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人生。但是,你真的知道该怎么读吗?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08
手机版

  全文长度 8944 字;调性nerdy,试图将两本书的内容紧凑在一篇文章内。没有什么mind blowing的巧技,秉承“不解释原理的方法论都是耍流氓”原则,借用生物神经学、心理学、进化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简要解析阅读行为、运作原理及阅读能力(=速度?理解?记忆),并相应提出如何提高的方法论。

  -----

  当需要花一分钟时间在墙上钉个钉子时,我们都知道,首先得买把锤子,然后还得花上半分钟来看看怎么拿、比划几下如何瞄准、怎么用力,之后才是敲敲打打。

  有意思的是,当决定要做一个life learner“生命不息、阅读不止”时,我们却自动地假定自己都完全了解该如何阅读了,直接拿起书来就一头钻进去,生怕浪费了一分钟。

  于是,我们不断抱怨读得太慢(速度)、读完也不知作者所云(理解)、理解了过了几天又全忘光(记忆)、记住了关键时刻也用不上(调用)......

  当一头扎入浩大的阅读工程前,先花上一点时间,思考一下:该怎么读?

  ------

  If I had five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I’d spend three hours sharpening my axe.

  —— Abraham Lincoln

  ------

  “有问题吗?问题是什么?”

  Question: 眼球在阅读时是如何运动的?沿着一行字从左到右、路径类似一条平滑的直线吗?

  实验:找个小助手,在你按照平常的习惯连续阅读1分钟时仔细观察你的眼球移动轨迹,并记录在纸上。1分钟后,互换角色,你来观察对方。

  (大多数人以为的视线移动轨迹?)

  However,答案是:人的眼球在阅读过程中其实一直处于“点式”跳动状态。

   (阅读时视线移动轨迹的真相?)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要从人眼的成像原理说起:我们的眼球就像照相机一样,要想看清一个物体,首先必须停止跳动,把视线停留在某一点上,才能像调整焦距,进而生成清晰的图像。

  (回想一下:当你坐在高速行驶的火车里,是否很难看清路边招牌上的字,这就是因为人眼无法在相对运动的状态下“成像”。)如果你和你的小助手观察得再细致一些,就会发现,这种跳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眼球跳动次数会与每行单词数/字数大致相符:视线的焦点落在第一个词上,眼球停止运动、对焦、读取信息,然后再跳到下一个词,停止运动、重新对焦、读取信息...以此类推。

  小朋友在识字的过程中都会把视觉刺激,即眼睛通过阅读获取的文字信息,转化成听觉刺激。(认识了这个字,总得知道怎么念吧。)在学习认字的最初阶段,有声阅读确实不失为帮助理解的有效方法,而且大人们也只能通过这一种途径来检测小朋友的识字能力。试想,如果小朋友们都默不作声,老师又怎么能发现有人把“己”认成“已”、把“狗”认成“鸟”了呢?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早已不需要通过大声朗读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看到了什么信息,但从小养成的习惯却保留至今。

  1)逐字阅读

  回想下人眼的成像原理:眼球停止运动、对焦、读取信息逐字阅读时我们浪费了大量时间在眼球的对焦上。眼球从一个焦点移动到另一个焦点只需要千分之几秒,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对焦一次的时间却约为1/4秒。我们以为阅读时,时间像流水一样不间断地供我们“阅读+理解+记忆”,但事实上,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在“看清楚(对焦)”一个字上,中间充满了卡顿。为解决此问题,波士顿Spritz开发组在2014年据此原理设计了一款快速阅读软件:

  (Spritz公司的“Redicle”阅读文本框)

  Redicle文本框内不断跳出单词,读者盯住红色的识别字母(O.R.P, optimal recognition point),无需移动眼球、变化焦点导致多次对焦,从而大量节省“看清楚(成像)”的时间。成年人线性阅读速度大约在每分钟300词,而Spritz则有望使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0词。(这种技术虽然可大幅提高阅读速度,但会导致更多理解和记忆问题,不利于阅读能力[=速度?理解?记忆]的整体提高。)

  2)默读

  大脑的思维速度可以达到600字/分钟,而人的平均语速却只有大约150字/分钟。这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其实是在拖低我们的阅读和思维速度。

