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出色的马》教学思考与流程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一匹出色的马》教学思考与流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一匹出色的马》教学思考与流程

  【关于教材】

  低年级教材与高中年级的编排结构有大不同,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没有在教材中明确,相对弱化。本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不像第一单元那么清淅,教参上归纳的人文主题是“关爱”,主要的语文能力要素是“读句子,想象画面”。《一匹出色的马》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课后练习有三个要点:一是对朗读的要求;二是比较句子,体会人物的变化,表达自己的看法;三是读句子,想象画面。

  本文的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二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了陈伯吹的童话故事集《一只想飞的猫》。我和小朋友们共读了这本书。“一只想飞的猫”和“一匹出色的马”这两个故事名结构相似,可以从此及彼,由一个熟悉的故事引出一个新的故事。让人意外又惊喜的是,课文的中“马”不是真正的马,而是爸爸的枝条。这很有趣。

  【我的思考】

  1. 课文不长,一类生字不多,学生自读比较轻松,给予充分的自读,基本可以解决朗读的问题,也能一下子找到与题目呼应的句子,即“一匹出色的马”指什么。自读时,可以把这个有趣而关键的问题交给学生来表达。

  2. 课文主要有两个部分,1-3自然段侧重写景,4-7自然段侧重写事,特别是妹妹和爸妈妈的对话。以此为依据,分为两个教学课时。写景的部分叠词很有特色,词句教学的时候需要关注,引导在语境内外认识词语。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用绿色粉笔绘一幅简单的板画,主要景物:河水波纹、柳条、田野。

  图片

  一

  以熟悉的故事引出新的故事,读课题

  1. 上学期,我们读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只想飞的猫》,故事的作者是陈伯吹爷爷。陈伯吹爷爷写的故事可多了,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他的故事,两个故事名还有点像呢。出示课题,齐读。

  一只想飞的猫

  7. 一匹出色的马

  2. 教学“匹”

  (1)这儿有个生字,你们读得很准,一起读——“匹”;指导写“匹”,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

  图片

  (2)结合图,拓展读:一匹马 两匹马 一群马

  3. 再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交流主要问题

  1. 自读课文,要求: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长句子不要着急,多读几遍。

  (2)文中“一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来。

  2. 交流:“一匹出色的马”就是“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板贴)

  一匹出色的马

  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

  出示:爸爸不作声,他松开我的手,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读)

  原来,一匹出色的马就是——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生读板书)

  三

  读课文1-3自然段,随文学习字词

  1. 这样的短语你会读吗?

  一个春天的傍晚

  一片柔软的地毯

  读短语。这些景色在哪里看到的?认读“郊”,学习新词“郊外”。

  2. 读第一自然段。

  一个春天的傍晚,妈妈牵着妹妹,爸爸牵着我,一起到郊外去散步。我们沿着一条小河走。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1)指名读。

  (2)认读碧绿碧绿、层层波纹。(贴到黑板画上)

  指导生字“波”,怎么记住这个字?(加一加,换一换等)

  指导生字“纹”:(1)出示古字,理解意思。(2)拓展:河面上泛起的是层层波纹,衣服上的纹路是(花纹),脸上的纹是(皱纹)。(出示图片)齐读三个词。(3)开一路“纹”的小火车。

  (3)微风吹皱了小河,泛起层层波纹,还吹动了柳叶呢。

  图片

  出示: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师朗读,做“垂”和“拂”的动作。这样的情景,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刚学过的诗句——(《村居》《咏柳》中的诗句)

  指导朗读。

  3. 继续到郊外去看一看。(第二自然段)

  (1)出示: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地毯。

  读好“葱葱绿绿”。

  (2)师读句子,生想象,走在葱葱绿绿的田野间,是什么感觉?指导读句子。

  (3)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像”,你们都认识,这个字怎么写?“像”可神奇了,用上它,就能让景色变得更美。你会用一用吗?

  (4)句子训练:

  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地毯。

  岸边垂下的柳叶( ),就像( )。

  4. 郊外的景色实在太美了,文中有一个词语叫——(异常美丽),异常美丽就是——(非常美丽,特别美丽)。我们被春景陶醉了,都不想回去,文中有另一个词叫——(恋恋不舍)

  读词语:异常美丽 恋恋不舍

  把词语放入句子读一读。

  你有过“恋恋不舍”的时候吗?说一说。

  四

  欣赏1-3自然段春景,朗读。

  (如有合适的音乐可以配用)

  五

  指导写字,点评。

  匹 波 纹 像

  核心提示:这篇课文讲述了郊游归来妹妹要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而快乐回家的故事。文中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描写自然景象。截取生活片段,以对话展开情节叙述,解答课题设置的悬念,“一匹出色的马”其实是爸爸拾起...

  这篇课文讲述了郊游归来妹妹要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而快乐回家的故事。文中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描写自然景象。截取生活片段,以对话展开情节叙述,解答课题设置的悬念,“一匹出色的马”其实是爸爸拾起的一根柳枝。作者灵活地运用叙事、写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孩子在自己的想象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创造了感人的童心世界。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适时的关爱与正确的引导能使我们的童年更快乐。

  优点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文字里驻足、细品,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内涵,还在无声中告诉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阅读”这种基本有效的读书方法。同时,我在课堂上还注重了双基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不足之处:

  读文较多,写字时间不够。

  改进措施:

  设计随文识字,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加快上课的节奏。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妹妹前后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独立、坚强地面对生活。

  2.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一匹马带给妹妹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妹妹前后的对比,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积累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比一比,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一匹出色的马)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为什么说是“一匹出色的马”?

