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评今敏《红辣椒》
筒井康隆的封笔之作《梦侦探》是部奇妙的作品,许多导演都想将之改编成电影,但囿于其作品的丰富想象,很难成行,日本著名导演今敏以巨大的勇气与冒险精神,终于将之改编为动画电影,从而诞生了一部经典之作《红辣椒》。该片不但保留了原作奇幻瑰丽天马行空的特点,还很好地融入今敏本人的理解与思考。由于本作品意象丰富思考深刻,同时兼具极大的心理学分析空间,历来是影评热点,下面本文拟对本作品也进行一些粗略点评。
一,如何定义本作品的类型划分? 这部作品在类型设定意象构成与影像风格等方面都不是一部拘泥之作,这也给本片的类型划定带来困难。表面上影片题材采用了科幻元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科幻道具——DC迷你,借此可以进入他人梦境,从而达到分享甚至植入控制他人梦境的目的,而影片的情节展开也是完全根据这一科幻依据。但从科幻类型角度来说,我们往往把依据硬核科学原理形成情节叙事的影片称为硬科幻影片,而把科学原理并不充分,只是借用一些科学元素目的旨在给想象创造空间的影片称为软科幻影片。使用这个标准,本片只能算是软科幻电影。 因为本片的科学原理实在牵强,只是借助一个类似脑波监控的仪器,采用脑波扫描的方法,是根本不可能记录梦境的。这里完全违背了梦的原理。姑且不说影片中指称的脑波成像扫描本身就是无稽之谈,即便承认其说法的可能性,但还是忽略了梦的机制。人所谓做梦,如果只是使用仪器检测,只能观察到身体外显的眼球急速转动阶段,即所谓眼动阶段,而脑波也会相应产生不同的波段变化,是绝不可能观察到栩栩如生的形象感影像的。而人之所以有时会在梦醒后记起生动的梦境内容,其实是我们的意识再加工的结果。准确的讲,依据精神分析理论,人所谓的梦境是由于人在睡眠的时候,意识层面的监管相对薄弱,潜意识内容进入的意识层面,对意识形成刺激。但这部分内容其实是无法观察到的。鉴于意识工作的原理与潜意识工作的原理完全不同,而人类现在其实还无法直接了解到潜意识工作机制,只是靠意识对潜意识的间接认识,从而根本上造成直接呈现潜意识内容是无法发生的。所以人对梦境的回忆必须经过意识加工的作用,才会被我们回忆起来,我们不可能直接回忆起潜意识内容,梦的表面内容其实是被我们的意识再创造出来的。这导致一个结果——每个人的梦理论上只能被自己回忆,他人无法直接观察。因为不经过自己的二度创造,梦表面的内容无法出现。这也就决定了本片的科学依据纯属无稽之谈。
是否据此就削弱了本片的价值呢?这倒未必。我们大不必从科幻的角度来认识这部影片,而是要换一个视角——心理学的视角,尤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视角。在精神分析视角维度之下,梦被定义为欲望的满足,而此欲望是我们深植在潜意识层面的深层欲望。人的心灵是有不同层面的,简单的说可以区分为意识层面与潜意识层面,二者很像水面与水下的关系,所以精神分析有一个经典的比喻,把意识比作冰山一角。这个比喻恰如其分。潜意识深藏在我们的意识之下。我们对意识是可以自我观察的,但对潜意识却无从直接观察(自我观察是意识具有的功能,所以意识只能直接观察意识本身),潜意识就像深埋水下无从被直接观察的部分。同时,潜意识的体量又远远超过意识部分,如同冰山最大的部分其实是在水下而不是水面之上。最为关键的是,潜意识虽然不能被意识直接观察到,却在心灵深处支配左右影响着意识。这里令人最为诡异的是,潜意识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意识,但意识却总是对此一无所知。 到底潜意识部分都深藏了我们那些内容呢?可怕的是,这里埋藏的都是我们最原始的部分——原始的欲望原始的创伤原始的阴影面,是我们心灵中的至暗之面。而梦就是这部分的欲望满足。可以想象,如果让这部分的内容直接坦露在我们的意识层面,其结果是灾难性的。我曾经给学生描述过“如果我们的潜意识内容真的可以直接暴露于意识之中,那我们只有一个结局——疯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梦是要被意识二度创造的原因。所以精神分析中关于梦的研究,明确阐述过梦分为显梦与隐梦两部分,我们所谓能够在记忆中浮现的梦,只是被二度加工后的显梦,本身只能成为梦分析的素材,绝不是梦内容的直接显现。 面对这一套理论说明,很多人可能会感觉理解上的困难。我用通俗的语言再简单描述一下,梦是潜意识欲望满足,这里承载了我们最为原始疯狂的欲望表达,这里欲望表达并不能被我们的意识直接接受,所以会以古怪的方式被呈现出来。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做梦者的深层隐秘欲望,而这些欲望是做梦者本身无法知晓的,但就是这些做梦者本人无法知晓的内容却支配影响着做梦者,从而在做梦者认知思维行动等多个层面留下深深的印记。 那么如何理解梦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三言两语是根本无法阐述清楚的。