  逐字阅读和默读只是让我们读得慢了一些吗?远远不止!很大程度上,你读不懂、记不牢,也是因为读得太慢。没错,因为读得太慢。

  逐字阅读和默读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读取信息、达到理解的呢?举个? :你的眼睛首先看到了“一个”这个词。(哦,“一个”,一个什么呢?)1/4秒后,你的视线条跳了下一个字上:小。这时,大脑会自动把这两条信息叠加起来。但显然,我们还是没能得出结果。(“一个小”?)然后第三个字:青。(“一个小青”???)最后,你的眼睛终于跳到了最后一个词上:苹果 。经过上千万次的化学反应,你的大脑终于得到了一个有意义的短语--“一个小青苹果”。(“哦,原来是一个小青苹果”)

  简言之,逐字阅读和默读的接受信息方式都是线性的,无法摆脱先后顺序的限制。我们的大脑只能按照先后顺序来一次次叠加、运算,而这期间的每一步骤都要发生上千万次的化学反应。What's more, 阅读过程中大脑还要随时记忆前面的信息。一旦句子长了,我们很可能就会像狗熊掰苞米一样,读完最后一个字,却把开头的忘了,也就更谈不上理解了。

  逐字阅读和默读导致阅读速度过低,大脑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过少,进而引起注意力分散。

  为什么大脑接收信息过少会分散注意力呢?从生物神经学的角度来讲,人脑每秒钟有意识处理的信息量约为126神经比特,潜意识的工作速度甚至高达10亿个神经比特/秒。如果以200字/分钟的平均阅读速度来计算,就相当于每秒钟处理40个神经比特的信息。这也就意味着,大脑每秒钟有高达80个神经比特的空间未被利用。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有了盈余,不正好防止大脑负荷过重还可以存储能量稍后利用吗?而现实并非想象般美好,我们的大脑是一台异常勤奋的计算机,一旦出现资源过剩,它就会自行从后台调用空闲资源来处理其他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在读书时走神了。(“这,章本,书...今天午饭啥?晚饭吃啥?...这,本,书...明天早饭吃啥?”)

  人的大脑需要足够的信息供给。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被锁在小黑屋里的人,过不了多久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而且他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种思维紊乱的发生。

  -----

  引导优化眼球运动方式,侧面提高阅读速度

  1) 操作:

  用笔尖或手指作为辅助工具,一边在文字上移动一边跟着引导阅读,并尽可能加快移动速度。

  2) 实验

  再次叫来你的小助手,两人面对面坐下。你转动眼球一圈,请他仔细观察眼球运动轨迹,看看是否能做到想象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然后互换角色。通过观察,你会发现,无论多努力想要控制自己的眼球,结果也充其量是个近似圆形的多边形。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则是下图这种毫无规律的封闭图形。这里揭示了2个眼球运动的真相: 1)我们无法有意识地感知自己确切的眼球运动轨迹,尤其是在0.1秒甚至0.01的时间里的运动轨迹,我们只能凭想象胡乱猜测。 2)未经训练,我们也很难有效地精准控制自己的眼球运动。

  举个? :也许你从来不曾意识到,换行也是阅读里非常困难以及耗费时间的一个动作。 视线寻找下一行的第一个字所花费的时间,占到阅读总时间的1/3。也就是说,我们每阅读3个小时,就浪费了整整1个小时用来换行。有时我们的视线跳到了同一行开头,有时又会不小心跳过了下一行。总之我们很难在第一时间,精准控制眼球的运动,使其聚焦在下一行的开头。接下来再做一个实验

  让你的“小助手”用他的食指在你面前引导着你,再画一个圆形。 这一次,你和你的小助手都能跟随着手指画出漂亮的圆形了。

  这是为什么呢?

  从进化的角度讲:人体的各个器官看似各司其职,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始功能--维持生存。所以,眼睛始终对运动的物体最敏感(注意到原始丛林里移动的猎物等)。 而在阅读时,我们必须时刻强迫自己的视线停留在静止的文字上,才能完成阅读这项非本能的任务。而视线总是会下意识地游移:一旦其他感官收到外界刺激,我们的视线会马上离开书本,去寻找移动的物体。由于这种动作往往是下意识的,所以我们只能事后再花时间把视线重现“拽回”书本上,花时间补进度。

  所以,阅读时,我们的视线需要一定的运动指引。而辅助阅读的目的并不是让你一直用这种“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而是让你通过逐步训练,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眼球,进而达到在没有外界辅助的情况下仍能高效吸收信息。

  (如果你曾尝试过却没达到理想的效果,那只能说明你移动的速度还不够快。)

  2. "3-2-1"练习

  操作:

  3:

  使用“练习书”(文字为主、没有读过、难度适中),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使用辅助阅读法连续阅读3分钟。3分钟后,合上书,复述大致内容,判断自己的理解程度。

  2:

  同样段落,同样步骤,这次加快辅助工具的移动速度,必须在2分钟内完成,之后复述内容

  1:

  同上,用时1分钟。

  (最初,这种做法并不容易,但要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就再试一遍。因为是反复阅读同一段落,内容熟悉,所以是可行的。) 为什么要这样强迫加快速度呢?

