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指引- 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列印此页

   

   

  本章是《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的其中一章,内容如下:

   

   

   

  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资讯科技发达,各种媒体和资讯平台迅速传递大量讯息,不同价值观和取态纷陈。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培养积极的态度,一直是香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处于第一及第二学习阶段的小学生,正是由服从规条避免受到惩罚的「他律」阶段,发展至思考规条背后蕴涵意义的「自律」阶段,是建立品德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应以一个全面、有系统、具延续性,并配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模式推行。

  自2001年,「德育及公民教育」列为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配合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期望透过提供宽广而均衡的整体课程,达至全人发展。2002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更建议学校应首要培育学生五种价值观和态度,以作为推动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具体目标。

  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于2008年作出检视和修订,将首要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增加至七种,亦建议进一步加强德育及公民教育与各学习领域/学科,以及跨学科价值教育范畴的连系。该建议不但得到学校认同,亦普遍落实于校本课程当中。现行各学习领域/学科课程,以至跨学科价值教育学习范畴,亦以培养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作为学习重点,促进全人发展。德育及公民教育推行至今,成效渐见。

  现时大部分学校都已规划固定课时,设计校本课程,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或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模式,积极推广德育及公民教育的重要讯息。此外,政府部门、地区组织、志愿团体以及社福机构,亦积极举办不同类型的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经历,共同培育良好的品德及公民素质。

  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 进行的「国际公民教育研究(ICCS)2009」显示,香港学生在公民教育与素养的表现,在各教育系统中排行首五名内。

  有关「国际公民教育研究2009」的研究结果,可从以下网址查阅:

   

   

   

  *

  就学校自课程改革以来,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总结反思

  *

  鼓励学校持续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配合课程发展路向

  *

  为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的规划和推行策略,提出建议

   

   

   

   

  根据2002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的建议,学校应首要培育学生五种价值观和态度,即:「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和「承担精神」,作为推动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方向。其后,于2008年推出《新修订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建议学校将「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诚信」和「关爱」,列为七种首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态度。建基于良好的经验,学校应继续培育学生上述七种价值观和态度,以整体课程模式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

  与此同时,因应社会环境的急速转变,以及学生成长的需要,学校须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当遇上难题的时候,懂得辨识当中涉及的价值观,作出客观分析和合理的判断,并付诸实践,方能面对未来生活上种种的挑战。

   

  图3.1 七种首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态度

  图3.1 七种首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态度

   

  坚毅

  *

  学生于第一及第二学习阶段,无论在建立自我或群性发展上,都会面对很多转变和挑战;而社会环境不断发展,许多新观念和新思维,都会冲击他们的价值观。

  *

  尊重他人

  *

  生活在香港这个多元化的城市中,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人,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思想、信念和生活习惯。

  *

  学生应从小学习尊重和包容别人的态度,与不同人,例如亲人、师长、同学、朋友、陌生人等相处时,能互相尊重,接纳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之处,缔造和平友爱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责任感

  *

  个人于不同的生活岗位上,例如家庭、学校、社群等,会拥有不同的身份、角色和权利,也承担着相关的责任。

  *

  小学生年纪虽小,阅历尚浅,然而如果从小就能明白社会整体的福祉,乃建基于每个人的责任感,并认识别人对各种身份和角色的要求及期望,便能培养他们关心别人福祉、乐于助人和主动承担责任的生活态度。

  国民身份认同

  *

  个人身份的建立,与公民及国民身份认同感有紧密的关系;社会和国家的持续发展,也有赖其公民与国民对所属的地方有归属感,才能产生凝聚力。

  *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帮助学生从小开始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并从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是香港学校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目标。然而,这并非要强加对国家的情怀于学生身上。

  *

  国家不断发展,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加深对《基本法》及「一国两制」的理解,并建立对国民身份的认同,对个人未来发展及社会整体福祉,都大有帮助。

  *

  非华语学生亦可从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培育互相尊重的态度,建立和谐共融的社区。

  承担精神

  *

  承担精神并不单指完成自己的本份,更要主动思考如何将事情贯彻始终,办得更好。拥有承担精神的人,会不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当犯上过失,敢于承认,并会积极改善。

  *

  若能从小培育学生的承担精神,便可引导他们对社会的未来作出承担,以为大众谋求福祉作为己任。

  诚信

  *

  诚信是个人宝贵的资产,有助与别人坦诚沟通,建立互信关系,亦是个人立身处世需要持守的价值观。有诚信的人,能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一旦许下承诺,定必全力以赴,不会辜负别人寄望。

  *

  诚信亦是香港固有的核心价值,支持香港继续成为国际大都会及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香港社会要继续发挥优势、持续发展,有赖培育有诚信的下一代。

