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无妄之灾》:看阿婆的这部“集大成者”如何被改编毁掉
英剧《无妄之灾》海报
参考消息网5月2日报道 跟我们将诸如《西游记》这样的热门IP反复被翻拍一样,欧美影视圈也有这么几个电影人前赴后继追捧的改编原型,阿加莎·克里斯蒂(昵称“阿婆”)的推理小说便是其中之一。自2015年起,BBC每年圣诞节推出一部阿婆小说改编的迷你剧,精良的制作和相对尊重原著的呈现,吸引了不少书迷和英剧爱好者。
继2015年的《无人生还》和2016年的《控方证人》之后,英剧《无妄之灾》去年跳票,延至今年才上线,而同名小说更是阿婆自己非常中意的作品之一,因此,BBC的这次改编蓄起了不低的期待。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无妄之灾》并没有表现出小说的精华——对比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口头辩驳推理出真相,而是花了很多笔墨去描写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隐情,家庭伦理的成分远远大过了悬疑破案。
正值二战,瑞秋收养了五个孤儿,把自己无处发泄的母爱倾注在了他们身上。
悬疑推理不足,家庭伦理来凑
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之一,是借谋杀案来挖掘人性的劣迹。《无妄之灾》可以说是阿婆写作生涯后期集大成者的代表作。整个故事的张力,或者说巧妙的结构,都直接体现在名字上“Ordeal by Innocence”——破案者卡尔加里介入了一幢家庭谋杀案,死者是这家的女主人瑞秋,他的证词为被判罪的小儿子杰克洗清了罪名,这是“Innocence(清白)”的意思;然而这同时意味着,真凶尚未落网,而且是这个家庭中各怀鬼胎的其中一位,惩罚的斧头又一次悬在了半空,随时可能朝着他们的脖子砍下来,这是“Ordeal(煎熬)”的意思。
杰克是家中惹是生非的坏小孩,以至于他被定罪后没有人想要为其辩护。
而剧集的问题也出在这里,除了最后拆穿真凶的时刻,前面的剧情描写看起来更像是个家庭伦理撕逼剧。在富有但掌控欲极强的女主人的阴影下生活,每个人都有杀人动机,可每当观众注意到这点时,还没等我们顺着他们的杀人动机联系到案件,剧集就画风一转,上演一段扭曲关系来混淆视听,推理的节奏感非常不好。
很明显,BBC是有意加强了家庭伦理的戏份,像是大女儿玛丽和丈夫菲利普之间的矛盾被激化,甚至给菲利普加入残疾退伍军人的设定,显得不明所以——虽然马修·古迪精彩地演出了歇斯底里的样子,侧面佐证了这扭曲的一家人如何不断“侵蚀”着他——除此之外对破案本身没有任何帮助;养女蒂娜和养子麦克之间的“禁断之恋”被多次强调,实际上这两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嫌疑,因为剧集多次表现,蒂娜是养子女中难得的对养母瑞秋有真感情的人,所以她不可能杀掉瑞秋,而爱着蒂娜的麦克,看似对瑞秋的不满最为外化,但这样冲动的人向来不可能是凶手,反复展现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线,只能说是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在那个时代,黑人与白人冲破阻碍相恋了。
不断闪回的画面中,是大女儿玛丽和丈夫菲利普新婚时幸福的样子,如今不复存在。
破案者卡尔加里的人设改编更是缺乏逻辑,本来在原著中,读者全部仰仗这个人的视角,来一步步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心态和隐情,尽管有许多谎言和隐瞒,但顺着卡尔加里逐渐增长的认知,是可以梳理出一条层层剥茧的推理路径的,埋梗与下套,尽显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语言功力。然而在这版改编中,卡尔加里被设计成患有精神病史的年轻人,前两集还屡屡出现他备受疾病折磨的样子,鬼畜的特写与慢镜头营造的怪异气氛显得又重又多余,他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也无法让观众借由他找到推理的路径,因为他的证词跟其他人一样不可信,甚至剧情暗示:他与杰克有着不同寻常的私人关系,进一步扰乱了观众的试听。
卡尔加里的到来扭转了案件的局面,但他自身极不稳定的精神状态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如果说看原著的乐趣之一是可以跟着卡尔加里逐一排查嫌疑人,那么看BBC版《无妄之灾》的感受就是,由于大量角色冲突被反复强调,会看得人逐渐丧失了想要跟着推理、思考的兴趣,索性随着狗血剧情,看到哪算哪。
即使是瑞秋在世时,这家人给外人的感觉也是怪异而闭塞的。
结局反转,但期待新作
唯一改编效果不错的是结局,以及结局带来的反转,如果说前两集看得令人昏昏欲睡,那么第三集总算为BBC找回了点面子。剧情从最初的客观,到后来的直接白描,都表现出女主人瑞秋对子女严格甚至冷酷的样子,她不顾家人感受地掌控着所有事情,让别人活得透不过气来,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剧集将结局做了大胆调整,女佣和杰克的关系也从恋人变为母子,因此杰克的身世直接指出了凶手——瑞秋的丈夫。