  “高速公路”效应:

  假设一个人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速一直保持在180公里左右。一小时之后,把转速表遮盖起来,让他找个出口驶离高速公路,并试着把驾驶速度降到50公里/小时。几分钟后看转速表,会发现汽车的实际时速在80-120公里之间,远不止50公里/小时。

  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驾驶,我们的大脑和感官会产生惯性,无形中提高了判断快慢的基准。这种心理错觉对提升阅读速度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在练习时可以加快速度来提高大脑判断阅读速度的基准线,从而养成新的习惯。

  连续三个星期,每天刻意练习30分钟;其他时间,正常阅读。

  除了可以从侧面提升阅读速度(一次读取更多信息,减少眼球定焦次数和成像时间外),拓宽视线范围还有另一个好处:促进左右脑思维协同--摄入“语义单元”,将左脑擅长的线性文字转化成右脑生成的图像,加快并增强理解。

  左脑思维指处理信息时采取线性方式的分析思维,即按照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运算。相对来讲更关注细节。

  右脑思维则指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与形象思维,更关注图像、色彩、节奏、空间等。关注的焦点是事物的全貌。再拿“一个小青苹果”举个? :在线性的逐字阅读过程中,大脑经过数次的叠加、处理和记忆得到了“哦,这是一个小青苹果”的信息。而更高效的方式是:以“语义单元”来读取信息,也就是一小块事物的全貌。

  (“一个小青苹果”--随着“苹果”这个中心词的出现,左脑只需一次接收线性信息,右脑即可生成“一个小青苹果”的图像,顺利理解,过程只需要不到半秒钟。)一次读取“语义单元”需要拓宽视野。下面介绍可以两个拓宽视野的练习(建议每天练习)

  操作:

  * 用一张纸完全覆盖住字母树,然后快速向下挪动一行,紧接着再马上遮回去。反复几次,动作尽可能快。

  * 露出一行时,把眼睛聚焦在中间的数字上,不要移动视线去看旁边的字母。

  * 反复几次,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回放看到的画面,试着回忆两侧的字母。

  (这个练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回放影像的能力,所以不要满足于回忆起两侧的字母,必须在脑海中清晰看到了整个画面才算达到要求。)

  随着练习进度的推进,是时候放下“登山杖”了。“符号练习”可以让我们逐步摆脱阅读辅助工具的依赖,通过“裸眼”定焦两三次就能看完整行文字。

  操作:视线定焦在横杠上,不断加速,尽可能多的练习。

  改掉默念习惯,短时间内让大脑“闭嘴”操作:改用文本进行“符号练习”,即阅读时,每行视线定焦三次。同时随着每次视线跳动不停默念“1、2、3”

  (开始可能会觉得理解受到干扰,这很正常。此练习的重点在于视觉与听觉的协调,理解方面顺其自然即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你会越来越习惯通过视觉渠道获取信息,之后自然会提高理解能力。)正常阅读时,我们也不必完全“闭嘴”。众所周知,将同一信息从多个纬度进行刺激,有利于强化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把默念当作一只无形的“荧光笔”,在遇到重点内容的时候画上几笔(相当于启用了另一个感官,再次向大脑输入一遍信息)。这样可以在不影响速度的前提下,起到辅助理解和加深记忆的积极作用。

  1) 传统笔记——线性思维的限制

  所有文字表达都是线性的,作者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自己的描写或论述。传统笔记多是在页边空白处写下几个关键词或在笔记本上依次记下书中的要点。而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始终未能摆脱线性的限制,因此无法帮助大脑梳理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整体脉络

  2)视觉卡片——

  阅读是是一种读者从作者处获取信息的过程,二维图像可作为一维和三维的转换媒介。作者的信息转换过程:人脑的构造是立体发散的。作者在构思阶段由一个idea产生无数的联想(三维);下笔之前他需要把这些零散的想法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与提炼(二维);然后才到写作阶段,三维和二维的信息都被整理成了线性的文字(一维)。读者的信息转换过程:作为读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借助现有的线性文字信息(一维),重新解构出作者最初的发散性思维(三维),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我们也需要借助二维信息作为过渡,这就是使用视觉卡片的意义所在。

  (3维-2维-1维-2维-3维)

  3)如何制作视觉卡片?