  关爱

  *

  关爱是对别人的处境、感受和需要,表达发自内心的关怀之情。关爱包含同理心,即能从对方角度出发,将心比己去了解对方的处境和需要,并能适时施予援手。

  *

  让学生从小便培养一颗关爱的心,有助他们与别人融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类互助互爱的精神。

   

   

  除了上述的七种价值观和态度,学校也可以因应其办学理念及学生需要,选择其他合适的价值观和态度,作为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发展方向。

   

   

   

   

  图3.2 认知、情感及实践并重

  图3.2 认知、情感及实践并重

   

  认知层面

  情感层面

  实践层面

   

   

   

  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应扣连课堂学习、实践体验及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学习经历。

   

  图3.3 德育及公民教育扣连的学习元素

  图3.3 德育及公民教育扣连的学习元素

   

  课堂学习

   

   

  实践体验

  学习氛围

   

   

   

  *

  于「品德及伦理教育」中培育有礼貌及尊敬师长的态度

  *

  于「公民教育」中学习尊重社会上不同人士表达意见的自由

  *

  于「《基本法》教育」中学习尊重法治精神的重要

  *

  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认识尊重和爱护大自然的重要

  *

  于「性教育」中学习尊重男与女于成长阶段的身心转变

  *

  于「生命教育」中培育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图3.4 德育及公民教育与各跨学科价值教育范畴的连系

  图3.4 德育及公民教育与各跨学科价值教育范畴的连系

   

   

   

   

  学校应按课程改革的建议,继续以生活事件,即生活中曾遇上或未来可能遇上的事件及议题,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透过讨论、分享、反思等学习活动,加深学生对事件及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判断及处理事件或议题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实践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配合社会转变及学生成长需要,建议学校可从五个生活范畴,即「个人成长及健康」、「家庭」、「学校」、「社交」,以及「社会及国家」,选取合适的生活事件和议题,作为学习内容。教师亦可因应学生的发展和兴趣,选取一些社会时事或世界议题作为学习材料,例如:成长与生涯规划、选举与《基本法》、环境与厨余的处理,为学生提供全面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探讨不同的价值观和态度之余,提高公民素质。

  例子:

  某小学除了恒常以「交齐功课」、「结交朋友」、「做家务」、「男女两不同」、「保护身体」等生活事件作为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学习内容,亦额外预留学习时间,选取一些大众正热烈讨论的世界大事或社会议题,与学生讨论和分享。

   

   

   

   

   

   

   

   

   

   

  学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时,应配合全面而均衡的课程规划,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相关的学习经历和进行评鉴,并持续优化课程内容。课程规划当中应包括:

  订立学习目标

  依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及家长意见、学生需要等,全面考虑学校发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方向,编订各学习阶段的具体学习目标。

  检视现行课程安排

  检视各学习领域/学科课程中有关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学习元素,配合相关校本课程,例如生命教育、服务学习、专题研习等,以及全方位学习活动,例如周会、联课活动日、制服团队训练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经历。

  建立专业团队

  建立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同时安排专业培训课程,提高教师对德育及公民教育内容和教学技巧的掌握。

  引入资源支援

  参考报章、杂志、书本、电子媒体、互联网等各类资源,选择合适的生活事件和时事议题作为学习材料;亦可善用教育局、相关政府部门、大专院校、非政府机构等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及支援服务。

  评估及优化课程

  以学习目标为基础,运用多元化及适切的策略,了解学生在学习历程中的转变,给予正面回馈及改进建议,并根据学生表现,检视和优化课程。

   

   

   

   

   

   

   

   

   

   

   

   

   

   

   

  *

  向全校师生宣扬德育及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凝聚共识,并在规划、决策和推行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支持,言行一致。

  *

  领导师生及其他持份者,共同制定全校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计划,动员各方,使彼此配合及支援。

  *

  委任一位统筹主任,负责检视、整体规划和发展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并定期评估推行成效。

  *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有关德育及公民教育的专业发展课程,并推广校内及校外观摩交流的文化,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

  与家长、校友、其他学校、社区组织、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等保持联系沟通,凝聚各方的力量,引入不同类型的资源,以支援推动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工作。

   

   

  *

  *

  *

  *

  *

   

   

  *

  在各级的课程规划中,有策略地加入可培育学生价值观和态度的学习元素。

  *

  透过科组会议、分享会等,与教师讨论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可帮助学生培育正面价值观和态度的策略。

  *

  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配合推动德育及公民教育计划,并与其他学习领域/学科组别协作,设计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和活动,互相协调,定期检讨学习成效。

  *

  安排教师就相关课题进行经验分享,并检视教学成效。

   

   

  *

  了解学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目标和方针,认同培育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和态度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

  以「身教」配合「言教」,以身作则;并适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回馈或提点,鼓励反思。

  *

  在设计日常课堂学习活动时,注意如何巩固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和态度。

  *

  提供学习机会,例如小组活动、专题研习等,让学生实践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

  *

  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和校外的德育及公民教育活动,并于活动完结后,透过讨论分享,巩固学习成效。

