多地追求“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气氛而减弱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性。又比如在对牧师圣约翰的描写上,美化他献身基督教的传道事业,而掩盖了殖民主义者文化侵略的性质。不过小说中所表现的这些局限性的成因很复杂,有的是受作者本人的阅历所致,毕竟作者只活了不到40岁,有的是因作品本身形式的特点而定,而有的则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时代与作者的个人局限性相矛盾。其实这种情况在西方文学中非常普遍,看看《唐吉可德》,再看看《巴黎圣母院》哪一部作品不存在争议与矛盾!不过争议与矛盾都掩盖不了《简?爱》的艺术成就,也许在西方的文学中,时代与作者永远是一对矛盾体,没有矛盾体的作品称不上一部著作。

  总之,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力依然巨大,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成。读者仍然对它百看不厌,它至今仍然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书。其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不必多言,小说的独特魅力在于塑造了简?爱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简?爱的魅力则在于她鲜明的反抗精神与独到的人格魅力。②它的艺术成就早已超出了作品本身,它不仅带给西方文学诸多变革,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更多的人,悄然的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方艺术论文篇(6)

  这一时期的油画色彩突破了以往绘画形式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大胆探索,画家们喜欢表现大自然的壮美辽阔、天光一色的景象,画面光线耀眼,奔放挥洒,带有强烈的戏剧性和主观性色彩。比如,康斯特布尔将自身对于田园风光的主观亲切感融入到用色中,在其代表作《山谷农田》的烂漫影色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画家对自然的主观感受。由于油画的调色媒介是亚麻子油,干得较慢,这一时期的画家可以在颜料未干时对画面色调加以修改和调整,或采用古典多层染法,营造色彩的层次感。16世纪的名作《蒙娜丽莎》中,达芬奇通过对远景施用蓝绿色调来陪衬蒙娜丽莎美丽的肤色,并运用渐隐法使色彩近暖远冷、远虚近实增加了画面空间感。这一时期的画作以利用光和影描绘人物为主要表现手法,使得画面形象的立体感大大增加,实现了“强烈光照下真正的色”。16世纪的画家们信奉受光的色彩,投影和暗部的色彩只是作为辅助色或偶然色出现,用色的总体原则是通过色彩表现主体的受光部,暗部则少用色彩。很多画家在表现山、树等远景的油画中采用“色彩透视法”,即用浅蓝、紫蓝、蓝绿画远景,越远越淡。除此之外,画家们还用黄、金黄、土黄等黄色系营造受光部的聚光效果,力求展现光照下“真正的色”。这种程式化的“空间层次”色彩表现技法一直沿用到17世纪。

  (二)19世纪——印象主义时期色彩的瞬间闪烁

  19世纪德国自然科学家、诗人歌德发表了著作《色彩论》,创造性地将色彩划分为冷暖色系,并赋予其正负的抽象表情。正色即暖色,红、黄、绿代表喜悦和明朗,负色即冷色,蓝、紫等代表胆怯、忧郁,这种理念成为了19世纪油画色彩的先驱。这一时期油画色彩运用的杰出代表是印象派。印象派画家通过细心捕捉大自然色彩的瞬间变化,使色彩从16世纪的光影和明暗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的点彩油画暗部色彩处理极为透明,用笔也更加随意,通过对或冷或暖的中间色的运用,使得画面呈现出闪烁的感觉,这一技法突破了古典画法明暗色阶对色彩的捆绑,展现出色彩律动的光感,画面更为活跃、即兴。印象主义时期,油画色彩的生命感被画家们用来表现象征意义,高更就是19世纪善用色彩象征性的代表,其画作《亡者的灵魂注视着》中,暗紫色背景、墨蓝色围裙等象征死亡的暗色调与黄色床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色彩的象征性使得画面充满神秘阴郁的死亡感。到了19世纪后期,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更加追求色彩的象征性和主观性。他的《向日葵》中,柠檬黄、铬黄、橙黄等纯黄色系的应用与蓝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流动、激情的笔触和用色形成了结实、奔放的油画风格。另一位代表画家塞尚的油画色彩风格更为理性,他不仅利用色彩的明暗展现体积感,还通过冷暖色彩加强事物的表现效果,这种尝试引发了立体主义的兴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三)20世纪——野兽派时期色彩的自发、本能和情感

  20世纪,色彩的力量在野兽派的画作中找到了最直接、最强烈的表现形式。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画家们本能地、自发地宣泄着色彩表现力,他们热衷于运用鲜艳、浓烈的色彩展现画面的装饰性。注重色彩引起的人们的生理、心理反应是这一时期色彩表现革命的突破性观点。马蒂斯认为,色彩可以独立于油画的客体之外,呈现出影响欣赏者的情感力量,画家们认为单纯色彩的运用影响力更为强烈——蓝色摄人灵魂、红色影响血压,甚至有的色彩拼接会惹人愤怒。通过对画面主体色彩的归纳、取舍以及各种纯粹的红与绿,蓝与橙,紫与黄的对比、分割、穿插、渗透,使画面更为均衡,空间更为自由。以表现性著称的野兽派更加注重色彩的装饰性,画家们致力于通过色彩的搭配和并置,展现色彩的节奏与韵律,创设画面的装饰感,还借鉴装饰画和壁画的用色方法,依靠色彩对比形成画面视觉冲击力。如德兰的油画《伦敦桥》通过大块不同色调的强烈对比展现了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装饰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西方油画艺术中色彩的艺术特征

  西方油画色彩经历了以上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后,确立了独特的艺术特征,下面笔者就将详细阐述西方油画色彩主观性、象征性和装饰性三个艺术特征。

