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类(传播学,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等)研究生的日常是怎么样的?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研究生与本科时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区别,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观感。po主是一个已推免的准研究生,有点懵,据一些工科类同学分享,她们研究生的日常就是在实验室,那么问题来了,新闻传播类研究生的日常是什么呢?

  突然发现好多宝宝私信说从这篇答案里找到了鸡血 想到当年的我也是满世界的找鸡血,再给你们加点

  ———————鸡血分割线———————

  川师大研一(现在研二)论文狗,其实我专业严格来说是戏剧与影视学,方向是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然而传播学是妥妥落不下,其他的新闻学社会学文化学还有影视和互联网反正啥啥都涉及点,那就看你自己兴趣爱好了。

  上课的话除了英语政治是公共课,其余就是专业课,有两门是大课,学硕三个方向的人一起上,一门是美学一门是艺术学前沿研究,剩下的就是本方向的小课,我们方向一共9个人,一节课是三节小课,基本就是两个半小时左右,看老师安排,有时候也会讲到三个小时去。平时没事各个方向可能会去蹭其他方向的小课,反正都有联系。

  上课的气氛很活跃,像茶话会,就是聊天,只不过聊的是相关的内容,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全程基本处于讨论状态,很少有老师全程讲学生全程听的情况,作为笔记狂魔我读研之后倒还真没怎么做过笔记……我们经常上课上着就聊起来闲话了,什么成都的文化啊,优衣库啊,老师随手群里发个红包啊啥的,不过最后总能和专业结合起来。

  除了两节专业大课两节公共课之外,一星期有三大节专业课。黑色星期三是最崩溃的,上课时间从早上八点一直到晚上九点半,上午三节英语课,11点下课,中午吃完饭赶紧睡一下下午两点还是两点半(学渣本性暴露无遗……)上课到下午五点,晚上七点上课到九点半下课。

  第一个主要任务是作报告。每个专业课都会要求每个人以作报告的形式来上课,有什么问题大家再一起讨论,老师还会发问,三门课大家排下来基本就是一个星期接着一个星期,我学号靠前,期末好点没有任务堆积的情况,倒是差不多每个星期都会有新的任务,四分之三个学期都过得很崩溃。

  于是课下我们的问候方式都是这样的。

  自然少不了屁屁踢

  是的,你没看错,这本书叫《千年终结》,第一张就是在讲苏联为何会解体,第三章讲的是全球经济犯罪。我的报告内容是把这本书串讲一遍,然后把作者的全部理论都整理出来一并汇报,老师要求是三节课至少要讲够两节半课,差不多就是两个半到三个小时,剩下半节课她做补充。这作者是社会学家啊摔!!!于是以崩溃的心情快速的扩充了好多知识,再于是那节课从两点上到了五点半。好容易这三门专业课的报告做完之后,美学也要求来整个报告了,英语老师表示他也不能落下,小组形式口语做个小报告,我选择狗带。

  第二个任务当然少不了论文啊!!!一开学就有征文先来两篇热热身,然而学渣答主必然是一篇都没被选上。不过还好目前写的不多,然而下学期就有一大波论文在等着了!!!还有要发表的论文,我选择再狗带一次。论文之一,用媒介情景论分析政务微信。

  任务三就是各自老师布置的任务了。有的老师爱布置论文,有的老师是文献综述,我们老师是读书笔记,每月一篇,不限字数。每星期去资料室三次。

  剩下的课余生活除了为报告做准备疯狂的看各种文献以及看专业书之外,很大一部分就是听讲座。

  连着两天,听完讲座回来都11点了,差点被记晚归。

  参加学术论坛

  

  顺便趁机和各种大佬们各种同框就对了

  BTW,这爷爷(……)超级可爱,我们一群女生要求合照,他说他生命中从来没有过这么多女人同时围在他身边的时刻

  暑假去了复旦的精品课程班和交大的中国传媒大讲堂,很嗨皮~嗯,拿了重在参与的优秀奖 说到底还是学渣啊,手动捂脸。

  前两天去了全国网络视听大会,吃瓜群众满酒店的溜达 。首先是参会证,现场拍照,不满意还可以要求重拍哦,志愿者小哥拍照的时候还会给你找角度什么的,简直不要太乖 ,证件照能拍成这样我已经很满意了