我在此只能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梦的理解很像对文学的理解。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在很多时候其实无法完全把握自己的创作,那是因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做梦,所以我们才会有所谓灵感激发这样一个概念。而对于文学的解读,很多时候必须通过更为深刻的手法来实现,这里关联到一个重要手法——象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表面形象上来简单解读文学,而是要挖掘其内涵的象征意象,从而才能达到解读目的。这个挖掘的过程其实是没有尽头的,这就意味着解读其实没有终点。文学与梦皆是如此。明白这个道理自然会产生遗憾感,但这也是人性深层的特点,这就如同人是无法完全认识把握人自身一样。但人类的勇气也就体现在此——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认清我们自己,但我们始终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勇敢前行,这恰恰是人类自身的宝贵品质。
二,影片中的人物都呈现那些象征部分? 了解人物的象征含义是解读本作品的重点,在此我们分析最为核心的四个人物形象——董事长、时田、千叶与红辣椒。这四个人物构成了本片主题与最关键的戏剧冲突,因为这四个人物形象的象征其实都是人类自身的象征隐喻。
首先说董事长。 董事长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被刻画出两个形象特征,一个是肢体残疾的特征,下肢瘫痪无法行走。另一个是价值观特征,极其警惕科技滥用可能引发的灾难。这其实是两个具有深层悖论的特征。从理智上说,警惕科技滥用引发人类灾难无疑是对的,这代表了人类理性面向。但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都无法取得共识的价值抉择,使得人类到目前为止在科技伦理上还是莫衷一是,科技到底是善是恶还是中性的?以目前人类的智慧,还是个无解的谜题。之所以造成这样的人类困局,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在董事长形象刻画上找到答案。董事长下肢瘫痪的象征含义指射出来人类的先天不足——人类自身从来都是不完美不健全的。这构成了人类最为深层的焦虑,强迫自己要不断的完美与健全,而科技是满足人类自我完美道路上最为强大的幻想工具,而人类的二难选择也就由此诞生了。从理智的层面上,科技危害伴随着科技便利在人类历史上不断上演,有目共睹。而在欲望层面上,科技让人类不断变强的梦想却始终有着强迫症式的执念与行动力驱动着人类。这是人类无法解决的深层冲突。这种深层冲突很像我们心灵层面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意识不停的提醒我们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潜意识却在相反的方向上通过欲望的强大力量驱动我们无法停歇欲望满足的脚步。 董事长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终于被欲望完全捕获,造成他自身意识层面的理智抉择与潜意识层面的欲望满足完全背离。理智在欲望面前不堪一击,黑暗覆盖了一切。所以在关于董事长造型中,无论是前面出场的人形董事长形象,或是后面出场的黑暗之王的魔形形象,都是黑色的,这是人性阴暗面的典型象征。我们前面提到过,这种人性阴暗面存在于人类的先天不足之中,人类先天不足的强烈自卑焦虑造成人类总是停歇不下对完美的追求,而这种自卑导致完美追求的方向一定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所不能的全能幻想,是关于人类梦想变成神的全能幻想。但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这种幻想的灾难本质。因为人类无法整体统一的变成神,这样人类就无法有个体性区别了(如同刘慈欣《三体》中的三体世界)。那么可能变成神只能存在于个别人类当中,而个人人类变成神的结果,是一定以牺牲其他人类为前提的。什么是黑暗,就是你被黑暗完全笼罩。如果这个黑暗是你创造出来的,就不会被称为黑暗。创造这个黑暗的人类变成了神,而其他人则被迫笼罩与黑暗之中。这就是董事长的终极目的。
