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人的关系演变简史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与人类相比,动物存活于世的历史更早更久,有了人类以后与人长期共同,可以预见今后也将共存,无论主观上接受与否,人与动物已经结成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

  人与动物的关系演变历程漫长而复杂。

  原始人类只能算是万千物种中的一个族群,虽有灵性,可是改造自然的能力很有限,刀耕火种,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被饿死很常见。

  为了有吃的,有衣服穿,原始人不得不冒死捕猎。借助石块,棍棒,有利地形,和协作,不但可以捕获狍子等小动物,运气好的话,黑熊,野猪,老虎也不在话下。

  山林密布,累年道路不通,杂草丛生数米高,非常适合动物出没和隐蔽,熊出没,虎出没,蛇出没很常见。

  动物的速度和力量优势,对人的威胁是巨大的。被咬伤经常意味着死亡,直接被咬死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人经常需要穿越动物栖息地,对动物来说人不过是它们的一个捕猎对象。

  电影《林海雪原》中,雪地里的杨子荣遭遇,他没想到老虎也有爬树的卓越本领,他险些被老虎偷袭,接连几枪才干掉这只东北虎。

  会捕猎,成为非常关键的生存技能。《西游记》中刘伯钦一箭就射死了猛虎,搭救了唐僧。据他说好几代人居住于此,专以打猎为生。

  狼来了!现在听是故事,在过去却让人胆寒。甚至有些老人曾被狼咬过,身上留下永久的疤痕。《祝福》中祥林嫂的孩子阿毛,就是被狼吃掉的。

  听父辈们讲,他们在上小学的时候,通往学校的路上有狼出没,因为路远,要早起,除了结伴而行,每个人还要准备一截棍子,打起火把,喊起号子,为的是远远地把狼吓退。

  铁农具的推广,加快了农田的大面积开垦,随着规模化的农耕生产,道路的开拓延伸,野兽赖以藏身之地逐渐被压缩,动物们纷纷躲进山林。

  聚居增强了人类以群体的力量抵御野兽的能力,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记载“环村居者皆猎户。”

  《水浒传》第七回提到鲁智深大闹林,显然这一带常有野猪出没。野猪虽然名字带猪,可是和家猪并无关系,他奔跑时速40公里以上,可以轻易地把成年人撞到骨折,一口咬折成年人骨头,垂直弹跳能有1米高。

  猎户们都有些本事,《水浒传》第43回:“只见五七个猎户都在那里收窝弓弩箭。”也是合法职业,《儿女英雄传》里:“我们山里可就出来一只碜大的老虎······州里派了多少猎户们打他。”

  猎户职业的兴起兴旺,印证了动物频繁出没,人类不时遭到侵袭。

  慢慢地,捕猎不再局限于生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被赋予娱乐功能。

  上至王公大臣,甚至皇帝,下至地主士绅,在狩猎中放飞自我。

  斗蛐蛐之类绝不只是公子哥的爱好,实际上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娱乐项目,商可 〔清代〕在《斗蟋蟀》写到,谁教嚄唶两争雄,白帝馀威到草虫。可惜旌旗兼壁垒,指挥都是小儿童。

  苏轼 〔宋代〕在《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啊。

  毕竟时代不同了,如果小孩拿着弹弓射杀鸟类,为的自己把玩,甚至用弓弩射杀流浪猫,总是不合适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足以表明古人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心迹。

  解决暂时的饥饿之后,杀光,吃光也不是长久之计。

  毕竟每次并不总会成功,除了冒险搏斗,带来大大小小的伤、亡,还可能白守一周,没有抓到任何猎物。

  在以后的狩猎中,原始人不再简单杀光动物了,而是有意识地留下它们的幼崽,专人饲养长大,和人一起生活。遇到主动向人类靠近的动物,没有敌意的,也收留它们。

  我们常说的六畜,是马、牛、羊、鸡、犬、猪,它们与人类一起生活。

  其中,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家鸡是由野生的原鸡驯化而来的。这两样以中国最早。

  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有反复。比如马匹冷不丁踢人一脚也是很厉害的,其他的比如狼,因为兽性难驯,总想着吃肉,甚至偷袭人类,只能让它死或者回归自然。