  颁奖典礼,没看完,跑去其他场溜达了

  去当吃瓜群众的我还中了台55寸的大电视 笑(pang)出了双下巴

  都是大佬,都是干货

  监考

  平时要随时关注网络热点,学术热点啥的,话说有些微信公众号做的还是挺不错的。

  实习10月份成都意大利电影周的活动,跑去实习了半个月。

  平时就是新媒体运营,写写文章,帮着整理整理材料,偶尔跑跑腿儿什么的。活动周期间比较忙的就是前两天,电影的首映礼和主创见面会什么的。

  (隔壁部门的大哥拍的丑丑的我,我拒绝承认是我自己颜值的问题,嗯。)

  最后,我们的寒假作业也就是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内容,是每节课一篇论文,一共五篇,下学期开学一周之内交。

  是的,倒霉的宝宝我还丢了手机。下学期还牛奶炖电脑了。珍爱生命,远离新媒体。

  ——————研二分割线——————

  发现即使到现在还有人给我留言,好开心鸭,那就接着把研二更新了吧哈哈哈哈哈。

  研二下半学期开始我基本就到处去实习了,2016年的正月初六初恋和我分手,这是背景。

  那时候刚好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案例是《了不起的匠人》微纪录片的相关研究,当时潜入(误)了他们的粉丝群,然后直接找到了他们公司的ceo,加了微信,跟他说我研究的案例是这个,想去他们公司实习,于是发了份简历,在线做了套题我就去实习了。他们公司在长沙,题答主老家在太原,并且他们不提供实习工资,但为了我的论文,我还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去了。昨天刚巧她还给我票圈评论了一条,读研三年胖了10斤说的就是我

  然后就开始了被虐的两个月,中间回去开题答辩,然后导师就把我扣下了,说我框架有问题,要好好改,那段时间压力确实也很大,精力也不行了,就没再去了。说说在长沙的两个月吧。

  首先这两个月应该是我目前从业经历里最难忘也最丰富,成长也最快的两个月。那个时候全公司的用人要求就是“耐C(这是个脏话了,你们应该懂吧)”,能力可以不够,但是要能吃苦,能挨得住骂。

  因为整个公司在高速运转中,又是创业不久的小公司,大家的沟通交流都非常直接,有问题会议室直接怼,怼完确定方案之后找地儿吃烧烤去,整个办公室氛围是我待了这几家以来最喜欢的,没有之一。

  老板在每周例会的时候会很详细的让每个部门做计划,于是你就能很清晰的明白我们现在的片子还有宣发大概处于什么阶段,老板也会经常给我们讲现在的新媒体趋势,整个段视频的大环境特征,他们要的是什么东西,当然这也是小公司的好处,大公司不可能每天早上两个小时给你讲公司规划,这种小公司里你的参与感会更强,大公司的话自然平台更大,见的东西更多,但分工细致,你就是颗螺丝钉,做好自己那部分工作就可以了,总之两者需要自己去权衡。

  虽然总监们也会带人,但有些要你自己摸索,不可能等着领导来一步步告诉你怎么说,要想学到东西,全靠自己主动和死缠烂打,说白就是不要怕被骂,去了公司就把脸踩地下没脸没皮就行,最后受益的是自己。

  答主在这家公司实习两个月学到的东西比在有的公司一年学到的都多。(其实好多图片的,但是存图片的那个app突然域名解析出了问题,好怕它凉了,我用了快4年,发了1700多条动态了 )我还是慌的一批

  ——-22.06.12——-

  没想到工作后真的很忙,不知道还有没有朋友关注我。

  其他可到 找我。

  ———-18.2.21/——收到私信来更新了,一直以为不会再更新了。

  英国的教学速度很快,一节课就能走中国一个学期一门课的速度。举个例子,一小时交完你怎么使用录音棚的设备第二小时就要求你现在录一个节目出来。简单放个视频咯。https://www.zhihu.com/video/949877519151792128

  --------17.6.30------两天后我将飞往另一个国度见到新的老师和同学,忐忑又憧憬。同时感谢这么久来记录我碎片点滴的知乎,和通过知乎加我的一些小朋友们。愿我存在能帮你们少走弯路。感谢。