而最后一集也展现出瑞秋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她会在严格要求子女之后,一个人痛苦的大哭,她将所有压力从子女身上接过来,自己一个人扛。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说她教子有方,但至少这种“洗白”足以说明瑞秋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真正冷血无情的,是贪图钱财勾引家仆的男主人。他不仅杀害了自己的妻子,还陷害了自己的儿子杰克,甚至杰克命丧监狱很大可能也是他的作为。
至此,一个令人唾弃的杀人凶手出现在正义的反面,而BBC大胆的改编也终于自圆其说,观众对死者的认识也经历了彻底转变,最终扒出了隐藏在这家人背后,真正冷血无情的恶魔。
![]()
相比于好莱坞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段颠覆式的改编(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无妄之灾》还是要更胜一筹的,尤其是精细的艺术指导和英国演员的出演,但过多强调家庭伦理而轻视推理逻辑,和为了营造悬疑气氛而刻意加入的众人一惊一乍的特写,无疑是巨大的扣分项。
有消息说,BBC下个圣诞档将播出的是《死亡终局》,这个作品是阿婆小说里少有的没有被改编过的作品,故事发生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埃及。非常期待这部阿婆笔下推理故事的遗珠,可以弥补这次《无妄之灾》的遗憾。(文/小鱼)
【延伸阅读】美艳之下包藏祸心,这部金马奖最佳影片看得人汗毛直立
电影《血观音》海报
参考消息网4月20日报道 “海棠断枝不见血,鸟巢倒扣北风吹,寡母孤女心未齐……”电影开篇的唱句实际上已经揭露了整个故事的本质,不明真相的观众跟着略带阴森诡异的画面走进几十年前的棠家,一睹当初三个女人下的一盘大棋,可谓步步诛心,细思恐极。
2017年,《血观音》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诸多奖项,成为台湾金马奖最大赢家,可谓实至名归,且不说故事一环套一环严谨、复杂的逻辑在近年来的华语电影中实属翘楚,就连影片整体气质流露出的那份冷酷、凛冽,也让人看完觉得十分过瘾,酣畅淋漓。
首先,故事围绕工于心计的棠家“当家人”棠月影展开,其他人物——女儿们也好,大小官员及其爱慕虚荣的太太们也罢,都像棋子一样在她身边铺开。随着叙事逐渐接近真相,前因后果彼此呼应,被人忽略的细节不时找到路径重新回来辅佐论证,再加上政治、权力、感情等不同主题交织,让故事丰满,层次感非常强。
棠府宴会
电影一开场,棠府画展,花园宴会,酒席上的达官显贵们趋炎附会、暗流涌动,人人都想巴结王夫人,跟未来的“主席府”搞好关系,所以送礼迎佛,故作姿态。棠家三口逐个亮相,小女儿乖巧懂事,大女儿刁钻浪荡,棠母慈祥可亲,人物刻画简约有力。之后,棠母对闹别扭的小女儿谆谆教导,“先和解的人,不是因为他怕输,是因为他珍惜”,于是观众进一步了解了棠母为人处世八面圆通的性格。开篇整个段落看下来,你只会觉得棠家寡母孤女也是不容易,为商的要与当官的勾结——都是些吃人不吐骨头的主儿,她们不过夹缝中求个生存。
直到林家灭门案的发生,为故事染上了血色,勾心斗角上升为杀人偿命,正式将棠月影的角色地位推至舞台正中央。观众也得以见识到这个看似母爱化身的女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狠角色——然而在认识棠夫人的过程中,真相总是出人意料,先人一步。
达官贵妇在棠府聚会
(以下将有严重剧透,请谨慎阅读。)
先说说棠母设的局:弥陀开发是个巨大的套儿,套牢了想炒地皮发大财的王夫人、乡长夫人、和“议长”特助密斯张(“议员”秘书或者红颜知己)。
在农会当官的林“议员”这时候成了金库钥匙,于是众人串通挪用农会基金大肆买地,“今天一块钱买来,明天一百块卖出去”,他们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被棠夫人拿住了命脉。接下来,派女儿棠宁出场,威逼利诱搞定了建营属的“淫海小青流”——只花了区区两百万,此人实为最低级的炮灰,自己官小权威,但非要扮猪吃虎,接下对方“让开发政策落实在秀山”的要求,也不想想自己有没有左右这种事的能耐。果然,上层最终将开发计划落在了丽水,这一点棠夫人当然一早就知道了,她与林“议员”亲手操作了投资地皮的动作,秘密将钱投在了丽水,林夫人死前还曾激动地联系乡长夫人,想必是要对棠夫人的反手翻云正手覆雨的谋略议论一番,然而没想到话没说出就先死在了别人的枪下。
王夫人
林家的死是开局前就注定了的,枪手是棠夫人从缅甸找来的段氏兄弟(也是最终的替罪羊),目的是掀起巨大的关注度,让上面检查部门插手调查,自己再给媒体资料,一举曝光“立法院长”王院长炒地皮的丑闻。是的,棠夫人的对手一直都只有王夫人而已,她自始至终的目,并非炒地皮发眼前财,而是扳倒王家,辅佐冯秘书上任“主席”。棠夫人的远见和野心可见一斑,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开篇的“盛棠集团”能在若干年后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人的发展全在格局啊,各位!
