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古诗十篇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关于读书的古诗篇1

  【案例1】

  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

  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

  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拔。

  师:读书需要怎样的韧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点评】插图形象生动、画面精美,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相关性,运用探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渗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由于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变得跃跃欲试了。

  【案例2】

  师: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自由读古诗,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待一会儿互相交流。

  生:“无遗力”是什么意思?

  生:不留余力,工夫全用在读书上。

  生:“老始成”是什么意思?

  生:到老才有所成就。

  生:“绝知”是什么意思?

  生:深切地理解。

  师:绝,单独的意思是极、最。

  生:“躬行”怎么理解呢?

  生:亲自实践。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诗句中词的意思,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点评】改进“主导”,引入“主动”,教师只说了一个“绝”字的意思,便顺利完成了古诗词义的教学。对古诗具体词语的解释一定不能忽视,因为古代的词语与现代的词语意思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让学生望文生义。

  【案例3】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古人做学问是不留余力的,青壮年时花的工夫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生读)

  师:陆游想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观点?

  生:读书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生:读书不能急于求成,到老了自然会有所成就。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师:就是说读书要与——

  生:实践结合。

  【点评】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解决了诗句的意思。有效的设问把学生推到了语言的深处——古诗内涵的品味,朗读也升级成了品读。

  【案例4】

  师:我们换一种节奏来读诗。(投影映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子聿取得一点成绩就滋生骄傲情绪,于是陆游说——(生齐读诗句)

  师:陆游想提醒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才能超越父亲。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在寒冷的冬夜,在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微弱的灯光,慈祥的诗人陆游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儿子,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未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儿子——(生齐读诗句)

  师:面对陆游的谆谆教诲,子聿又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

  【点评】节奏——诗的鼓点,随着律动的改变,品读出现了另一种境界——涵泳。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涵泳诗句,力图让学生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前面是读懂了诗,现在就是读懂了作者陆游。精巧的小练笔试图从另一头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沉浸在自己就是子聿的忘我境界。

  【总评】范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既遵循了教材的“序”,也遵循了学生心理的“序”,通过两者的融合,突出地表现在引导学生于“读”上下工夫,引领他们循序渐进地步入了诗的情境,让诗的味道更浓,更醇。

  1.原境之读——重于理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是古人和现代小学生的对话,必须重视原境的复原,通过准确理解古诗的含义,为古诗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关键的一步。如何引领原境之读?一是通过课文插图翠竹和松柏的寓意与课文意境的相关性,从整体上理解古诗;二是采用了“个体自读”到“同班合作”的方式,教师改进了“主导”方式,引进了主动,活跃成为了课堂显著的特征;三是通过对陆游心境的合理揣摩,引领学生入文本之情,入文本之境。

  2.意境之读——品味诗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必须重视文本的意境开掘,这节课采用设置语境引读的办法,引领儿童与古诗的作者对话,走进古诗作者的内心;诗是流动的意象,改变诗的节奏,让儿童在流动的意象中品味情感;回归文本,走进作者,在朗读中领悟文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的深刻内涵。

  关于读书的古诗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介]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冬日寒夜,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情感,毅然挥就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短短的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品味诗句的大意,努力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还适时地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延伸。

  [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寓理于诗。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我采用了“适度延伸”的方法:如由“古人学问无遗力”,交流古人勤学的故事;由“纸上得来终觉浅”,联想到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等。

  这首诗还在一个特点,就是比中明理。在教学中,我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领悟事理一是“少”与“老”的对比:古人读书不遗余力,十分刻苦,少壮时下了苦工夫,到老时方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学问多么艰辛不易;二是“知”与“行”形成对比: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未必有成,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必须亲自实践。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1、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自由畅谈自己所了解的爱国诗人)

  2、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联系第四课学过的《示儿》来谈陆游,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3、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题目中有个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该读什么音?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引导讨论:诗题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在读书时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二)适度拓展,理解诗句。

  1、反复诵读。

  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自主学习。

  (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3、畅谈感悟。

  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拓展理解。

  第一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第二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三句: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第四句: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5、创意表演。

  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练,注意人物语气和态度,以此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对比,感悟道理。

  1、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要使年老的时候有所成就,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结合古人的学习,来谈今天的学习)

