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味重阳习俗之妙 体悟中式生活之美
原标题:品味重阳习俗之妙 体悟中式生活之美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社会时间的重要通过仪式,是中华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的体现,不仅可以利用节日不断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也因此而浓厚和突出。
今年10月4日是重阳节。重阳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重阳》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传统节日民俗学家杨琳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重阳文化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情事理、信念情怀。
重阳节的起源有四种?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重阳的多种起源和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比如在谈到重阳节的起源时,作者谈到了自古以来主要的四种解释,即求寿说、尝新说、避邪说、大火星祭仪说。
曹丕在《与钟繇书》中说:“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这都是为了说明过重阳节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长寿。
《玉烛宝典》中记载:“九日食蓬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是说九月初庄稼成熟,人们选择九日这一天举行尝新活动,并渐成习俗,成了节日。
避邪说中影响最大的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讲的费长房让桓景登高避灾的故事,其中讲了重阳节可能发生的灾难是人及牲畜的死亡,所以要设法消除。虽然将重阳节的起因归结于费长房的几句谶语是站不住的,但这个故事在重阳节的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由此还产生了重阳之日牲畜散放田野的习俗。
大火星祭仪说是指中国古代曾根据大火星的运动规律来安排生产,指导人们的生活。有人认为重阳节就是源于这种祭祀大火星隐退的仪式。
在作者看来,重阳节源于避邪是最有说服力的起源学说。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们过重阳节时都用“辟邪”“禳灾”“逐疫”“避灾”等词语表述他们的行为动机,表明重阳避邪是古来代代相传的俗信。“求寿说”与“避邪说”本质上是相通的。至于尝新或庆丰收说则很难解释重阳节的种种习俗,应该是后来延伸的节日事象,而非起因。
掷某物、五色重阳糕....
各地习俗你都知道吗?
杨琳在书中还谈到很多特别的习俗。比如有些地方过重阳节有抛掷某物以转移晦运的习俗,比如在江西萍乡地区,登高的人都要购买柑橘带上山。人们买柑橘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互相投掷。柑橘可不像西红柿那么软,打到身上很疼,打得鼻青脸肿是常有的事,但当地人却乐此不疲。因为“俗传人有晦运,逢重阳掷柑,若掷中拾柑之人,晦运即可移至彼身”。有不少地方过重阳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南北皆有。放风筝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在民俗观念中它具有放去灾邪、除去晦气的心理寄托。
还有一个传统,就是人们喜欢用五色来装点气氛,在民俗观念中,五色具有避邪消灾的功效。常见的是把重阳糕做成五色的。江苏常熟一带过重阳节时,儿童会把五色纸黏接成一二丈长的彩带,黏在竹竿顶端,插在庭院里,叫“放纸条”。至于登山或登佛塔时携带的彩带,那就更长了,有的甚至长达五十余丈。南京人过重阳节时,把五色纸凿成小三角,连缀成旗,插在院中。重阳之时,菊花盛开,有些茶馆为招徕生意,也会用五色菊花堆叠成山,高下参差,颇为壮观。
此外,重阳节还有一些奇特的地方性习俗。比如在绍兴一带,为了避免传播晦气,重阳节忌讳互相走访;四川有些地方重阳节有卖解毒药的传统;浙江桐庐地区在重阳节也吃粽子,而且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作为传统节日民俗学家,杨琳希望通过挖掘解读重阳节俗,看到专属于中国人的独特生活美学,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华商报记者 刘慧 王宝红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