  (一)西方油画中色彩的主观性

  西方油画色彩的主观性是指区别于客观事物本身的色彩,是画家根据画面美学需要和绘画主题对色彩进行的二次创造,这时的色彩已不再是自然物象色彩的客观反映,而成为一种表达特定精神内涵以及主体思想情感的个性艺术语言。例如,塞尚的油画通过色彩结构的重组以及块面、色域的冷暖渐变,使作品和现实拉开了距离,流露出了画家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色彩焕发了精神。又如,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更加重视色彩的表现力与象征性,通过主观性色彩的巧妙运用,将内心热烈而又质朴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到了以表现性绘画为特色的野兽派,油画色彩成为完全主观的表现手段,成为构建画面空间感和情感氛围的主体。用色彩表现精神是近现代西方油画的主要特征之一。色彩主观性特点在油画各个流派中都有运用,除了在后印象主义、抽象主义及主观主义等流派中可以寻到其足迹外,还能在许多具象油画作品中看到其表现。例如,现代派最具影响力的画家毕加索就很好地表现和运用了色彩的主观性这一特点,在他的作品中蓝灰色调通常用来宣泄颓废、苦闷的情绪,再搭配线条和色块组成的韵律,流露出忧郁、伤感的情绪。

  (二)西方油画色彩的象征性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对色彩的认知,之后西方宗教绘画中的色彩又被赋予象征性,而且色彩象征性已不单单指象征事物,还指色彩象征抽象的意念。在近现代油画作品中,色彩象征性还常被用来表达特定的意图,或是明确画面的色调关系,深化整幅作品的主题,因而成为画家们表达色彩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被誉为印象派三杰之一的高更就擅长运用象征性色彩,在其代表作《雅格与天使搏斗》这幅作品中,高更将对比用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表达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作品中用强烈的橙红、亮红色调描绘远方天国环绕的幻影,用躁动火热的色彩象征雅格与天使格斗时紧张激烈的气氛,突出了拂晓时分雅格于天国四处捕杀天使的紧迫性和真实性,这种象征意义的选取,凸显了绘画的效果。而在《美丽的恩其拉》中,高更又展示了另外一种情调,他将完全按照色彩结构要求修饰着形的肖像创意性地安置在虚幻的圆圈里,赋予人物一种超自然的色彩,然后在左侧描绘出一尊模糊的佛像,橘红带绿的颜色象征了东方神秘主义,整幅作品通过色彩的象征性表达了奥妙无穷的神秘之感。

  西方艺术论文篇(7)

  引言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从简?爱身上,表现了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断、选择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

  一、小说的叙事方式

  《简?爱》里的女主角简是一位拥有充沛情感、自尊自强、勇于反抗的聪慧女性,她不仅善于借助理性的思维去对自己的思想与人格加以了解,而且即便生活满布忧患与悲伤,她依旧可以做到不放弃对自身命运及价值的思考,并且力求一手掌握,不论何时何地,不管多么困苦,她都始终如一地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看到简爱,我们就仿佛看到了一个自尊自爱、独立自主的坚强女性形象。

  “简爱”是一个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简从开放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的下午看到比维克迷人的场景,现场的繁荣茂盛的景象,读者使用的是简的眼睛,感觉与《简爱》的感觉,跟随她的生活在世界上。所以读者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人物心理的行为。小说的“第一个人”叙事作为一种与升值的主要对象和知己,故事中的人物描述自我完全开放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于爱的兴奋、嫉妒、焦虑、绝望,甚至身体接触罗切斯特时的生理兴奋等女秘的情感体验,都向读者和盘托出。“她”在这个最简单的叙述,展示了女性的情感和自我。简?爱形象的成功是她摆脱了过去,“白雪公主”类型的女人幸福和爱美丽温柔的范式,通过女性自力更生、个人奋斗和赢得了爱和幸福。简的主体性是完全自我肯定,但是也坚定地建立他们的主导地位,获得个人生活崇高的价值。

  她的女性的自我完善通过个人奋斗获得的爱和幸福。简的主体性是完全自我肯定,也坚定地建立自己的主导地位,获得个人生活崇高的价值。许多地方小说用“读者啊”这个调用,在某些情况下,叙述者也是书中英雄的人物与原型进行通信,交换和读者。“读者”这叫加强国家的多数人认为是意识的密友,因此勃朗特的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与读者建立密切的关系。流程中描述的文本和读者之间的沟通读者,文本创建一个对话。“简爱”,第一人称叙事类型和性质,这是小说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人物塑造

  夏洛蒂?勃朗特的女主人公简?爱笔已成为一个女人通过个人奋斗获得平等的地位在社会模式。简的作品塑造的独立追求平等、压迫平民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从童年她成长为一个成熟聪明的女人,她的想法成熟了。无论哪个班是什么样的人的脸是合理的方式。小说女主人公成长不断揭示出她的性格特征。

  (一)自尊心强,叛逆反抗

  简生活在邪恶的姑姑家里,可以说依赖别人会感觉,但她从不自卑。年轻不成熟简单的话她曾公开女主人的虚伪和不计后果的情绪和一种解脱里德家。悲惨的经历劳渥学校,表现出强烈的性质和惊人的毅力简。简阿姨从虐待,他被送到寄宿学校,和其他的孩子,经常挨饿,被左站。学校赢了许多孤儿疾病的生活,但由于简活力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呆了10年。这也是一种抵制压迫她的成功。

  (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简来到罗彻斯特的庄园时,发现她爱上了主人,这种差距在状态的情况下,但是她敢于去爱,因为她认为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风险爱上一个贫穷的导师高图在等级社会的概念似乎等同于一个乞丐豪华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敢于挑战社会和偏见。只有用这种方法,这就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不仅是《简爱》如此强大的人们喜欢去谭摇摆。“你为什么和我说这个吗?她和你与我吗?你认为我穷,平原没有情感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离开我,我想离开你了。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你和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这是心的简爱的精神捍卫平等的概念。

  (三)情感炽热,的勇气去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简. 对罗切斯特真诚的情感,追求诚实和忠诚,这主要表现在罗彻斯特对她的爱和强烈的奉献。当圣约翰向她求婚时,她作为他的助手去印度传教,简?爱,”他是一个好男人,“但仍然拒绝了他的求婚。因为简看来,他不爱自己,他爱上帝。更重要的是,无论他怎么告诉她,爱她的心仍在罗彻斯特。因为牧师对他的爱是不完整的。但当有疯狂,罗切斯特的合法妻子。