  可结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诗句来感悟,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悟“知”与“行”,明白读书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结合刚才“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从“古诗”到“生活”,进一步明理。

  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首诗。

  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从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身上总结得出: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课外延伸,加强阅读。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几首,读一读,试着把它背下来。

  (推荐阅读:《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书愤》)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诗人卡片”。

  关于读书的古诗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

  3、在古诗的学习中,能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去体会诗人于谦的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

  4、通过学习古诗,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

  1、能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去体会诗人于谦的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

  2、通过学习古诗,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1、能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去体会诗人于谦的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明代诗人于谦的一首咏物诗——板书:石灰吟。

  2、齐读诗题

  3、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1)写石灰的。你知道石灰是做什么的吗?

  (出示石灰图片)看,这就是石灰,它是由石灰石经过煅烧生成的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在古代,它常用于粉涮墙壁。

  (2)

  “吟”是什么意思?——吟颂、赞扬的意思。它是古诗中的一种表达的形式。这种形式我们并不陌生,我们都读过哪些诗——《游子吟》、《暮江吟》等。

  (3)

  从诗题我们知道它是赞扬石灰的。而诗题犹如诗的眼睛,读懂诗题也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解诗题,知大意)

  (4)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4、石灰如此普通,诗人为何要吟颂它呢?我们就走进诗中,去读一读,想一想。

  二、初读古诗

  出示古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自由朗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谁来提醒哪些地方容易读错。

  (1)“千锤万击”的“锤”翘舌音。

  (2)“粉骨碎身”会读成“粉身碎骨”,我们齐读两遍。

  (3)“焚烧”的“焚”读音是前鼻音。同时,它也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大火烧一片深林。不错,这是会意字。

  3、读好这些词语,诗一定能读好,谁来试一试?注意要读作者和朝代。

  4、划分节奏

  出示: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

  请用笔划出节奏,并轻声读一读。

  (2)

  指名读。(评价: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抑扬顿挫)

  (3)

  男生读。(评价:读得很有气势。)

  (4)

  女生读。(评价:巾帼不让须眉。)

  三、知诗意,悟诗情

  1、读了诗后,你知道诗中介绍了石灰哪些内容?(精神、石灰的制作过程)

  2、这首诗简练的为我们展示了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它的高尚品质。老师对石灰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关键词告诉了我们石灰的制作过程。

  板书: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3、这就是石灰制作的整个过程,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从这三个词中,你们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又感受到了什么?请四人合作讨论。

  交流:

  “千锤万击”

  (1)

  ——这是石灰制作的第一个阶段。它要经历这么多次的捶打!这过程真是如此的艰辛漫长。

  “烈火焚烧”

  (1)

  ——这是石灰制作的第二个阶段。它要进过1000多度的高温煅烧才可生成,可谓是艰苦难耐。

  “粉骨碎身”

  (1)

  这是经过了烈火的焚烧后的石灰,它在水中沸腾后就变成了粉末状的。如果你是石灰,你有什么感受?——(撕心裂肺)

  4、这就是石灰的制作过程,而这过程是如此的的——艰辛、漫长、痛苦的。

  (1)读:——

  (2)还能读得在艰辛、漫长吗?——

  5、面对这些,可是石灰的态度是什么?——不怕。你能用诗中的词语告诉我吗?——板书:全不怕、若等闲

  (1)“若等闲”一词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好像平常之事。这样的词语我们见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从这两个词中,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请同桌讨论。

  6、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品读,是我们了解诗意最有效的方法。(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1)谁来读一读。

  7、石灰的坚强、不屈让我们敬佩。让我们把这敬佩之情化作那声声的朗读吧!

  A、面对千万次的捶打,它忍痛的说——千锤万击出深山。(还在坚强一些,读)

  B、面对熊熊烈火,它咬紧牙关的说——烈火焚烧若等闲(男生读;女生读)。

  C、面对挫骨扬灰,它不屈的说——粉骨碎身全不怕。(在不屈一些,读)

  9、(出示图片)面对千锤万击,面对烈火焚烧,面对粉骨碎身,它为何“若等闲”“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正是它的坚强不屈,经历重重艰难,最后才能把这——板书:清白之躯,给人们带来清白洁净的环境。

  11、这里的“清白”还指什么?