时田的象征含义。 时田这一人物形象有两个鲜明的特征总结,其一是他不停贪吃的意象,另一个是其天才的特征,而其综合出现第三的典型意象——婴儿。这是一种东西方智慧结合的认知特征。贪吃首先是最具婴儿特征的外显行为。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中,婴儿最早期阶段被称为口欲期,集中描述了婴儿在口欲快感方面的显著标志。而关于天才的刻画显然不是表面呈现出来的智力因素,而是指孩子最为丰富的想象能力。时田之所以可以有独到的创造发明,并不是基于严谨科学学习的结果,而首先在于天马行空不受拘束的想象力。成人的想象力为什么不可能与孩子比较,那是因为成人受到太多拘束。在影片中时田对成人世界一无所知,在他的感受中,成人世界的很多方面都过于麻烦与无聊,而无论是贪吃还是科技发明,对时田来说都是基于最原始的婴儿快感满足。 这里明显出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说时田是基于原始快感行事,那他与董事长的原始欲望满足不就产生一致性了吗?为什么一个是乐观呈现而另一个却是黑暗呈现?这是一个深刻而有趣的思考,必须通过精神分析才能阐述清楚。 前面提到过,董事长的欲望满足是对全能幻想变成神的原始欲望满足。但这一人性中的最深层次欲望来源于哪里呢?我此前只是提到一个条件,基于人类自身的不完美。但光有这一个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完美来自于对比,换句话说如果人类从来没有体验过完美,那又从何谈起什么是完美呢?这就好像你判断自己的食物不好吃,必须基于在你的想象层面有一个好吃的食物摆在那里作为参照。人类的价值选择都是源于对比。你不知何为丑又怎知何为美?人类之所以在心灵深层又对神的全能幻想,是因为我们都曾经经历过当神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就在我们的婴儿期。 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在这里也只能简单描述。
婴儿在刚出生阶段,就像影片中关于时田的刻画,其实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口欲期。这一期的婴儿非常奇特,严格意义上这一期的婴儿还不能被称为是人。在这个阶段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也区分不出自我与外界自我与他人的界限。通俗的说,在这一期的婴儿的原始感受中,整个世界都是被他创造出来的,整个世界都是他自身的延伸,整个世界都可以被自己为所欲为的控制着。这里涉及到一套复杂的人类原始自我保护机制——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这套机制是人类生命存在自然演化出来的一套本能自我保护机制,是先天形成的,并不是后天意识学习的结果。这套机制在无意识层面在无法被我们自身感知的前提下,无时无刻在发挥着作用。在这套机制中,有各种各样自我防御方式,而这些防御方式都会出现与我们的生命早期,在此我没有篇幅详尽说明自我防御机制,只是指出在婴儿最早期时候一个典型的防御方法——全能幻想。 没错,这种在婴儿最早期产生的防御方法就叫全能幻想。恰恰是这种防御方法的存在,才使得婴儿有那种模糊但神秘的特殊感觉,就是我此前描述的世界为他所存在,他可以自由支配世界的感觉。这就是神的感觉。这种原始感觉被人类以特殊的方式记忆着,这既是类似于圣经中伊甸园的原型,更是人类有完美追求的最原始动力。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会感到迷惑了。如此说来,时田与董事长不就没有区别了吗?恰恰相反,时田与董事长有本质的区别。形象的说,时田是享受着神一样的全能幻想阶段的婴儿,而董事长则是从全能幻想中退出来清醒之后的阶段。因为全能幻想这样一种神奇的自我防御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只能存在于婴儿最早期阶段,随着婴儿成长智力发育,全能幻想就不可能起到如此神奇的自我安慰作用,当然疯子除外。 所以董事长很像是从伊甸园堕落出来的亚当夏娃,带着自卑的原罪与强烈的再次回归伊甸园的执念梦想挣扎前行。这也造就出时田与董事长在气质方面的相反特征。
如果你此刻就是一个神,自然洋溢着自信骄傲与乐观;但你如果享受过神的荣光,此刻却永久失去光环,看到自身的残缺,那就变成一个乖僻阴暗悲观的形象,而再次回归神的欲望,终究会让人走向疯狂。 但就时田的象征而已,同样存在潜在问题。因为同样是原始欲望,即便具有强烈的乐观色彩,也难免对黑暗欲望吞噬,所以在影片中,时田也一度被董事长的黑暗之梦侵入吞噬掉。所以,婴儿固然有非常可贵的先天品质,比如其中具有东方智慧的赤子之心与纯洁的特征,但还是浑金璞玉。如果不经过雕琢,难免会变成废铜烂铁的下场,而更能容易被黑暗所利用。所以,孩子是必须要长大的,影片中也在人性的深刻层面,给出一种成长路径,这个在后面会分析到。