  -----17.5.6更-----三个月没更了,英国course leader需要我给他交作业,做到现在想起来更一下最近动态吧…………读有关 journalism practice的文章然后写一下读后感,也就是评论文………他发了8个链接…

  你以为每个 打开都是一片咨询信息嘛…

  然后有几篇打开了至少有十个附带的链接………一个链接是一片5000words的文章…

  半夜看的我好心塞,这是我最近无趣的生活了,许多课程都结课了,大量的阅读和研究和paper压在身上……两边的导师不停布置任务,很压抑但有种难以言喻阅读的痛快。我继续去看文献了,愿每一个为梦想苦读的孩子都有所得、不负光阴。(配张自己收藏的图)

  ---17.2.3更-------prepare for IELTS test是我最近最忙的事情。想研二去英国读书了。

  备考雅思还要写一篇论文工作量很大,发着烧,一直觉得自己英语好但是看着雅思觉得自己宛如智障,心情很down。但想想努力一下就会不一样。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传媒专业都需要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啊!大家多读书!祝我考过!屠鸭大捷!

  --------17.1.15更------------------1.11就放假了,撑着在xi'an玩了几天,明天要回无锡了!大家放假快乐。

  

  看到大家好多私信和留言。唠唠考研那些事。考研准备具体是3月之前就选定学校,3月后就开始学习相关内容了。1①选学校:选学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有的人想去发达城市有的人想考北大有的人想看哪里好考考哪里。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学姐,上海大学管理系保研,因为喜欢新传放弃保研考北大研究生,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住在北大附近,住了一年,考到了北大第三名,然而那一年北大第二名开始都没过线,她连调剂的资格都没有。———》所以,理性最重要。选学校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学校老师心善不善,给分会不会特别严。其次,看学校的大纲。有些学校不给具体书目,这样考试会非常难,建议跨考学生不要报此类大学。重要一点!专业课两门自主命题,复习准备时候尽量去该学校找学姐老师学习,知道学校对书本的侧重点。选学校事情一旦定了以后不要更改,特别8-10月时候②复习 准备考试纲目一定要准备好,理解和背的很多,自己准备好。每个学校考试内容不一样,做相应准备。我的第二门专业课是评论写作,整场考试就是让你写一篇评论文。此类比较活的题目,就需要同学们对时事积累。我备考一年定了一整年的《南方周末》,看评论文和调查新闻非常好。关注几个比较好的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全媒派、考新闻;在考前一两个月可以买传播小王子(好想是新传博士¥孙祥飞每年的新闻传播学80讲,里面对当年热点的新闻有分析,还会对社会现象做理论化说明。如下图中第一本。

  有点累哈,先写这么多,大家加油。送你们今晚的西安。

  ----/----16.11.5更------/------------最近特别忙,也收到了好多伙伴的私信~读研就是没有周末的生活,这个周末想去看驴得水又被学术论坛冲掉了。(猜我心情)好想和喻老师合影啊。(最后合影了)

  

  

  

  -------16.10.27更---------////////-//--------明天是我生日,今年我研一。本科工学物联网工程、跨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在读。觉得今年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在过我最想过的生活。MJC的日常是怎样的呢?说好一年后再来答,但还是在开学两个月后才答。1日常看书个人计划还没有完全定下来,最近在看大量的书籍和论文。

  

  导师会给你书单、你可以根据喜好的方向选择超纲的书。我在暑假看完了《娱乐至死》和《乌合之众》所以最近在看李普曼的《公共舆论》。

  书本只是往广度的推崇和思维的多维性,在问题的深度上首先要掌握更多的理论和学术。因为本科是工科,非常怕自己掉链子。我考研时候就学了很多理论和问题,如:“文化霸权”、“葛兰西转向”、“文化工业”、“青年亚文化”、“粉丝文化”、“场域理论”、“狂欢现象”等等。到了读研时候才知道,许多本科是广电专业或者新闻专业的同学并没学过这些,这部分属于研究生学术范畴。所以建议想要考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同学可以参考以下内容率先学习,对你的评论和分析有很大的作用。

  2上课日常 我们有非常多课时的英语课,分综合英语和口语两门。

  

  专业课基本是讨论为多,很多都是分享、分析和探讨问题。

  