贪图小便宜的乡长夫人、野蛮原始的“议长”、嚣张跋扈的密斯张,这些格局有限的角色在棠夫人面前,犹如跳梁小丑,根本不足为惧,更别提议长特助后来做的那件蠢事:“议长”以为投资付之一炬,农会的大坑补不上,将怒气撒在了“办事不力”的小清流身上,杀其出气,可密斯张办事不利索,反倒给人留下把柄,手段之不入流简直就是免费给棠家送人头,笑得棠夫人只能用一曲霸气的《上海滩》来抒发心中稳操胜券的荡气。
棠夫人与棠宁、棠真
其实对棠夫人来说,谁都是人头,女儿棠宁和棠真也是一样。棠真是棠宁未婚生育的女儿,后来被当做妹妹养大,这几乎已经成了人人皆知的事情,权力大的人,诸如王夫人,还能假做口误将她们当面“侮辱”一番。棠宁颓废而悲惨的一生,都是在她母亲的阴影下度过的,被利用,被诱导,关键时候还会被当做牺牲品。虽然棠母口口声声说“我是为你好”,但做的却是将女儿在人前显摆,或者派去色诱廖队长,阻碍他的调查,甚至用女儿户头做资金转移,用她当挡箭牌,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那么对于棠真呢?棠夫人是真爱吗?也不见得。正如棠宁所控诉的,宁或真,不过是棠母挂在身上的名牌包,旧了就换新的——是“大白痴”和“小白痴”的区别而已。唯一不同的点在于,棠真从小在家庭中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叫妈妈为姐姐,叫外婆为妈妈,她的隐忍逐渐形成了心机颇重的个性,这在棠母眼中变成了可以栽培的信号,送往迎来,练习处世之道。而亲眼目睹棠真“拖死”了苏醒的林翩翩后,棠夫人更加确幸了外孙女才是自己的接班人,以为她俩母女连心,今后可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棠真羡慕林翩翩与马尔科
然而对于年幼的棠真,此举的动机仅仅出于对林翩翩的报复,以及期待林翩翩死后,自己得以占有马尔科(Marco)。这可能是棠夫人唯一失算的一次,棠真是心狠手辣没错,脑子也比棠宁灵光,但她绝不是跟外婆“心连心”,只不过审时度势之后认为与其跟着不靠谱的妈,不如跟着运筹帷幄的外婆,这也解释了影片最后,棠真恨意十足地要让棠母长命百岁,为的是折磨对方。真乃冰冷至极!