千叶象征着什么? 在这部影片中,日本式东方色彩的哲理表达方式还是比较突出的,集中体现在千叶人物形象上。千叶也被集中刻画出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是女性的性别特征,其二是理性的思维价值特征。这是一种有趣的刻画方式。因为在更为西方的哲学价值中,男性更具有理性色彩,所以西方文化深层还是根植于男性文化。反倒是东方文化在深层蕴含更多女性色彩。究其原因也是异常复杂的,我这里简单提供一个解释。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文化本身带有强烈的男性色彩,而近现代西方文化更多延续了这一色彩,集中体现在对理性的极端推崇,同时基督教也是典型的男性文化表达。相比之下,东方文化中更多蕴含了更为古老的女性文化,这在东方世界的宗教、审美价值判断与思维方式上都保留的大量痕迹。通俗的说,如果是一个典型传统的西方作家导演,那么影片中董事长与千叶的性别角色很可能是对调的,原始女性的黑暗力量与代表男性的理性光明展开战斗。 但这样一种东方文化显然又是孕育在西方知识认知的基础之上,在这里可以看到另一位精神分析巨匠——荣格的理论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千叶是有自身局限性的,比如她对自身情感的压抑,如果不是经历生死冲突,她还是发现不了自己对时田的爱。这方面就需要借助荣格的理论理解。在荣格重要的原型理论中,荣格区分出几个关键原型,我只阐述几个与本片相关的原型——阿尼玛、阿尼姆斯、母亲、阴影。 我先简单说明一下荣格的原型理论。同为最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区别在于,弗洛伊德集中描绘个体潜意识,而荣格则引申出更为神秘的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用通俗的理解就是,人类在潜意识层面其实是具有很多共同性的,这很像是人类考古学中关于原始思维的理论。人类在潜意识中保留了很多共同的原始意象与原始欲望,这些是所有人共有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人身上。由于这一理论过于神秘,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弗洛伊德的批评,导致两个人分道扬镳。但如果从文学领域文化领域远古神话领域宗教领域等众多人类的人文领域中,荣格的理论还是具有异常强大的分析能力,这也形成荣格足以与弗洛伊德比肩的学术地位。
而所谓原型,就是指在人类潜意识层面共同的人性深层象征意象。首先说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这两种原型源于人类的性别特质。人类是由男性与女性组成的,男性与女性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男性与女性完全不同,其结果就会造成男女之间交流的不可能。而事实是,男性与女性虽然在交流中确实有极大差异,但并不是完全不可交流。这就意味着男女之间其实有彼此融通的部分。阿尼玛简单的说就是男性中的女性色彩,而阿尼姆斯就是女性中的男性色彩。我们此刻分析的是千叶,所以我们重点会谈阿尼姆斯。还是在最通俗的理解层面,我们可以简单把男女两性做一个理性与感性区分,阿尼姆斯简单理解就是女性身上的理性部分。这一点在千叶身上异常突出。她在做判断分析方面极其优秀,同时在判断过程中几乎不受感情的影响。 但如果我们不停留在理性优势方面,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去看看理性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就会观察到理性对感性的压制作用。什么是人类的感性部分呢?简单的说就是人类的非理性部分。人类的心灵表达有三个维度,即理智、情感、意志。 理智解决我们认知问题,情感解决我们体验问题,意志解决我们行动力问题。显然这三个维度对于人类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但遗憾的是,人类从来都不可能在这三个维度上真正充分丰满平衡过,更多的时候都更偏向于某一个心灵维度。就粗糙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看,西方更偏向于理智维度,东方更偏向于情感维度,这直接体现在外在行为风格上,西方人更习惯以对错来考虑问题,东方人更习惯以善恶来考虑问题,西方人更习惯诉诸以理,东方人更讲情。而就人类自身文化而言,科学显然是以理智为主导,艺术更多以情感为主导,宗教更多以意志为主导。 那么就千叶而言,由于她自身面向上更多被阿尼姆斯控制着,虽然具有强大的理智力量,但在情感力量层面是薄弱的,这造成她无法对抗特别具有男性色彩的董事长。而董事长其实是人类理智走向反面的典型形象,与历史上众多疯狂的科学家一模一样,以理智始,以疯狂终。
