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英雄儿女》|这部红色经典对主旋律电影创作有借鉴意义
电影《英雄儿女》
“在我看来,电影中王芳实际上有三个‘父亲’”
在我看来,电影中的王芳实际上有三个“父亲”:首先是他的生父,田方饰演的师政委王文清,还有就是她的养父,周文彬饰演上海老工人王复标,倾情养育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革命者的骨肉。还有一个人物,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那就是在战场上抢救过她生命的朝鲜老大爷(浦克饰),他实际上是一个“国际主义”观照下跨国的“父亲”形象。
这里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田方饰演的王文清。他是我军首长,但是电影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反映他指挥战斗,而是给了他很多在一盏油灯下为战士缝补衣服,为战士们做思想动员工作时谆谆教导(的镜头)。也就是说,在没有讲到他和女儿相认之前,他就是一位爱兵如子的“父亲”形象了。而当王芳因为失去了兄长,陷入无限的痛苦之际,又是这位首长,以长者的身份对她进行关怀和疏导,“你应该把哥哥的事迹唱出来,让全军、全国人民都知道。”这才引出了之后脍炙人口的《英雄赞歌》。
这首歌可以说同当年的电影在精神气质上高度一致,都是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最佳结合。同时,它(歌曲)背后也传递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儒家传统价值观。我们都能从中听出悲愤的成分,但这种“悲”并不令人消极沮丧,而是转化为一种催人奋发,激励向上的力量。这一点有点像是古希腊的悲剧和英雄史诗中的“壮美之感”,也就是东西方文艺理论与美学中皆有而各表的“崇高”。
田方饰演的父亲戏份并不多,但他真是一位会用眼睛演戏的好演员。三四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掉的就是王文清的眼睛,这双眼睛里表达出的东西远比他的动作和台词要丰富得多——当他知道了眼前的小战士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时,又不能马上公开相认,但他的眼神中已然满是老父亲的慈祥与关爱。而在他指挥部队反击的时候,一句“给我狠狠地打”。那一瞬间,他的眼神简直就是在喷火的。田方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电影局的领导,出演电影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这一部《英雄儿女》,就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战士王芳面前,在两人父女相认之前,王文清就已经是一位在革命大家庭中,对她人生的价值与趋向进行引导的“精神之父”了。在电影中,我们看过很多关于年轻人的“出走叙事”,比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包括巴金先生自己的《家》里觉慧的出走,都是一种背离式的出走。再比如《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里的两位少年英雄,他们是在亲人遇难后,一种离散意义上的出走,最终又在革命队伍中找回了家庭的温暖。
《英雄儿女》则不尽然。它的结尾不仅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归旨上的一个小家庭的团圆,更是一种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大家庭”的大团圆,这个“家庭”甚至还囊括了国际主义观照下邻邦友人。我觉得这是电影《英雄儿女》真正的高明之处,而观众从电影中品读到的,是王芳从一名情感比较脆弱的小姑娘,哥哥又牺牲了,观众会为她之后的路该怎么走而揪心。但她在精神之父的引领下,在生父的悉心陪伴下,在朝鲜老大爷的精心照料下,终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志愿军战士,这带给观众的情感补偿就必然多元而丰富的,也就怪不得会让几代观众为这部电影击节叫好,念念不忘。
2018年10月15日,天津,养老中心为86岁的抗美援朝退伍老兵许振学爷爷播放电影《英雄儿女》。 人民视觉 资料图
“《英雄儿女》的时代意义,拿到现在也不过时”
《英雄儿女》的主创将革命的英雄主义与儒家传统的家道伦理糅合在一起,使得这部电影相较同类战争片的“坚硬”之外,处处透露出人间的温情与温馨,既在感官上有一种情感的魅力,同时又兼具人性的温度。当时和《英雄儿女》前后问世的,还有一部长影厂讲述“团圆”的故事片《达吉和她的父亲》。但在当年,这两部电影的风评可谓截然不同。关键就在于,后者讲的还是“小家”的团圆,没有完全跳出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私情”的满足。
其实,英雄主义同“家”的归旨是存在矛盾的。前者强调一种个人的进化与升华,甚至是必须在“舍”小家之后,才能达到的一种无我无畏的高标。《英雄儿女》改编的核心就在于,把“血缘之家”升华为革命“大家庭”的大团圆,在这个“大家”里,有父女情、兄妹情、战友情以及国际友人的情谊。这无疑要比当年很多同类文艺作品中呈现的要丰富得多。
《英雄儿女》的时代意义,即使拿到现在也不过时。前些年,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也是一种对“家”的重新定义:他在片中集合了一群社会的失意者,他们聚在一起重建了一个“家”,借此反思当下日本社会的亲情疏离,低欲望社会,少子化、原子化的生活状态。实际上,他是在用一种非血缘关系的家庭建构来对现实有所批判。
但在中国当年的革命语境中,这样的电影艺术创作实践早已有之。《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对李铁梅说,“你爹不是你的亲爹,你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再有像同样是长影厂摄制的《自有后来人》。那个年代,包括上影厂、北影厂都有许多类似的作品,它们大都从“小家”到“大家”,最后是在“大家”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都是在用“革命之家”的团圆来代偿“血缘之家”的离散。
《英雄儿女》是新文艺理念与中国传统文艺观融合的范例。电影在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之下,本身不乏传奇色彩,也没有跳出“破镜重圆”这一中国人普遍的理想与希冀。毛主席曾有过一句话,“要把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毛主席还说过,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当年武兆堤那批创作者就是在身体力行,践行这一号召。
这种创作方式,在新主旋律电影不断涌现的当下,同样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这些电影往往要涉及到或者就是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背景,在尊重史实与艺术虚构上,如何做到平衡与创新?其实不妨从历史中找到灵感和答案——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戏剧和文学就一直在探索这一问题。抗战初期,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屈原》,包括阳翰笙的《天国春秋》,都涉及到在历史史实与艺术虚构间如何把握分寸的问题。历史剧是有一套严格的创作范式,前人在历史上也有过许多探讨,一般的要求是现实当中要有原型人物,而在原型人物上如何做一定的艺术加工?《英雄儿女》在这方面,同样有着昭示当下的意义。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