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篇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经研究决定进行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基本条件、申报及工作程序
请各地按照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办法》(建村[2003]199号附件3)的要求组织申报。
二、上报材料要求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见附件1)。
(二)申请报告。报告除概述申报镇(村)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外,应着重说明其历史传统建筑群及其环境的历史年代、原貌保存情况、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
(三)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组织审查的保护规划,包括规划文本及位置图、现状图、保护规划图(比例尺1/500至1/2000,视保护区面积大小及保护规划深度的具体需要确定)。
(四)在总结前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进行了修订,请按新修订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见附件2、3)填报。
(五)保护措施。包括对原貌保存、古建筑的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具体办法。
(六)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集、多媒体光盘、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格式)等。
电子幻灯片包括以下内容:
1.概况及历史沿革。
2.历史文化特色。
3.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要注明照片的名称)。
4.保护规划简介。
5.保护措施简介。
(七)上述申报材料的电子光盘。文本文件使用word格式,图纸和照片使用jpeg格式,电子幻灯片使用Powerpoint格式,视频文件采用Mpeg格式。
三、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和申报材料,于2008年2月底前分别报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和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篇2
关键词:名城保护;正名;保护管理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towns and villages of China, scientifically solve the “name rectification” problem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towns and villages so that the management of declaration and protection can develop toward a scientific, standard and precise directio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f work should be handled properly: (i) to improve relevant content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i)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iii) to supplement subsequent procedures; (iv) to enhance the publication strength and scope.
Key words: ancient city protection;name rectification;prote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6-15(5)
2009年1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江苏省南通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中国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0座。江苏省有13个省辖市,目前已有8个省辖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上计划单列市常熟市,目前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座。另外,2008年10月14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8个、历史文化名村36个。自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5年时间内,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公布25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除名城外,名镇名村也从另一方面充分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村镇的传统风貌和建筑艺术,它们与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其保护与发展将对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建设部门的调查情况看,中国已有60%的省、市、自治区积极开展了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命名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江苏省政府从1995年开始,先后3批公布了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无锡市、南通市在近几年已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行列。从1995年开始,江苏省政府又先后5批公布了21个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其中有14个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依法保护方面,法制建设也在得到不断健全,《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早在2001年就出台。从全国来看,《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的意见》,江西省制定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暂行办法》等,分别从法律法规与政策、技术层面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已全面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中,我们通过法律法规、规划编制等手段,对名城名镇名村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明文规定,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在我们的法律法规中,对已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这些城、镇、村的已有“名称”如何保护,让它的历史称谓如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受到保护,却缺少应有的法律保障。加之随着中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扩容、乡镇合并调整,致使许多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在快速消逝,这种消逝不比我们一些城市中的老街巷、老字号在不断消逝的情景乐观多少。人们呼吁对“老字号”的保护,是否也应该包括对古老镇、村地名的保护?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江苏省的情况分析,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申报与保护管理过程中,大部分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得到了很好保护,名实相符,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名称定位方面,却存在着一些尴尬情形,已影响到人们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这种光荣称号的可信度与严肃性。如下几种情形提醒我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正名”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改名换姓”型。这种类型是指有些地区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成功后,仅凭少数人的好恶或长官意志,利用政府部门之间的薄弱环节,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进行任意改名换姓,致使原先已经定格的历史名称消失。如苏州吴中区的“西山镇”为2001年江苏省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时隔不久,镇政府有些领导认为“西山”二字不吉利、尤其是不利于招商引资,因为“西山”二字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甚至传出许多开发商本来看好西山镇的风水与投资前景,但就是因为“西山”二字而不愿意来投资了。所以,就将这个位于太湖之滨、并且与另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东山镇”对应的“西山镇”改名换姓为“金庭镇”。对外宣称金庭镇是历史文化名镇,并且在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时,直接以金庭镇的名称来编制报批,致使省建设与文物部门难以接招。按照“西山镇”改名换姓的荒谬逻辑推理,在我们的字典中,凡带有“西”字方位的名称都是不吉利的了:“西方国家”也不应该成为“发达国家”的代名词,“西部”大开发也不应该成为国家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决策,“西山”的彩霞与夕阳也不应该成为诗人歌颂赞美的对象!对于苏州吴中地区来讲,没有了“西山”又谈何有“东山”?是否也要将“东山镇”再来一个改名换姓?那太湖之滨历史上的“洞庭湖东山”、“洞庭湖西山”美妙名称由来的传说将真的成为一种记忆了。
二是“移花接木”型。这种类型是指有些地区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等手段,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原有名称移植到更大空间范围上进行使用,以扩大知名度,但在具体实施历史文化保护时,却仍停留在原来公布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域。我们知道,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申报并公布时,其所指的历史区域及保护的内容是基本确定的,我们讲这座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并不是指历史文化覆盖了全市域的每一寸土地,而是有相对确定的空间范围与地段。如果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将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称挪用至别的区域,或让其覆盖更大的范围,势必在“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应该有“内涵”的增加,如果不相称,会让人感到这种做法是借“名城”的招牌来扩大影响,而缺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诚意。这种类型最典型的要数江苏省淮安市。历史上的淮安市隶属于原来的淮阴市,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于1986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原县级淮安市为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2001年2月,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被改为淮安市的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至此,原县级淮安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已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给嫁接到了原地级市的淮阴市头上,可谓是“父子相争”的现代版。为了干净彻底地解决这个名称转让问题,当地政府一不做二不休,把原来的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而不是如“淮阴县”更名为“淮阴区”一样,将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淮安区”。这一区划调整过程中的移花接木做法,其良苦用心自不待言,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确实造成了诸多不便。首先,周恩来总理的故居在淮安,淮安是总理的故乡,这种重要信息可以说是“地球人都知道”。自从将县级“淮安市”改为“楚州区”后,周总理故乡的名称也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或混淆了,外地人要到淮安去瞻仰总理故居,或者到淮安去走亲、访友、公干,是经常要闹笑话跑错地方,以致人们只好用“老淮安”、“新淮安”来进行区别。如果当初将县级淮安市径直称呼为“淮安区”而不叫“楚州区”,一是可以保留住周总理故居在淮安这一重要历史信息,既表示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重,也是对“地球人”的负责,二是可以保存了原淮阴地区的县(区)级地名除盱眙县以外都带有“水”旁的大苏北水乡特点,三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与保护的内容及手段也不至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尽管据说有权威的“名称不变、地域不变”的上峰交代,但在实际工作中是难以执行与操作的,更何况,中国在申报公布历史文化名城中,还没有将一个省辖市中的某一个区(县级)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先例,如果讲楚州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那在法律规定上就难以成立。