  12、(抽多生汇报)师:你们说的很道理。于谦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怀,我们走进于谦。请同学们读一读材料单上的诗人背景,并和你的同桌讨论:你觉得于谦的清白指的是什么精神。

  于谦为官清廉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宗时,瓦刺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宁死不逃。

  13、“清白”,这里不仅指石灰本身的清白,还寄托了诗人坚强、正直的高尚品质。读到这,诗中石灰就是——于谦。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叫做——板书:托物言志(红笔)。所托之物是——石灰本身的清白颜色;言的是——于谦正直、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14、“清白”之志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它不仅仅只用于英雄,我们普通之人也可以做到。

  老师的清白是——恪守职责、爱护学生

  你是警察,你的清白是——惩恶扬善、维护正义

  你是医生,你的清白是——救死扶伤、悬壶救世

  15、“清白”是一种高尚品质,可以是刚正不阿、可以是忠于职守,可以是无私奉献。不管怎样,让我们学一学于谦,坚守自己的这份高尚品质——要留清白在人间。(再坚守、再坚守)

  16、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让我们来吟一吟,诵一诵于谦吧!

  (1)那年,于谦十二岁,意满怀壮志的他会轻轻的吟诵道——

  (2)走上仕途的于谦,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他会慷慨激昂地吟诵道——

  (3)本该受到嘉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会义愤填膺地吟诵道——

  17、师: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是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方法。(板书:知背景,悟诗情。)

  (1)谁来告诉大家。

  18、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虽然人已远去,但其精神长存。让我们带着无限的感动,深情地来背一背这首诗。

  四、拓展:

  1、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数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情操。《咏煤炭》就是于谦的另外一首托物言志诗。

  出示: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单,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首写了何物,要托什么之志。

  3、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于谦,了解了托物言志的方法,还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灰吟》,并找一找其他的咏物诗读一读,

  板书:

  石灰吟

  千锤万击托

  烈火焚烧如等闲物

  粉骨碎身全不怕言

  清白志

  副板书:解诗题,知大意

  关于读书的古诗篇4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经典诗文诵读》正式出版。这套书分为六册,内容包含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论语、孟子、道德经、格言警句,还有一些经典的古文等,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的载体。但是,如何恰当地运用好这本教材,让学生在读古文、诵经典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呢?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诵读小误区

  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确,学校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对经典诗文有了更多接触,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拓展了视野。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1.诵读指导不科学

  教材拿到手,可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逐条逐首背诵,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引领,学生囫囵吞枣,不能很好地吸收和积累。而有的教师却又教得过多、过细,把校本课程当做学习的教材,失去了原本教材编写的本意,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2.诵读时间不充分

  为了节省时间,有的教师采用填鸭注入式的串讲方式,往往会在一个早读课上一口气学好几首,致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诵读的时间不到5分钟。而有的教师为了不打乱教学进度,就把诵读经典诗文全部安排在了课外或是放学后的作业。缺少一定的检查和督促,对于一些原本在学习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这套教材就形同虚设。

  3.诵读示范不重视

  语文教学没有读书就没有一切,读书可以使学生走进书的境界,走入作者的心灵,达到“书我一体”的境界。学习课文如此,诵读经典更是如此。我们经常看见教师让学生自己一遍遍地读诗文,却很少有老师给学生做示范,带领学生诵读。而在我们的古诗文中,生僻字、通假字比较常见,特别是一些古文的学习,如果教师事前不做任何示范就放手让学生自读,那么学生读错字音,读断句、破句的情况就会不断出现,这样的诵读效果就不容乐观了。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诵读小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应讲究几个小策略。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策略的中心是激发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切忌让学生望而生畏,而应该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诗文里有丰富的知识,有动人的故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如诵读《三字经》时,“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李,弟于长,宜先知……”这里面所蕴含的一个又一个动听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兴致盎然,诵读也就变得特别有趣了。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时,适时插入有关岳飞抗金的影视资料,学生心中那种壮志豪情顿时被激发出来,还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被古诗文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所吸引的时候,经典诗文诵读就是一个挖不尽的宝藏,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捧起它,诵读它。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此策略的中心是探求意蕴。古诗文的诵读,须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置身其中体味作者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丰富而高尚的情感。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体会了诗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将诗外在的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了自己的内心体验。主要的小技巧有:(1)想象意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2)音乐渲染。播放一段符合诗情诗境的乐曲,并配乐诵读,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领会诗的意境是大有裨益的。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关于读书的古诗篇5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说起诵读,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难怪有人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了。因此,读诗也不应该离开吟咏诵读,所以古人又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所以书声琅琅,“南窗读书吾伊声”,“夜半犹闻读书声”,才是读书富有诗意的境界。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关于读书的古诗篇6