  三、出色的表现手法

  “简爱”表现的方法是非常独特的,小说人物微妙的心理描绘,准确、生动的肖像描述语言描述个性特征。

  (一)心理特征

  简?爱是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在舅母里德太太家深受虐待。她被打到红房子害怕病假打了一架后,里德太太有一个积极的冲突。但毕竟,这孩子是孩子,渴望关心和呵护他们的本性。这个小“胜利”后,简很快意识到他“疯狂”将促进更暗淡的情况。在小说的情节高潮,当简罗彻斯特表达了真诚的情感,让简陪他虽然住在一起,简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抉择,她觉得“对身体没有力量,像一场熊熊大火面前的草的叶片。”事实上,爱与不爱之间徘徊想,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挣扎。最终,简的自尊,简自力更生,最后才成为情感的奴隶,虽然她很爱罗切斯特,她也决定继续爱的火焰的中心“偷来的爱”。这种“火前的草叶,”意象,只是一个简单对比强烈的和固执,所以简的性格突出和深化多方面的。在这一点上,简的形象生动详细的心理描述了站在读者面前,读者清楚地看到一个愤世嫉俗,敢于斗争,敢于追求高的女人的形象。

  (二)肖像描写方面

  肖像描写,作者也有精彩的描述。当时作为学生描绘简的朋友海伦伯恩斯写道:“所有的启发力的内在力量一旦燃烧海伦醒来,第一个她的脸颊烧红,之前我看到这个。唯一的苍白苍白的,闪亮的时刻”但闪亮的红色,这种描述使海伦伯恩斯只玩几章的这一形象,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特性,外面冷成具体的性格自私的东西,不仅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这样的人物看起来更逼真。

  四、简爱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4.1 影响着当代人们的价值观

  人的一辈子都在不断地追寻并创造生命的价值,而人所选择的价值观即是怎样去为人处事,如何去选择自己所要走的人生道路,并且在人生道路上遭遇各式各样的问题与矛盾时,如何去对待与解决。一个人所选择的价值观决定着这个人的一辈子将具备何种意义。尽管当今的经济与物质条件远远高于过去,但是社会上仍旧有许多人为了金钱与利益放弃了自己的诚信甚至尊严。罔顾自身能力与社会现实的局限,罔顾法律法规的禁止,罔顾他人将要受到的伤害,只为自身享乐而践踏他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甚至不少人崇尚“金钱万能论”,他们觉得金钱能让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低贱的转变为高贵的,只有有了金钱,一切便皆有可能。尽管金钱能够购买到各式各样的商品,满足人们的各类消费所需,可是这并不代表金钱便是万能的,也不意味着赚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更不表明为了金钱可以抛弃自身的良心、人格、信誉以及道德底线,更不崇尚为了金钱去违法犯罪,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尽管经济社会需要钱,但是金钱并不能完全买来一个具备意义与价值的人生,所以作为人,尤其是新时期的女人,更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价值评断能力,那么其性格与人格都将残缺不全。因此,一个人最为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4.2 影响着当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在古代中国,由于女性不具备经济能力与社会地位,所以她们的婚姻大都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时至今日,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拥有着受教育与就业的机会,因此,她们不再依附于他人生活,反而可以和男性一样追求自身的社会地位与权益。当前的许多女性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独特的思考与追求,她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对于自己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独自决定,尤其是婚姻方面,不再需要遵循过去的父母之命与媒灼之言,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或者需要的,在不违背他人与集体利益的基础上,她们都能毫无顾忌地去追求。而且,尽管现代女性与古代女性都拥有着对爱情的渴望,但是现代女性追求爱情不再是为了获得社会地位或是生活保障,她们的追求仅是希望自己被爱。现代女性追求爱情与婚姻,不再是从物质保障上出发,她们真正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精神与心灵上的慰藉,是基于精神与心灵上的需要,希望自己不论是在苦难还是幸福的时刻,都始终有一个人陪在自己身边,与自己分担苦难或者是分享幸福。而且,即便与人成婚后,现代女性也不像古代女性一样待在家中相夫教子,而是和男性一样走出门去,踏入社会,去体现其自身的价值。

  4.3影响着当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男权为尊,女性想要获得社会地位与生活保障都必须依附于男性,所以女性意识最初的觉醒便是打破了传统的以男为尊的局面,女性不再被局限于家庭之中,而是走入社会,开始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如同简爱一样,在生存的道路上不断反抗,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最终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获得了崇尚已久的自由,当然也一并收获了美好的爱情。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意识之说的焦点便是女性在社会中应该担任何种角色,对于女性解放应当如何看待,如果全社会没有正确认识到女性意识与女性身份,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同时,由于女性有着母亲的角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的素质应该要高于男性,毕竟她们对于孩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换而言之,母亲的素质决定了未来的素质。

  五、结束语

  多年来证明“简爱”无疑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作品。“简爱”是如此受欢迎,主要来自其艺术特性。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塑造人物微妙的心理表征,和印迹语言和哥特式小说,如此都让“简爱”成为世界知名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世界艺术珍品在引人注目的宝藏。

  参考文献

  [1] 许圣东.《简爱》文学欣赏[J].青年文学家.2013(30)..