三是“张冠李戴”型。这种类型是指有些地区因乡镇合并而将原来具有悠久历史的镇村给予取消,将其纳入到新的镇村麾下,但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时,采用新的名称,申报材料却仍然用那座已丧失现代身份的历史镇村来说事。这种类型以苏州吴江市的“汾湖镇”与“黎里镇”关系最为典型。汾湖镇现为苏州吴江市所辖的9个镇之一。2003年,吴江市的金家坝镇、莘塔镇并入芦墟镇,北厍镇并入黎里镇。2006年10月12,芦墟与黎里两镇合并,成立汾湖镇,与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区镇合一,这样,汾湖镇就包括了2002年以前的原莘塔、金家坝、北厍、黎里、芦墟五镇。这里我想重点说说黎里镇。黎里镇位于吴江市城东南30公里处,为一大片湖荡群所环抱,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自南宋至今年,建镇881年历史,52.4公顷古镇区域,1.2万古镇常住人口。古镇内街巷房屋依水建筑,“小桥流水旁,深巷幽弄中”,河上横卧23座不同结构和造型的古石拱桥,一河两街格局耐人寻味,小河串起99条弄堂,河两岸保存下来的大多是二层明清建筑,铺面店堂毗连相接。古镇长长的石驳岸全部用介稽石垒筑而成,几百年过去了,仍是那么齐整坚实。河驳岸边嵌着300多根石栏,其中用于系船的精致象鼻石如同金石家手下的印章,造型各异,方寸之间趣味无穷,堪称珍贵的艺术佳品。古镇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人志士,唐代诗人陆龟蒙、南宋诗人陆游都在这里留下过身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的故居就坐落在黎里镇上,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里古镇具有申报省级和部级历史文化名镇的雄厚实力,长期以来,多少社会文化人士在为之奔走呼喊,当人们准备好了要将其申报成为历史文化名镇时,由于其“建制镇”的身份已经丧失而隶属于汾湖镇,按照《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惜已不具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资格。人们在扼腕叹息而又不甘心放弃的情景下,即以汾湖镇之“名”与黎里镇之“实”来搭配申报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当汾湖镇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时,在苏州吴江一带引起了轩然大波,问题的焦点不在于申报的历史文化名镇材料合不合格,而在于这个名称是姓“汾”还是姓“黎”?汾湖镇成立于2006年,一个成立不到三年的年轻镇被冠以“历史文化名镇”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于是乎,有的地方文史专家直接将人民来信递到了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领导的桌上。在2008年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中,江苏省的余东镇、锦溪镇、邵伯镇、沙家浜镇赫然在目,“汾湖镇”胎死腹中,终于没有再给“历史”开玩笑。人们期待着“黎里镇”的历史性复活。
四是“锦上添花”型。这种类型是指有些地区的城镇已拥有相当数量的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在其他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硬性条件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历史街区”数量要求等,后因行政区划的调整,城镇区域的扩大,使这一缺憾得到了弥补,达到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硬性要求。这种“锦上添花”型并不是强拉硬扯,而是具有地域相连,历史文化相同相融,文脉与地脉都一致的特点。这种类型以江苏的宜兴市、常熟市沙家浜镇为典型。宜兴市是中国著名的陶都,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置阳羡县即为今宜兴市的前身,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宜兴市原先主要以宜城镇为依托,后将丁蜀镇纳入市区范围,使城市形成了以龙贝山为中心的一体两翼、山城相拥的格局,城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了,历史街区分量更重了,陶都的特色也得到了更加集中彰显。2008年,宜兴市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该市正在积极着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起沙家浜,一出现代革命样板戏、京剧《沙家浜》使之在全国家喻户晓。沙家浜不仅是革命的“芦荡火种”所在地,是红色旅游基地,而且已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家浜镇位于江苏常熟市阳澄湖畔,除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芦苇生态湿地外,还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以古桥梁、古街区为特色。沙家浜镇坐落在历史上的唐市镇,已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镇河港交叉,临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水筑屋,风格各异的石拱桥把水、路、桥融为一体。镇内房屋沿河而建,连为一体,长达460米的石板街古色古香,街两侧店铺林立,前店后宅格局昭示着唐市镇昔日的繁华,历史上也曾有“金唐市”之说。千年古镇搭上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列车,可谓相得益彰,历史文化名镇虽不以“唐市镇”而闻名,但“沙家浜镇”已与历史上的唐市镇融为一体,古代文化与革命文化、生态之美与人文之美在沙家浜真正实现了交相辉映。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中的“正名”问题,笔者虽列举了江苏省的事例来说明观点,大有自揭家“短”的嫌疑,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定具有普遍性。从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出发,各地应该有勇气与责任来对辖区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大盘点。笔者这里所列现象,尚不包括那些虽然名称未变、地域范围未变,但历史文化街区已日见减少或风貌破坏殆尽、文物保护单位破坏严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对于这种真正的“名”、“实”不符现象,已不是“正名”问题所能解决,容当专题讨论。
从笔者上述所列四种类型来看,各级政府热衷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方面表明我中华民族全民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全面觉醒,人们通过对自己生长的城市与乡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究与价值认同,为历史文化的永恒魅力所折服而要立志将其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历史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合理利用,尤其是为旅游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环境及居民生存环境的改善等提供有力的砝码;从历史文化保护角度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的开展,也必将为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加理想的地域空间与良好社会环境,建设规划与文化文物部门将其视为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所在。但是,那些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名称不尊重而随意更改混淆的行为,一方面反映了庸俗文化理念仍在作祟并干扰政府相关决策部门,一方面也说明了因对历史的无知与蔑视而产生的对历史文化“戏弄”现象,已渗透进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管理,科学合理解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正名”问题,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及保护管理工作沿着更加科学、规范、严谨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我们至少要从以下四方面予以跟进。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我们要在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法律法规条文中,以及在相应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内容中,增加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名称”保护的法律条款与规划内容,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名称”变更等行为,在法律法规上要提出由原公布的政府或部门批准同意的前置要求。对于各地已经出台的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法规,应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及时修订,使之更加符合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要求。即将修订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应根据上位法,将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条件中有关“建制镇”的要求舍去,这样,类似吴江的黎里镇、淮安的河下镇等一批具有潜力的历史古镇就能够名正言顺地以自家身份开展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工作了。
二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缩影,其保护管理工作错综复杂,政府相关部门要共同介入,仅其“名称”变更与否,就同民政等部门相关。因此,在我们强调保护城镇中老的地名、街名、巷名的同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地名保护更要格外严格,而不应是单边行动、自行其是。因此,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要担当起牵头人的责任。
三是后续程序的补充完备。对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被“放大”了的城镇,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甄别,对于一些经过充分论证、能够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进行扩容的城镇,应由原公布的机构给予重新确认与公布,还以恰当的身份与名分,既不要羞羞答答,也不要回避存在的问题。像淮安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名称问题,完全可以通过重新申报并公布的方式,或者将现在的“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的方式来进行妥善解决,两者必居其一,这样才能给淮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准确定位还以公道与公正。与此相同的是,吴江市“汾湖镇”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也应由省政府重新调整公布,让历史文化名镇这一称号回归到黎里这一千年古镇的怀抱。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篇3
“在江苏能保存60多处明清建筑的古村落凤毛麟角。”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永平说,如果拆了就永远没了。10月24日,他带着160个学生到葛村,为这些古建筑作测绘,他甚至比村民们还着急。
葛村的价值
75岁的解建中老人对记者说:“村里人八成以上都姓解,解家祖上原住在山东衮州的葛村,北宋灭亡随康王赵构南渡时落户镇江,为纪念故土将落脚地也取名葛村。”
解氏宗祠是葛村的标志性建筑,宗祠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距今已有550多年,堪称镇江地区最古老的祠堂,也是镇江市级文保单位,宗祠中精美的木雕、彩画、石雕随处可见,一面斜靠在墙上的“植本堂”匾额,落款是“清光绪十九年”。汪永平介绍说,在江南再也找不出保存这么完好、体量这么庞大的宗祠。
1949年后,解氏宗祠曾被用作公立小学,宗祠当过村委会办公室,部分还被租用过做鞋厂。直到2007年解氏后代开始修复宗祠,村委会、鞋厂搬出。当年8月26日,修复后的解氏祠堂正厅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修复解氏宗祠,镇江新区政府先后投入了35万元,并在拆迁其他古村落时,将旧瓦旧料送给葛村。经过几年修复,基本上恢复了宗祠的原有风貌。汪永平还曾被镇江新区政府大力支持修复解氏宗祠的举动感动。
除了宗祠,村里60多处保存完好的老宅子也是一大宝贝,清水砖、空斗墙、黑色小瓦的屋面和精致的瓦当尤其醒目。葛村38号是一处晚清老宅,大门上锈迹斑斑的铁钉拼出“尚父在此”(注:尚父即姜太公),还有蝙蝠和寿字,寓意避邪趋吉,福寿双全; 宅子里,麒麟送子、岁寒三友之类的砖雕更是随处可见。
更难得的是,这些老宅子里大多数都还住着人。142号的女主人殷冬华家是个四合院,她说:“老宅子冬暖夏凉,夏天不用空调,我们家,用一个摇头电扇就够了。”
“没有了人的生活,那些老宅不过是文化的遗迹,是死去的历史,因此保护古村落,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既保住老房子,也留下原住民,这样才是整体的、活态的保护。”汪永平说。
村头那口古井从宋代一直用到今天,井边的石人是井神,至今栩栩如生,护卫着乡里和一方水土,类似的古井还有明代的一口,清代的两口。
去年7月,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出具的一份登记表上,列出的葛村传统建筑共有勤怡堂、走马楼、武秀才门堂、乐分支祠和古树名木等共62处。社发局潘大富科长向记者介绍说,那是他们为葛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而进行的调查,东南大学规划院也曾为葛村作过一份规划,列出的历史建筑数量超过40处。关于申报的结果,潘科长表示,他们得到的答复是,葛村“体量较小,不具备名村条件”。
江苏省名镇名村的评审由江苏省住建厅牵头进行,然而汪永平教授向江苏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了解情况时,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从来没有收到过葛村的申报材料。换言之,是镇江市自己没有向江苏省申报历史文化名村,想申报又不申报,如此前后不一的想法耐人寻味。到底是什么原因挡住了镇江市的申报之路呢?