  也就是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之所以叫视觉卡片是要突出视觉(右脑成像)的重要性。理清文章逻辑,架构脉络提取 Key words

  人最擅长的记忆模式就是从某个特定的关键词出发,激活一整幅图像,然后再顺藤摸瓜地回忆起其他一连串的关键词,进而重现全部重点内容。

  (举个? : 聚会时你被叫到讲一个笑话,你极力搜索大脑,却一时怎么也想不起来任何笑话,一阵沉默、气氛尴尬。这时一个朋友说:“就讲上次你讲过的那个‘青蛙’的笑话吧。”然后你脑子一亮,balah balah,逗得满屋大笑。 可见,只“青蛙”两个字作为关键词,就足以激活一整个包含各种细节的故事。)用连线、箭头等标记突出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主干和分支上有着层次关系,不同分支之间往往也有一定逻辑关系。都梳理出来才能理解整篇文章错综复杂的逻辑脉络。字迹必须工整:潦草的文字必须首先经过识别,才能在右脑中形成图像而被理解(也就是说你还要经历一个线性阅读的过程)。而只有工整的、可以被一眼识别出来的文字,才能瞬间形成完整的图像,使卡片产生整幅图片的效果。多点颜色,画点插图:不是花架子和少女心,而是多维度刺激,以强化理解和记忆

  (思维导图类软件虽然提供了便捷的框架,但同时也有不少限制,所以建议手画)

  4)除了符合人脑工作原理,用视觉卡片来代替传统笔记还有其他好处:主动阅读、深度处理:要想画出思维导图,理清各部分逻辑关系、梳理脉络架构,在阅读的同时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同时思考,深度处理信息。随时添加附加信息:空白空间多,足够灵活。省时:在常规的线性笔记里,除关键词外90%的文字都是多余的。便于复习:用关键词来顺藤摸瓜,短时间激活一整幅图像和全篇内容。便于搜索:如果有特殊需要、有目的地去找某条信息,清晰明了的关键词就是最高效的搜索方法。

  1)每阅读40-50分钟后,停下来短暂休息几分钟。首先简单说下记忆的原理:我们的各种感官每天接收海量的信息,所以会有过滤机制来筛除或保留特定信息。绝大部分信息都没有闯过第一关,停留在了超短时记忆(感官记忆),几秒钟就会消失;其中一些会转化为短时记忆,RNA蛋白质是负责临时储存短时记忆的物质基础。之后才是很少量的被真正储存下来的长期记忆。一个关于阅读和记忆力的实验:

  3组研究对象;阅读同一篇文章;阅读时长2小时。

  //第一组:2小时阅读时间结束后,立即回答关于这篇文章的问题。

  结果:对文章开头的内容记忆得不错,越往后越模糊--“首位效应”

  //第二组:2小时阅读时间结束后,休息一小会儿,然后回答问题。

  结果:1)对文章开头记忆不错--“首位效应” 。 而且 2)对文章结尾处也记得比较清楚--“近因效应”。但是 3)对文章中间部分遗忘得最严重

  //第三组:2小时阅读时间内,每半小时有几分钟的短暂休息,2个多小时结束后回答问题。

  结果:他们的记忆出现了4次首位效应和4次近因效应,而且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落差也没第二组那么明显。这个实验说明: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RNA蛋白数量)。只有在源源不断接受新信息时,停下来适当休息,才能够通过进一步处理信息来清空这个区域,以便我们继续接收新信息。

  (想象一个沙漏?。上面半部分负责临时储存短时记忆;上方的宽口源源不断汇入沙子(各种短时记忆),而只有通过中间漏口才能进入下半部分,成为长期记忆。中间的漏口很窄,通过速度比较慢。如果一味地不停倒入沙子,已经装满了的上半部分是没办法再接收的。)

  连续学习了40-50分钟后,大脑进入暂时饱和状态。而短暂的休息,会使记忆水平上升。疑问

  不会。因为针对的是两个不同的对象:理解能力 VS. 记忆力

  比如当你解一道数学题或者写一篇文章时,连续工作很久也没什么问题,甚至你会觉得状态越来越好,达到“心流”状态。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我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不会降低,如果不时中断反而不利于思维的连续性。

  但阅读时,除理解外,还更多要求记忆能力,所以最好40分钟左右就休息5分钟,这是留出时间让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进而清空短时记忆储存区域、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必要时间。即使你自己不休息,大脑也会在潜意识里给自己放假,不利于注意力的集中。