  西方艺术论文篇(8)

  (二)广告画家谢雷特的艺术个性受父亲的影响,他13岁开始学习石印技术,即洛伊斯·塞尼费尔德发明的光刻印刷技术。不久后,谢雷特开始以油墨印刷为载体,设计和印制平面装饰图案和书籍封面,奠定了后来印制精美广告画的基础。1866年,他在巴黎自己的印刷厂制作出第一张彩色广告,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承接了更多广告牌宣传海报的绘制。谢雷特从1866年到19世纪末担任印刷厂厂长期间,潜心研究水粉画海报艺术,共创造出1000多幅广告。1890年,谢雷特在巴黎举办了广告画个人展览,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广告家的个展,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勋章。在当时,谢雷特的作品受到了高度认可和好评,没有谢雷特的巴黎将失去一个艺术特色,他的广告在咖啡馆里欢笑着,在布告栏里愉悦着,在广告柱上欢唱着,可见谢雷特的广告画在当时的影响。如谢雷特1892年设计的《哑剧之光》戏剧海报,构图饱满,层次丰富,在法国街头、橱窗、店面里微笑着,体现当时绚丽多彩的法国文化,堪称早期绘画广告的经典之作。谢雷特无愧于近代海报的先驱,被誉为近代海报艺术的发明者———海报设计之父,也被誉为将传统插图绘画语言转为广告设计表现语言的大师,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早期广告画的代表画家。1928年,法国尼斯城专门成立朱尔斯·谢雷特美术博物馆,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阿道夫担任第一任馆长,展出大量谢雷特的广告作品,用以纪念这位具有开创性的先驱广告艺术家。

  二、谢雷特老广告画的艺术特点分析

  (一)活跃的艺术表现

  谢雷特的广告画突显个性的、灵动的、跳跃的、活泼的艺术表现风格。在表现手法上,谢雷特的作品独具一格,将传统插图绘画手法与平涂、肌理手法相结合,人物形象大都平涂处理,外形勾勒深色彩轮廓,在细微的面部、胸部、手臂等皮肤处,点画褐色小点,用以描绘人物的质感,在服饰的纹理走向和头发的细微变化之处,勾勒类似色彩的线条,用以加强描绘动势及结构走向,并能使服饰轻盈飘逸,晶莹剔透,蓬松自然,充满装饰表现的色彩;主体人物描绘细致深入,立体感强,背景形象简化概括,表现单一,整体和概括对比表现强烈。谢雷特在表现手法上打破写实风格而转向简约描绘方式,手法已相当成熟,动势与神态刻画到位,呈现出风格各异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广告画插图表现得更为机动灵活,动势巧妙变化,做到形神兼备,美妙传神;而背景的处理简洁明快,有效地渲染了主体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在设计插图的整体处理上,主要形象的刻画及结构神情的处理也很充分和成熟,次要形态做弱化处理,主次对比鲜明,虚实处理得当。如谢雷特1895年设计的《工作》海报,描绘一个衣着时髦的年轻女子,表现出自信、时髦的人物特征,金黄色的头发与俏皮的嘴,突出的鼻子,浑圆的下巴,叼着香烟和挑衅的手势,表现了女性的解放和敢于藐视传统礼仪的挑衅姿态。

  (二)浓郁的艺术氛围

  谢雷特强化对广告画主体形象的风格把握之余,对整体装饰和背景氛围的渲染,产生画面强烈的主次对比和烘托效果。广告画家利用抽象表达、装饰衬托的笔触和图案,表达广告画的局部和背景,渲染和装饰出强烈的艺术氛围,这也是谢雷特广告画作品区别前人的古典写实与历史现实主义风格,因此作品也具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装饰性。在这一类广告画的背景装饰中,分为装饰的背景表现和写意的背景表现,都能够起到较好的装饰和衬托效果。首先为装饰的背景表现,画面中背景以简约和装饰的元素为主进行填充式构图,形象较为饱满,整体性较强,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其次是以较为抽象的色块、飞白的纹理、形象的剪影等组合而成的背景,能有效地凸显前景的主要视觉形象,渲染了画面的艺术氛围,起到了渲染意境和主观情感的装饰效果。如谢雷特代表作品《威廉·霍夫曼印刷机》和广告,人物形象的主体、面部结构描绘细致,神态与情感表达形象生动;辅助部分如身躯与背景的处理简洁,概括处理,凸显主要视觉元素灵活与鲜明的个性特点。整体看谢雷特的广告画,不但是非常实用的商业广告,更是一幅具有强烈装饰色彩的艺术品。

  (三)广泛的创作选题

  谢雷特的广告题材从戏剧演出到商品广告,从电影新星到摩登女郎,几乎无所不包,这些创作灵感来自于时尚女性的美貌、优雅的身姿和风韵的体态及节日的描绘、舞台装束和乡间景象,即兴创作,整体画面一气呵成,活泼优雅,大气磅礴,表现出欢乐、阳光、潇洒、跳跃的感觉,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融入了美学意义上的价值,其绚丽多变的色彩正是19世纪末巴黎“美丽时光”时期声色犬马的夜生活的最佳写照。谢雷特把多种绘画风格和传统的壁画艺术融入广告作品中,使之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他的作品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表现出很强的绘画性和装饰性。谢雷特以他特有的艺术天赋,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使海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谢雷特成为海报历史上第一位大师的原因,除了因为他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广告画,更重要的是这些广告画是一些伟大的艺术品。

