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育人、文明、发展”使命,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卓越育人标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人民群众需求,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优势,致力于培养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为己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及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卓越人才。
二、培养目标
1.人才的基本定位
2.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宽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高度的爱国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学科知识;
(3)掌握相关的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4)掌握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术研究习惯和学术规范;
(5)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人才的培养特色
(1)基础厚。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体现学科要求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精髓要义,能明辨是非,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的重大学术观点能进行辩证科学分析;能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到骨干作用。
(2)专业宽。不仅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人文素养。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各种资源,实现人文素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统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3)能力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能从新的实践中阐发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能够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等方面走在时代前列。
(4)教学好。经过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研修、观摩、实习等实践锻炼,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具备扎实的政治传播和引导力。
三、二级学科(专业)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2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4.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5.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6.党的建设0305Z1
中共党史030204(按照政治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执行)
四、毕业与学位要求
五、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1.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2.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第一责任人)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和推动校内不同学科的交叉培养,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
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两个月内,需要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按照所在学科的培养方案,结合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六、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1.1硕士研究生修读总学分:_24_。各类别学分要求如下:
学位公共课(必修)_7学分,学位公共课(选修)_2_学分,学位基础课_4_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_5_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_4_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_2_学分。
1.2补修课程要求:跨学科入学的研究生,应当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有关课程,需在完成课程全部学时后提交课程论文,由系内组织考核评定,合格后方能进入后续培养程序,所得学分记为非学位课程学分,不计入培养方案总学分。
1.3港澳台硕士生可免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代之以修读《中国概况》。
1.4国际留学硕士生可免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外国语,代之以修读《中国概况》或《中国文明导论》和汉语课程等有关课程。以外语为专业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的留学生毕业时,中文能力应当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水平。
1.5由每个专业点开设专业必修课2门(2学分+3学分),也同时进入课程超市,作为课程库的选修课程,供院内外选课;纯选修课≥10人方可开课。
2.课程体系
七、培养环节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主要包括: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开题报告、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学术活动、中期考核,鼓励各院系(学部)开展预答辩,各环节考核时间安排详见下表:
1.基本文献阅读能力
(1)考核要求
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一般安排在二年级期末。要求每位研究生阅读8至10部本专业基本文献,包括经典著作、学科前沿书籍等,同时精读马列经典著作30篇以上。基本文献阅读能力的考核方式为撰写读书笔记,字数不少于3000字。读书笔记必须原创,由学院组织专家评审,按照百分制评分。60分及以上为考核合格。
(2)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考核60分及以上为考核合格。未达到合格者需重新提交一份读书笔记。
2.开题报告
(1)准入条件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修满本专业规定的学分后,均可申请参加论文开题。
(2)考核要求
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时间一般为第3学期末第4学期初。按专业成立开题小组,每组由不少于3位副教授及以上导师组成,是否邀请校外的专家由各专业自定。各专业设定硕士毕业论文开题专家组组长。硕士研究生汇报个人读硕以来已有的研究成果或者正在进行的研究,陈述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意义、研究基础、研究框架、拟解决的问题、研究进度和预期成果等,并回答专家提问。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考核结果获得出席专家人数2/3及以上(含2/3)的同意票数方为毕业论文开题通过。未通过者需在3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开题,再次开题未通过者按肄业处理。
3.学术活动
(1)考核要求
学术活动贯穿硕士研究生整个在读阶段,考核时间一般为第5学期初。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科竞赛等。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次数应不少于30次。每次活动结束后,由硕士生完成网上在线登记。达到要求后,系统生成《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由硕士生提交导师审核评定,并交学院备案。
(2)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学术活动未达到30次者将不得参加中期考核.
