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eve123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连山》《归藏》《周易》诂考

   

                                   易律夫撰

   

         “易”是什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当与自然天象有关。所以,“易”又是太极。《易传》云“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者,太一也。汉虞翻注云“太极,太一也。”太一即东皇太一,亦即古泰壹氏。古称泰壹氏“开图挺纪,正神明(阴阳)之位”,并“是老子、黄帝师,有泰壹氏之书传与世”,可见,这是仅次于盘古氏的人物。以后的伏羲氏八卦,再有据于今河北易水一带的泰壹氏裔后有易氏部落先人(可能是尧帝--《尚书》首典)竣造了《易经》六十四卦。周文王姬昌,孔子只是作了删订工作。这就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易经》产生历史演变过程。

   

       “三易”的内容即《连山》、《归藏》、《周易》,统称《易》或《易经》。《连山》《归藏》现佚亡,惟是《周易》了。由于《周易》仍是上古《易》之传承品,故又称《易经》。而称《易经》是比较统一而妥贴的称谓。由于生产力情况,《易》是古人的预测科学,是阐述变化之书,但平常说法即口头语是“卜筮”。“卜筮”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而《易经》则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辑书。《易经》“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广大精微,曩括万有,启迪智慧,纲纪人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可以说,《易经》文化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内在脑海和外在实践里,中国文明文化离不开《易经》数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教化敦习。《易经》实是一部中国的《圣经》,其中的易学科学对世界文明亦有一定的影响。

       “三易”出自《山海经》《周礼》,“三易”之名始见于此二书中。“三易”即连山、归藏 、周易。《周礼、春官》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又曰“筮人掌三易,以辧九筮 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古《山海经》言“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据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引)。汉桓谭《新论.正经篇》言“《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汉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唐贾公彦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郑注曰:“三易卦别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贾疏:“经卦皆八者,谓以卦为经,即《周易》上经、下经是也;皆八者,《连山》、《归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本,其别六十四。”又曰:“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九、六,是占异也。”又北宋邵雍认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变卦三二五0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可见,这里的《连山》也好,《归藏》也好,《周易》也好,仅是一种占卜方式,各有分别。就像占卜不同于筮龟一样,其与主涉纪史性质《易经》是不能侪并的。况《连山》《归藏》早佚(时间估计在魏晋间),其内容不得而知。

      下面,就《连山》《归藏》《周易》“三易”问题分别探讨之。

   

  一是《连山》问题:

     《连山》首艮卦。

      汉杜子春曰:《连山》,宓犧。

  汉桓谭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 又曰:《连山》藏于兰台。

  汉郑康成曰:《连山》,似山出内气,变也。

  晋阮籍曰:庖犧氏布演六十四卦之变,后世圣人观而因之,象而用之,禹、汤之经皆在而上古之文不存。

  晋皇甫谧曰:夏人因炎帝曰《连山》。《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

  梁元帝曰:杜子春云:“《连山》,伏羲也;《归藏》,黄帝也。”按《礼记》:“我欲观殷道,得坤乾焉”。今《归藏》先坤后乾,则知是殷明矣。《归藏》既系殷制,《连山》理是夏书。

  唐孔颖达曰:《连山》起于神农。 又曰:周世之卜,杂用《连山》、《归藏》、《周易》。《连

  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与否。

  唐贾公彦曰:《洪範》云:“择建立卜筮人三人,占从二人之言”。盖筮时《连山》、《归藏》、

  《周易》三易并用。夏殷以不变为占,《周易》以变者为占,三人各占一易。

      刘敞曰:“艮其背,不获其身”,人之道也。以寅为正,穆姜之筮,遇《艮》之八,是为《艮》之《随》者,此《连山》之易。

  邵子曰: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谓之人统,《易》曰《连山》,以艮为首者,人也。

  方慤曰:《连山》首乎艮,其卦具内外而一体,其位居东北之两间,则向乎人之时焉。夏用人正,故其书以之。

  黄裳曰:阐幽者,易之仁也。故夏曰《连山》,象其仁而言之也。山者,静而生养乎物者也,有仁之道也。

  宋朱元昇《三易备考》曰:《连山》二篇,自复至乾为阳仪,自姤至坤为阴仪,其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系辞》二篇之末,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举《连山》策言之也。又曰:《连山易》,夏时之取则也。

  宋沈括曰:卦爻之辞皆九六,惟《连山》、《归藏》以七八占。

  宋李纲曰:《连山》、《归藏》以静为占,故爻称七八,七八者,少阴、少阳之数也。阴阳之少,虚而未盈,故静而不变。

  宋朱震曰:《连山》首艮者,八风始于不周,实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为东壁、营室,于辰为亥,于律为应钟,于时为立冬,此颛帝之历,所以首十月也。