  【关键词】熟读成诵;融会贯通

  “现在的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针对40年代的教育现状如是说。然而时至今日,中学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一:这是《归园田居》的教学实况,老师先是导入新课,然后介绍作者,接着讲解诗歌大意,最后归纳中心。整堂课除了开始时老师读了全诗,分析完毕学生齐读了全诗之外,其余时间都是老师在喋喋不休地分析、讲解。

  例二:老师正在上《劝学》,幻灯显示完作者的情况,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老师便开始逐字逐句地翻译、串讲,,完了之后,便着手归纳本文的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次、一词多义等等,一堂课下来,难得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

  以上教学实例的通病是偏向了理性分析、讲解的一面,而忽视了“诵读”这个古诗文教学最基础的环节。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让琅琅书声重返课堂吧!诵读才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看家本领”,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诵读是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换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眼、口、心、耳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继而形成语感。同时,诵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及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曾说过:“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宋代朱熹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由此可见诵读的重要性与特殊功效。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古诗文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蕴最丰富、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也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如此,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它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塑造美好的心灵,形成健全的人格。

  古诗文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的教学只能采用文学的教学方式,因此对古诗文大可不必作条分缕析地讲解,至于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在讨论中去交流,千万不能把最具趣味性、最具感染力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干巴巴的理论课。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明白如话的诗句还用翻译吗?如果硬要将它翻译出来,那诗的韵味岂不荡然无存?古诗文特有的音韵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像《腾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这样最具音韵美与意境美的文字,如果不诵读,又怎能体会到蕴藏其中的美感?

  众所周知,古代的私塾教育特别注重诵读习惯的培养。一上课,教室里便是“听取蛙声一片”,学生不是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便是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都能熟读成诵、倒背如流。在这种读书的氛围中,学生们无不受到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召、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从而积累了一笔终生受益的语言财富。因此,大力倡导古代私塾式多读多背的教学方式,是古诗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传统,走民族化道路的最佳途径。

  现状的学生一提到写作文便个个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何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学生脑中没有素材,没有几十百儿的文章放在脑袋里面,怎么写得出东西啊!电脑是人脑的仿制品,人们只有给电脑输入、储存一定信息,电脑才能处理、输出信息。人脑也一样,不输入、储存相当数量的语言信息,怎么能处理、输出语言信息呢?不在头脑中积累一定数量的精华篇章,就不能形成语文能力,没有背诵的积累,也就写不出文章。清代唐彪在其《读书作文谱》中作了如下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杜甫也曾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这方面,许多名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三国七步成诗的曹植,南朝倚马可待的袁虎,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怎能才高八斗、文思泉涌?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门,哪一个又是读得少背得少呢?中国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其古文基础就是在私塾里打下的;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矛盾先生能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倒背如流。如果他们不多读多背,又怎能写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啊?再以普通百姓为例,大凡读过私塾的祖辈们,都有相当的古诗文功底,一般都是村里的“笔杆子”,什么写对联啦、写悼词啦,往往是他们的强项,村里的红白喜事都离不开他们,前辈们在古诗文记诵方面成功的经验说明,诵读不仅是语言积累的良好方法,也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在少年和青年,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学生时代背诵过的许多诗篇,至今仍记忆犹新。所以多读多背必须要从学生时代抓起,要把握住青少年时代的大好时光。如果每位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都能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训练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在读中玩味、在读中咀嚼,直到熟读成诵、融会贯通。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将所学诗文烂熟于心、倒背如流的话,还何愁写不出文章?到时恐怕不写倒“情难自禁”了,“洋洋洒洒”百儿千字的文章还不是“小菜一碟”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古文三百篇,不会作文也会编”。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够改变那种“讲风过盛”的现象,走出“条分缕析”的怪圈,把握“诵读”这个古诗文教学的关键,认真地指导学生背诵上百篇优秀的诗文作品,学生就一定能够在语言的海洋里俯仰自如,在写作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2]《心理学》