千叶因此需要解决自身缺陷才能足以对抗董事长。她的自身缺陷除了体现在压抑情感力量外,还集中体现在她与小辣椒的矛盾上面。在最终时田、千叶、小辣椒融合之前,千叶与小辣椒总是有分歧的。我们知道小辣椒是千叶人格的另一个面向,千叶与小辣椒的分歧体现了千叶自身人格冲突的特征。 小辣椒象征了什么? 最后提一下小辣椒。虽然影片以小辣椒命名,但其实小辣椒绝不是主人公,小辣椒更像一个纯粹的象征。我们对比一下小辣椒与千叶的形象差异。二者理性与感性,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化是很鲜明的。所以,小辣椒是什么,小辣椒其实就是被阿尼姆斯控制的千叶身上,被遗失的女性特质。理性更多的理智认知特征决定了它更多是判断功能,但人类从不是简单类比于计算机的理智机器,而是兼具理智与情感的特殊生物。我们用理智做出认知选择,我们用情感来体验选择方向。没有了善恶美丑爱恨的情感体验参照,理智所谓的对错选择就会变成无头苍蝇;反过来,没有了理智对错的判断,情感体验就变成情绪宣泄的傀儡。所以二者本来是需要紧密融合的,任何程度的分裂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就像男女两性,只有在彼此理解融合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完善,而当男女两性分裂时,二者都会走向疯狂的边缘,无论是通过讲理的方式还是通过情绪宣泄的方式。 小辣椒的女性色彩体现在她与人的交流理解模式上,也体现在她的行为模式上。小辣椒明显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小辣椒是那个可以进入他人梦境从而帮助治愈他人的角色,而非千叶本人。因为心灵的治愈本质源于情感慰藉的力量而非道理的表达。我曾经对学生描述过精神分析的过程“并不是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以为是聊聊天,咨询师讲述一些道理,而被咨询者明白了这些道理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这样理解显然是大错特错的。在咨询过程中,其实是咨询师运用自身能力,在深层的心灵层面去触及被咨询者,从而达到心灵震撼的效果,所以心理咨询在表面上经常会伴随被咨询者的明显情绪反应。而这种情况下,被咨询者心灵深层的东西才能被触及,从而把使得潜意识部分内容进入到意识层面,被当事人重新捕捉,然后在试图修正。换句话说,如果你连自己问题在哪里都找不到,你又如何解决自身问题呢”。
我们在影片中也能发现,小辣椒对千叶的不满,其实都源于对她过于理智反而压抑情感体验的不满,所以当千叶意识到自己对时田感情的时候,小辣椒报以欣慰的笑容。 当然,小辣椒女性色彩还需要做进一步分析。这就又要回到千叶身上,同时涉及到另一个原型——母亲。女性 气质包括不同的面向,母亲原型是其中之一。在爱情方面,其实有各种爱情色彩,这就是为什么男大女小女大男小等不同组合。而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爱情中多少也会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即所谓恋母情结。随便提一下,影片中有明确的俄狄浦斯意象。千叶身上的女性气质带有鲜明的母性色彩,从象征含义上母亲与父亲都具有拯救功能,当然本片中父亲角色是缺失的,而拯救的责任就落到母亲身上。这也意味着千叶身上的母性不被唤醒,拯救就完成不了。而最终千叶的母性被唤醒,黑暗势力才最终被战胜。 至于最终时田、千叶与小辣椒三位一体,而战胜黑暗之王董事长。这里暗含了古希腊神话的古老意象。在古希腊神话中,大地之母盖亚就是联合了自己的儿子,战神了自己的丈夫。这个故事也不是可以简单被描述的。我只是想说,本片中有对以男性为代表的理性的失望,理性走向反面的疯狂恰恰是男性自以为是的结果。所以影片主题上把女性气质呼唤出来,以爱来战胜理性导致的疯狂。这也是现代社会在做关于人类自省反思时候,比较常见的哲学思考方式。现代社会毕竟是在男性文化中被建立起来的,所以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自然会指向对男性文化的反思,而重理智抉择轻感情体验的方式让人类产生很多的疯狂之举,这些疯狂之举伴随科技发达而带来更多的人类问题。所以,回到一种女性视角,回到女性的情感体验方式,才能更好的认识人类当下自身的问题。
三,影片中关于自身民族性格的反思。 这是一部源于日本漫画家筒井康隆再经由日本导演今敏改编的电影,自然带有日本民族自身思考的特征。而这方面的内容被其中一个人物角色清晰的表达出来,这就是警探粉川。如果说在影片中众多梦境中挑出一个最具现实参照的梦,那无疑是粉川的梦。 粉川始终被一个梦境困扰着,在梦里他不停的追逐一个嫌疑犯,但一次次受害者都死在他的面前,一次次嫌疑犯都在最终逃脱,而粉川自己就一次次的受到失败挫折的困扰。梦的素材源于他上学期间的与好朋友的爱好——拍电影。这点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梦的素材表面上往往与我们的经历相关,这里关键点是梦所体现出来的主题内容与情感体验——失败与失败的耻辱感。这显然是极具日本民族性格的文化内涵。 粉川上学期间有一个挚友。这个挚友非常优秀,这造成粉川非常大的困扰,一方面粉川非常欣赏喜欢对方,另一方面又不可遏制的羡慕嫉妒对方,但由于对方是在是个好人,所以导致粉川的嫉妒无法以显性可以在意识层面体验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转化成为粉川强烈的失败挫折感与自卑感,而这种感受由于好朋友不幸早年死去而变成心灵创伤,以至于他完全回避的了自己的早年爱好,本人也长久被心理问题困扰。