汪永平曾帮江苏全省各地30多个名镇名村做过申报材料,其中约有一半申报成功。他对葛村并不陌生:“葛村古建筑较多、街巷格局未受大破坏,居民基本是原住民,评上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应没有问题。”
爱村护村的村民
对于政府的拆迁计划,村民们是反对的。5组组长解建华告诉记者,镇领导到村委会召集会议,村委会成员、所有村民小组组长和党员都参加了,绝大多数意见是反对拆迁,会议不欢而散。但村里的反对意见阻挡不了上面的行动,镇里已经派人来对葛村的房屋做面积丈量,做好拆迁准备工作。
镇江新区城乡建设局网站10月8日了《丁岗镇葛村提前拆迁项目房屋拆除工程》的招标公告,在公告中,葛村的拆迁工作共被分为6个标段,工程总规模达11.97万平方米,将于今年11月启动,到2012年2月完成,拆迁规模是548户,而葛村总共有近580户人家,也就是说,千年历史的葛村基本要被拆空。
古村被拆后建什么?作为直接利益相关人,葛村的村民们却一无所知。村民们对此提出强烈质疑:按正常程序,建设项目的规划,尤其是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除了要通过网站、媒体和展览馆向全社会进行公示,还要在地块现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以征求公众意见。然而拆迁在即,规划却没有与村民见面,拆迁公告也没有张贴,在程序上明显违规。村里不少人曾去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打听,也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记者来到丁岗镇政府,宣传委员朱翠霞明确表示,葛村的确要拆迁,但到底什么时候拆、怎么拆、拆了之后做什么,她也不知道。 记者请她帮忙联系采访镇委书记,她亦推辞。直到本刊截稿时为止,村里仍然没有张贴拆迁公告,村民们也没有被告知补偿标准。
而关于葛村古民居是否文物,是否值得保护,朱翠霞倒是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没有上级文物部门的认定,怎么能说明它们是文物呢?”
“不是文保单位就可以拆除的观点是错误的。”汪永平说,江苏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但是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到4000处。汪永平是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多年来一直都在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葛村人对古村更有感情,村民们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在老宅上、古天竺和古腊梅旁都标注了名称和说明,走在葛村里到处能看到这些历史的“说明书”。他们还整理古村的历史,集资修缮宗祠,对故乡的热爱溢于言表。谢韵寿家花了五六万元,采用古建筑传统工艺,用木料、青砖修缮三开间的祖居,因为这是他家十九世祖解为干的“袖山楼”原址。
10月24日测绘结束后,汪永平告诉记者,当天测绘的古建筑有50多处,从平面图上看,古村核心区的结构布局和街巷肌理基本保存完好。汪永平说,一个古村落所保留下来的,不仅是老房子、老街巷、古井、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人们世代生活形成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方言和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乡土中国存活至今的社会生态。
但这些道理,都阻挡不了政府拆迁的决心。
能否幸免于难?
葛村拆迁后干什么?
记者在镇江新区网站“投资指南”栏目的中小企业园的介绍里有了收获。比对园区设计图和镇江新区地图后,记者发现在园区设计图上,葛村被划成一个个规整的条块,西部用于工业和孵化中心,中部和东部将建设标准厂房、居住区、公园等,几十处古建筑在设计图上根本杳无踪迹。
这份2010年1月29日的网页上写道,园区一期“规划用地面积约2.97平方公里……2010年将完成一期安置房建设和10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及配套商务中心”……
而大港股份 (002077)今年 3月2日公告称,公司与镇江新区经济开发总公司签订了中小企业园《标准厂房项目委建协议》,协议金额暂定3亿元;在此之前,镇江新区于去年11月公告,对中小企业园一期厂房太阳能电站、室内外装修、场内附属道路工程进行招标,招标金额2000万元……产业化步伐正在逼近,各路资本呼啸而来,古村落似乎已在劫难逃。
事实上,村民解怀相告诉记者,早在去年5月,园区覆盖的罗家、孔家和葛村西片区就已经启动了拆迁。
葛村也只不过是镇江新区大开发棋盘上的一颗小棋子。镇江新区正在推进一个“两城五区十园”的宏大开发计划,葛村所在的大港片区则要打造成滨江产业新城。一份《大港片区概念规划》显示,该片区建设用地规模达80平方公里,要建设光伏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工程技术创新园、风电园等10多个产业园。
今年1月4日, 镇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罗洪明在2011年工作部署会上讲话时说:“全年新增创新载体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力争总量超越常州高新区。”根据“两城五区十园”计划,镇江新区到2013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主城区面积扩大到近5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0余万,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狂飙突进式的大开发。
问题是,城市化、现代化一定要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吗?葛村等古村落非拆不可吗?
镇江新区政府也曾资助葛村修复解氏宗祠,并做了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调查,准备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从这些举措和当初领导的表态来看,当地政府确实想过“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为什么后来又变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潘大富支支吾吾,但他向记者保证,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他是希望保护住葛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他甚至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一个PPT文件,显示东南大学规划设计学院为葛村做的新社区发展规划,其中对活用历史文化遗产和古民居保护都提出了对策,正如潘大富所言“要保护也要发展”。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在镇江新区,当城市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乡村,动辄上百亿、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开发中,很多古村落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又轮到葛村了,它能幸免于难吗?