  关于读书的古诗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学习;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84-02

  一首古诗的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景—体会诗情—感悟诗意,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1.想象诗景。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体会诗情。引导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方能体会作者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感悟诗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一、抄写古诗,读通诗句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江雪》这首诗,学生跟着老师把诗工整地抄写在本子上。《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初读古诗,读真确、流利。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同时课件出示划出的节奏)《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设计意图:看似简单,却很实用,学生在抄写中不仅接触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写字的训练,真正落实新课标关于“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写字”的要求。

  二、预设话题,想象画面

  1.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的内容类似?(课件同时出示《江雪》、《渔歌子》)对比读:一二组读《江雪》,三四组读《渔歌子》,边读边想想,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呢?

  2.同学们,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我们学过的《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画面上都有哪些景?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学生边议老师在黑板上边画)该画的内容:皑皑雪山、小路、江面、渔船、渔船上垂钓的老人。不该画的内容:鸟、行走的人及足迹。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对比学习,是本节课的特点,这一步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走进本诗描写的意境。第二步让学生议“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

  三、创设话题,开启思维

  1.这首诗和画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把诗横着读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老师把前两行的最后一个字“绝、灭”去掉那是怎样的景象?加上这两个字呢?(孤独、寂静、寒冷、空旷……)这是怎样的孤独呢?再竖着读读,(千万孤独)把这四个字变换顺序还可以怎样读?(万千孤独,孤独千万……)

  3.张志和在桃花流水中钓鱼,他钓的是一份怎样的心情?同样是钓鱼,但柳宗元却是在冰天雪地中钓鱼,此时的他一个人在空旷冰冷的河水中钓鱼是多么的孤独。张志和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钓鱼是不须归,我们把这句诗改一改用到这首诗中你认为该怎样说?(__________不须归。)横线上可以填上哪些词语?(千里冰封、冰天雪地、白雪皑皑……)你认为他该不该归?

  4.同学们,读到此时,在你的眼里,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垂钓的老翁是个怎样的人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通过诗的内容和画面感受冰雪给渔翁带来的寒冷和内心的孤独,特别是两次有创意的读:一是横着减字读,在对比中理解;一是竖着读、变序读“千万孤独”四个字独具匠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柳宗元孤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巧用《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达到学诗用诗的目的。

  四、借助资料,走进内心

  1.诗人心中的寒冷、孤独仅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雪给他带来的吗?还有其他原因让他感到那么寒冷和孤独吗?自由读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目睹了恶势力横行霸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31岁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但他觉得老百姓在层层官吏的欺压下过得太苦了。于是,柳宗元挺身而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百姓说话,替百姓伸冤,进行政治革新。这大大打击了那些当权者,革新只进行了半年时间便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当时的永州十分荒僻、人烟稀少。他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暂时寄主在寺庙中。由于生活艰苦,不到半年,他的老母便离开了人世,心爱的女儿也夭折了。他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杳无音讯。那些恨透了他的当权者们仍不肯放过他,千方百计地打击报复,造谣陷害,想彻底把他击垮。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打击、当权者迫害,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百病缠身,竟到了走路膝盖直发抖的程度。尽管这样,他还是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学生自由回答。

  3.再次问学生:读了这段资料,你现在知道柳宗元为什么在这冰天雪地中不回去了吗?