4.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
(1)考核要求
本项考核一般在第四学期进行。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包括教学实习或科研训练,以及社会实践。教学实习需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本科生课堂教学实习或中学政治课教学实习等,内容含备课、上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阅卷、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讲义撰写、PPT制作、教学资料收集、教案撰写等。科研训练包含参加导师课题或自主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等。教学实习或科研训练应完成至少40学时工作量,并填写《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实习/科研训练考核表》。硕士研究生还需承担不少于一学期的助教工作,撰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教学论文1篇。考核最终由导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进行综合打分(百分制)。社会实践需完成至少10个工作日的工作量,学生可以参加助管、社会兼职、企事业单位工作等。考核以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为依据,由导师进行评分(百分制)。
(2)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各项分数均在60分及以上为考核合格。不合格者不得参加中期考核,并需继续完成以上要求。
5.中期考核
(1)准入条件
所有硕士生在进行答辩之前必须进行中期考核。
(2)考核要求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中期考核各环节均通过,视为中期考核通过;以上任一环节未通过者,视为中期考核不通过,不通过者不得申请论文预答辩,可作出延长学习年限、结业或肄业处理。
6.论文预答辩
(1)准入条件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通过,且论文经导师审阅同意后,方可进入论文预答辩程序。
(2)考核要求
硕士研究生论文预答辩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末。按专业成立预答辩小组,预答辩小组成员由导师、副高及以上人员组成,每组3或5人。硕士研究生介绍论文内容并重点阐述论文的创新性、关键性结论等,汇报时间约20分钟。预答辩小组成员对预答辩学位论文提出问题,根据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水平、工作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等做出评价,并给出详细的论文修改或者完善的意见,同时得出预答辩结论。
(3)考核结果及分流说明
预答辩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预答辩合格者,以及基本合格但修改后经导师同意者,可进入论文评阅盲审等环节;预答辩不合格者,必须根据预答辩小组意见,全面修改论文,经导师审阅同意后,方可重新预答辩。两次预答辩时间间隔不少于3个月。
八、创新成果考核
(1)在SSCI、A&HCI收录期刊或文科一级学科权威期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2)在CSSCI(含扩展版和集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3)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4)在普通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5)在“三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理论版和《求是》杂志发表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性论文。
(6)港澳台博士生和国际留学博士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在普通公开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省部级及以上获奖成绩,要求成果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且本人排序在前三位。
(8)省部级及以上部门采纳或省部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的单篇决策咨询报告(或学校科研部门认定的等同于单篇的综合性报告)。
(9)本人在正式出版的著作、教材中实际撰写字数超过20000字且有明确署名。
以及其他高水平作品,可以由教授委员会认定。
上述成果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作者单位署名为华东师范大学。
九、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从事科研工作成果、具有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主要表现,论文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科学研究、从事专门技术工作中获得的新的发明、理论或见解,是学位申请者申请学位的重要依据。
1.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其选题应属于所在学科、专业范围。
2.研究和写作时间。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要有充足的科研工作量,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年。
3.硕士学位论文应达到的水平,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学位论文必须观点明确,立论正确,推理严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用词准确,文字通畅。
5.学位论文应遵守学术道德,符合学术规范,严禁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严禁篡改、伪造数据、资料。如引用他人(含本人已经发表的)论点或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必须注明出处;引用合作者的观点或研究成果,也要加以说明。严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坚持“零容忍”,学位论文存在作假行为的,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处理。
6.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完整、结构合理、科研工作量充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项不相关工作的拼凑)。论文的章节之间必须有合理、有机的内在逻辑联系。不得以两篇或两篇以上没有有机联系的、无法体现一个共同主题的、独立的(小)论文来构成一篇完整学位论文;也不得以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没有有机联系的、无法体现一个共同主题的、独立的(小)论文以改换为章节名称的形式来构成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
7.学位论文的用字规定
(1)论文一般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规范的中文简化汉字,论文中不应出现中外文夹杂的现象,对于需要注明外文的外国人姓名或外文专有名词可以加括号标明;暂无确定的中文译名或无法直接翻译的专有名词、外文缩写可以用外文。
(2)和我校签订有联合培养协议的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或授予双方学位的双学位研究生,除协议有规定可以使用外文进行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之外,原则上应用中文汉语撰写和答辩。
(3)外国来华留学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用字原则上应用中文汉字撰写和答辩。全英文项目留学生的学位论文,可以用英文撰写和答辩。留学生用外文撰写论文,必须有中文摘要。
(4)论文中采用的术语、译名、缩略语、符号、代号在全文中必须统一,并符合规范化的要求。
(5)学位论文要有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所引用文献必须有外文文献(不含中文译本)。学位论文应有一定数量的注释。
8.学位论文的字数。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型)一般不少于3万字。以外文撰写的学位论文,按其翻译为中文的篇幅,应与上述相应的字数规定相当。
9.学位论文应按规定的基本格式进行写作,具体要求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格式要求》执行。
10.学位论文要有开题报告审核环节。院系应对学位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核论证。开题报告由院系统一组织,并成立开题报告考核小组,具体时间由导师和院系决定,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院系、导师和导师小组应对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和写作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开题报告及其审核,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11.硕士论文的预答辩由各二级学科专业组织导师组进行,预答辩考核小组成员对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等进行点评,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或完善意见,并作出是否通过的结论。
12.学位论文的评阅、盲审、文字重合率检测以及答辩的要求。所有硕士学位论文均需参加论文查重和盲审,参照我校《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办法》《博士、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实施办法》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重合率检测结果处理办法》执行。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应严格审查学位论文送审与答辩资格,对于不符合送审条件的学位论文及时中止。学位点责任教授在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盲审结果的处理中应发挥把关作用。学位论文均实行公开答辩, 答辩人员、时间、地点、程序安排及答辩委员会组成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严格审核学位论文评阅人资格,对于不符合评审资格或进入负面清单的专家进行及时更换。
13.学位论文的内容应向社会公开,原则上不能以涉密内容为研究对象。如论文确实涉及涉密内容,按我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涉密认定管理办法》执行。
十、必修课程教材
十一、基本文献阅读书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 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 韩喜平.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5] 王伟光.世界社会主义的趋势、问题与现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6]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7] 刘放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袁贵仁,杨耕.当代西方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程恩富.中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简史[M].东方出版中心.2011
[11] 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12] 陈学明,黄力之,吴新.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13] 吕薇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4] 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5] [美]大卫·哈维.马克思与资本论[M].中信出版社.2018
[1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17]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人民出版社.1981
[18] 彭明.五四运动史[M]. 人民出版社.1984
[19] 邵维正.中国共产党创建史[M].解放军出版社.1991
[20]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1]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M].商务印书馆.2004
[23] 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2005
[24]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5]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6] 【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7]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8]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1921—1933:中共中央在上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29] 张静如.中共党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16