   

   

  *

  主动了解子女学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情况,与校方合作和保持沟通。

  *

  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多与他们讨论生活见闻,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并鼓励他们反思及表达个人见解。

  *

  经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子女树立榜样。

  *

  鼓励子女积极参与校内和校外的德育及公民教育活动。

   

   

  *

  投入德育及公民教育课堂活动,多角度思考、讨论和主动发表意见,并用心聆听和尊重他人的看法。

  *

  留意社会、国家及世界时事,加深对不同事件和议题的认识,扩阔个人的视野,学习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作出判断和决策。

  *

  善用余暇参加由学校、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等举办的学习活动,例如参观交流、义工服务、制服团体等,实践积极和健康的生活模式。

  *

  爱护家庭,于日常生活中,积极帮助别人,关心时事,持守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为自己未来的发展订立目标及计划,致力为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

   

   

   

   

  *

  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评估,应具备以下功能:

   

  促进学习的评估

  提供正面及清晰的回馈,让学生掌握改善的方向,并藉着彰显他们的学习表现,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

  作为学习的评估

  鼓励学生透过讨论、分享或实践,加深对正面价值观和态度的了解,思考自我提升或改进的方向。

  对学习的评估

  为教师及其他持份者提供资料,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表现,作为调适和优化课程的重要参考。

   

   

   

   

   

   

   

   

  所列参考资料非遍举无遗,以下只列出部分,供读者参考。

  李荣安、徐叶慧莲主编(2003)。小学公民教育:教学策略的实践。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编(2004)。青少年成长的价值教育。香港:三联书店。

   

  教育局(2008)。新修订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香港:教育局。

   

  教育署(1981)。学校德育指引。香港:教育署。

   

  课程发展委员会(1985)。学校公民教育指引。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

   

  课程发展议会(1996)。学校公民教育指引。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课程发展议会(2001)。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课程发展议会(2002)。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课程发展议会(2009)。高中课程指引-立足现在.创建未来(中四至中六)。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刘国强、谢均才主编(2004)。变革中的两岸德育与公民教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教育研究所。

   

  霍瑞次、陈城礼主编(2005)。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香港:香港教育学院。

   

  罗耀珍(2008)。促进学习的评估。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Arthur, J.(Eds.). (2010). Citizens of Character: New Directions in Character and Values Education. Exeter: Imprint Academic.

   

  Black, H., & Broadfoot, P. (1982). Keeping Track of Teaching: Assessment in the Modern Classroo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rown, K. & Fairbrass S. (2009). The Citizenship Teacher’s Handbook. London: Continuum.

   

  Cheng, R.H.M., Lee J.C.K. & Lo. L. N.K.(Eds.). (2006). Values Education for Citizens in the New Century.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Demers, J. (2008). Character-building Activities: Teaching Responsibility, Interaction, and Group Dynamic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DeVitis, J. L. & Yu, T. (Eds.). (2011).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A Reader. New York: Peter Lang.

   

  Kennedy, K.J., Lee, W. O., & Grossman, D. L.(Eds.). (2010). Citizenship Pedagog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Hong Ko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ohlberg, L. (1981).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olume 1: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Ku, A. S. & Pun, N.(Eds.). (2004). Remaking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Community, N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 London: Routledge.

   

  Leicester, M. (2003). Stories for Classroom and Assembly: Active Learning in Values Education at Key Stages One and Two.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Lo, L. N. K. & Man, S. W.(Eds.). (1996). Research and Endeavours in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cCowan, T. (2009). Rethink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A Curriculum fo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London: Continuum.

   

  Nucci, L.P. & Narvaez, D.(Eds.). (2008). Handbook of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Oosterhof, A. (2009). Developing and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earson.

   

  Rest, J. R. (1986). Moral developm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Praeger.

   

  Schylz, W., Ainley, J., Fraillon, J., Kerr, D., & Losito, B. (2010). ICCS 2009 International Report: Civic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Engagement among Lowe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irty-eight Countries. Amsterdam: IEA.

   

  Scott, D. & Lawson, H.(Eds.). (2002).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Westport, CT: Ablex Publishers.

   

  Shek, D.T.L., Ma, H.K. & Merrick, J. (2007).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a Pioneering Program in a Chinese Context. London: Freund Publishing House Ltd.

   

  Tomlinson, P. & Quinton, M.(Eds.). (1986). Valu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London: Falmer Press.

   

  Wilson, J. (1990). A New Introduction to Moral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Wilson, J.Q. (1993). The Moral Sense. New York: Free Press.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ICCS 2009: Hong Kong Report

   

  教育局:德育、公民及国民教育

   

  教育局:培训行事历

   

上一篇:网球王子越前龙马输过几次
下一篇:最新初一思想品德成长计划(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