  4.在这样的暴风雪面前,柳宗元始终没有退缩,所以从那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依然独钓的蓑笠翁身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设计意图:要真正了解柳宗元,走近他孤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必须借助插入他的背景资料,这一资料可谓是运用得及时,恰到好处。

  五、增设话题,链接读写

  蓑笠翁无言的独钓,包含了柳宗元的千言万语。假如你就是柳宗元,你有话要对谁说?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本子上。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个性化读写的设计。这个读写训练是一个多解性话题,不仅促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而且给了学生尽情发挥的天地,引领学生以特定的视角去写出个性。

  六、展示书法,增进了解

  柳宗元不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有名的书法家。老师给大家展示几种书法字体。如果柳宗元要把他自己写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你认为他会用哪种字体书写?现在老师就用草书把他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老师现场用粉笔在简笔画的旁边用草书书写本诗,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丰富和魅力)。设计意图:古诗与书法总是联系在一起,在这里适当增加了让学生了解书法这一步,目的是适当延伸,拓展知识,增加审美情趣,并用教师的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

  七、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古代诗人中一位钓鱼的名人,他们是古代诗人中最有名的两大钓鱼高手,一起再来读读他们的这两首诗词。

  关于读书的古诗篇8

  纵观苏教版教材中,古诗基本都是成对出现,编者的整合意图昭然若揭。因此在教学苏教版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遵循编者意图,通过对两首古诗写作方法、表现策略等维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从而提升古诗教学的整体效益。本文提出要整体感知,梳理整合古诗共性的主题内价值;精读体悟,深度品析古诗内在的情韵意境精;斟酌鉴赏,有效积累古诗独到的表现艺术,从而借助对比性阅读让“古诗两首”的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整体感知 精读体悟 斟酌鉴赏 对比性阅读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是语文教材必选的座上客文体,教材中每一册都会在课文或者练习中编排数篇古诗。而纵观苏教版教材中,古诗基本都是成对出现,编者的整合意图昭然若揭。因此在教学苏教版古诗时,教师就应该遵循编者意图,通过对两首古诗写作方法、表现策略等维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从而提升古诗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整体感知,梳理整合古诗共性的主题内价值

  苏教版教材中《古诗两首》中“两首古诗”虽然彼此独立,甚至创作的时代也相去甚远,但编者既然将其设置在同一课中,就是看中了两首古诗内在主旨、情感的紧密联系。我们的古诗教学就应该将其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古诗呈现出来的主旨、相应的情感等出发,从而形成相互依存、彼此补充的逻辑感知网络。

  例如六上中《古诗两首》就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观书有感》编排在一起。在初步阅读这两首古诗时,教师紧扣诗题中的“书”字,引导学生从“读书”“观书”两个视角关注课文,从而在原来两首诗中迅速探寻到彼此共性的话题,及时把握了诗歌教学的整体性方向;再如苏轼所作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杨万里的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虽然没有明显相同的字眼,乍一看并没有内在的共性练习,但教师只需让学生对两首诗歌涉及的地点――望湖楼、净慈寺、涉及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晓等进行对比探究,学生便能立即从时间和空间层面建立起两首古诗的内在关联,从而为整体把握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体悟,深度品析古诗内在的情韵意境精

  1.“异”中寻“同”,让古诗阅读殊途同归

  “古诗两首”中,同一主题下的诗作在意欲凸显的主题上是完全相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表现手法和策略也都是相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因此,教师要在整体视角把握两首古诗相同之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古诗创作的迥异手法深入感知诗歌内在不同点。

  如《石灰吟》和《墨梅》这首诗都是典型的借物喻人的咏物诗,两位诗人都借助客观事物将自己的人生意趣和价值追求融入其中。但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两位诗人所选择的意象却又千差万别:一首是纯净洁白而又钢筋铁骨的石灰,而另一首却是清新雅致、香飘万里的梅花。诗人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意象,寄寓着他们相同的价值追求。

  只有从两首诗歌策略的分歧点中,寻找到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引领学生在不同之中寻找到其相同的价值点。

  2.“同”中探“异”,让古诗阅读各具特色

  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情绪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即便是相同的事物,由于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所承载的价值归旨,也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情感蕴藉。同样是一轮皎洁的明月,在苏轼眼中总是不停地捉弄自己,寄托着作者对兄弟、对家乡的思念;而在少年李白的眼中却如“白玉盘、瑶台镜”般神奇。有时,即使诗人和事物相同,而在不同的心境下照样会引出迥异的情感落差。这就意味着,古诗教学如果仅仅从诗歌的语言入手,就只能体悟到诗歌表层的符号意义,只有深入结合诗人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心境,才能真正触摸到诗歌的内在意蕴。