[30] 【美】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1]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M].中华书局2008
[32]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33] 叶健君,李方青.共和国祭奠: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中共高层领导人[M].东方出版社2015
[34]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第1版)[M].陈先达著. 人民出版社.2017
[35] 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第1版)[M].重庆出版社.1989
[36] 卢肖文主编.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第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7] 王秀云著.社会主义三次历史性飞跃新论(第1版)[M].华文出版社.2001
[38] 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第1版)[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50娟)[M].人民出版社.1956—
[41] 列宁专题文集(1-5卷)[M].人民出版社.2009
[42] 毛泽东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小平文选(1—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4] 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外文出版社.2014
[45] 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
[46] 【德】弗?梅林著,樊集译.马克思传[M].人民出版社.1972
[47] 【英】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马克思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8] 【英】戴维?麦克莱伦著,臧锋宇译.恩格斯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9] 陈先达著.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0] 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列宁专题文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51] 陈学明编.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M].人民出版社.2012
[52] 冯契著.逻辑思维的辩证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3] 冯契著.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4] 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增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5] 顾海良,张雷声著. 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6] 郝立新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3卷)[M].人民出版社.2018
[57] 孟捷著.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8] 聂锦芳主编.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1-12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59] 吴晓明.陈立新著.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60]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
[6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1-3卷)[M].人民出版社.1994
[63]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刘少奇选集(上下)[M].人民出版社.1985
[6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周恩来选集(上下)[M].人民出版社.1984
[66]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江泽民文选1-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6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1-20册)[M].人民出版社.1995
[68]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
[6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 人民出版社.1982
[7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人民出版社.1986—1988
[7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人民出版社.1991—1993
[7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人民出版社.1996—1999
[7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人民出版社.2000—2001
[7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文献出版社.2005-2008
[7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6]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2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78]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8册[M].人民出版社.1979-1980
[79] 秦璞著.搏动的讲台:我教思想政治课[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80] 刘俊,赵鸿雁主编.清华附中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实录[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81] 孙元清主编.高中研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82] 吴铎,彭承福主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3] 蒋笃运等著.公民意识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84] [新加坡]王永炳著.公民与道德教育[M].综合出版私人有限公司.2000
[85] [德]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铺.1987
[86] [美]罗尔斯著.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7] [美]麦金泰尔著.德性之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8] [英[特纳著.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89] 虞云耀.党的建设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90] 王恩宝.中共党史专题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91] 尹世洪,祝黄河.中共党史卷[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92] 张明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史(1921-2016)[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93] 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M].人民出版社.2011
[94] 金晓钟,唐晓清.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基本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5] 丁晓强.加強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6] 齐卫平.勇于全面从严治党:时代担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97] 齐卫平,房中.向陈云学习[M].人民出版社.2015
[98] 林尚立.当地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99] 王世谊.当代中国基层党建问题新论[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00] 姚桓.党章历程[M].中国方正出版社.2017
[101] 郭熙保主编.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2] 何萍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M].人民出版社.2002
[103] 陈金龙,陈岸淘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M].人民出版社.2005
[104] 曾德祥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05] 庄福龄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M].人民出版社.2004
[106] 陈泽华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07] 汪青松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8] 刘淑梅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走向[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09] 许全兴著.毛泽东与孔夫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案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
[110] 杨奎荣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1] 何一成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12] 郑德荣著.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3] 王守仁著.王阳明全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14]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5] Allen. B. Tocqueville,Covenant and the Democractic Revolution: Harmonizing Earth with Heaven, Lanham: Lexington Books,2005
[116] Boucher.G,Understanding Marxism,Acumen,2012
[117] Hobsbawm.E,How to Change the World: Reflections on Marx and Marxism,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
[118] Korsch.K, Marxism and Philosophy,Monthly Review Press reproduced in its entirety,1970
[119] Lukacs.G,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s,The Merlin Press Ltd,1971
[120] Pendakis.A. (et al eds.),Contemporary Marxist Theory:A Reader, Bloomsbury,2014
[121] Roemer.J. E,Free to Lose: An Introduction to Marxist Economic Philosoph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22] Roskin.Michael G,Political Science,Prentice Hall,2017
[123] Smith.S. (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Commun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124] Vidal.M. (et al.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Karl Marx,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
[125] Wood.A,Karl Marx,Routledge,2004
上一篇:不能只看到清宫而忽略明宫!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带你读懂紫禁城 | 睡前分享
下一篇:梨花压海棠典故(关于“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出处和典故)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