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快要饿死的人,能偷东西吃吗?
撞豪车事件的讨论真的是一场价值观输出大会, 能从中看出穷人和富人的利益冲突,法治和生存的相对对立。 很多人坚持法理,错了不管你再穷都不是理由,我看到你们都是信仰法理的人,相对法治社会以前是好的。 但是题主以为,我们所坚持的法理,包括法律和道德,都是极其脆弱的。 比如我的题目,一个人快要饿死了,假定他到大街上偷两个包子吃掉就能活下来,否则必死无疑,请你们不要说做工换包子了,我给出这两个选择就是代表生存与法理,假如你是那个快要饿死的人,你会偷两个包子吃掉换取生存,还是坚持法理,哪怕饿死? 不论站在法律还是道德层面,我们都认可,偷包子是不对的,并且既然是错的,不因为偷两个包子是小事就能变成对的,只要你偷了,你就放弃了法理,真诚希望大家给出你们的认真思考后的分析,而不是先有了立场不顾一切的去自圆其说。05.13题目更新首先感谢各位的回答目前几个观点主要是这样:两个包子数额太小,并不一定会定罪;有其他办法填保肚子;迫不得已的情况法律会理解。而题主本想要创造的情景是一个人处于绝境,生存必须犯罪,否则只能死亡。似乎举了一个偷包子的例子并不完全切合。而举此例子的考量是站在违法行为影响最小但是依然违法的角度。现在我做出调整,假设你目前身处绝境,唯一活下来的办法需要违法犯罪,而违法造成社会损失有以下可能,两个包子,一百元,一部手机,一辆汽车,一百万,一条人命,数条人命。在这个违法造成社会损失各不相同的情况下,达到哪种程度你会违法以获得生存,到达哪种程度你会放弃生存呢?对于法理的脆弱性,我的思考较早来源于“如果一个人的死可以拯救全人类(的死亡),我们是否可以牺牲他”这道题目,按照法治社会的规则,他不应该被判处以死亡拯救全人类,但是假如主动权不在他的手里,世界人民一定会要求他死。如果全人类都有着像很多知乎用户一样信仰法治?他还会不会死?就是说,现在是信仰法治的你们来决定,你们是否集体放弃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法治?我并不太相信。我知道接下来你们会说拯救全人类的重要意义,它的伟大,崇高,好像你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而是为了全人类才要求他死,但是我要说,你们不会为了全人类,你们只会为了你们自己!所以,我们可以把主动权放在那个人的手里,做一个测试,假设就是我吧,我并不从自身做决定,而是从全人类身上做决定,假如人们让我拯救的全人类这个整体,我会救,让我拯救他们里面的个体,我不会救。只需要你们证明你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而真正是为了全人类的繁衍。那么,我需要有人和我一起牺牲,你可以为了让我拯救全人类牺牲自己,便证明了你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我当然也可以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但是我需要的不是一个两个人,全人类要找一个两个愿意牺牲自己的还是太简单的,但是如果剩下的绝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和我一起牺牲来拯救全人类,说明他们每个人都没有拯救全人类的心,只是为了自己活下去,他们拿什么来支撑拯救全人类的高尚呢?所以,我要求有一半的人和自愿我一同牺牲,用来证明牺牲我是真正为了全人类,其中要求有四分之一的人是牺牲一个完整的家庭,因为有人会为了家人牺牲自己,并不是为了全人类,所以要求有家庭。要求北京上海两个大城市自己决定至少有一个愿意集体牺牲,用以证明他们不是为了小集体的利益。