  (四)灵动的视觉语言

  谢雷特的广告画层次丰富、表现娴熟、形式多样、风格鲜明、形式语言形神兼备,充满了灵动的视觉元素。在人物动势描绘上,人物造型活跃,动势优美、身姿曼妙、体态丰润,有的表现为的表演姿态,手扯长裙,叉腰昂头,挺胸收腹,旋转身姿;有的手持鲜花、香烟、红酒、煤油灯,姿势优美,表情宜人,走在时尚艺术前沿,引领社会消费观念;有的有背景人物衬托,虚实衬托,空间相映,渲染情调;有的服饰时尚,装饰秀丽,代表当时巴黎时尚界的典型。在色彩处理上,人物主色调鲜亮通透,色调层次丰富;背景与人物色彩冷暖强烈,对比突出,整体感强,充满张力;色彩过渡自然,层层对比,立体感强,塑造形象逼真,质感真实;色彩渲染浓烈,重色勾线,平涂与肌理结合,大气磅礴的底色概括,背景人物的平面简化处理,彰显人物主次和层次空间感。在构图上,整体饱满,充满张力;人物鲜活,充满动力;形式多样,充满活力;重心稳定,彰显重力。在造型上,表情丰富,内涵突出,情感细腻,风情万种,姿态撩人,尤其在面部的刻绘上,眼神扑朔迷离,面颊微笑,朱唇白齿,小口微张,含情脉脉;对手势的处理,兰花秀指,五指微张,秀美温柔;在细节描绘上,有的长裙秀腿,欲露还羞,有的光小脚丫,细致精小,有的穿高跟鞋、舞鞋,风度翩翩,表现出当时女性的开放与性感的情调。谢雷特笔下描绘的女性形象被称为“谢雷特女”,光着小脚丫,舞动着身姿,闪亮跳跃着,在当时非常流行,也被称为“光脚丫”美女。在文字的处理上,印刷体与变体结合,大小处理得当,曲直对比突出,编排饱满活跃,平涂、勾线与立体处理结合,冲击力强,在左下角或右下角画面边框外,竖排编辑一行文字,留下“巴黎吉尔街20号谢雷特印刷厂印刷”(ImprimerieCHAIX(AteliersCheret)RueBergere,20,Paris)字样,在画面的空余适当位置有谢雷特的个人签名或绘制时间(Cheret96)等非常具体的信息。

  三、结语

  西方艺术论文篇(9)

  卡西尔作为著名的哲学家和艺术学家以其所构建的符号美学论对世界艺术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在哲学上的深刻造诣使得他能够从哲学理论体系的角度去认知和思考美的产生过程以及美的本质。卡西尔认为艺术是人们为了调和文化冲突、实现文化交融所创造出来的有机的感性符号,并认为美是一种最直观的人类经验,而不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此外,卡西尔还认为艺术作为展现美的重要媒介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是具有生命的,而不是阶级、伦理的附属物,是人人可以分享的普适性情感体验,这一观点对现代大众艺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本文通过对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的理解,并从卡西尔符号论中剖析艺术与美的符号本质,结合现代艺术理论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探讨卡西尔符号美学论对现代艺术构建的指引和激励,最后结合卡西尔所提出的艺术具有生命的观点进行“自主论”语境下的艺术构建剖析,以求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剖析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对现代艺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卡西尔美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卡西尔作为一名哲学家所提出的文化哲学理论是其后期研究的理论基础,符号论美学就是在这一哲学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通过各种碎片化的文化符号来揭示人的定义,将人类的语言、科学、宗教、艺术等归结于人类符号活动的产物,[2]指出文化是通过人类活动创造形成而不是从自然中直接获取的。卡西尔美学理论继承了其文化哲学理论中的文化符号说。卡西尔文化哲学论主要包含了语言论、神话宗教论、科学论、艺术论、历史论等几个方面:卡西尔语言论通过对经典理论的剖析提出关于语言起源的推断,并强调对语言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未知语言的探究,增强了语言符号研究的普适性;神话宗教论最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关于神话纯粹虚幻性的反对意见,认为神话与宗教密不可分,并新颖地提出宗教的内涵不是强制和约束,而是先进人类思想的集中,并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符号文化;艺术论中指出“艺术”是人们为了调和文化冲突、实现文化交融所创造出来的有机的感性符号,并认为美是一种最直观的人类经验,而不是一种神秘的存在。这一观点从侧面否定了已被广泛认可的“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论”,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描写物质空间中的事物,也不是单纯地为了表现创作者的情感和意志,而是通过物质与情感的结合,寓意于象,通过直观形式来营造物质空间中的美学世界,表明艺术的本质是象征与符号的统一,是美学层面的现实事物再解释。卡西尔文化哲学中的这种艺术观正是符号美学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卡西尔文化哲学中的历史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打破常规的新观点,创造性地认为历史事实是具有功能论意义的,而不是传统理论中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认为历史是蕴含在客观事物中并包含历史信息的符号,强调历史并不是被记忆的,而是通过各种符号重建,实现再生,并为人所熟知。此外,卡西尔在继承历史客观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历史的“客观拟人性”;卡西尔文化哲学中将科学符号看作人类文化最高成就的标志,并认为科学是对事物发展秩序的的追求而不是对事物表面相似性的追求,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遵循着某种原则。在此基础上,卡西尔认为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而是创造新符号的过程,这种新的符号只不过能够描述更高层次或者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卡西尔美学理论就是通过对经典美学理论的深入分析,结合极具创新性的哲学理论和符号学知识而创造出的符号文化体系,从新的角度解释了美学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思维新颖且具有历史突破性。

  二、从卡西尔符号论看艺术与美的符号本质

  康德作为西方美学理论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关键人物,对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审美判断力作为理论核心,并认为审美判断是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精神桥梁,更是自然和自由衔接的媒介。卡西尔继承了康德的美的自律性学说,强调艺术的人格特点和独立性,并通过艺术构型、艺术审美、空间中艺术符号与其他符号的融合等角度来剖析艺术与美的符号本质。卡西尔认为艺术是具有自由的、是独立的,每种艺术都具有自我创造的独特规律,且不受其他因素的控制和束缚,这一观点再次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对自然的摹仿的说法。此外,卡西尔也反对艺术就是天马行空的创作一说,这两种绝对都是对艺术的狭隘认知,纯粹的摹仿和纯粹的创新并不是艺术产生的初衷,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掌握着张弛有度的平衡,从而在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又不失情感表达。艺术之美必须以某种“符号”为媒介而得以展现,[3]比如绘画艺术需要色彩与线条,园林艺术需要建筑与花木,音乐艺术需要旋律与节奏等等,因此,艺术是以物理符号的形式在现实世界中为人们构造出审美体验和艺术空间。研究对象或艺术符号的完整性是卡西尔美学理论的显著特点,强调对象的动态性和功能性,拒绝静态的研究艺术符号,认为只有在有机的动态空间中才能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符号的情感与美,然后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解放和开放性的情感抒发实现符号的艺术性升华,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总的来说,卡西尔理论认为艺术是发现客观形式、创造性构建形态、发散性超越现实的过程。艺术与美的符号本质还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典型特征上,比如艺术作品的普遍可传达性,不同的受众都可以从艺术家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情感重构,从而获得对艺术的审美体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审美体验的丰富多彩构成了艺术符号的丰富性特征,卡西尔认为审美体验是比日常感官体验复杂得多的过程,存在着千变万化的结果和无限的可能性,这就是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艺术的存在依附于客观的载体,通过对形式的升华实现艺术的情感表达,就奠定了艺术符号的真实性。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正是艺术真实性的体现;艺术是一种区别于日常情感交流的独特审美体验,虽然也是一种情感体验,但这种情感体验是历史重现与情感重构过程中的自我情感升华,而不是直接的情感交互,这种差异性体现出了艺术符号的特殊性。艺术审美必定与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相结合,因此艺术符号与其他文化符号、物质符号是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的。