  《骆驼祥子》第3回,祥子连人带车被大兵掳走后,之所以顺利拉走三匹骆驼,一方面比起牛马来,骆驼食量很小,很容易喂养,耐力却很足,价值还大。另一方面性情温和,基本没有攻击性,“设若骆驼要是像骡马那样不老实,兴许倒能教他打起精神去注意他们,而骆驼偏偏是这么驯顺,驯顺得使他不耐烦”。

  这也说明,动物的驯化饲养是有前提的。最好是比较温顺的,比如鸡鸭鹅。如果有攻击性,也不怕,但至少要和人可以交流感情,比如狗和猫。

  就算是冷血的蛇,有些人也有本事驯服它。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传奇》中虎敬晖豢养一条蝮蛇,常在搏斗中出其不意地给对手致命一击。

  有人会说,祖先们为啥不多驯养几类呢。其实祖先们何尝不想呢,而是不现实。首先要考虑人的安全性,老虎豹子之类猛兽野性难驯,就是驯兽师也会被咬死,更何况普通人呢。

  虎豹豺狼只吃肉,无法适应草料喂养,古人吃肉都是很奢侈的事,在当时是没有条件用肉作为饲料供养动物的。

  吃草,或者人类的剩饭残渣,甚至大便,猪狗甚至牛羊也能接受,这样的喂养就容易多了。

  猪出肉,还能产仔,羊产奶,鸡下蛋,牛马可以耕地代步,鸽子可以通信,骆驼可以长途跋涉等等,都成为他们得以驯化的理由。

  在言语不通,习惯不同的情况下的熟悉和驯养是很慢的,充满危险,驯养人小则受伤,重则死亡。动物身上有很多微生物,病菌,因为驯养和人密切接触,传播给人的几率很大,因此古人莫名的死亡很多时候其实是动物传播疾病的结果。

  火枪的出现,是极大提高了人类战胜动物的能力,且不用近距离搏斗。这就极大限制了猛兽的速度和力量优势,确保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成功捕猎。

  多人不满足于普通种类的肉食,开始猎奇,捕获野生动物甚至猛兽,吃它们的肉,千方百计尝试吃蝙蝠,果子狸,穿山甲,狗肉等野味,结果吃出很多病来。

  艺术高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三国演义》里张飞是杀猪的,何进是杀猪的,《儒林外史》中范进的老丈人也是杀猪的。屠户职业的高频曝光,反映了当时猪饲养业的发展,市场对猪肉的旺盛需求。

  当时饲养动物主要是经济目的,为了吃肉,卖钱。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期间,南蛮部落首领以大象为坐骑,摆出野牛阵,老虎压阵,杀气腾腾,与野兽作战对人来说力量上不对称,也毫无经验。诸葛亮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青面獠牙怪兽模型喷火反击才扭转了战局。这就说明,战争中利用动物已经很熟练了。

  警犬可以帮助巡捕人员发现难以发现的现场,加快侦破案件。日本电视剧《警犬卡尔》,讴歌了一只通人性,多次解救人质,制服歹徒,排除障碍,确定真凶的警犬卡尔。

  还有人根据动物的特点,创造出蛇虎拳,蛇鹤拳等。

  饲养动物除了能逗乐子,还能赚钱。

  斗蛐蛐,斗鸡等除了公子哥玩,民间也广受欢迎。

  耍猴也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方式,猴子经过训练,可以表演杂技,惟妙惟肖,耍猴人也是一种职业。

  红毛大猩猩pony曾被人训练,用来卖淫赚钱。

  国外一些私人饲养大型猛兽饲养,老虎,豹子狮子,猛兽表演也很受欢迎,驯兽师职业走俏。

  可就算是驯兽师,也不清楚被暂时压制的兽何时爆发,因何爆发,依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在人和动物相处的过程中,相依为命,产生很深的感情,一方离开,另一方会深受打击。有的狗在主人死后绝食殉葬。

  有人逾越道德伦理的底线,把动物当成满足畸形生理需求的对象。与动物过于密切接触,病菌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传给人。例如人和大猩猩过于密切的接触,被怀疑是艾滋病的传播的重要渠道。

  对学生的科普教育也应当涉及动物驯化知识和经验的介绍,毕竟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也许可以培养出一个小小科学家。未来是否可以发展出更多的驯化方法,也是可以期待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很低,国人提倡的是安贫乐道,就算经常喝粥也容易得到满足,不饿着就不错了。