  很多是一个问题抛下来需要我们找图片视频然后看很多论文自己整合ppt做presentation。举个栗子,有一次课后问题是“媒介如何给弱势群体幅话语权?”就需要自己找例子分析现状原因然后从两面给建议。分享占一大部分,我们常常课上看大量广告、影视、还有许多做自媒体的同学把自己做的满意的片子带到课上给我们看。然后我们对制作和拍摄都会有分析。3学术日常导师制,所以常常是被带到各种学术会议、讲座去旁听。我室友还需要帮导师制作给本科上课ppt,我也已经帮导师监考过了……………………我的导师同时带了戏剧系的学生,所以有时候还一起去听戏……………(猜我表情)

  (昨天看的越剧…不要问我为什么是黑白的…)4过日子日常我们学院几个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课超级少呀!很少课,也就意味着想过什么日子是你自己选择的。我签约了一家少儿英语教育机构一年合同,做口语老师,很弹性上课时间,锻炼自己表达能力什么的,挺开心的。

  办了健身房年卡,有事没事去举铁(是的,我就是爱举铁的女人),认识了好多人,还认识我人生第一个外国男友(比心)。

  去看各种电影、看的过程讨论制作剧本等等~各种聚会吃饭泡温泉哈哈哈。我室友的生活也很精彩,一个用大把时间谈恋爱,一个做了学校研究生培养科办公室助理,一个每天穿梭在各种书城论文店和书店。和本科时候没课看剧的状态不同,很充实和有意思。最后贴一张前几天吃的鸡,祝大家都能学自己最想学的东西,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16.10.27日更---------明年来答!

  分享一下我在北大新传的生活。

  “你知道北京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如果这句话问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的同学,估计不少人会点点头,像多年前科比回答记者问的时候那样,“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

  是的,这就是新媒体研究院的生活写照。

  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论文,编不完的代码······如果考研的你抱怨考研累,承受不了,坚持不下去,那,好的,可以重新考虑一下是否要报考“北京大学”了。不是你越过去“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就柳暗花明,春暖花开了,进入北大是一个新的征程,而这个考试,不过是个小小的起点。

  在这里,并不比考研更轻松,反而多了很多课程,多了很多作业,多了很多你本科接触不到的应用软件,多了平衡日已后移的发际线、掉不停的头发和熬夜看书、写作业的关系。

  但是,这是种让人打心眼里踏实的“累”,是让人心里美滋滋的“累”,那种每天睁开眼都是不一样的自己的感觉,真的超棒啊!今天,学习到了传播学理论知识,噢,这个是我之前没见过的;明天,接触了R 语言软件,打开了代码编程的新天地;后天,用SPSS做了聚类分析·······每堂课都能接触到不一样的东西,比起那些水的掉渣混个文凭的硕士专业,真的是每天都在学习知识,感觉自己就像游戏里的主角,头顶上的技能值那是蹭~蹭~蹭~往上涨啊!

  在社会调查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新媒体研究院就是将文科和理科结合起来。在“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中,不仅可以学到基础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与软件、数据频繁打交道。

  那么有关新闻传播的课程有哪些呢?

  ▼ 理论篇

  新媒体新闻传播方面的理论课程主要设置在传播学理论、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理论”自然不用多说,是通关的基础技能。在课上,PPT全是英文,但是老师还是用中文授课。基本内容和考研备考差别不大,所以听起课来非常轻松。很多时候你会听到旁边中文系创意写作的同学默默抱怨,“这理论到底是啥意思啊,我真是听不懂,这个线索也搞不清楚[苦恼脸]”,这时坐着旁边的你就会偷偷笑出声来,“这些我可都背过上百遍啦!”不过老师在课堂上会讲地更加细致,会涉及每个理论的来龙去脉和当时发生的故事,有时会播放一些相关视频辅助授课,这样是对原来知识储备很好的补充,会让你的传播学理论知识框架更加立体。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就是我们学院特有的一门理论课啦!在这门课上会系统地学习到有关网络发展、新媒体里的基本概念,理论,新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的关系的探讨以及有关网民的行为和心理研究。