这个时候,还有多少人能把“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这句口号喊的响亮呢?大家可以想一想,在这个设定之下,人类能否渡劫生存,能否真的有这些人第一时间自愿站出来?假如全人类就是你们,有着高尚道德的知乎用户们,你们当中,能否有一半的人站出来,能否按照条件整个家庭站出来,放弃自己拯救全人类呢?我是怀疑的。如果没有这个设定,全人类都会高喊道德,但是一旦有了这个设定,道德是不是不堪一击,当然在这之前,法治早已被抛弃,因为不抛弃的话,他们会死。最终我想表达的就是法律和道德的脆弱,当利益可以平衡的时候,就用来平衡利益,当利益失衡的时候,法律和道德也同样是暴力。
首先,一个人就算没有要饿死,好手好脚,收入稳定,他也可以到街上偷包子。这违法,他会受谴责和付出法律下相应的惩罚,或者有心理疾病就要去治。
再来,一个人快饿死,身上又没钱,跑去偷包子。这违法,他应当受谴责和付出法律下相应的惩罚,但我们同情他。
古代还会施粥呢,路上有人因为饥饿而产生治安问题,相对造成的社会成本也许比"施粥"还高噢。总有人对原始丛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一类自由竞争言论和现象表示理所当然,好像这样能够使自己看起来比较强大。其实并没有理所当然,其实这样是会产生浪费的。就像一个饥饿的无助的人跑去偷或抢,把他逮捕起来,起诉、审判、发监服刑,监狱内吃喝拉撒,以上全部都是要花钱,消耗社会资源的事。如果有更有效节约社会成本的方法,那才是理所当然的。
同情弱者并不软弱,那些嗜血的人一般只是想表示自己要强,实际上大多一点都不强。
最好还要有预防机制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美帝的教会跟政府一天到晚在施粥,不然监狱会爆棚阿。
不要以为他们在做慈善,他们是在节约设成本阿。
重点就是,一个人不管有没有要饿死,他都可以到街上去偷包子,不管有没有要饿死,都应该接受法律相应的处置。
你们完全关注在过错(民事上)或者说该当及违法性上(刑事上),而忽视责任这一问题。
这种问题的重点不在于“能不能”,而在于如果偷了面包,法律应该对其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评价上,施加何种程度的责任上?
偷东西这一行为单纯来看是不道德的,是违法的。
然而:
1.民事责任范畴:一个人偷了包子,考虑到包子价值不大,应该是民事范畴。他的“过错”虽然是无疑的,但是其行为的过错性所导致的责任,并没有那么严重。所以法律对其的要求是承担赔偿责任,比如说返还两个包子。行为人可能因为濒临死亡没有财产无法偿还,法律不会逼着他在濒死时还要偿还两个包子,可以等到其有能力时再予以执行。
2.刑事责任范畴,即使是迫于生计行劫,涉及刑事犯罪,在法理上也涉及到期待可能性问题或者说犯罪构成要件中有责性问题。(有责性指能够就满足该当性和违法性条件的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和谴责。是否具有有责性应该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责性还有两种阻却事由,一是违法性认识,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偷窃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是无疑的,但是因濒死而行劫会对其行为受到非难和谴责的程度产生影响,由此可以导致无罪或者说量刑上的酌情考虑。比如我们看这个例子,弑母者:不想让妈遭罪 检察官:不起诉非纵容
。不堪忍受常年照顾病重母亲压力,准备弑母然后自杀,最后被免于起诉。不起诉难道对应的就是杀人是合法的允许的么?