  宋郑樵曰:《连山》,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宋罗泌曰:谓始万物、终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东北之卦也,故重艮以为始,所谓《连山易》也。

  罗苹曰:《连山》之文,禹代之作。

  陈藻曰:夏有《连山》,筮昉于此乎?故夏未代虞而舜廷有之矣。

  宋王应麟曰:《连山》首艮,艮是万物之所终始也,八风始于不周,卦气始于中孚,冬至为历元,黄钟为律本,太元纪日于牛宿,纪气于中首而以罔冥,于元艮之终始万物也。又曰:意夏、商卦下亦各有辞,故周人并存以为占。

  黄寅炎曰:《连山》,庖犧先天易也。

  朱元昇曰:《连山》者,三易之首也。 又曰:《连山》之作,兼取则于图书。 又曰:《连山》作于伏羲,用于夏;《归藏》作于黄帝,用于商。周公相成王,设官分职,命太卜、筮人与《周易》并掌,不以周用《周易》而置《连山》、《归藏》于无用。 又曰:《周礼疏》贾公彦释《连山》之义曰:“《连山》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

  朱隐老曰:《连山》,神农之易也,以艮为首,而凡建寅者宗之,虽唐虞亦然,不独夏后氏为然也。

  雷思齐曰:《连山》、《归藏》之易,其筮法同而爻辞异也。

  朱升曰:《连山》首艮,终始之际也。

  沈懋孝曰:夏易首艮,以成终而胎出震之用。

  郝敬曰:《连山》六画艮卦,艮为山,上下两艮,故曰《连山》。

  明焦竑曰:《连山》艮也,夏时,讲学者所重在止。

  孙奇逢曰:《连山》首艮,艮,止也,天下事不日新于行而日新于止,惟其时止则止,所以时行则行也,成始成终之义也。

  清朱彝尊曰:毛渐所序《三坟》,首列《山坟》,谓是《连山》之易,伏羲所作。

      东汉的《连山》失传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又作了一部《连山》。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兰陵萧氏皆明于易理,盖本自家学。据《南史》,梁武帝萧衍撰《周易讲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梁简文帝萧纲(萧绎之兄)也撰有《易林》十七卷。梁元帝萧绎亦著《周易讲疏》十卷,又著《连山》三十卷,《金楼子·著书篇》曰:“《连山》三秩三十卷”,注:“金楼年在弱冠著此书,至于立年其功始就。躬亲笔削,极有其劳。”可见这是萧绎早期的作品,但是用了很长时间才写完定稿,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和《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皆著录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著录,盖其时已佚,今已不可考。唯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曰:

      “焦赣《易林·乾卦》云:‘道涉多(石)阪,胡言连蹇。译瘖且聋,莫使道通’,据梁元帝《易连山》,每卦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乾卦》卦辞与赣《易林》卦辞同,盖相传误也。”

      可知此书乃杂采易学类诸书编纂而成,故卷帙浩大。而《斗图》之类的书,皆是以《周易》卜筮占验的派生类作品,不似圣人之旨,故自《隋志》以降,皆入于《五行类》。如《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有《易斗图》一卷,郭璞撰;《易立成》四卷;《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周易集林》十二卷,京房撰,《七录》云:“伏万寿撰”;《易林》十六卷,焦赣撰,梁又本三十二卷,等等,这些除了焦赣《易林》(即《焦氏易林》)外,今皆不传。

       以此推之,梁元帝《连山》的形式当不与《周易》相同,而是同于焦赣《易林》之类的五行类著作,故不入经类而入于子部之五行类,可惜今天已经只字不存。

   

      继梁元帝《连山》之后,隋代的刘炫又造了一部《连山》。

      据《北史·儒林传》,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学识渊博,但宦途不遂,做过几任小官。著书多种,而《连山》乃其所造的伪书。《儒林传》云:

  “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

       刘炫的这部《连山》虽然被发现为伪,但并没有遭毁,《隋志》和《旧唐志》里虽然不著录,在《新唐书·艺文志·经部·易类》里却著录了《连山》十卷,不著撰人名,司马膺注。这书肯定不是梁元帝的《连山》,因为在同书《五行类》里著录了梁元帝《连山》三十卷,所以这只能是刘炫伪造的那部《连山》。

      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引胡应麟曰:

  “《连山易》十卷,见《唐·艺文志》。按班氏《六经》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绝不同。隋牛宏(弘)购得寓内遗书至三十七万卷,魏文成等修《隋史》,晋、梁以降,亡逸篇名无不具载,皆不闻所谓《连山》者,而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刘炫传》:‘隋文搜访图籍,炫因造《连山》、《鲁史记》上之。’马端临据此以为炫作,或有然者。盖炫后事发除名,故《隋志》不录,而其书尚传于后,开元中盛集群书,仍入禁中尔。”又引胡一桂曰:“《连山》十卷,见《唐·艺文志》。自唐以前并无其书,则唐之《连山》似隋世伪书。”其说皆是也。其书《宋史·艺文志》不载,但宋代黄裳说:“《连山易》,长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纵。”邵博亦曰:“《连山易》意义浅甚,其刘炫之伪书乎?”上皆见马国翰辑引,可知则宋代尚存于世。

   

        二是《归藏》问题:

       《归藏》首坤卦。

       程迥曰:《连山》、《归藏》,宜与《周易》数同而其辞异。先儒谓《周易》以变者占,非也;《连山》、《归藏》以不变者占,亦非也。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卫元之筮遇《屯》曰:“利见侯”,是《周易》以不变者占也;季有之筮,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此固二易之辞也,既之乾则用变也,是《连山》、《归藏》或以变者占也。

  宋程大昌曰:《周官》纪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夏也;《归藏》,商也,夏商之世,八卦固已别为六十四矣。

  蔡元定曰:《连山》首艮,《归藏》首坤,意其作用必与《周易》大异,然其为道则同。

  郑东乡曰:自庖犧至夏商,八卦虽重而未知七八、九六之长变也,《连山》始艮,《归藏》始坤,夏商用之,皆以不变为占,其数止于六十四而已。

  刘炎曰:或问《连山》、《归藏》之真伪,曰:《汉志》不录《连山》,《唐志》则有之,《汉志》不录《归藏》,晋《中经》、隋、唐《志》则有之,昔无今有,其伪可知,况其言之不经耶?

  金履祥曰:《连山》、《归藏》其辞不复可考,学者谓邵氏互体、《既济》诸卦图即《连山》之遗法也,后世纳甲归魂之法,即《归藏》之遗法也。

  元雷思齐曰:《连山》、《归藏》之易,其筮法同而爻辞异也。

  元吴莱曰:易占以变,故其数但用九六而尚老,《连山》、《归藏》占以不变,故其数但用七八二尚少。《连山》七而首艮,《归藏》八而初坤,亦不过伏羲之旧,及推其取用之策,《连山》三十有六,《归藏》四十有六,《易》则四十有九,又若不相为用者。

  清黄宗炎曰:桓谭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是殷书与《周易》等夏之文字几二十倍于文王、周公之辞,岂古昔之方册乎?为此说者亦不明古今之通义矣。

  清顾炎武曰:《连山》、《归藏》,非易也,而《周官》云“三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犹之《墨子》言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周、燕、宋、齐之史,非比皆《春秋》也,而云“春秋”者,因鲁史之名以名之也。

  清尤侗曰:《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序卦略殊,卦名未尝异也。

  清黄与坚曰:易,周所名,则《连山》、《归藏》亦周以易名而谓之“三易”也。  

         古《归藏》没能流传下来,多是辑佚散章,真伪莫辩。新中国考古人员发现了古《归藏》的秦简出土物,地点是湖北省王家台古遗址。

         王家台秦简《归藏》编号者一百六十四支,未编号的残简二百三十支,共计三百九十四支,总字数约四千余字。由于残缺过甚,至今尚未拼出一支整简,顺序也难以排定。在这批竹简重,共有七十组卦画,其中十六组相同,除去相同数,不同的卦画有五十四种。卦画皆以一表示阳爻,以∧表示阴爻。卦名有七十六个,其中重复者二十三个,实际卦名五十三个。此外,卦辞也有一部分重复。竹简有两种,一种宽而薄,而另一种窄而厚。因此,我们推测,这批《归藏》有两种抄本。秦简《归藏》的卦画皆可与今本《周易》对应起来,卦名也与传本《归藏》、不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大部分相同。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说明古《归藏》确有其实,为全面揭开古《归藏》的神秘面纱带来了希望。

   

         三是周易问题:

        《周易》首乾卦。

        《周礼、春官》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又曰“筮人掌三易,以辧九筮 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古《山海经》言“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据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引)。

        汉桓谭《新论.正经篇》言“《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汉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唐贾公彦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郑注曰:“三易卦别之数亦同,其名占异也。”贾疏:“经卦皆八者,谓以卦为经,即《周易》上经、下经是也;皆八者,《连山》、《归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本,其别六十四。”又曰:“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九、六,是占异也。”