考察这个人物就需要放到日本民族性格的范围内,才可能看的更加清楚。日本民族性格颇具特色,按照李泽厚的哲学观点,日本人是建立在耻感文化上的价值体系。简单的说,日本人对于羞耻感是非常敏感的,而羞耻感又被与失败挫折感紧密关联到一起。所以我们在考察日本文化的时候,每每惊奇于他们对失败无法忍受的极端行为方式,比如用自杀来摆脱失败的耻辱感。这样一种文化当然会激发强大的竞争心,而让人全力投入不顾一切。日本民族的这一极端性格既给他们自己带来巨大的荣耀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灾难。无论是二战时期日本给整个亚洲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还是日本在自身建设上的显著成就,或者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极端的克制与内敛同时又在某些情形之下的疯狂放纵,都可以在这一性格特征中找到本源。 显然筒井康隆与今敏对此都是有所反思的。影片中粉川如何完成自我的个人创伤修复的?他因个人的竞争失败的耻辱感造成的心灵创伤,最终是在梦境中解救了小辣椒千叶而得以完成。这也遵循了心灵创伤修复的一个基本人性特点。我们的心灵创伤都是个体式的心理创伤。被心灵创伤困扰的人,也急迫想在个体层面完成创伤修补,但这也带来最大的修补难度。这里蕴含的深刻道理在于,一个有重大心灵创伤的人,其实也意味着个体自身的重大缺陷,人格层面根本上的不健全。这里的悖论在于,这样的人由于创伤的巨大驱动力,使得个体无法把视角关照到除了自我之外的他人身上,导致明显的自恋。这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简单的理解就是个体强烈的自我关注特征。这种强烈的自我关注未必是意识层面的,就像一个极度自卑的人也许眼中看到的都是别人如何优秀,似乎完全放弃自己。但其实这样一种感受恰恰是过于自我关注的结果。因为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客观认识自己,那么对于自身的不足会需求合理的解决途径,比如通过向外界学习的方式慢慢来解决。但如果是被自恋控制的自卑者则会呈现一种荒唐的形态,一方面极力强调自己的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则完全不想通过学习来提高改善自己。当然我在这里只是用了最通俗的方式来解释自恋。 这直接导致了创伤者自我修补的不可能。
那么合理的修补方式是什么呢,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描述就是,你想帮自己救自己,那就通过帮别人救别人的方式来完成。这其实是对人性深刻洞悉而揭示出来的人性辩证法。试想心灵创伤导致自恋,解决心灵创伤问题就要走出自恋,一味单纯关注自我的创伤就永远走不出自恋,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而如果在帮助拯救他人,自然就能走出自恋的困境,而自身心灵创伤问题也就自然得到修补。可见,影片中帮助粉川走出心理困扰的途径,还是通过对他人的帮助,以爱他人的方式来走出自我的心理阴影。当然,创伤修补途径往往遵循这样的人性规律,但粉川的心灵创伤特征,却是极具日本民族性格特色的,显然源于筒井康隆与今敏的思考。
四、影片中的现代性反思。 一般来说,现代电影中出现现代性反思主题是经常性的,在大量类似科幻、灾难、悬疑、伦理等等的影片中,很容易揭示现代社会问题,这部影片也不例外。个中的意象表达我简单描述一下。比如,研究所所长,其实一直有心理问题,也曾被千叶治疗过抑郁症。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当现实与梦境结合后,其中许多梦境内容其实都是现代社会批判经常指向的内容。比如,在梦的驱使下,一对对的中年人集体跳楼,而年轻人的头颅都被手机替代了,一个个变成手机的傀儡。在政治领域,政治家们都在拼命的作秀,经营着政客的投机与钻营。这些内容虽然是以梦的色彩展现出来,却都具有活生生的现实意义,也是日本国家的自身写照。中年人只是囿于工作的压力,并没有工作的理想与存在感,伴随着极强的耻辱感性格,生命自然被挤压的异常脆弱,这也说明为什么日本的自杀率比较高的原因。而青年人被现代媒体环境完全包围,在强烈手机依赖面前,个体被异化了,并不是人在使用手机,人只是变成手机自我体现的工具而已。