所以,当流浪汉饥饿将死之时,偷面包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对法律的信仰,因为法律会对其行为作出适当的评价,施加适当的责任。
认为因自身的情况特殊,迫于生存,所以偷面包的行为是对的,这种才叫做放弃了对法律的信仰或者说对道德的信仰。
最后回答问题。能不能偷?能,因为你马上就要饿死了。但法律会告诉你偷东西虽是不对的,然而你的行为并不应当受到极大非难和谴责。正如楼上某位答案说的,法律即严格理性又温情脉脉。
先说结论:可以,法律不应当对人不得已的违法求生行为施以刑罚。
法谚有言:“法不强人所难”,即法律不能要求人们实施不可能实施的行为,也不能禁止人们实施不可避免的行为,上升到理论层次就是“期待可能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刑法适用中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能够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有期待可能性,即能够期待行为人在行为时实施合法行为,行为人违反此期待实施了违法行为,即产生责任;如果无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在行为时只能实施严重违法行为,不能期待其实施合法行为,此为阻却责任事由,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期待可能性理论最著名的例子是:卡尔尼底斯之板。“一个海船遇难了,船员纷纷跳下海。一个人在海面上发现了一个木板,于是便抱住了它,这块木板就是可以获得生存希望的卡尔尼底斯之板。这时另一个船员也漂到了这里,他希望这个人能救救他,但是,一块的卡尔尼底斯之板只能救一个人,于是最先得到这块木板的人为了自己活命把那名海员推开了,失去了支撑的海员就这样淹死在了海里。”
这个故事中海员如果不实施“推开他人”的行为,就会必然导致自己死亡,没有采取其他合法手段保证自身存活的办法。无论何人如处于与海员相同境遇舍违法行为而无他法时,期待行为人牺牲较大的价值乃至生命去遵守法律,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其自保的“杀人行为”也就失去了刑法的可罚性。如果一个人是由于无法抗拒的恐惧而被迫做出违法的事情;或者如果一个人缺乏食物或者其他生活必需品,除非犯法没有任何其他办法保全自己,就像在大饥荒中无法用钱购买或者施舍得到食物时行劫或者偷窃一样,那么,该人可以完全获得恕宥,因为任何法律都不能约束一个人放弃自我保全。(注:参见〔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34—235页。)“刑法的本质是,通过对犯罪人执行刑罚,消除将来该犯罪人重新犯罪的危险,期待社会的安全。”(注:《泷川幸辰刑法著作集》,第四卷,世界思想社会1981年版,第757页。)
在存在实施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的情况下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才有可能使行为人在刑罚的威慑、教育、感化等功能之下认识到自己的主观罪过性和行为的客观危害性,从而决心改恶从善重新做人不再犯罪。如果在无期待可能性的情况下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这是强人所难,反而可能使行为人仇视社会进而与社会为敌,这有违刑法的本质。刑事责任之有无取决于期待可能性之有无,这合乎刑事责任的目的,能够达到特殊预防的效果。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严格的道德自律,我们对此赞扬;但我们不能站在这个道德水平线上去处罚为求生不得已而这样做的人,否则就违背了人的天性。
如果我没有记错《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同学为了他的七个侄子侄女,偷了一块面包,然后被判五年,之后又因为越狱,加起来坐了十几年的牢。
书中有提到,冉阿让进监狱之后,她姐姐后来去了巴黎,但是只带了一个孩子,其余六个呢?不知道。
电影版《悲惨世界》冉阿让出狱的时候,和沙威有一段对话大意是“我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我的侄子都快饿死了。”沙威回答“你还会挨饿的,如果你不记住法律的意义。”
在这个故事里,冉阿让代表的是底层难以生存的人民,沙威代表的是无情的法律。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上,他们谁都不会认为自己有错。
但是要是没有好心的主教,冉阿让会是什么下场?
更多的没有好运碰到主教的“冉阿让”们是什么下场?
想明白这一点,也就能明白自大革命起,一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的这几十年间法国暴动,革命,复辟,政变不断的原因了。
1)法律中有个东西叫“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人类的法律与道德可以审判行为,却无权审判人性与文明。
例如:在原始社会中的人类饥荒时吃掉伤病成员、弱小成员甚至谋杀同伴而活命,,今天世界的每个人都受惠于祖先的这一行为,每个人身体流淌着原罪。
3)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过正义的法律,一切都是当权者的游戏规则。
人类文明一直都是丛林法则(特别是宏观层面)。
人类抢劫他人的财产、女人和自由,甚至剥夺他人的生命的行为。
所使用的工具:石头→刀剑→枪炮→今天的工具(规则、核弹、技术、市场、税收)。
原始社会人类依靠赤裸裸的武力抢劫别人,文明社会人类依靠各种规则各种制度来奴役他人。
宏观层面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军事、经济和政治手段来抢劫其他国家(这里没有正义也没有法律),,微观层面各种基金、财团在资本市场通过各种工具和信息合法抢劫。
上一篇:转让二手乔扬T-V855立式加工中心主轴BT40
下一篇:经典案例:2010年温州一桩因女秘书太漂亮引发的伦理悲剧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