   

        贾公彦曰:《洪範》云:“择建立卜筮人三人,占从二人之言”。盖筮时《连山》、《归藏》、

  《周易》三易并用。夏殷以不变为占,《周易》以变者为占,三人各占一易。《士丧礼》:筮宅东西“旅占”,旅,众也,与其属共占之。《春秋演孔图》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阳豫》之卦”,宋均注云:“夏、殷之卦名,故今《周易》无文。”是孔子亦用二代之筮也。

       唐孔颖达曰:《连山》起于神农。 又曰:周世之卜,杂用《连山》、《归藏》、《周易》。《连

  山》、《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与否。

       

       为什么“易”到《周易》才是乾(天象)卦?这是古人受认识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是一个反思审鉴问题,孔子主张“再思”即反复思考,不断实践,才能发现真理。卜筮也是遵守这个原则的,故在卜筮临床中,有“初筮告,渎则不告”的规定,否则你就没有结果。古人是经过三个阶段,才认识理解到不是一般自然界艮(山)、坤(地面)的问题,而是更广远的宇宙空间(乾、天象),内容更加复杂,进入到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上了。这也是《易》以及《易经》复杂的艰难探讨过程。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附3:

   

      (一)《连山》(摘录):

   

   

      1、剥

  上七曰:数穷至剥而终吝。——黄佐《六艺流别》引有曰字、吝字,罗泌《路史》引有而字。

  象曰:至剥而终,亦不知变也。——黄佐《六艺流别》引有曰字及上句,罗泌《路史》引有亦字。

  2、复

  初七曰:龙潜于神,复以存身,渊兮无畛,操兮无垠。——罗泌《路史》引无曰字,黄佐《六艺流别》引作“复上七曰:龙潜于渊,存神无畛”

  象曰:复以存神,可与致用也。——《六艺流别》引无与字,《路史》引无上句,作“象可与致用也。”

  3、姤

  初八曰:龙化于蛇,或潜于窪,兹孽之牙。——《路史》引作“初六”,无曰字;《六艺流别》引作“姤初八曰:潜蛇于窪兹孽之牙”。

  象曰:阴滋牙,不可与长也。——《六艺流别》引无与字,《路史》引无“曰阴滋牙”四字,云:“象:不可与长也”。

  4、中孚

  初八:一人知女,尚可以去。——黄佐《六艺流别》

  象曰:女来归,孚不中也。——同上

  5、阳豫

  6、游徙——罗苹《路史注》:“《春秋演孔图》:‘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阳豫之卦’;《史记》:‘始皇得镐池君璧,言明年祖龙死。卜之,得游徙吉’,阳豫、游徙,《连山》卦也。”

  7、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郦道元《水经注》

  8、鲧封于崇。——裴骃《史记集解》

  9、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启。——皇甫谧《帝王世纪》,《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

  10、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只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李淳风《乙

  巳占》

  11、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案:此条没注出处)

  12、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

  13、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春秋左传》:闵二年,鲁史卜楚丘之父,筮之,遇大有之乾。程迥《古占法》引之云:“此固二易之辞也。”

  14、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春秋左传》:僖十五年,晋卜徒父筮,卦遇蛊。

  15、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春秋左传》:成十六年,战于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顾炎武《日知录》引此二节云:“即所谓三易之法也。”并附于此。

   

   

   

     (二)《归藏》摘录:

   

   

  1、寡曰:不仁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寅共工队□江□◇ 501

  2、天目朝=不利为草木赞=偁下□◇ 181(知北逰按:此简头有乾卦卦画)

  3、肫曰昔者效龙卜为上天而攴◇ 323

  4、【蒙】曰昔者□□卜□◇

  5、讼曰:昔者□□卜讼启□□□◇

  6、师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攴占□□□◇439 ◇龙降于天而□◇ ◇远飞而中天苍◇

  7、比曰:比之芣=比之苍=生子二人或司阴司阳不□姓□◇216

  8、少督曰:昔者□小子卜亓邦尚毋有吝而攴◇206

  9、履曰:昔者羿射陼比庄石上羿果射之曰履□◇461

  10、柰曰:昔者攷龙卜□□而攴占囷=京=占之曰不吉不柰之□◇11

  11、否曰:昔者□□□◇

  12、同人曰黄啻与炎啻战◇182 ◇=咸=占之曰果哉而有吝□◇189

  13、右曰昔者平公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神=老=占曰古有子亓□间漻四旁敬□风雷不◇302