  同样是写西湖之景,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借助西湖夏季之雨的急骤暗喻自身对人生变故的哲学态度;而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在借用阳光下那一池娇艳的荷花和翠绿的荷叶,向好友林子方委婉地倾吐了自己的不舍与离别之意。

  如果没有两者之间的比照性阅读,学生则很难从彼此印证与对比的视角关照两首古诗,学生也就难以真正地把握诗歌的本质。

  三、斟酌鉴赏,有效积累古诗独到的表现艺术

  汉语言的组合搭配一旦形成诗歌,就会形成其他语言所无法体验的艺术。苏教版教材中选择的古诗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品代表。因此,古诗的教学绝不能止步于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与感知,更应该将古诗作为一种艺术,以品析欣赏的视角对两首古诗进行鉴别性赏析,推敲斟酌诗文中独到的炼字艺术和其中蕴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借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如在杨万里描写西湖荷花池之景时,更像一位工笔画家,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美妙画卷;而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色彩以墨为基调,简单地勾勒之中却不失雄浑与瑰丽,让每一位读者也跟随着夏季暴雨的急促而跌宕起伏。

  关于读书的古诗篇9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74-02

  古诗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文学艺术宝藏中的一颗独特的耀眼的明珠,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滋养着无数中华儿女,它以其精湛而细腻的语言,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思维风格,成为了中华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在小学的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精练优美,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感染和净化他们的心灵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他们的阅历有限,知识储备有限,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将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定得比较低的原因。紧紧抓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精神,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更加注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善于乐于去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乐趣,更加主动,真正学到读书的方法,真正提高学习的能力。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该如何把握低年级古诗教学。

  一、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比较短,学习兴趣也比较不稳定,特别是在语言精湛细腻、意境丰富深邃的古诗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因此,在小学低年段的古诗教学更应该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整个班级中营造古诗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早读时我带着学生们大声地朗诵古诗。午读时间是专属于孩子和古诗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给孩子们播放古诗的动画朗读,孩子们不但听到了古诗,还看到了古诗,不但激发了他们理解古诗的积极性,而且为以后古诗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每天放学排好队,孩子们大声地朗诵古诗,整齐地放学。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孩子们营造了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使孩子们主动地想了解古诗,学习古诗。

  2.课程整合,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方法。音乐课上,老师教孩子们唱《登鹳雀楼》、《春晓》。美术课上老师指导孩子们画《村居》、《春晓》,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孩子们有节奏地跳起古诗皮筋舞。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古诗也能用歌声唱出来,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还能用肢体语言展示出来。低年级孩子就喜欢新奇的东西,这样一来他们不再单一地一遍一遍地枯燥背诵,自然也就对古诗的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低年级孩子刚刚步入小学,进入学习的起始阶段,我们作为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就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古诗的熏陶下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以读为本

  小学的阅读教学比较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通过“读”来获得感悟,通过“读”来培养语感,通过“读”来熏陶情感。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单靠老师一句一句地串讲,根本行不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借助反复诵读来更好地识字,更好地学词,更好地析句,更好地理解内容。

  1.多样诵读,读出韵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主动学习。所以,在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都让学生主动去学。在初读古诗时,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对照每个字的拼音,读准每一个字,读好每一个词,读顺每一句诗句。自读后进行检查,通过个别读,不仅检查字、词、句,还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语气和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节奏,并让其他同学讲评,指出、纠正读错、读破的字词。之后,我在黑板上标画出古诗每个句子诵读停顿的节奏符号。如《画》一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一来,学生就更直观了。之后,通过老师带读,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让学生反复读,来巩固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的诵读实践中,我体会最深刻的一点是:诵读古诗不但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学生爱上了古诗文,中华文化宝库中这一枝奇葩自然会散发出芬芳而持久的清香。

  2.逐句理解,读懂诗意。通过“读”来增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是“以读为本”的第二个层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互帮互助让每一个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料,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古诗、插图及自己的日常生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象?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样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及小组讨论交流,找出小组成员学习上共同的难点,之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也就基本上读懂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用画面内容和亲身体验帮助其读懂诗文。如《村居》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就比较容易懂得后两句诗的意思了。