  三、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对艺术构建的指引与激励

  卡西尔在充分总结先辈成果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符号美学理论,开创了美学研究的新篇章,为西方美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为美学研究和艺术构建指引了方向。[4]首先,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指出艺术是一种符号化的现实形式,但并不是空洞的形式化存在,应该是能够为人们带来领略自然、感受生活的符号化体验。现代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应当将艺术作为被赋予直觉和情感的形式,即艺术创作是情感客观化的动态过程。艺术家不能只被动地接受自然和单纯地记录、复制事物,而应该创造性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思维解放和情感赋予,从而帮助人们发现隐藏于客观事物外表之下的自然情感,使之具有情感内涵或文化意义。但是,也不能矫枉过正,让情感主导形式,应该用形式的量来控制情感的度;其次,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对于艺术真实性的认知能够帮助艺术家们提升对艺术的理解,使得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住艺术的精髓。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指出,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是纯形式上的真实性。因为他认为通过现象看本质并抽象出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任务,艺术应注重通过多样化的形式的构造来表达实在美的体验。因此,艺术的真实性应该是审美的真实性,而不是功能和效用的真实性;第三,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对艺术审美本质的论述明确了为艺术构建的目的和方向。任何艺术审美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对艺术载体的客观欣赏,通过对客观艺术形式的美学构造和情感综合从而都找出完整的审美体验。何为美?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美感就是对这种愉悦的敏感和体验。卡西尔还强调审美的动态性,艺术家通过情感的形式化,帮助受众从事物本质向形式本质过渡,这就进一步体现出艺术构型的重要性,艺术构型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艺术作品是否能被人接受,是否能引起共鸣。因此,卡西尔认为,艺术作品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借助色彩、线条、旋律、节奏等艺术符号来进行艺术构型,即艺术家要从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去塑造作品;最后,卡西尔美学理论对艺术功能性的阐述和艺术作品的社会责任指明了道路。卡西尔在其符号美学理论中指出,艺术审美既不是单纯地为了,也不是与生活脱节为了艺术而艺术,更不是毫无责任感的情感宣泄,除了构建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更要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艺术不能是空洞的形式存在,应该在自然空间中承担着特定的使命。卡西尔在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其对现有艺术理论的批判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也受到了全球范围的追捧,并激励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参与到符号美学的研究中来,为符号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自主论”语境下的艺术构建剖析

  卡西尔符号美学理论中强调艺术作品的自主性,人为艺术是一种具有“生命”的事物,强调艺术品不是单纯的物质复制与仿造,而是富于活力的动态生命存在。并将人的日常生命活动定义为借助各种符号所进行的辩证的文化活动,同时在内在情感世界也存在着辩证的交流活动,而艺术作品的构建同时受到这两种活动的约束,从而同人类一样具有自主的“生命内涵”。因此,艺术构建的本质应该是一种自主性生命活动。文化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意志和精神的表达媒介,各种精神和意志的表达一部分通过外在形式实现,一部分通过内在思想交流实现,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文化传播过程。这个过程存在于客观生命世界和虚拟精神世界的交界处,作为一种特殊媒介实现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交流,因此生命是现实世界中的辩证文化活动。生命在活动空间中不是沉默寡言,也不是喃喃自语,而是同其他生命体进行着沟通,这种沟通既有现实可获取的语言交流,也有精神层面的心灵对话。[5]不同的符号之间由于这种沟通的存在而形成有机的生命共同体,从而构成动态的生命空间体系。在进行“艺术生命体”构建的过程中自主性不能作为肆意妄为的借口,进行自主创作的前提是“自律”,即懂得使用空间中具有普适性的法律来进行主动的自我约束,在理性自律的前提下就能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从而就可以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独立自主的“艺术人格”魅力。归根结底,艺术的外在形式是艺术家的内在心理特征所衍生出来的和规律性的物质样式,艺术家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潜移默化被约束意识形成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先验性自我约束倾向,这一观点进一步证明艺术构建过程同时受到外界物质空间和内在精神世界的双重约束,而这种内在的“自律”和外在的约束共同构成了艺术构建的自由空间;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必然有其具有艺术性的特征。艺术构建的过程中虽然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但在作品的艺术性上却有着空前的“自由”,艺术家通过外在形式的组合、变换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以展现其所要传达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可进行艺术性的大胆创新。自律、自主、自由都是相对的,同时也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共同为艺术的构建设定合理的“空间”。艺术符号作为艺术构建的基本单元,在选择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但不合规律性的符号搭配往往不能被大众所接受,最终可能造成曲高和寡的尴尬境遇,创新虽然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但一味求新却忽视审美与美的衔接,必然造成艺术作品构建的失败。因此,在合规律性的前提下,充分研究艺术作品的价值诉求和文化内涵,掌握好物质形式与抽象美之间的度,方能构建出张弛有度、情感丰富的艺术作品。就美术而言,画家和经验丰富的画匠在绘画技法上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画匠的大部分工作是临摹,他可以临摹出相似度高达99%的名家作品,但他却创作不出价值连城的艺术作品。而画家所进行的是艺术的创作,将不同的艺术手法、情感寄托、文化底蕴等糅合到一起,通过各方面的细微变化构造出不同的艺术形态,从而创作出具有“生命”的“活的”艺术作品,会“说话”的艺术作品,通过画作打开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精神窗口,实现精神层面的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唯一性是艺术作品之所以珍贵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同一画家的两幅相同画作,因创作的宏观环境、微观情绪等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和情感也不同。因此,艺术构建是艺术符号的自主选择与糅合的过程,是艺术家合规律性的自由创作。

  参考文献:

  [1]谭莉.论苏珊•朗格的符号论艺术哲学思想[D].济南:山东大学,2007:36.