  2) 休息注意事项:1. 不要刷朋友圈看报纸等,关键是给大脑彻底“放假”,不再输入新信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脑顺利处理刚刚读取的信息,完成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的顺利转换。2. 休息前花上一分钟简单梳理下前面的结构,休息结束后稍微回顾下刚刚梳理的内容,就可以跳过热身步骤,快速进入状态。具体复习时间可以参考下面图片复习这么多次,是否会花费过多时间?其实不然,这时“视觉卡片“就派上了用场,复习时,只需对着视觉卡片,根据关键词和逻辑架构进行复习,相关的知识就会自动浮现在我们的脑海。(没什么神奇的,还记得“青蛙”的笑话吗)可以将需要复习的资料放入标有复习时间的“复习文件夹”里来提醒自己抵制住新知识的诱惑

  不要把全部的学习时间都分配给新知识,问问自己,几天之后,脑子里究竟剩下多少?

  -----

  利用视网膜效应(Retinal Effect),潜意识关注重点信息举个? :你想买一部车。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估后,你决定买一部墨绿色的中型轿车。因为他觉得一般人的车都买白色或黑色,而自己的选择很独特,而且又很有品位。于是你满怀期待地去提车,路上,突然发现“怎么街上绿色的车这么多啊,怎么之前没发现,一点也不特别,算了,换辆蓝色的吧。”于是你付款买下了一辆蓝色车子,满怀欣喜地开回家,路上又大吃一惊:“天哪!怎么这么多人开蓝色车子,之前明明没见过几辆啊!”这就是所谓的视网膜效应,当你明确一件事情,你的潜意识就会去特别留意,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他信息无意识地过滤掉,产生选择性注意。而提前明确阅读目标,会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在潜意识里就关注与主题、目标相关的信息,忽略不相关的细枝末节,充分利用有限的精力。所以,在拿起一本书前,先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抽出一点时间来想清楚:我究竟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希望得到怎样的收获?我在阅读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我打算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哪些方面?

  激活原有知识储备,新旧知识关联阅读之前首先找出这本书在整个专业领域里的定位,并回顾原有的知识储备。必要时还可以在大脑里简要画出视觉卡片,以激活知识网络的特定区域。这点也要从人脑的运作原理说起:大脑中有上千亿的神经元(脑细胞),每隔神经元上又有上万个神经树突,与其他细胞相连。而神经元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决定了思维能力:如果某个部位只有很少的神经连接,则表明神经反射的途径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无法高效传递信息。并且,新的神经只能建立在既有网络的基础上,凭空长出一个孤立的神经树突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记住新知识,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

  把握整体脉络,说服缘脑

  1) 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步的重要性。从人脑构造说起:脑干--大脑中最原始的部份,不具备学习能力,主要负责与生存本能有关的功能。缘脑--在脑干之后形成,负责处理情绪与记忆的中枢,也被称为情绪脑。大脑皮层--最新形成,具有学习能力,重要的功能包括语言、逻辑分析、创意与决策等。而缘脑是接收新信息时的过滤器,以固定模式工作:

  每当人脑接收到一条新信息,缘脑首先被激活,并充当信息过滤器:正面--将该信息传递到大脑皮质进行深度处理,而我们也将产生愉悦感及处理(学习)动机。负面--传递到脑干--无法思考、本能处理。中性--即便通过缘脑“过滤”,也无法给大脑皮质足够强烈的刺激,从而无法留下深刻印象并转化为长期记忆。

  而缘脑的这种工作模式来源于还是来源于最原始的那个目的--生存。在我们面临危险时,过滤机制让我们停止无谓思考并且快速作出反应。但同时,任何不愉快的学习经验都会让缘脑更产生抗拒情绪。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说服”缘脑,让它对新的信息做出正面评估,顺利传递给到大脑皮质进行深度处理。当遇到陌生的新知识时,如果一股脑钻进去学习,通常呢会让缘脑做出杂乱无章、无法掌握的判断,从而产生抗拒。而要让缘脑对其产生好感,除了激活既有知识体系、做出简单定位评估,快速泛读全书,对文章的脉络结构、大致内容进行宏观上的把握、让缘脑认为新信息并非杂乱无章、过难掌握更是必不可少的。

  2) 如何快速泛读:主题:书名页、副标题、序基本架构:目录--“出发前的地图”引索:了解议题范围快速略读:对第一段、最后一段尤其注意。

  ------

  本文思维导图

  ------

  (根据《视觉阅读》、《读书别靠意志力》、《如何阅读一本书》等整理)

  图片来源:多来自百度;练习图片书上拍的;插图和最后的思维导图是自己画的。

上一篇:热血江湖——什么是江湖?
下一篇:中意永续我爱终身寿险(尊享版)条款详解,短期现价之王回本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