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走近易经》大揭秘:《易经》竟是东方哲学体系之祖,东西方哲学有何不同?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纪录片《走近易经》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解析《易经》全面文化现象的人文科普纪录片。该片从《易经》的源头入手,追溯了易经与伏羲、炎帝、黄帝、周文王、周公、孔子、老子、诸子百家,及与儒学、理学、国学的传承发展关系。从历史、文化、哲学、科学等角度,按照清晰的逻辑关系,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易经》的起源、发展、变易、延伸的全过程,逐层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

  《易经》作为华夏民族千古第一奇书,贯穿各个朝代不同的领域,所到之处皆能看到《易经》的思想痕迹。就连在科技盛行,传统文化没落的现代,也能在方方面面看到《易经》的痕迹。

  其中就包括哲学这一庞大体系。

  说起《易经》的刻板印象,除了算卦专用书,就是中华哲学书籍之首。

  在纪录片《走近易经》中,曾用简短的语言一语带过易经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易经》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始于17世纪。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首次将《易经》译成拉丁文版本,开始传入西方国家。此后,《易经》被译成英、法、德、俄等多种语言版本,在欧美国家发行,并受到了哲学界的关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评价是:《易经》是人类用心灵创造出的图形和形象,来表达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集中表达了东方人的智慧。

  不过,他们虽然承认了易经的原理,却并没有将《易经》纳入到西方哲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但华夏子孙们,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感到悲伤,因为我们有专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期,宋代繁荣昌盛的理学,以及后期深入我们骨子当中的儒学。

  准群的说,我们现代的每一个人,都曾受到东方哲学体系的熏陶。

  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有几十家之多,但流传深远、影响较大的有十二家。

  其中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在《走近易经》这部纪录片中,有观点认为:《易经》,作为是群经之首,对其他诸子百家的影响非常深刻。究其根源,诸子百家的形成,基本都是选择了《易经》中最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加以拓展、变易和延伸形成的。

  比如《易经》乾卦中的元、贞包含的恪守中道观点,正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基础。

  《易经》中节卦的观点,是墨家节俭、节用、节制思想的最早源头。

  而《鬼谷子》一书,全篇讲的是《易经》中的阴阳二元理论,以及在阴阳矛盾下人生成长发展的方略技巧。

  《孙子兵法》一书,则从头至尾揭示的是战争的阴阳易变规律。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在长安城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以《举贤良对策》应对。

  董仲舒,西汉哲学思想家,儒学大家。

  董仲舒依据《易经》原理,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杂以阴阳五行之说,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以德治国、无为而治等理论,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帝制神学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被称为儒家理论,也称儒家思想、儒术、儒教或儒学。由于出现于汉代,所以也称汉学。

  在《走近易经》这部纪录片中,有观点认为:董仲舒的儒学理论,与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最初的儒家思想有传承关系,但是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更加的丰富和体系化。

  董仲舒的儒学理论,深得汉武帝信赖,于是,汉武帝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的儒学,后来又有一个变易体系,那就是汉家制度。

  汉家制度由汉宣帝创立,是皇帝统治国家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其基本观点可用九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

  意思是,皇帝对外要用儒家思想教化民众,对内则须用严厉的法律管理官吏,偶尔也要行使一下不讲道理的霸道和权威。

  事实上,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后,哲学思想研究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

  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阐述的内容差异很大有所不同的是,而宋朝的诸多哲学思想家,虽然同样各抒己见,但所阐述的内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义理之学、理教等,以宋代一大批哲学思想家,在继承儒学基础上,通过各自不同的角度,阐述天地万物之理而得名。因为产生于宋代,所以也称宋学。理,分天理和性理。天理,也称天道,是一种不可违之理。性理,也称心性,是一种修行之理。天理和性理,是一种主次对立和谐的关系。

  理学的本质,即是从哲学原理出发,从道德与宗教合一的角度,阐释理学神权和皇帝皇权的合法性。

  同时,从伦理角度,对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提供了理论上的标准,形成了天人观、道德观、文明观、辩证观等。

  宋代的理学大家有数十人之多,代表性人物有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朱熹、苏轼等人。不过也有人认为苏轼并不是纯正的理学家,或者说是一批另类理学家的代表。

  明清时期的理学家代表人物有王阳明、顾炎武,以及颇有争议的王夫之等人。

  他们在继承汉代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参照《易经》本源,根据当时皇权统治的需要和社会现实,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自成体系的理学理论。

  这些理学理论,相互争辩,又互为补充。

  理学不仅替代儒学,成为宋朝的官学,而且也被后世王朝所推崇,成为后历代王朝的正统官学,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

  中国历代图书,均按照经、史、子、集四大类进行排列,《易经》位列其首,对历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特别是中国医学、天文学、美术、算术、兵法、文学、音律等,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这些影响,也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家庭,以及每个人的意识深处,成为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思想基因,构成了完整而独特的东方哲学体系。

上一篇:使用移动云盘收费吗
下一篇:阴郁教父的大腿好难抱[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