电影从最开始母女三人身着同色套装美艳无比,到一步步揭露棠夫人的真面目、棠宁的不堪、棠真的黑化,诱人深入,最后随着棠夫人一句假言:“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给这个滴水成冰的阴暗故事画上了句号……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罚,而是那无爱的未来。”呐,故事的结尾,说书人的唱词又对了。(文/小鱼)
(2018-04-20 11:03:51)
【延伸阅读】《猎杀本·拉登》: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
电影《猎杀本拉登》海报
参考消息网4月25日报道 别惹女人,如果一个女人决定用她全部的决心、毅力和隐忍来对付你,那你逃不出她的手掌心,即使你是本·拉登——凯瑟琳·毕格洛用她的《猎杀本·拉登》几近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真理。
与电影《拆弹部队》类似
跟毕格洛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部《拆弹部队》极为类似,《猎杀本·拉登》也是一部反应美军/美国情报部队涉入(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两部影片甚至在源起上也如出一辙:战地记者马克·鲍尔当年跟随美军报道伊拉克战争,后来他把自己的长篇报道变成了《拆弹部队》的剧本;也就在伊拉克战场上,马克·鲍尔开始有了写一部关于本·拉登的电影剧本的想法,而后来还是凯瑟琳·毕格洛接过了这个项目。在原剧本中,鲍尔描述了一场对CIA和美国特战队员的漫长煎熬——因为当时本·拉登依然逍遥法外,这场猎杀行动的结局是失败的,不过当开拍后不久,忽然传来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于是鲍尔和毕格洛开始修改剧本,才有了现在这部《猎杀本·拉登》。
《猎杀本·拉登》确实命运多舛,不仅剧本得火线修订,连上映日期也被迫推迟——原定上映日期临近美国总统大选,此片被斥为奥巴马的竞选工具,片方甚至遭到了窃取军事机密的指控,为了在政治上避嫌,只好拖到2013年再上映。不过甫一公映就登上了周票房榜的榜首,也算是观众给予主创的不菲回报。
猎杀行动经历十年漫长煎熬
《猎杀本·拉登》还是保留了鲍尔原始创意中的情结,从2001年的9·11事件开始,到2011年猎杀行动成功,长达十年的漫长煎熬,揪心虐身,通过杰西卡·查斯坦饰演的CIA特工玛雅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开头引用了9·11事件的原始资料,但并未使用影像素材,而是把当时若干个惊慌失措的求救电话录音剪辑在一起,在一片漆黑中便唤回了美国观众对9·11的恐怖记忆——这个一片漆黑的片头跟片名也是呼应的,影片的英文片名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的是室外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刻,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片尾那场击毙本·拉登行动的真实夜战场景,或是主人公长达十年苦寻本·拉登而不得的心境。
玛雅将全身心投入到反恐战斗中
美国、阿富汗、波兰、英国,《猎杀本·拉登》编织了一张横跨半个地球的反恐大网,玛雅作为网中的一个小结,几乎把她的整个生命都陷入到了这场“关灯行动”的泥潭中。拷打战俘,资料搜集,情报分析,同事遇恐怖袭击身亡,玛雅的全身心都被这场痛苦的反恐战争吸附了,和蔼可亲的平民与恐怖的人肉炸弹无法区分,玛雅的生活世界就像无间地狱一样煎熬无尽——她甚至会在情报分析会上对着CIA局长大吼大叫,其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影片的主体都是搜集、分析情报的过程,CIA招数尽出,刑讯逼供是家常便饭,金钱交易也照单全收。在这部长达157分钟的电影里,直到最后40分钟,我们才看到了那场真枪实弹的军事行动。乘坐直升机的美军特战队员空降到本·拉登藏身的宅院里,开展了一场狙杀战。而在这场最终行动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到美军特战队员对平民的杀戮——从合法性上讲,这栋宅院里的男女老幼都可能是恐怖分子,格杀勿论也是符合战法的。所以,当一个妇女哭喊着扑向她丈夫的尸体时,美军特战队员冷酷的将子弹射向该女子的后背,恐怕也不能算是违背人性;而为了狙杀本·拉登及其心腹,特战队员必须让他们身边的妇女、儿童冒生命危险,如果妇女、儿童成了肉盾,也只能算是这场反恐战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
但是,这真的是一场胜利么?恐怖分子攻击平民不人道,反恐战争的手段,恐怕也算不上秉承了人道主义。乔姆斯基曾在《海盗与君主》中引用了那段亚历山大大帝与海盗的著名对话——站在海盗的角度而言,亚历山大大帝无非采用了一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逻辑。
玛雅亲自确认了本·拉登的尸体,然后,她颓然的登上返程军机,泪如雨下。
这是一场皮洛士式的胜利,或者说,没有人胜利。
(本文摘编自图宾根木匠所著《电影的真相:一本关乎头脑与良心的影评》一书,2018年3月出版。)
(2018-04-25 06:07:00)
【延伸阅读】《明月几时有》:许鞍华式抗日片打捞一段尘封的历史