  14、大过曰昔者日月卜望□◇

  15、亦曰:昔者◇

  16、囷曰:昔者夏后启卜亓邦尚毋有吝而攴占◇208

  17、井曰:昔者夏后启贞卜◇319

  18、鼒曰:昔者宋君卜封□而攴占巫苍=占之曰吉鼒之芲=鼒之焠=初有吝后果述214

  19、丰曰:昔者上啻卜处□□而攴占大=明=占之曰不吉□臣体=牝□雉=◇304

  20、大过曰:昔者□小臣卜逃唐而攴占中=虺=占之曰不吉过亓门言者□◇523

  21、临曰:◇

  22、灌曰:昔【者】夏后启卜◎(知北逰按:原字左酉右昜)◇

  23、【卒】曰昔者□卜出云而攴占◇

  ◇卒曰:昔者屳卜出云而攴占囷=京=占之曰不吉卒◇305

  24、复曰:昔者陼王卜复白雉□◇

  25、毋亡曰:出入汤=室安处而墅(原字上予下土)安藏毋亡◇471

  26、瞿(知北逰按:原字左目右瞿)曰:昔者殷王贞卜亓【邦】尚毋有咎◇

  27、散曰:昔者◇◇□卜□散实而攴占大◇

  28、节曰:昔者武王卜伐殷而攴占老=考=占曰吉◇194

  29、涣曰昔者高◇328

  30、【蹇】□◇

  31、损曰◇

  32、【咸】曰◇

  ◇咸曰□◇

  33、恒我曰:昔者女过卜作为缄而◇476

  34、◎(知北逰按:原字上罒下左炎右匕,即夬卦)曰:昔者赤舄止木之遽初鸣曰鹊后鸣曰舄有夫取妻存归亓家◇212

  35、□(知北逰按:此简头有姤卦卦画,此当即姤卦)曰:昔者◇5

  36、兑曰:兑=黄衣以生金日月并出兽□◇

  37、丽曰:昔者上◇

  38劳曰:昔者蚩尤卜铸五兵而攴占赤□◇536

  39、陵(知北逰按:此简头有谦卦卦画,此即谦卦)曰:昔者赤乌卜裕水通而见神为木出焉是啻◇503

  40、介(知北逰按:此简头有豫卦卦画)曰北=黄鸟杂彼秀虚有樷者□□有□□人民◇207

  41、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307◇□□奔月而攴占□□□◇201

  42、渐曰:昔者殷王贞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巫咸=占之曰不吉不渐于◇335

  43、晋(知北逰按:原字上艹下晋。下同)曰:昔者◇◇卜◎(知北逰按:原字左酉右昜)帝晋之虚作为□◇

  晋曰:昔者夏后启卜◎(知北逰按:原字左酉右昜)帝晋◇336

  44、明夷曰:昔者夏后启卜成乘飞龙以登于天而攴占□□◇

  45、蜷(知北逰按:原字上 下虫,或释螣。此简头有既济卦画)曰:昔者殷王贞卜亓邦尚毋有咎而攴占巫咸=占之曰不吉蜷亓席投之◎(知北逰按:原字左亦右谷)蜷在北为牝□◇213

  46、□□(知北逰按:此简头有未济卦画)□□□攴卜□□□◇

  47、◎(知北逰按:原字从辶彖声,即遯卦)曰:◎旦(知北逰按:原字从艹)以入为羽不高不下即利初事有利□◇463

  48、亦(知北逰按:此简头有蛊卦卦画)曰:昔者北□◇343

  夜曰昔者北□夫=卜逆女◇

  49、□曰昔者北敢夫=逆女过而攴占□◇404

  50、筮曰□之□筮盖之□□◇537

  51、□(知北逰按:此简头有贲卦卦画)曰昔【者】◇

  52、中絕(知北逰按:絕字当是从糹包声,即中孚)曰:啻□卜◇317

  53、大【壮】曰:昔者◇408隆卜将云雨而攴占囷京=占之曰吉大山之云降◇196

  壮曰:昔者丰隆◇320

   

   

   

  (三)《周易》(即易经)摘录:

   

   

   

  1,(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2,(坤下坤上)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 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3,(艮下艮上)[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无咎。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六四:艮其身,无咎。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上九:敦艮,吉。

   

   

   

             《连山》《归藏》《周易》诂考     易律夫撰 - adaeve123 - adaeve123的博客 

   

   

   

                  

   

                (纪元2017年3月1日仲春旬日易律夫撰)

上一篇:今年大概率会考的“网络直播"到底背什么?小田心给你总结安排了!
下一篇:菲利普·津巴多如何回忆充满争议的监狱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