  在“研究方法”课上,老师会谈天谈地谈人性。从对我国社会现状的认识,到对学者态度的认知,从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从新闻业到移动客户端······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老师在教授建模的课堂上那一句“现在到了你这辈子最难的时候!”但是,这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门课。我的很多不解在这门课上得到解答,老师不仅仅在讲授研究方法,更多的是在分享调查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以及老师的感受和想法。在备考过程中,你可能会因为研究方法学习得特别痛苦,但是老师的讲授,会让你爱上研究方法的哈哈~

  ▼ 技术篇

  在进入新媒体研究院之前,我觉得我应该选择的是个文科专业吧!但是整个过程的学习让我觉得自己选择了一个计算机专业。每天都要和SPSS,Data Mining 斗智斗勇,真是酸爽。基本上很多时候的熬夜也是因为它们了。

  在学习SPSS的时候,老师说,“建模是一件特别特别难的事儿,有的同学建模建到凌晨三点成功了,仰天大笑一声,把在熟睡中打呼噜的室友给吓醒了。”每次回想起这段话还是能笑出声来哈哈!

  在用R语言进行编程,没有入门之前,搞不懂代码的逻辑。自己想研究的东西需要用代码实现,“研究目的”和“代码编程”之间却总是有一条深深的鸿沟······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不断练习,看到自己用计算机做出五彩缤纷的图形时,还是非常开心的!编程需要有编程的思维和逻辑,要知道自己干什么,去向何方,真的会为研究打开一所新的大门。

  在大数据时代,有些技术软件还是需要掌握的,不然会错失非常多的研究对象和机会。

  ▼ 市场篇

  在新媒体研究院,还会学习到与“新闻传播学”有点不一样的知识,就是有关市场理论和行为研究的选修课,比如说网络消费性行为,用户体验。

  “网络消费行为”课程就是讲授营销、营销传播、消费动机、消费行为等一系列有关市场和消费者的理论和方法。

  “用户体验”是讲授有关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心理和行为的课程。这门课老师还会邀请电商行业的在职人员从实际参与的角度讲授对新零售、消费者、技术创新(比如说“无人超市”的人脸识别技术、FID无线射频技术)的看法,老师还会将社会学与互联网结合起来。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会邀请不同行业的前辈来分享他们的从业经历和心得体会,轻易在外界听不到他们的讲座,能收获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受益匪浅。

  说了这么多,自己还是蛮激动的,原来不知不觉中已经接触了这么多新知识,开阔了视野。手机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想来听课了!

  最开始我引出科比在接受访谈时说的很经典的那句话,不是倡导大家熬夜,拥有自己的规律、良好的作息、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告诉正在备考新媒体研究院的同学们,你们备考的过程就是吸取知识的过程,你们正在为更好地接触不一样的世界而努力奋斗着,没有比这更让人激动人心的事了,不是么?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UvA读的书,就是现在专业排名世界第一的那个学校。

  上课:每门课每周几乎一本书的阅读量+小论文的作业;你要是选了4门课就是4本书+4篇论文。选读书就不说了,因为老师直接说,做为postgraduate,你要读的书就在现在这本书的引用列表里。如果论文作业是指定书目和某篇文章(书)对比,你就忙吧,一般要从研究背景,抽样和建模几个方面考虑,得出结论是否支持假设,有什么问题,怎么改进等等。基本上不用睡觉了。国内差不多一门课一学期就一本书吧。我们这个阅读量,就算是母语英语的孩子都要熬夜读,经常互相问,你读得怎么样了?

  没有什么'XX学概述'这种书,没有什么教材。有一本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那是本系Bible,但不是教材。本科生会用,但我们是Bible, 懂吧,就是有问题,自己在Bible里找答案。

  课堂基本是discussion,你要是不发言,或者发言质量不高,平时成绩堪忧。别指望老师会讲他们指定的书目,不会讲的!只会讨论;有时是debate,老师只会总结。老师最喜欢在课堂上做跨文化研究,会听不同国家的人发表意见,讲相关的题目。

  UvA上课跟国内不一样,教室利用率很高,没有什么统一午休时间,就是说,你会有课从11点开始上到4点结束。中间没有午休,是的,没有休息。中午怎么办?上着课,同学开始啃苹果,香蕉,巧克力。老师十二点半左右会休息十分钟,大家一起在大厅站着吃吃自带食物,一边继续聊课上的东西。有时时间紧张,老师会乘着大家读某篇文章或写点啥的机会啃两口自带食品,就是没有休息了。十分钟也没有。