  [2][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2004:43.

  [3]原凌雪.符号论视域下的艺术与美——卡西尔符号论美学思想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5.

  西方艺术论文篇(10)

  一

  中国古代画论书论是相当精彩的,进入20世纪,由于“美术”一词输入,画家和理论家开始对美术各部门做综合研究,建立现代形态的美术基本原理。这方面中国原没有现存的东西参考,于是向日本人借鉴。20,30年代编写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就是如此。20世纪前50年仅见黄忏华编写的篇幅不大的一本《美术概论》(1927年)。约50年间不再见到《美术概论》一书出版。直到1980年,武汉大学美学家刘纲纪应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美术研究所的研究生讲课,才开设《美术概论》课程,讲课内容由邓福星、水天中整理,印行了打印本,后来部分章节在《美术史论》期刊上发表。这本《美术概论》全本至2006年收入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解释美术的特征等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美术概论》。1994年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这是一部较为系统的、概念明确的美术基本原理著作,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水平。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美术概论教材有较大需求量,梁江出版《美术概论新编》,邓福星近期出版了《美术概论》。他们在章节,体例及观点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美术原理研究方面还在探索中,在框架体例和观点方法等方面还需要更大的突破。

  美术学经80年代中期邓福星、张道一先生提出,90年代初被国家列为二级学科,对美术学的研究也随之展开。本人曾主编《美术学研究》丛刊,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三期,发刊词《加强美术学学科建设》在《美术观察》1997年发表后曾引起反响。邓福星主编10本套书《美术学文库》,2000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有丁宁《美术心理学》、孙津《美术批评学》,徐建融《美术人类学》、王菊生《造型艺术原理》、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程明太《美术教育学》、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郭晓川《西方美术史研究》和李广元《色彩艺术学》。这套丛书对推动美术学的研究和学科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虽然当初还有学者极力反对“美术学”,但现在已经发展为与音乐学,戏剧学并列的二级学科,为学界普遍接受。有关美术学学科方面的专著还有张道一主编的《美术鉴赏》,梁江的《美术学探索》、梁玖的《美术学》《审艺学》、王林的《美术形态学》、许正龙的《雕塑学》、潘鲁生的《民艺学论纲》、《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董占军《艺术文献学》,孙长初《艺术考古学初论》、徐艺乙《中国民俗文物概论》等都为美术学学科建设尽了努力。国家已设立诸多美术学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十分重视美术学人才培养。在研究方面,美术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分支方面的研究有待向纵深发展,另需扩展美术学分支及交叉学科的研究。作为美术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比较美术研究亦取得一批成果,袁宝林率先于1998年出版《比较美术教程》。邓福星于2000年主编“中西比较美术丛书”,收录李一《中西美术批评比较》,郭晓川《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洪惠镇《中西绘画比较》,廖阳《中西美术题材比较》和李雪梅《中西美术收藏比较》。此外,陈振廉出版了《近代中日艺术事实比较研究》,孔新苗、张萍出版《中西美术比较》,王镛出版《移植与变异――东西艺术交流》和李倍雷出版《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等专著。这些著作从不同方面将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或中日美术,东西美术进行比较,试图在比较中进一步确立中国美术的特征,亦反映了学者们研究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在西方比较文学早已是一门成熟的人文学科,在中国比较文学也取得显著成果,而比较美术还是一个崭新的学科,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不断加以研究,促进其发展。

  在美术理论专题研究方面,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几位美术学博士生。均选取原始艺术做博士论文,后修订出版。著作有邓福星的《艺术前的艺术》,刘骁纯的《从动物到人的美感》,张晓凌的《中国原始艺术精神》,孙振华的《生命,神祗,时空――雕塑文化论》,这些论著无论从材料、观念和方法方面不同程度地深化了对原始艺术的研究。此外,阮荣春主编了《美术学博士文丛》、程大利主编了《美术学博士论丛》,收录近年美术学博士所写的博士论文,展现美术学研究的新生力量及其新的研究成果。

  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已故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王朝闻先生,他在美术理论、艺术美学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中国特色美术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和辩证法,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不搞教条主义,从艺术创作与鉴赏、艺术直觉与体验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不少新的概念与理论,为20世纪中国美术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80年代,刘纲纪编选三卷本《王朝闻文艺论集》出版。80年代以来王朝闻出版《审美心态》《审美谈》《雕塑雕塑》《神与物游》《吐纳英华》《不到顶点》《王朝闻学术论著自选集》及22卷《王朝闻文集》。