  饲养的动物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生长,自然长得慢,出肉率并不高。而且,猪苗还很少,遇到病灾什么的,能活下来的少之又少。

  一方面肉的供应量很有限,不是想买就能买得到的。国家曾经实行肉票制度,就是说想买肉吃得先拿到票,用钱不好使。

  肉价高是另一个原因,很多人根本买不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人们普遍脱贫,奔小康了,吃肉不再困难,顿顿有肉吃。

  问题是,哪有那么多肉供应全国人民呢。

  别急,办法总比困难多。合成饲料的出现,加快了猪,鸡鸭鱼等动物的生产速度,以往的病也少了,动物也不想别的,只负责长肉,这样

  人民顿顿吃肉诉求得到充分满足。

  先富起来的人饲养宠物的标准也是水涨船高,有人给动物吃的比普通人都好,养的宠物要有贵族血统,宠物吃喝要全绿色无污染的,甚至穿起了名牌,和人一起生活,俨然享受了人的待遇。

  随着肥胖等慢性病的出现,媒体曝光了无良饲养户过于功利化,过度使用饲料,使用瘦肉精等具有严重副作用的喂养方式,一头猪从12个月以上才能出栏,到3-5个月就可以出栏,这不是喂养方法多么高明,而是大量饲料催肥的结果。由于饲料来不及充分分解和排出动物身体,饲料的“余热”通过肉这个环节被人类吸收。

  再比如,有些养殖户在水产养殖中喂食避孕激素,水产品的生殖能力被扼杀了。从肉蛋奶都有饲料的成分,谁也不清楚自己是不是中招了,残余的激素间接地转移到人身上,给人带来痛苦。

  写到这里,我们对低效率应该多一份宽容,给孩子们少吃一口肉才是对孩子好,如果社会对肉的需求不再过于刚性,也许可以从根本上缓和肉类供需矛盾。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故事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服于大自然的精神,可是人定胜天的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才提出的,付诸大范围的实践。

  围湖造田,千方百计增加耕地,动物生存空间大幅收缩,后来实施退耕还林,也是对这个阶段政策反思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很多传统的职业人失业了,包括猎户,杂耍等手艺人,人们对动物的感知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来源于实践,而是来源于书本,人们看到的动物大多数是在动物园里。

  在生活中,不要说遇到老虎,就是遇到蛇能不怕吗,有些孩子遇到蟑螂就怕得要命。

  随着动物保护立法的完善,成为盘中餐的纷纷退场,动物迎来安全生产繁衍的新阶段,近年来无论是大熊猫,天鹅,金丝猴,得到大幅增长,甚至濒临灭绝的许多动物也纷纷现身。

  动物保护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比如野猪已经泛滥了,成群出没,损毁庄稼,造成交通事故,攻击人类。

  根据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猪是受法律保护的二类保护动物,伤不得。

  不光如此,刺猬,狼,野兔,野猪,青蛙,竹鼠,鹌鹑,狍子,鳖,青蛙,小鼹鼠,麻雀等等也受保护。

  也有因为觅食困难,走着走着来到人类居住区的,就像进村猛虎“完达山1号”,是因为无处可以觅食,才游荡到与人类交错居住的村里。

  未来怎么平衡动物保护与人的权益呢,我觉得需要及时修改动物保护法律,实事求是地调整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单,数量过多无需特别保护的予以调出,没必要高规格保护的予以降级保护,真正需要保护的予以增补。

  更明晰地划定保护区,明确责任人,做到真保护,也就是说保护区就是雷区,不得踏入一步。

  对于经过长期保护,目前数量明显激增,四处乱窜,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野猪等动物,国家有关部门有责任及时捕捉。

  同时允许紧急时,或者无法得到及时救助的,当地居民可以在保护区外或捕或杀,动物肉售卖所得收益在抵偿居民或村民损失后仍有剩余的,予以充公。

  鼓励更多人从事耍猴杂耍,马戏表演等传统技艺的传承和研究。还原和动物的真实距离。

  插图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权利主张人第一时间告知删除。

上一篇:【胖鱼书单第81期 | 耽美】受追攻
下一篇:九妖app变态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