  考试:闭卷考试和论文并存,看老师。论文居多,take home exam居多,不过别开心,UvA对论文要求很严,哪怕只是考试小论文。结构,字数,逻辑,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论,文献综述,一点儿不能落下,要不成绩6以下很常见。交了论文就结束了?NO!很多老师会组织presentation,全班一个个讲自己论文,每人30分钟,然后就是等着老师和同学的critics,你不参加critic?只干坐着?sorry, 扣分。

  研究:看你跟什么项目,要是文本分析,基本上就是掉进了纸堆里,coding, coding, coding, coding! 要是找活人调研,恭喜你,更加麻烦!高级些的,在老师指导下做研究方案,抽样框,建模,分析,写分析报告。

  我参与过老师从欧盟委员会拿资助的项目,替欧盟委员会研究欧盟的年轻人媒介使用习惯。脸红一会儿,我是,嗯,亚洲人。让我研究欧盟的年轻人,嗯,好吧。你们不反对,我也不反对。所以经常去布鲁塞尔,有次开会去的斯特拉斯堡。

  有时会跨领域研究,比如我一度要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我导师说,这个领域,我建议你去找XXX,跟他谈谈,看看他有什么建议。然后打开电脑给另外一个系的某个教授发邮件,说有个学生,XXX,要去找你。然后你就自己跟那个老师约时间,去见这个XX,听听人家建议,给的书单。下次再见教授要报告进展,学到什么,人家建议什么,打算怎么用。

  我曾经从学校图书馆借了300多本书,就是这个原因。是的,我们借书上不封顶,只是一本书只能一个月,如果没人排队,可以延长;热门书可能只能1周,还要排队排很久。

  导师有时发邮件:带上XXX去XXXcafe见我!然后就谈研究,谈完,来,喝酒,第一轮算我的。喝高了,老人家说,你走吧,我再喝会儿,账都算我的。

  我那个导师很喜欢约我在学校附近咖啡馆,酒吧见面,他办公室很乱的,几乎腾不出椅子来。下课拿着电脑,书本出门看见导师站在鱼摊子前,买了一份Herring,正捏着鱼尾巴仰着头往嘴巴里送。

  另外一个老师则很整洁,每次约我都是在她的办公室里;女性就是不一样!有时谈完了论文和功课还聊聊家常。

  不过,不管怎么忙,好像还是能找到时间到玩,各种party,去博物馆,dancing,酒吧,餐会等等。反正,很忙,也很开心。

  传播学硕士刚毕业,梳理一下这三年的生活。可能与一般研究生不同,我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过得非常紧锣密鼓,而我也正因为这些被填满的时间,越发热爱自己的学科。

  研一:

  阅读任务:除了课堂上每周约5本的学科书籍阅读以外,我的导师安排我每周完成2本社会学/传播学专著的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每周一她会就看过的书籍提问。

  开学第一周,导师就安排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两本对当时的我来说非常难啃的书。本科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对各种学术理论并没有深究,因而一开始接触到这类书籍,满世界都是问号,又不敢『不求甚解』,毕竟是要面对导师提问的。到今天我仍然记得,那一周我除了吃饭、睡觉和上课的时间,都在读书,做其他任何事情的时间都没有,约会也是在图书馆看书。

  时至今日,我仍然感激导师当初对我『魔鬼般』的训练,不仅让我从一头雾水到终于稍稍踏入学术的门槛,更让我在这些书籍中变得越发清醒。

  学术训练:

  因为考过专八(本科顺便修了英语的双学位),导师对我的英文颇有自信,于是在研一便交给我大量的英文文献,一开始只是让我帮忙翻译,后来学习写作文献综述以后,导师对我只有一个要求,不允许用中文文献。就这样,我在研一就养成了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到毕业论文写作时,这些文献读起来早已经得心应手,甚至有时候觉得比读中文论文更顺畅,因为相比之下国外的论文实在写得太规范,可以第一时间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毕业宴上,跟老师提起,很感谢她逼我读了那么多论文,我才知道怎么去写论文,她也说,我写论文,『完全是自己看会的』。我自认自己的文献综述是写得很好的,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我所阅读的文献。这里也跟学弟学妹们提个建议,如果一开始完全不知道怎么写论文,最好找外文期刊,或者是国内、港台地区比较规范的期刊来读,依葫芦画瓢,多看看自然也就会了。

