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朗读+视频讲解+知识点+同步练习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封面
电子教材
课文朗读
视频讲解
版本一
版本二
版本三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伟大的悲剧》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三作家》。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他领会到托尔斯泰的出类拔萃,也领会到托尔斯泰超越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并将其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三、理解词义
①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②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③器宇:气概,风度。???
④禁锢:束缚,限制。?
⑤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发愁,指闷闷不乐。???
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⑦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⑧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⑨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⑩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文中指目光锐利。?
?意趣盎然:洋溢着意味和兴趣。??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足,值得。???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⑥-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五、问题归纳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地说成“悲凉之地解冻”, 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事实上,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定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 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联系上文,可以说他此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托尔斯泰相貌平平,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他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平民,已经和俄国人民融为一体了,是俄国人民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3.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从穿戴、职业、社会角色三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4.“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生动描写来访者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时的心理、神态,突出来访者的失望,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容貌的平常,为下文的“扬”蓄势。
5.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运用明喻和夸张来描绘托翁的目光是为了体现其目光的敏锐与犀利,具有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
6.“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本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 力,含蓄隽永,夸张的修辞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7. 第8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托尔 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于他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他又用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8.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
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9.第9段为什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正是因为这双眼睛看社会太透彻,他才对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失望,而他却无法从这种社会中解脱出来,从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六、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七、课外知识(名言积累)
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 托尔斯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 托尔斯泰
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 托尔斯泰
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 托尔斯泰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 托尔斯泰
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 托尔斯泰
图文讲解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基础锤炼
1.滥 zhì 锢 昧 犀rú 尴尬 zī zhòu 粲 mào àn hàn
2. (1)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
(2)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3)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4)形容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5)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3. C(语序不当,应该将“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和“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对调。)
4.A(“万象更新”的意思是“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在这里用错了对象)
5.示例: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别人不以为然的工作中获取经验;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在别人尚未涉及的道路上践行成功。
6. 奥地利 战争与和平 复活
课内精读
(一)1.(1)比喻,夸张,把“鬈发”比作“泡沫”,“须发”比作“热带森林”,夸张、生动地写出了托尔斯泰面部毛发的茂盛,特征十分鲜明,而且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
(2)对比,将托尔斯泰的精神状态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面容的“丑陋可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段写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无论是穿戴方面还是从事各种职业,转换各种身份都是普普通通的。意在强调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了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佩之情。
(二)1.侧面烘托了托尔斯泰外貌与眼神的反差,前文写客人尴尬地打量主人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的矮小与平凡,后文中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突出了托尔斯泰眼神的犀利,让人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2.(1)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将眼睛比作有“魔力”和“磁性”的“珠宝”,写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2)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将眼睛比作“匕首”,写出了眼睛的可怕、无情,其实是写托尔斯泰自我批判的无情和准确,刻画了托尔斯泰自我反省的痛苦。
3.如果把幸福的标准定为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但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悲剧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却劳而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福的。
拓展阅读
1.(1)达·芬奇诞生,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
(2)达·芬奇在苦涩的童年被万事万物所吸引。
(3)达·芬奇走向艺术之旅,并被老师赏识。
(4)达·芬奇苦心孤诣,多才多艺。
2.“芬奇”取自地名,达·芬奇没有正式的名字,说明了他出生低贱,不被人重视。与他后来沉迷于对万事万物的学习形成鲜明的对比。
3.(1)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深深地吸引着达·芬奇,引领着他去探索,孤独的童年却培养了达·芬奇丰富的心灵和敏锐的艺术观察力。
(2)用“工作四个小时休息十五分钟”“ 一天仅休息1.5个小时”两组具体的时间强调达·芬奇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短,突出了达·芬奇的勤奋。
4.(1)韦罗基奥是个非同一般的人,一是表现在他的艺术造诣高,从他那些弟子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家可以得知;其二表现在他的修养高,当达·芬奇获得成功时,他真心赏识弟子。
(2)一是强调韦罗基奥的修养高,以放弃画笔来证明弟子的水平高过自己,二是从侧面证明达·芬奇的绘画造诣高,十分完美。
5.“天才”指达·芬奇天赋异禀,年轻的达·芬奇就跻身于卓越非凡的画家、雕刻师之列,先以音乐家的身份崭露头角,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全能巨匠,具备常人不具备的才华。“探险者”是指达·芬奇敢于涉足各种艺术领域,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抱着浓厚的探索兴趣。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第1课《消息二则》讲解+练习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讲解+练习
第3课《“飞天”凌空》讲解+练习
第4课《一着惊海天》讲解+练习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讲解+练习
任务二《新闻采访》讲解+示例
任务三《新闻写作》讲解+范文
第一单复习:知识点+测试题
第6课《藤野先生》讲解+练习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讲解+练习
备注
备注:本资料电子教材来自电子课本网;课文朗读来自百度网盘;视频讲解来自腾讯视频;知识点及同步练习来自语文备课大师;图文素材来自七彩课堂。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上一篇:崇明区202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下一篇:性爱永恒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