  3.细品诗句,有感诵读。在读懂诗意之后,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一句诗句以及诗句蕴含的内在情感,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古诗的词句,展开想象,充分结合日常生活中已有的情感体验用心去读。如《村居》一诗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学生回忆或想象一下自己放风筝的快乐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字,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春天里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和在这种美丽景色中的感觉,然后带着这种陶醉的心情和表情去读这句诗。之后,可通过带读、试读、男女生诵读比赛等方式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激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识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指导识字和写字是重中之重。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也同样重要。尽管学生在读诗文的过程中,对生字的认识已有一种轮廓印象,但要继续对生字的音、形、义做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针对有关汉字笔画、笔顺的基础知识和书写汉字的方法的指导,也是一个教学重点。

  1.巧用方法记字型:象形法,采用简笔画、图片、动作等帮助记忆。如“火”字,可画出一堆木柴和火苗来帮助记忆;游戏法,即利用生动的游戏帮助学生记忆。

  2.反复书写记生字。让学生用田字格书写,并注意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置和运笔方法,反复书写。书写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书写后,当堂相互评价,纠正错误。这样把写字过程穿插中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

  总之,每一样教学都要符合其特点,低年级古诗教学也一样,要符合学生年龄小及其学习心理相对较弱的特点,紧紧抓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精神,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更加注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善于乐于去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乐趣,更加主动,真正学到读书的方法,真正提高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斯燕.低年级古诗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

  关于读书的古诗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现状

  1.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诵读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师生的观念不正确,从思想上认为朗读不重要,考试也考得不多;“背课文”课后就可以完成,没有重视的必要;许多古诗文较长、难记,而且诵读教学又费时又费力,还不如记几个知识点实际。

  2.师生对古诗文课堂诵读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在一些师生看来,读?谁还不会朗读啊?所以教师不重视课堂朗读,随口带过,草草收场,教学缺乏艺术性,学生根本没有享受到诵读带来的愉悦体验,逐渐失去了诵读的兴趣,朗读也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背课文也只为完成学习任务。上课时,诵读是优秀学生的专利,其他的学生只能是当听众,根本得不到有效训练。而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讲解,读的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教师范读少,学生只为完成任务无心地读一遍,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没有系统练习,也没有教师的讲解指导,读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诵读教学也就毫无质量可言。

  3.缺乏诵读教学的古诗文课堂处境尴尬

  缺乏诵读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单一、呆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多教师提倡“字字解释落实,句句翻译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充分地诵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4.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书声琅琅、当堂成诵”成为一种奢侈。教师为把每一个知识点、考点讲授清楚,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课堂朗读、背诵。当今的课堂,想要花许多时间来诵读,营造一种书声琅琅的氛围已成为一种奢侈。

  种种现状让我反思,让我改革。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古诗文诵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古人对“读”作用也有经典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读”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诵读是学生吸收古诗文营养、丰富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精神接受熏陶感染的有效途径。吟咏古诗文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识,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诵读中受到古诗文的熏陶与感染,与古诗文的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必须重视古诗文的诵读。实践证明,科学的课堂古诗文诵读教学对教学质量影响是深远的、大有帮助的,它也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那么,我们如何让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呢?

  二、对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的思考

  1.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量创设出“声、光、影”的三维情境。无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提前录音,课堂播放;配上符合情境的MP3音乐也可营造不错的氛围。

  2.重视范读、领读

  范读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停顿、轻重音,有助于学生对诗文内容的领会。领读能让学生把握语速、注入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鼓励学生朗读,注重朗读指导

  朗读就是指出声读、大声读,读出语调、语气,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抑扬顿挫。要让课堂“读趣盎然”“书声琅琅”。

  4.个性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引导学生进入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透彻理解作品内容,在感情上与作者沟通,还要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教师要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将作者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读出个性。让学生于美读之中品味古诗文的意蕴,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

  5.当堂成诵,让课堂收到实效

  此举不可一蹴而就,应遵循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时间有限,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背感兴趣的一段,也可以让其背最重要的一段,进度快的学生则不受限制。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示范背诵则可激起诵读热潮,收到意想不到的实效。

上一篇:精 [电影推荐]少儿不宜的成人动画,一遍根本看不懂!
下一篇:【邪骨团儿】冬 天 啊 你 怎 么 就 没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