  在专题研究方面曾发生一定影响的著作还有陈醉的《艺术论》、邓福星的《绘画的抽象与抽象绘画》,吴冠中的《东寻西找集》、翟墨的《艺术家的美学》、范景中的《图像与观念》、曹意强的《艺术与历史》、林木的《论文人画》、卢辅圣的《中国文人画通鉴》,毕建勋的《万象之根――中国画基本原理和方法》,郑工的《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牛克诚的《色彩的中国绘画》、河清的《现代与后现代》、吕澎的《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朱青生的《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吕品田的《中国民间美术观念》,袁运甫的《有容乃大》、邹文的《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公共文化》等。翟墨和 王端廷最近主编《艺术东西丛书》,收录12册最新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这些专题研究成果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个性特点,常有独到之处,是中国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部分画家和批评家的有关文章对美术理论建设也曾起到一定作用。如80年代初,著名画家吴冠中发表的《论形式美》《论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7》等文,对改革开放初期美术界解放思想产生很大影响,他在90年表的《笔墨等于零》以及著名画家张仃发表的论辩文章《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也产生较大影响。著名公共艺术家袁运甫发表的有关壁画和公共艺术学科的论文,对公共艺术学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有关批评家在对当代艺术的批评中对美术理论和批评理论的建设有所帮助。代表评论集有彭德的《视觉革命》、郎绍君的《重建精英艺术》,水天中的《历史、艺术与人》和陈履生的《以艺术的名义》等。

  二

  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画论这一学科研究本身的需要,还是建立现代中国美术理论作为借鉴的需要,研究中国传统画论都是重要的课题和任务。20世纪前期和中期,黄宾虹、邓实,于安澜、余绍宋。俞剑华、邓以蛰,滕固,刘海粟,沈叔羊等人在中国画论的整理和研究方面曾作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又有一批著名美术史论家和美学家进一步对中国画论进行研究,取得新的成果。如伍蠡甫的《中国画论研究》,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对魏晋南北朝画论的研究、葛路的《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金维诺的《中国美术史论集》下册“史籍与鉴评”中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著述的研究、杨成寅的《石涛画学》等,这些老专家或者在画论通史方面,或者在专题专篇方面,或者在画论断代史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阮璞教授在《画学丛证》《中国画史论辩》《画学续证》《画学十讲》等专著和文集中,对中国画论画史考证、论辩尤见功力,其《谢赫“六法”原义考》《苏轼的文人画观》等,解决画论中的有关重大问题,提出不少新见,对中国画论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30年来,在中国古代画论和美术史籍整理编纂方面的书籍有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王伯敏,任道斌编《画论集成》,周积寅编《画论辑要》、李来源、林木编《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以及谢巍在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的基础上又增加诸多篇目编著《中国画学著作考录》、卢辅圣主编14卷几千万字的大型书画文献集《中国书画全书》。此外,黄宾虹,邓实在民国时期编辑的多卷本《美术丛书》、俞剑华在60年代编辑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也分别再版。这都为古代画论研究奠定了文献资料基础。

  在画论研究方面的专著成果有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张安治《中国画与画论》,薛永年《书画史论丛稿》,袁有根《“历代名画记”研究》、韦宾《唐代画论辩释》、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邵宏《衍义的“气韵”》、钟跃英《气韵论》、张强《中国画论系统论》、贺万里《鹤鸣九天――儒学影响下的中国画功能论》,张建军《中国画论史》等,这些专著从不同方面深化了中国画论的研究。

  在绘画美学史和思想史及批评史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批可喜成果。代表著作有郭因《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史》,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樊波《中国绘画美学史纲》、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温肇桐《中国绘画批评史略》,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陈池瑜《中国现代美术学史》,林木《明清文人画思潮》,以及刘道广《中国艺术思想史》,杭间《中国工艺美术思想史》、张燕《中国古代艺术论著研究》,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等。这些著作较系统地梳理和较深人地研究中国绘画思想,美术思想、批评理论以及断代美术思潮史或美术理论史,对中国美术理论史学科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以上简要概述中老年学者在中国美术理论史和画论研究方面的部分成果,目前有不少艺术学和美术学的博士生与博士后作博士论文与研究报告注重选择中国画论和画学断代史与专题进行研究,补充研究队伍和新生力量。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这对于持续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必需的。此外,除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研究,还要考虑在此基础上将古代画学思想进行现代转换,力求创建新的中国当代美术理论与批评理论的体系,观念与流派。这是今后学者们应关注的重要课题。

  三

  中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在翻译介绍和研究西方艺术及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后来的几十年,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我们对西方艺术及其理论基本拒之门外。80年代初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对外开放,西方现代哲学,文化、艺术成果和理论再一次涌进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李泽厚主编的大型《美学译丛》,将西方美学名著包括沃林格尔的《抽象与移情》和沃尔夫林的《美术史原理》(中译名《艺术风格学》)等30多部著作译成中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光明日报出版社等单位分别出版。译介和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理论也成为热潮,使之成为近30年中国美术理论的一大景观。

  西方艺术论文篇(11)

  作者在著作中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论点。作者巧妙地运用人文地理学、民俗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心理学、美学、文学和历史学等主要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大量的物证和实证田野资料的基础之上论证了自己的学术思考和理论观点。在书中两百多张引人注目的插图(自然环境、古代遗址、文物、人物、现代建筑等)足以给我们证明作者的深入而扎实的田野作业实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阅读经验。仲高先生身为《西域研究》杂志的一名资格较老的编审,有幸审阅国内外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关于西域语言文学、历史文化、民俗信仰、宗教艺术等诸方面的学术文章,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综合知识。由于编辑工作需要,他有机会积极联系各学科专家,切磋和探讨一些学术问题,扩大学术视野,为学术研究打了良好的基础。在研究方法上,他从跨地域、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世界性眼光,广泛地采用比较文化学、比较艺术学、结构主义、媒介学、接受美学、传播学和民俗学等诸学科理论与方法,论述了北疆游牧文化艺术、南疆农耕文化艺术和东疆农耕园林畜牧兼容的文化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和艺术想象。从宗教视角对多元艺术现象进行剖析是作者本书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从阿拉伯、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对西域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形成了西域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作者对此分别进行较为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合乎逻辑的论点。作者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等诸角度对西域各民族艺术互相影响和融合与西域艺术对外来文化艺术的借鉴、消化、交融、创新和发展等问题加以了科学地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观点。这是本书的创新之处所在。

上一篇:在电影中学会应对危机:盘点十大流行传染病电影
下一篇:TING闻丨树叶黄了,又到了每天看一部外语片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