为了避免悲剧发生,汪永平已经紧急向江苏省文物局报告。事实上,江苏省委刚刚召开的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也将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写进了《文化建设工程意见》。
最近,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也向温家宝总理提议保护古村落。他对记者说,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的普查显示,中国保存状况较好的古村落,已经由2005年间的5000个左右,锐减至现在的2000~3000个。
“我们的古村落现在进入了一个消亡的空前加速期。”冯骥才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认真翻阅它,就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了。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篇4
摘 要: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一些误读。本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方的申报材料与ICOMOS的评估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造成误读的几个根本原因。并提出,我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考虑到文化差异对申报工作的影响,尽量从“他者”角度来认识自身的文化特征,把申报材料的编撰置于国际文化背景下,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实现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
关键词:ICOMOS;跨文化;误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乐黛云,200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联合国专家对申报国遗产的一些误读,其中对文化遗产的误读更加常见,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误读尤为突出。这种误读,使得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产生认识偏差和不足,从而使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被低估,申报成功机率降低。为此,笔者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估材料为范本,从跨文化角度对这种误读进行分析,提出产生误读的四大原因,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深思。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与申报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确认的具有非同寻常的普泛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以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4类。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能否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根据2005年2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的第77节规定,凡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须至少符合下列1项标准(见表1),并同时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
每年一度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审批,主要是由ICOMOS根据各国递交的申报文本和ICOMOS专家的实际考察,出具评估报告(Advisory Body Evaluation),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最后审批确定。报告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申报国陈述(Justification by the State Party),第二部分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价(Evaluation by ICOMOS),其中有品质(Qualities)、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e)、ICOMOS对未来行动的建议(ICOMO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简要描述(Brief Description)、建议(Recommendations)等。ICOMOS专家对我国历年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在这些评估报告中得以集中体现,同时他们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误读也在此反映出来,本文对这些误读进行的跨文化解析就是建立在分析这些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的。
二、误读产生的原因
1. 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
西方人崇尚人工美、形式美,强调整齐、对称、均衡,推崇圆和正方形等构图形式,注重个性与秩序,试图用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定艺术美的标准与尺度,这种美学思想长时期左右着西方的建筑、雕刻、舞蹈和戏剧等艺术。中国人崇尚自然美、情趣美,注重意境、神韵的营造,“不求形似求生韵”(徐渭语),追求以形写神,追求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效果。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使得西方人很难理解、认同、欣赏中国的许多文化遗产,由此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一些误读。
ICOMOS专家对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的误读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评估报告中,ICOMOS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评述如下:
苏州古典园林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和营构建筑,创造出容天纳地的山水写意园。苏州园林依据老子和庄子的玄奥理论,模仿自然景色布局,以满足中国人理智与情感上的需求。园林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创造出迷宫般复杂的布局和一连串的视觉刺激。
这种描述反映的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眼里的苏州园林,只看到苏州园林的形式美(labyrinthine layouts),看到园林“悦目”(visual surprises)的一面。而苏州园林所隐含的“意境”――即一切要素洒脱自如,既不追求对称,也没有任何规矩可寻,相反却山水环抱,曲折婉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相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真正意境,ICOMOS的评价中却只字未提,即看不到其“赏心”的一面。这种误读就是由于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造成的。
2. 东西方言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汉语语言由于受到中国人直觉、模糊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具有流散、疏放、重意合不重形合的特点。这种言语表达方式的特点使得中方世界遗产的申报材料里充斥了不求精确、模糊华丽的词藻,而非具体、精确、有特征的描述。频繁使用“大概、差不多”等模糊概念的字眼,随意使用“天下第一”、“无以伦比”等夸张的言语,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各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但是,华丽的文风和词藻由于体现不出地方特色,所以对于偏好逻辑性、精确性思维的西方读者,这样的申报材料令他们觉得“过于浮夸、空洞无物”,显得罗嗦、累赘,“美”不忍睹。1996年申报的丽江古城中方的申报材料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申报材料是这样描述丽江的: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一种空洞无物、模糊不清、茫然不知所云的陈述,难怪ICOMOS专家在未来行动的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中这样说: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上古城的众多数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议中国方面提供一份中国历史名城的比较分析,简要地说明预备清单上的那些古城被选上的原因以及提议将其申报为世界遗产所依据的标准。
3. 中国深层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文化的结构有3个层次:表层文化、中介文化和深层文化。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属于表层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而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观、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属于深层文化。这3个层次的文化中,表层文化最易把握,一般误读的情况比较少,中介文化次之,而深层文化是最难把握的,出现误读的时候比较多。中国文化,由于本身更注重深层文化的发展,加之5000年的积累与沉淀,尤其精深、博大。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深层文化复杂载体的中国文化遗产,自然也难以解读。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都感到难以把握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对ICOMOS专家来说更是勉为其难,所以,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误读就不足为怪了。
ICOMOS专家对我国1997年申报的平遥古城不能准确解读也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ICOMOS对平遥古城的总体描述是:
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保存完好的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它的城市结构展示了汉帝国五个多世纪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化过程。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些与银行业有关的雄伟建筑,与这些建筑相关联的是平遥是19、20世纪整个中国的金融中心。
ICOMOS专家看出了平遥古城在古代的商业地位,也看出了“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保存完好的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但无法把握更深层次的东西。实际上,平遥古城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其价值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平遥古城是依据汉族传统“礼制”规划建设起来的,无论是建设选址、建筑风格,还是殿堂配置都是儒家文化思想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平遥古城区是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蚰蜒巷构成的,街巷格局中轴对称,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有序,反映出儒家的等级制度思想。左以文庙及魁星楼为首的文系建筑,右以武庙为首的武系建筑,体现了“左文右武”的儒家崇文重礼思想。以城内南大街为轴,上首城隍庙,下首平遥县衙,东西相对称,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城墙上的3000个垛口,72座敌楼,象征着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 (2) 平遥古城的总体布局是仿照古人康乐永寿的图腾吉祥物神龟设计的。平遥号称“龟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龟乃长生、神灵之物,象征长寿、财富,以及神力,这种仿生布局凝聚着古人对平遥城坚如磐石、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希冀。
这种隐藏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好把握了,对于西方人,更是难上加难。