电影《明月几时有》海报
参考消息网4月16日报道 刚刚获得2018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的《明月几时有》,早在去年7月1日已在中国大陆上映。在当时热闹的暑期档里,该片收获了并不高的票房(首周票房约三千万元)。然而,这部带些文艺气质的抗日“主旋律”影片,在当时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节点上映,恰合时宜。许鞍华做了一件打捞那段尘封的香港人民抗日史的好事。
在有限史料的基础上,香港导演许鞍华和香港编剧何冀平(曾创作《新白娘子传奇》《黄飞鸿》等)竭尽所能地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香港市区中队”队长“方姑”(周迅饰)和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短枪队”队长刘黑仔(彭于晏饰)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20世纪40年代风云变幻的香港展开危险的地下抗日工作。
在得知无法营救母亲时,方兰(左)抬头望向明月,眼眶噙满眼泪。
片中,历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生死大营救”事件是重要的叙事线索——彼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将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数百文化名人及爱国民主人士成功营救出战火纷飞的香港。此后,方姑利用自己本地人的身份优势,为抗日地下组织传递抗日所需情报和物资。短枪队也躲过重重日军关卡运送枪支、处决汉奸,另一条线是霍建华饰演的国文教师李锦荣、春夏饰演的英文翻译张咏贤等潜伏在日本宪兵队的“卧底”获取情报、惨遭杀害……
张咏贤(左)与李锦荣惺惺相惜,其实是在传递情报
长期以来,讲述香港地下抗日游击队的片子着实不多。该片让笔者想到香港导演陈德森2009年的电影《十月围城》——讲述的是1905年香港中环的一帮戏班班主、车夫、小贩、乞丐等保护孙中山逃离清廷追杀的故事……还有,同样讲述抗日地下情报工作者的电影《风声》系列。《明月几时有》明显没有《十月围城》《风声》系列那般扑朔迷离、充满悬疑,情节跌宕起伏。但相比同为港大校友的香港导演许婉婷拍摄的《三城记》,《明月几时有》不局限于乱世佳人才子的爱情故事,而是更专注以香港人抗日为主线。
同去看片的朋友说,《明月几时有》不适合在电影院观看,言下之意,该片超出她在影院观片的审美期待,没有看到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的抗日大场面,她有些失望。
确实,《明月几时有》不一样,它更加碎片化和细节化,更专注战乱时期的普通香港老百姓,呈现了一幅烟火之外的乱世庶民史与市井图——父母为生计发愁,结婚的夫妇一切从简,情侣告别甜蜜相依的时光,停课的师生加入地下情报工作……
方兰(周迅 饰)泪眼与母辞别
许鞍华试图在《明月几时有》中弱化宏大叙事,将历史中的“传奇”英雄人物呈现为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个体。例如,方姑因无法成功营救受自己连累的母亲而痛苦得蹲在路边哭泣;也会在做地下工作的间隙路过家门,给母亲捎带一袋米或两条咸鱼;抗日小鬼队成员的抗日经历充满私人情怀,他对方姑老师有着强烈的爱慕之情……
又或许,对一些当时的香港普通人来说,抗战胜利原来并不是他们心中都怀揣着的一个清晰的光明未来。也许,参与“抗日”只不过是冥冥之中命运不明就里的安排。
方姑走上“抗日”道路也是如此。作为一个教国文的文艺女青年,方姑崇拜租住在家中的茅盾先生,因而协助刘黑仔带领茅盾等文化人士离港,她后被刘黑仔发展成“游击队”市区中队成员。
方兰
而叶德娴饰演的方母参与传递情报,更非因为相信某个信念,在笔者看来,这源于她对女儿的爱。方母的出场形象,是一个在物资短缺的战乱时期,像保护小鸡不挨饿的母鸡一样表现得市井而自私的包租婆,得知房客不续租后,竟收走了请客的糕点,得知女儿加入地下抗日组织,她向女儿唠叨着:“杀日本鬼子都是英雄好汉,可你这么瘦弱。”但后来她也开始帮助女儿传递情报,并且教导女儿不要连累队友,最终方母被日本人抓走,但至死也没有出卖女儿和队友。
刘黑仔的性格活泼开朗
就连在塑造香港地下抗日主力刘黑仔时,该片也没有赋予他过多的英雄主义色彩,刘黑仔幽默机智,游刃有余,影片并没有通过冲突强烈的情节设置,去突出他舍己救人、牺牲奉献等“高大全”的品质。
该片没有特别多惊心动魄的抗日杀敌情节,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又或许跟史料不足有关。据说从1946年4月30日战前总督杨慕琦重掌香港政务到1997年6月30日末代港督彭定康离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一直不承认这支在“二战”时期配合盟军英勇作战、长期支援英军服务团进入香港建立情报系统的“游击队”。于是,许鞍华还在片中穿插了以“伪纪录片”形式拍摄的第三条叙事线——梁家辉饰演一位唯一健在的游击队小鬼队成员回忆往事,勾连起上世纪40年代的香港渔村与今日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市的前世今生。(文/陈晓雪)
(2018-04-16 17:36:00)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