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向你们推荐《全球通史》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这本书是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甚至有人把本书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J.M.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相提并论,尽管有吹捧之嫌,但这也可见它在读者心中的地位。作为一本历史教科书来说,这是很难想象的。

  <全球通史>虽然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但它在叙述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将读者们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在叙述中随时将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历史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的内在联系。

  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激发读者自己对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想与对比。

  这使阅读本书成为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的不断探寻和解答的过程。在略显枯燥的史料阅读中加入了思考的乐趣。

  举个例子,如当下非常热门的男女平等的议题,

  本书就在介绍古代文明的过程中给出了(作者认为的)男女社会地位差距的社会历史起源:“除社会的不平等外,古代社会的第二个共同特征是两性间的不平等,新旧石器时代妇女享有平等的地位。旧石器时代,她们作为食物采集者对食物的供应所做的贡献甚至大于男性。而在新石器时代,农业技术十分简单,妇女可以耕种居住地周围的土地……因此,她们仍是与男人一样是平等的食物提供者,依然与男人一起保有平等的地位。” “但是随着犁,灌溉技术,冶金术等新工艺的出现,一切都产生了变化。先进的新型农业为文明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同时又破坏了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地位,因而也破坏了她们在社会上的独立地位。因为生理上的差异,女性很难参加劳动更重的新型农业……男人们逐渐控制了新的农业和新的行业,而妇女们则变得孤立起来……经济上的垄断同时伴随着行政上的垄断,男人们成为议会,法院,军队的领导人,就这样男人们最后垄断了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从此女性居于从属地位” ——《全球通史》

  这一段文字十分清楚的展现了这个现象的起源:生产力的变化使得生产关系的开始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经济基础的改变,最终这种变化传递到了上层建筑,并在道德,伦理,法律等一系列事物中体现。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在之后的阅读中继续了解这一问题: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结束后,这种不平等如何在工业革命开始后逐渐好转,又如何在信息革命后开始真正改善。

  进一步联想,去思考这个现象下的本质:经济基础改变(男女生产力的差异导致男女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基础的改变)又是如何影响到习俗,法律等上层建筑的过程,你或许能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问题。同时还能进一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人文科学其实是相互联系的,而历史更是这种联系的中心点之一。

  所以在阅读历史书时更加发散地去思考,更加广泛地去联想,对我们的综合素养能有不小的提升。

  本书作于西方中心论衰落,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的年代。一战二战过后,以西欧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国家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其对世界的掌控在不到一个世纪内分崩离析。虽然文化的衰落并没有像政治和经济那样迅速,但西方中心论也在上个世纪后期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本书同时也是对破除西方中心论的一种探索,他尝试着将各个民族和文明置于一个相对平等地位上加以介绍。这种尝试在这本书的上册尤其明显:

  如上册的大纲所示,各个地方的文明都有提及。且篇幅大致是平等的,并没有过于偏向西方文明。

  这无疑会对我们的阅读体验有巨大的提升(笑)。

  《全球通史》写于民族主义盛行的年代。不可否认的是,民族主义为殖民地解放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极大的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整个政权的组织能力。

  但在当今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某些性质反而阻碍了整个国家的进步,而由民族国家滋生的一些副产品也如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族恐怖主义等也逐渐成为让整个世界都头疼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减弱民族国家的某些消极的精神内涵,培育地球村中共同文化的认同便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潮流,本书的创作就是这种潮流的一种体现:向读者们提供一个同我们传统的民族历史不同的历史视角,以文明的发展而不是民族或国家的兴衰来介绍历史。

  这与我们中国传统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在经历了大量以政权或民族为叙述主体的历史教育后,阅读这本书或许可以给你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思考。

  作者使用了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种方法,如:文明模型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文明交流理论,长时段和宏观历史理论,用不同的方法勾勒出了世界历史的大致模样,使得不同领域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的不同侧面汲取不同的知识,而这也是一本伟大的作品的必要品质。

  如果我前面略显啰嗦的夸赞让你对这本书起了一点兴趣的话,接下来我说的就值得注意了:

  第一:本书作者虽然想要探索出一种平等描述各国历史的方法,但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败的。这种失败的感觉尤其在1500年后的篇幅中体现。

  举个例子:作者在历史介绍的过程中始终将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仅仅看作是西方文明的历史贡献,从而也把现代文明看做了纯粹的西方文明,进而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这样做的问题是不恰当地忽略了广大东方民族对欧洲三大革命的诸多贡献,因此也看不到现代文明中实际存在着的大量东方文明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描述显然是与作者的意图背道而驰的,因此,作者在全文中没有对现代文明下明确的定义,因为为了顺应全书的写作意图把一个在他看来纯属西方文化的现代文明说成世界文化显然对于他来说是矛盾且难以接受的。

  第二,由于世界史的庞大体量,作者很难对所有的历史了如指掌,史料的错漏是不少的,尤其是中国史部分。所以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不要偏信本书中引用的史料,遇见说法不一的情况下一定要多方查证后再下论断。由于错漏不少,此处就不一一举证。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夹叙夹议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本书中也有许多出彩的论断。但是作者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他的局限性),那就是用西方史学的结论来套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历史,使得其结论能有形式上的普适性,然后再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找相应的史料,甚至是自己的猜测和推断来佐证自己的结论,这种给结论找论据的出发点是严重背离逻辑的,在阅读中这点要十分注意。

  举几个例子:1、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商人兴起于西北大草原,他们间接得到了中东冶铸青铜和制造战车的技术,利用这些优势,征服了尚处于新石器时期的华北村社,商朝种植的作物、养殖的牲畜……一干技术都可以追溯到中东发源——但商人还是被中国当地土著的文化给同化了

  为了将中华文明的发展纳入全球史进程当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很自然地斩断了中原王朝文明与炎黄神话体系之间的联系——他认定的古典文明中心依然是近东和中东,这显然是与我们的认识背道而驰的。2、在中国,公元222年,汉王朝最终被突厥-蒙古入侵者所打败分裂成三个王国:长江以北的魏国、南部的吴国、西部的蜀国

  任何一个对中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都清楚,汉朝亡于内乱,而非游牧民族的入侵。事实上,东汉时期的游牧民族已经被打得分崩离析了,大多归附了汉朝。作者这么写无疑是为了和自己“古典时期的各帝国衰落于帝国周边的游牧民族入侵”的论点相对应。

  本书最后一版出于21世纪初,书中很多史料和观点在现在已经被证伪和推翻。书中的很多对世界未来的推测和预料在现在看来也有点不切实际。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本书出色之处。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拜《全球通史》为经典的人,对作者在全球史观方面的开创性到没有太多感觉,反而记下了很多有待求证(或已被证伪)的史料以及一些作者或西方史学的观点,这不能不说是对经典的最大误读。体会开创性的全球史观,扩展自己认识的边界,并以此书为引,建立起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为自己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才是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

上一篇:死亡、灾难和性,岛国「年度第一」禁忌片
下一篇:GPT中文版镜像已全面接入gpt-turbo-16k-0613模型,使用地址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