再比如ICOMOS对我国2000年申报的皖南古村落的总体评价是这样的: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保存完备的拥有复杂供水系统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可以看出,ICOMOS专家看到了皖南古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也认识到中国的村落也是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意义:“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保存完备的拥有复杂供水系统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但是,西递和宏村两个村落建筑的价值远不止这些,宏村的“牛”形仿生规划反映出的中国古人图腾崇拜,西递村的船形布局反映出的中国民间风水文化,对于西方专家来说根本无法理解。而这恰恰是我方提出皖南古村落符合标准Ⅱ的根本原因所在,标准Ⅱ强调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对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产生的影响。实际上,皖南古村落的仿生景观设计和风水模式布局,对后来的村落布局、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ICOMOS专家对中国图腾崇拜和风水文化缺乏了解,使得皖南古村落的文化价值没有被全面认识到,而判定皖南古村落不符合标准Ⅱ。这种误读给我们留下很多遗憾。
4. 中国人民对某遗产所怀有的特殊情感
一个民族对自己本族的遗产往往怀有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本族集团成员对它很容易理解,另一民族文化集团的人们却不易察觉,误读就容易产生。 以长城为例,长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抵御异邦入侵、众志成城的象征,西方人常常无法理解这一点。美国灵智广告公司为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设计中国市场商业广告时,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此创意也被做成户外广告,在中国投放。然而不久,此广告就受到中国人的不满,最后被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该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外国人没有充分理解长城作为一个象征性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和地位,中国人对长城所怀有的特殊情感,因而就未能预见“坐”在长城的画面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而受到抵制。
ICOMOS对长城是这样评价的: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ICOMOS专家看到了长城的军事、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却忽略了中国人民对长城所怀有的特殊情感。长城绵延万里、巍峨壮观、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的象征,是民族心灵的寄托和归属,“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表达了中国人对长城的深厚情感。这是ICOMOS专家所无法体会和明白的,因此误读的产生就在所难免了。
三、结论
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凯恩斯决定》的修改草案,规定自2006年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每年只可申报两项世界遗产,其中至少要有1项是自然遗产,这意味着今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难度显著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分析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的误读以及误读产生的原因,从而减少误读,提高申报成功机率,实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就成为一件意义重大而紧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跨文化之桥[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 晓勤.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 冲突与多元并存[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Advisory Bodyvaluation[EB/OL].http:///archive/advisorybodyevaluation/437/438/440/441/705/778/779/812/911/1001/1002/1004/1039/pdf.2004-09-19.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ICOMOS Experts’ Misreading of Chines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XIONG Guan,FEI Xuejun,YAO Baorong (School of Tourism,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Abstract:Application for being inscribed on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in essence,is a kind of cross-cultural activities. Due to differing culture backgrounds,the experts of ICOMOS responsi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will inevitably misread som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is article a contrastive cross-cultural study is made the two parties of advisory body evaluation:the justification submitted by China and the evaluation by ICOMOS. It is found that it is the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taste and expressive styl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broadness and profundity of Chinese culture itself and the attachment of Chinese people to their own heritages that are being blamed for the misreading. In order to be inscribed successfully on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it is proposed that we mange to see our own cultu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expert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write the justification part in the context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篇5
一、紧扣转型,依托优势,形成三个共识
(一)蔚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要坚定信心,就会变 “煤仓”为“文城”
蔚县煤炭资源丰富,属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长期以来形成了资源依赖思想和“一煤独大”的发展模式,2008年李家洼矿难瞒报事件和煤矿“双停”,给县域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事实证明,蔚县的长远发展,不能只依赖煤炭资源,必须立足县情实际,认识到“矿产资源越挖越少,文化资源越挖越厚,文化产业越做越大”的现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煤独大”的怪圈,构建以能源产业为主,旅游服务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并举的经济新格局。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文化旅游业不仅是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更是一个动力产业,能够拉动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积聚人气、提升名气、增加财气。同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形成文化力,文化力能够形成凝聚力,发展生产力,激发战斗力,提升竞争力。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蔚县实现经济转型的首要选择。基于这种认识,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县、旅游活县、工业强县、特色兴县”的总体战略,把文化放在了转型发展的首位,把文化产业作为蔚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接续产业重点推进,向文化要竞争力,向文化要增长点。
(二)蔚县拥有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利用,就会变“死宝”为“活宝”
蔚县生态资源独特。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境内海拔2882米的小五台山为河北第一峰,是部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高等植物1350种、动物137种,昆虫类15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褐马鸡、金钱豹、大鸨、白肩雕、金雕);海拔2158米、面积33平方公里的“空中草原”,生长着世界罕见的植物――雪绒花,是部级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厚重。蔚县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之一,北水泉东窑子头泥河湾遗址出土的7件人工石器,说明了200万年前人类便在此活动。是“中华文明的三岔口”, 源于河南的“仰韶文化”、源于辽西的“红山文化”和源于内蒙古的“河套文化”在蔚县壶流河流域交汇碰撞。是“三大传统文化”交融地,孕育了以特色农业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古代国文化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以飞狐古道(太行八径之一)、古城、古堡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是“三种特色文化”聚集地,形成了以蔚县剪纸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狼牙山五壮士班长马宝玉事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古遗迹数量众多。蔚县被誉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具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1610处、部级文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30处、文物遗存总量全国县级第一。民俗文化独一无二。特别是蔚县剪纸独树一帜,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中国剪纸艺术之乡”。2009年1月10日由北京大学、新浪网等联合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创意城市文化名片”评选活动中,蔚县剪纸与苏绣、钧瓷一起荣获“民俗名片奖”。2009年3月27日,焦氏剪纸有限公司成为“河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颇为壮观,是蔚县人的绝技,是勇敢者的游戏。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拜灯山和蔚县秧歌,异彩纷呈,神秘独特。民间工艺堪称一绝。青砂器、陶器、泥塑等传统手工艺特品,制作工艺精湛、造型雄奇,风格独特,2009年6月11日,河北省文物局在蔚县发现了能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百工图》壁画,壁画完整绘制了清代64个行业的产品制作、销售等场景,充分说明了蔚县是中华文明手工业产业聚集区。这些自然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尚属起步阶段,只要加大投入,深入挖潜,就能够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全县文化产业步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蔚县具备了文化产业由起步到腾飞的基础,只要强势推进,就会变“配角”为“主角”
蔚县现已形成以蔚县剪纸、文化旅游、民间艺术为主的特色文化产业。蔚县剪纸独树一帜。目前全县有剪纸专业村28个,剪纸专业户1100户,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剪纸500多万套,产品畅销美、日、德、新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收入2亿多元,产值已占到全县GDP的近4%,成为县域特色经济的拳头产品和重要富民产业。蔚县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现有小五台•金河口、飞狐峪•空中草原、暖泉古堡、蔚州古城等景区以及新蔚州宾馆、正和饭店、京西酒店等星级宾馆,建成农家乐试点20个,注册国有旅行社4家,旅游商品购物商店26家,2009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创造社会总收入近亿元。蔚县年节活动方兴未艾。2010年两节活动期间,吸引国内外游客11万人,实现社会总收入2000万元,网络、电视、报纸等知名媒体播发重量级新闻报道100多篇,其中,新华网在头版刊登了元宵节蔚县观社火、传统民俗演绎“中国式狂欢节”的报道,真实的反映了蔚县“十万人次观社火,百万人次看打树花”的空前盛况。年节文化的正式推出,是蔚县文化产业一次质的飞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表现,也是蔚县打造“北方年节文化之都、中国春节民俗民片”品牌的大胆尝试。同时,蔚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深入挖掘,求经问计,理清发展思路