  研二:

  在大量的基础训练与理论积累以后,导师开始对我们进行个性化培养,在要求大家阅读完《传播学新趋势》上下两册之后,我们会单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与老师谈话。我选了跨文化传播这个分支,导师也认为非常适合我,于是开始给我推荐这个领域的书籍,让我慢慢了解领域内的理论和研究论题,当然,还有她打包的好几十篇英文文献。

  彼时,不论是导师给我推荐的书籍还是论文,其实都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的,但这并不是我感兴趣的地方,我想要做的仍然是广告/电影方面的研究。于是我开始自己寻找相关的论文,慢慢的,终于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跨文化广告研究。

  研二下:

  这里突然转个弯,是因为这半年,我去了台湾做交换生。当然,与大多数交换生不同,我并没有去环岛,并没有过上隔三差五就出去玩的日子。

  研二下学期原本是学校规定的实习、毕业论文开题时间,因为在辅大主页上看到传播学院有影传系,刚好这学期又开了好几门电影课,毅然决然将这半年权当gap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那半年我其实非常非常忙,五门课上着,每周堆成山的阅读材料不说,同时完成了一篇ICA会议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开题,自己还借了好几本书补电影美学。在辅大交换期间,我每天都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同时接触到了性别研究。

  由于前两年的积淀与训练,我在毕业论文开题与写作时并没有太大的阻碍或困难,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完成的。也是那个时候,我越发感觉到,我的导师为我制定的培养计划其实是非常科学的。

  研三:

  实习+写毕业论文+找工作。

  某五百强大中华区市场部实习→目前在公关公司做PR。

  欢迎学弟学妹们和我交流学术问题~

  P.S.: 我是保研的,所以在考研方面可能无法提供更多建议与帮助哦~

  P.P.S.: 最近有很多学弟学妹私信我想直接加微信,但好几位同学其实添加微信后也并没有实质性的问题想要讨论,所以大家如果有学科相关问题需要问我,可以首选直接在评论中留言或者私信问我。

  先就几个问的比较多的问题回复一下:传播学就业:我始终认为就业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个人的问题。不管是在读研的三年期间,还是在大学四年期间,除了学科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喜欢/适合什么,不知道那就去试,去各个行业/公司实习过再问自己这个问题。有些人很幸运,比如我,可以很早知道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知道自己长处在哪里,但也有很多人需要去试过之后才发现的。上学期间空余时间很多,大家不妨停下来好好问问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深入了解自己以后,再去为将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完善自己。我的学校:非985也非211某一本大学,学校学科排名还算行,但也没有像大家以为的清华新闻学院这种级别,暂不便透露。同时,建议大家在选择考研的学校时,除了评估下自己的能力与学校水平以外,也要联系下意象学校的导师,毕竟即使在我的学校,也有同学三年都是胡乱混过去的。要不要读传播学:有些考虑跨专业的同学比较喜欢问这个问题,但我认为,问别人之前,先问自己喜不喜欢,想不想去了解。也有同学上来就问我,传播学在学什么,我建议这类同学先问下百度。不管是哪个学科,我希望大家在做决定之前,都好好地去了解下,真的有兴趣再说,这不是关系人生一天两天的决定,这是关系到你接下来的好几年怎么度过的决定。 我当初选择新闻和传播这两个专业,完全都是凭自己的意愿,基本上是违背家里的期待和心愿,也违背了这个社会对所谓成功人士的期待,但我从来都不后悔,我自己选的路,怎么样我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走完。迄今为止,我也觉得自己走得还不错,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一次是跟随大流或社会风气去做决定的。传播学相关书籍推荐:我把当初老师拟的书单分享给大家~如果是刚进入传播学的同学,可以从下面的书单里直接挑与传播学最相关的开始~

  必读文献目录:

  1.[英]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美]斯蒂芬

上一篇:王俊凯方否认诈捐 团魂不在被王源粉丝黑三人关系究竟如何
下一篇:原创宝妈误“炖了”女儿的好朋友引网友热议:真是坚不可摧的友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