而政治家也沦为政客,在现代社会的政治氛围中,大家忙于作秀而失去了真正的政治理想,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政坛部分总是不稳定的原因,反过来民众对这些政客们更多了许多抱怨。 但我更想分析并不是这些。这些都是大量其他电影中普遍反映的问题。而在这部影片中有着更加巧妙的思考。这就是我在本文题目上的命名含义——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这显然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答案。这个问题甚至都不是关于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或者什么是二者界限的单一探讨,而是以上三者的综合提问。
在我们一般理解中,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似乎很清晰。我睡眠梦境中就是虚幻,清醒的时候就是真实;我在网络世界就是虚幻,在现实世界就是真实等等。但请等一等,这些区分真的可以如此轻易而泾渭分明吗?真实与虚幻真的可以被区分清楚吗?在影片中,最终真实与梦境融合了,梦境侵入现实,导致人的疯狂行径。这是电影,是艺术手法呈现,我们自然以为这无法在现实中发生。但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现实呢? 如果说现实与梦境的分野,可以类比于我们心灵中的意识与潜意识分野,那就相当于在人类的行为层面上,被意识主导的就类似于现实情境,而被潜意识主导的就是类似于梦境。但潜意识与意识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我前面已经说明,我们的意识行为背后都有潜意识驱动的痕迹。再具体说,当下罹患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了,从精神分析角度,心理问题其实源于潜意识驱动造成的意识困扰。换句话说,心理问题本身就是潜意识自身的呈现方式。就如同一个患有严重神经症的人,你怎么区分他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而所有能从自身神经症困扰中走出来的人,往往都有大梦一场幡然醒悟的体验,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在比如说,一个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网络社交的人,即便是在所谓现实环境中,他的精神世界还是被网络占据着,那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又在哪里?现在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浓烈的孤独感无助感?我曾经对学生说过一句话“在当下人类历史中最为发达的社交工具面前,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人类从未有过的孤独感,这本身不就是鲜明的悖论吗?”
可见真实虚幻,理智疯狂等等都不像表面上那么容易区分,尤其是在科技统治力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其实即便在纯粹感官层面上,已经有很多人区分不出真实与虚幻,甚至认为虚幻更加真实。我简单举个例子,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与被后期处理过的图片与视频,反而对没有被处理的原始素材感到异常陌生。就像一个不修图根本不可能发朋友圈的自拍族一样,被处理过的照片才被当成是自己的真实反映。我们越来越以假为真了。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不胜枚举,但凡可以这样思考的人都会随口说出若干。我只想说的,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而这背后更加被模糊的是我们真实的体验,感官层面认知层面体验层面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并不被我们可以清晰的自我知晓。这是当代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比起本片上映的2006年,只能愈演愈烈。所以,影片其实是给出一个思考启示,我们是不是已经在无意识层面,越来越模糊我们自己了?
上一篇:2017电视剧排行榜前十名
下一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十篇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