(一)问计于高端
先后聘请14位科学发展顾问,多次召开大型研讨会、规划评审会,并邀请国家行政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蔚举办专题讲座30余场,对蔚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战略研究,找准发展路径,确立发展方向。
(二)问计于先进地区
组织干部赴天津滨海新区、河南焦作、北京延庆、重庆武隆、四川双流、山西榆次、云南丽江等地考察学习,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科学发展意识,移植借鉴先进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
(三)问计于本地干部群众
组成工作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就经济转型和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寻求科学依据。
通过建立三问机制和科学论证,确立了打造一条黄金线(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二日休闲游,观“三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四古”(古村堡、古寺庙、古戏楼、古居民),赏“五朵金花”(窗花、树花、雕花、杏花、雪绒花)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三、高点站位,规划先行,明晰发展方向
坚持规划先行,今年投资2000多万元编制规划,为蔚县文化旅游的发展描绘蓝图。
(一)立足一个“高”字做规划
按照科学、可持续发展要求,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单位,高标准、高水平、超前性做规划,力争规划在较长时期内不过时。聘请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蔚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聘请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聘请清华美院编制了《蔚县城市导视系统规划》、聘请河北石家庄阡陌规划设计院做了《蔚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初设。
(二)贯穿一个“实”字做规划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重点文化遗存作规划时,坚持依据史实,体现历史原貌。编制了《暖泉镇西古堡、暖泉书院、华严寺整治规划方案》、《代王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三)突出一个“精”字做规划
对具体项目做规划时,注重细节,保证做一个规划出一个精品。编制了《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壶流河县城段综合治理及玉壶公园工程规划》、蔚县文化产业10大综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政府主导,项目拉动,实施重点突破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的经营运作机制,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一)创新机制抓投入
坚持市场化运作,注册成立了蔚县圆通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蔚县和盛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蔚县通元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投融资公司,为项目创建了融资平台。2009年,投资8000多万元,修建了10条近百公里旅游公路,将小五台――金河景区、飞狐峪――空中草原、蔚县城、暖泉古镇等文化旅游景点连接起来,打造了二日休闲游黄金线路。投资1.86亿元修建了总长11公里的县城南部框架路,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复建了准提祖庭――小五台金河寺增加了小五台山――金河景区的文化元素,提升了景区质量。投资2800多万元开发了暖泉古镇,进行了古镇仿古维修、街道整治、电线入地等工程,完善了景区功能。
(二)积极申报铸品牌
高度重视申报工作,组织专门申报班子,联合攻关,向上申报了25项省级以上申报材料。其中,2009年9月30日蔚县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蔚州古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城墙、玉皇阁、护城河、南安寺塔等遗迹保护完好,1992年申报成功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正申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材料已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评审,将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蔚县地质地貌特殊,小五台垂直带谱、甸子梁夷平面被列入地质教科书,并存有古喀斯特地貌,具备了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潜力,但按照申报程序必须先申报省级、部级地质公园成功才能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目前申报省级地质公园正在加紧做可行性研究报告。蔚县申报工作的成功将大大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多方推介增客源
实施三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坚持走出去。今年先后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大好河山--2009魅力张家口游”暨“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现场推广活动”、中国涞源白石山旅游文化节活动等,新编秧歌民间故事剧《剪纸谣》在“洪生杯”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上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一等奖)。二是坚持上媒体。在旅游卫视播放了《文明中华行--蔚州印象》专题片,在《乡土》栏目播放了《疯狂的铁水》专题片,在中央十频道大型电视文献片《古县探秘》中播放了《蔚县剪纸戏中来》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戏曲采风》栏目播放了蔚县秧歌的传承与表演;在北京时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新京报、北京晨报、燕赵都市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力宣传。三是坚持挖内涵。给农副产品注入文化元素,筹划组织了以“暑期休闲避暑、木瓜鲜杏采摘”为活动主题的蔚县暑期游木瓜杏采摘活动,举行了准提菩萨研讨会及金河寺开光仪式。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新辟了燕云酒厂酿酒工艺展示、定方机械火车配件制作过程展示一日游,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邀请高层专家,组织专业队伍并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编撰了《魅力蔚州》系列丛书和河北省民俗文化从书之一《蔚县剪纸》。通过宣传推介2009年来蔚游客是2008年的4.5倍。
(四)创优环境搭平台
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为契机,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着力实施了城市绿化工程,提升了城市对外形象。开办了“旅游服务、酒店管理专业”中专班,采取旅游旺季到景区进行实习锻炼,淡季进行理论学习的教学办法,为旅游发展培训储备了人才,使全县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聘请清华大学设计了导视系统,在高速公路、国道干线等醒目位置制作大型户外广告牌,制作安装7块旅游交通标识牌,制作完成了精品二日游所经35个村地名标识牌,完善了旅游景区的导视系统。同时,成立了蔚县餐饮协会,研究出具有蔚县特色的菜品30多个;成立了蔚县剪纸协会,对蔚县剪纸产业化进行深入研究。
五、着眼长远,培强做大,实现文化立县
围绕打造“两城”(蔚州古城、代王城)“内八景”( 玉皇阁、南安寺塔、释迦寺、常平仓、鼓楼、关帝庙、灵岩寺、真武庙)“外八景”(小五台、空中草原、暖泉古镇、重泰寺、玉泉山、十八堂、王喜洞、赤崖堡)的目标,创出“北方年节文化之都、中国春节民俗民片”、文化生态休闲基地、世界剪纸文化基地、北方影视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区“五个品牌”,把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全县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建成部级文化旅游强县,将县城建成部级文化旅游城市。
(一)加强要素建设,拉长产业链条
在完善“六要素”上做文章。“吃”:整理、挖掘、推出具有特色的蔚州菜系、代王食谱,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住”:坚持抓两头,谋划建设一个五星级饭店,高标准建设一批“农家乐”,挂牌乡村旅游接待户。“行”: 使外部旅游路与国家、省级旅游线路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导视系统。“游”:突出文化生态特色,一、二、三日观光休闲游并举,逐步发展成为“七日游”。“购”:建设旅游产品购物一条街,发展旅游定点商店。加快筹建国际剪纸艺术中心,展示制作工艺,开展互动活动。“娱”:在小五台•金河、飞狐峪•空中草原发展户外运动、登山、探险等游乐项目;编排蔚县秧歌、打树花、民间社火等具有地方特色、互动参与性强的文艺表演活动。
(二)深挖历史文化,提升景区品位
巧妙借助蔚县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专人对历史名人故事进行挖掘和整理,如象枢夜读、张苏脱险、马宝玉除奸等真实历史故事,向旅游者奉献以历史名人为主体,集儒、佛、道、革命文化为一体的独特文化产品,实现秀丽奇特风景和古老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靠丰富内涵提升景区品位。注重历史文化信息的留存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全力打造浓缩打树花、蔚县秧歌、拜灯山、蔚州道情等民俗文化的演艺文化品牌--《印象蔚州》,创办文化创意产业,铸造新的蔚县名片。
(三)引进战略投资,借力跨越发展
树立大开放、大开发、大规模、大投入、大公司、大推介、大宣传的“八大”理念,增强区域合作意识,积极谋划在北京举办“蔚县文化周”活动,筹备农展馆蔚县剪纸专题展和《剪纸谣》在中国大剧院的演出,在蔚县举办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加强与外地旅行公司对接,与大集团合作,与临近县合作,与其他景区合作,走“联合开发,借力发展,互惠共赢”的路子。
(四)全面加强对接,融入精品线路
强化合作意识,充分利用蔚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京津、山西大同、保定等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周边县的区位联合,串联线路、联动促销,成为北京与山西旅游黄金线路上的一颗明珠。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篇6
关键词:历史建筑;绿色经济效益;历史文化名城
中图分类号: F01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The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on planning of railway station in Huangshi Laoxialu
Zhang Huazhi
(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Hubei 435003)
Abstract: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cultural deposits of a city, which could bring about green economic benefits in the regard of tourism. Therefore, we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conservation value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In 2012, the city of Huangshi was successfully declared to be a famous historical city in Hubei province. Now it is preparing for declaration of the national history city. Among them, the old Xialu railway station is one of the application materials. I was involved in some declaration work and would discuss some experiences with respect to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protection.
Key words: Historic buildings; Green economic benef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0 现状调查
老下陆火车站旧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老下陆街道办事处金星社区。GPS坐标为:北纬30°10'51.7";东经114°58'29.6",海拔85国家高程基准11m。
该建筑为一层砖木结构的平房,南面6根罗马式立柱非常显眼。“下陆车站”四个繁体大字锈迹斑斑,依稀可见。通往站房的几扇木门均已封死,站房里面杂物堆积,像个仓库。该旧址现存铁道,侯车亭,站牌等。侯车大厅砖木结构建筑,东西长20.5米,南北宽8.25米,占地面积172.2平方米。
1 价值评估
老下陆火车站旧址处于老下陆街与黄(石)铁(山)铁路支线中间,下陆区位于黄石市区西部,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接黄石港、西塞山区,西连铁山区,南邻大冶市罗桥街道办事处,北毗鄂州市汀祖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阴雨天多,气温升降剧烈;年平均气温为16.9摄氏度。其地质结构属淮阳古陆边缘皱褶带,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及新生界。
1892年,张之洞为把大冶铁矿高品质矿石运往汉阳铁厂,从大冶铁矿修建了一条铁路至石灰窑。在这条铁路上,依次修建了铁山、盛洪卿、下陆、石堡等4座车站,其中,下陆车站供给煤、水,提供火车修理等业务,是这条铁路的中心站。“下陆车站”是德国工程师设计的。根据铁路修建年代推算,其修建于1891年至1892年间,至今已逾一百年。大冶铁矿至石灰窑铁路已被学界公认为湖北地区第一条铁路,据此,“下陆车站”应是湖北省现存最古老的火车站。此前,“下陆车站”未被列入“汉冶萍煤铁厂矿遗址”。它的发现,既填补了一个空白,也对研究“汉冶萍煤铁厂矿”及黄石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盛家湾古民居始建于清末,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房屋外墙用火砖砌成,内墙则多用土砖。屋内刻着龙凤呈祥木雕,地面使用青石板铺砌。房屋内部用木板隔成两层,下层住人,上层空置。依据族谱记载,房屋建成之初前半部分用作商号,大门右侧刻有“油盐粮坊”四个字。后半部分用作居住,居住过6代人,现住盛永清、盛祥春两户村民,至今已经有217年的历史。据当地百姓反映,在抗战时期,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铁山活动时,曾经在此居住过。目前,这种古建筑在黄石城区已经不多。此处发掘的古民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石地区在明清时期的生产、建筑工艺水平,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2 现状描述
2.1建筑布局:下陆火车站为四坡屋面,中式民居风格砖、木结构的单层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0.5米,南北宽8.25米,建筑面积172.2M2,建筑正立面为6根砖立柱,5开间门廊,进深2.4米,4个开间为3.5米,中间开间为4.5米,净高4米,室内外高差0.15米。
2.2建筑结构: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墙体为灰砖砌筑,墙内不设立柱,屋面为木结构。
屋面:建筑屋顶为四坡屋顶,屋顶采用木衍架承重结构。
地面:现状为素土地面。
装修:
①天棚:室内天棚均为木板条,石灰掺草筋抹成平顶,木板条固定于屋架木梁底端。
②外墙面:外墙均为清水墙,白色水泥砂浆勾缝。
③内墙:室内墙面均用白灰掺草筋粉刷,然后刷白灰。
④门窗:门均为镶板门,窗为玻璃窗,有帖脸板和窗帘盒。
⑤油漆:门窗均刷国漆。
3 现状分析及安全评估
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外部(外墙及前回廊)结构为砖混结构体系;建筑内部承重墙为 240 墙体,高约4.0 米,有明显开裂,歪斜等现象;建筑整体结构稳定性现状较差,因此本次工程对 建筑主体结构以重新修复为主;同时,施工中在完成屋架、墙体面层的清理后, 若发现墙体开裂、歪闪及图纸与实物有出入等情况,应及时与业主单位和 设计单位联系,协商解决。
旧址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残破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不善, 旧址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本无维护和维修,导致旧址长期缺乏正常的维护和必要的维修,且遇到小震小灾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建筑成年累月的破坏;二是旧址原有历史环境的改变,导致周围环境越来越恶劣, 各种建筑的包围,排水系统的破坏,通风不畅,雨水的侵蚀等等,这些都对建筑的生存状态构成严重的威胁。
旧址目前的安全隐患非常严重,如果再不采取保护、修缮措施,现有的残破状况将会越来越严重,将会直接影响旧址建筑的结构安全和造成大量历史信息的遗失。
4 规划保护
鉴于旧址已纳入保护的范围,为了使旧址居能够充分展示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其目前的状况制定规划保护原则和规划范围:
4.1 规划保护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本体,坚持原真性,还要保护历史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维护其整体风貌。
(2)差异性原则。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单位类型、特性的不同及其现状条件和环境景观的差异,分别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3)合理性原则。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应科学、恰当,既要有效地保护历史建筑,又要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4)可操作性原则。对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的建设行为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为历史建筑的日常管理和规划控制提供依据。
4.2 规划保护范围
(1)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划定:历史建筑的实际占地范围。
(2)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东至新火车站站房,距历史建筑外墙最近点7.8米;南至站台边缘,距历史建筑外墙6.1米;西至1层民宅,距历史建筑外墙7.8米;北至1层民宅,距历史建筑外墙17.2米。(如图所示)
4 结 语
通过对下陆老火车站旧址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结合黄石市城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提出规划保护方案,为后期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并为其他同类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对黄石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价值,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于该建筑修缮施工部分内容,笔者将在以后文章中再进行探讨。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韦鲁苹.城镇居住建设规划设计问题探讨[M] .广西城镇建设.2007
[3]范冬英.小城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探讨[M].安徽农业科学.2006
[4]张富春.学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几点体会[J].中国名城,2009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篇7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全面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坚持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原则,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县九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工业、生态、宜居、文明”美丽新的指导思想,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全面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1、完成中国邢白瓷文化产业园规划。
为弘扬传统文化,打造邢白瓷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中国邢白瓷文化产业园规划概念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核心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已完成。
2、编制完成了县城水系规划和李阳河景观规划,107国道、高速公路连接线两侧和县城出入口整治规划和市金太阳建材城规划。
3、编制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11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规划。为推动基层建设年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规范村庄建设管理,今年,我局聘请石家庄新世纪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32个帮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和6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其中五郭店乡诣仁村环境整治规划被住建厅评为优秀规划奖,并争取上拨资金27.4万元,为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我局正在与省()四通套简式自行车车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洽谈套简式自行车车架项目,已在注册成立四通自行车架科技有限公司,在工商银行开户成功,正在筹措资金。
二、创新工作思路,提升规划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城乡规划决策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一是建立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制定了县城乡规划委员会议事规则,共审议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23项。二是坚持严格执行“一书三证”等审批制度,进一步严格“红、绿、蓝、黄、紫”五线控制标准和规划项目公示等制度,提高规划强制性内容的约束和公众监督。三是对来局办事人员,发放明白卡一次性告知所办事项需要的材料、办理的程序;对申报材料格式化、制式化,方便群众填报;申报资料齐全的规划行政审批事项,坚持即来即办;对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形式的要一次告知,决不让其跑二趟,提高效率,减少环节。三是强化“马上办、办好”的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流程,提速审批过程,并及时开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开展重点项目提前服务、跟踪服务、走访服务,积极为建设单位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规划服务,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实施。
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
为保护我县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全面提升我县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完成了传统村落调查工作,编制完成了县神头村历史文化名村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神头村历史文化名村抢救保护工程2014-2015行动方案,完成了历史建筑调查工作。实施了道路、电力、河道等基础设施改造。
四、采取得力措施,强化批后监管
为确保规划批后监管落到实处,我们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措施,严密监管审批的工程项目,对未按照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而进行建设的坚决依法查处,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推动规划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轨道。一是严格落实责任。将批后项目管理责任到人,从项目接手到工程竣工验收负责全程跟踪管理。二是实行动态管理。对每个工程项目制作独立的电子管理文档,从工程放验线到竣工验收,全程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数据完整、指标明确、资料清楚。三是全程跟踪服务。与各项目单位密切联系,做到在项目施工的每个阶段提前与项目单位沟通,确保批后跟踪服务及时到位。
根据《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城容城貌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加强规划执法全员巡查,形成长效的规划执法巡查机制,对国、省干道路两侧50米内和乡镇主要延街道路两侧的新增违章建筑,采取联合执法,发现一起,拆除一起,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有效遏制违章建筑产生。
五、大力推进数字规划工作
根据省市统一安排,我局已完成与市局间数字规划专网、计算机、扫描仪等硬件的安装调试工作;完成了地形图数据的规整、入库工作,实现了各种数据一张图展示;并于7月中旬正式启用了数字规划网络办公系统,初步实现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网上审批。
六、推进队伍素质,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开展“整顿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机关效能”的民主评议活动,在相关行业聘请了10名行风监督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全面加强了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认真开展了以“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促科学发展”为主线,以“科学规划、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全局干部群众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拓展了思路,强化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搞好人员培训,今年以来组织参加清华大学城乡规划培训班;全省城乡规划稽查执法工作培训班;全市幸福新村(新民居)建设工作培训班和全省村镇规划建设培训班的活动,进一步使全局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七、认真学习和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
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条例》、《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并结合我县规划情况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今年我局张艳艳撰写的《西柏坡精神与法制文化建设研究》论文,获省法制办“推进依法行政,改善发展环境”课题研究征文活动二等奖,在报纸上刊登。为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城乡规划法》,提高宣传成效,通过在县城重点路段悬挂横幅,报刊物,流动宣传,到乡镇宣传等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城乡规划法》。并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群众进行对话,解答群众的政策咨询,通过宣传,增强了城乡居民的规划意识、法律意识,形成了广大群众自觉维护规划的良好氛围。
八、其他工作
按照基层建设年组织开展的“帮扶建设”活动安排,我局驻村帮扶金店镇十里铺村工作队完成了饮水安全工程、村街道硬化2600平方米、卫生室高标准化建设90平方米。完成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及村庄建设规划,协助村两委申报了2014年第一批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
九、严格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狠抓廉政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若干准则》的规定。坚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局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学习先进典型,开展警示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报务的宗旨观念。用先进人物作为思想上的一面镜子,学习他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执政为民的工作态度;教育班子及班子成员忠于职守、忘我奉献。同时,在班子及班子成员中开展警示教育,防微杜渐。通过学先进,反腐败,班子及班子成员的自警、自省、自励、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二是继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初制定了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分工,在廉政建设工作中,局长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对所包股室及分管人员负责,在工作中强化“一岗双责”。三是严格自律,牢固树立勤俭办事业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班子成员都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紧开支。一年来未发生班子成员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行为。四是认真遵守《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在公务员活动中领导班子成员不接受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严格落实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做到了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从政。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篇8
一、农村危房改造的范围和目标
全区农村危房共约111.84万户(含茅草树皮房约2.1万户)。2010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规划的二期工程,将全区109个县(市、区)辖区范围列为国家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农村危房改造总的目标是完成11.5万户(含21065户茅草树皮房、残疾人危房9112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其中,边境10县(市,区)农村危房改造的目标是1.1万户(含残疾人危房36户)。
二、农村危房改造的任务
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分配遵循“按危房比例分配,与城乡风貌改造和村寨防火改造结合优先,边境优先,自愿申报优先”等原则,综合考虑各市县2009年资金配套能力、任务完成能力和积极性等因素,将11.5万户(其中,边境10县11000户,14个财政直管试点县26373户)的任务分解到全区109个县(市、区),具体为:南宁市10500户、柳州市10700户、桂林市8550户、梧州市5200户、北海市1970户、钦州市4000户、防城港市2280户、贵港市4650户、玉林市4650户、贺州市13000户、百色市16800户、河池市15400户、来宾市10900户、崇左市6400户。(详见附件)
三、农村危房改造的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县级人民政府是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组织者,要加强领导和协调,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县级建设主管部门是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直接承担者,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危房改造的主体,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建设美好家园。
(二)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要规范程序,严格管理。公开资助政策、公开申请审批程序、公开审批结果,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
(三)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农村危房改造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确保改造的住房既经济、适用、安全、节能、卫生,又美观大方,避免大拆大建和形象工程;要注意量力而行,“一村一策”,以当地农民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不搞“一刀切”。
(四)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合理编制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五)坚持适当集中、节能省地的原则。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群众适当集中兴建住房,建设农村社区。新建、改建住房要符合镇、乡和村庄规划,优先安排利用原宅基地、闲置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在危房改造中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页岩、石灰石资源,建设低能耗、低污染、高强度、高性能的新型节能农房。
(六)坚持最贫穷、最危险、最积极优先的原则。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优先考虑居住在最危险房屋中最贫穷的困难户,包括今年强降雨过程造成的农村危房贫困户,特别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农村危房改造动态管理机制,对“等靠要”现象严重,组织工作不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性不高的地方,适时适当调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量。
四、改造内容及要求
(一)农村危房改造村庄规划和设计。一是优先安排农村危房集中村庄的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危房户超过1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应积极编制村庄规划,统筹协调道路、供水、沼气、环保等设施建设,整体改善村庄人居环境。规划应包含“五改”(即危改、水改、路改、厕改、灶改)内容,并尽可能直观,让群众看得懂。二是做好农房设计或采用标准图集。三是按程序报审村庄改造规划和房屋设计图纸。
(二)农村危房改造形式。农村危房按其危险状况划分为
一、二级。一级(D级),指整体危险,需要拆除重建的农村危房;二级(C级),指局部危险,通过对局部构件进行更换、维修,即可恢复正常使用功能的农村危房。在农村危房改造的具体操作中,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别采取结构修复加固以达到安全要求,或拆除集中重建、分散重建等不同的改造形式,尽量就地维修或拆建,避免异地大规模迁建;处于地质灾害危险地带或自然村寨危房联片超过10户以上的村屯,原则上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集中连片建设。
(三)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标准。农村危房改造建设面积,家庭人口2人或1人的,原则上每户不超过40平方米;家庭人口3人(含3人)以上的,原则上每户不超过60平方米,重点解决居住安全问题。
(四)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对象重点是居住在农村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
(五)危房改造要求。一是各地要按照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的农户解决最基本的居住安全问题。二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规范补助对象的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实行农户自愿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县级政府要组织做好与经批准的危房改造农户签订合同或协议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公示制度。补助标准、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和各审批环节的结果要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并作为“一户一档”的重要内容。四是陆地边境一线农村危房改造重建以原址翻建为主,确需异址新建的,应靠紧边境、不得后移。五是在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同时,具备条件的各自然村屯应开展道路、饮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改变农村面貌。六是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景观旅游村庄,做好传统民居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在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景观旅游村庄或传统风貌特色保存较完整的村庄,新建或拆建的农村危房在总量上,原则不超过50%,主要以维修为主,以保持原有的传统民居特色,避免大拆大建。七是对木结构农村危房的改造,在可能条件下,各有关市县要试点探索引导和帮助村民将木结构房屋的柱、梁、墙和楼板、屋顶等构件由可燃性材料改为不燃或难燃性材料,提高房屋的耐火等级,彻底消除火灾隐患。八是做好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政策宣传、技术讲解等工作,引导农民正确使用节能、环保、利废的新型墙材。九是改造后的农房,房屋结构根据当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群众的意愿,可分别选择砖瓦结构或砖混结构;位于抗震设防区的房屋还应设置地梁、圈梁和构造柱等,以达到当地抗震设防标准要求。
(六)时间安排
1.前期工作阶段
鉴于农村危房改造时间紧,任务重,布点分散等实际,本次农村危房改造的项目,采取以经自治区批准的“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代可研报告的办法。
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以县为单位组织编制。相关县(市、区)政府,要抽调专门力量,深入
上一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遨游神秘洋55-58: 海底之城
下一篇:上海学习心得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