  3﹒导入:让我们看看是这匹马是指什么?怎么“出色”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

  (1)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2)读顺句子,不唱读,不回读,注意语气和语调。

  (3)把容易读错的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4)看看这篇短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疏通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pǐbōwén__ànɡjǐnɡliànqiúshě

  匹波纹像景恋求舍

  “纹、恋”前鼻音,“像、景”后鼻音,“舍”翘舌音。

  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再指名读;齐读。

  开火车。按照小组快速念出老师出示的生字。让全体学生兴奋起来。

  抢答。教师拿出哪个字,学生举手抢答。

  ④教师随机纠正读音:“舍”翘舌音,不是平舌音。

  (2)认读本课新词:(课件出示)

  郊外泛起葱绿柔软绿毯异常一株骑马跨上

  同桌互读。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

  检查评价。谁能大胆、响亮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3)多音字。(课件出示)

  散sàn(散步)舍shè(宿舍)

  sǎn(松散)shě(舍己为人)

  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①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一起出去散()步。

  ②我喜欢四肢全伸开,松散()地躺在大床上。

  ③我们宿舍()住着六个人。

  ④我们要学习雷锋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3.读课文,把这些字词带入文中读一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

  (1)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家人出去散步,妹妹累了让爸爸妈妈抱,爸爸给了妹妹一根柳枝,当马骑回家去。)

  (2)“一匹出色的马”是文中具体指什么?(一根柳枝)

  提示:总结全文,可自由总结,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的语句,但必须符合文意。

  (三)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出示本课生字田字格课件:匹波纹像景恋求舍

  观察生字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在书上描红,完成课后的描红,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这些生字,师指导字形结构及笔顺,巡视指导。

  4.实物投影出示,展示优秀的同学作品,师生评议。

  (四)课堂回顾,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乐观、坚强的小妹,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课文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这匹马其实是一根柳条,这节课我们研究为什么说它“出色”,从而体会妹妹的变化。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一匹出色的马)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读课文想想这匹马是怎么神奇地使妹妹飞快地跑回家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哪些自然段时写一家人散步的情景,哪些自然段写妹妹央求爸爸妈妈抱的情景,哪些自然段又是写妹妹高兴地自己跑回家的情景。

  3.同座互相议一议,读一读。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学习就有收获。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圈画。

  (三)交流感悟,品味语言。

  围绕“这匹马怎么神奇了,妹妹的变化”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理解课文。

  1.哪些自然段时写一家人散步的情景?看到了哪些美景?谁愿意起来把你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

  (1)写一家人散步,我是从课文的第1、2、3自然段中读到的。

  (2)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找出描写郊外景色优美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

  (3)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时,教师相机出示下面句子,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A.“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河水的美。

  ②“碧绿碧绿”就是()的意思,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我会仿写:

  ③仿写句子:一阵清风吹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①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C.朗读指导: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读出郊外景色的美好。

  (4)看到这样的美景,全家人都陶醉了,从哪里看出来?(课件出示)

  “我们一边看,一边走,路已经走了不少,却还恋恋不舍,不想回去。”

  谁会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教师着重指出“一边…一边…”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一边,一边。

  自由练习。然后指名说句子。

  2.哪些自然段时写妹妹央求爸爸妈妈抱抱她?妈妈爸爸怎么做的?

  (1)我是从课文的第4--6自然段中读到的。

  (2)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课件出示)

  A.妈妈摇摇头,回答说:“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

  B.爸爸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

  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大家自由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句子,回答老师的提问。

  ①你认为爸爸妈妈为什么拒绝妹妹的请求?

  预设一:爸爸妈妈是在锻炼妹妹的意志,让她学会坚强。

  预设二:因为爸爸妈妈确实自己很累了,实在抱不动了。

  ②“一匹出色的马”其实是一根________。(柳枝)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导读好句子。

  读得好!看谁读得好。

  师生读。男女生读。

  3.学习第7自然段

  (1)出示:“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我早回来啦!”

  从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妹妹很高兴,真把柳枝当成了一匹马。

  预设:我读出了妹妹的变化真大,妹妹一下了长大了,变得坚强、乐观了。

  (2)指导朗读:用高兴的语气读出妹妹的坚强、乐观。

  (四)回归题目,总结升华

  1.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感情朗读。

  2.为什么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预设一:爸爸说的“出色的马”,其实是一种看不到的东西,是坚强,是独立的精神。

  预设二:因为妹妹把它当成了一匹真正的马,忘记了疲劳,“骑”着它回家了,所以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五)小结全文。

  通过妹妹前后变化的比较,我们懂得了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乐观面对,学会独立、坚强和自信地面对眼前的一切。

  板书设计

  7一匹出色的马

  之前的妹妹:要人抱抱

  之后的妹妹:高兴地第一个跑到家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从课堂上组织的讨论中可见一斑。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一个精当的练笔来加深理解。配套的练习册上就有这样一道习题:

  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部分学生如是写:

  学生一: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骗局”,一个善意的“骗局”,一个只不过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的“骗局”。真是用心良苦啊!

  学生二:原来他家里根本就没有马!他为了我能安心看书,不必为马草卖不出去,无法换钱,失去看书的机会而担忧,不想让我白白地把这宝贵的光阴给浪费了。更何况借此也让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读书的机会。

  看来,文章所设的悬念学生彻底明了了,叫妹妹收马草时,妹妹为什么会有“茫然”神情?他又为什么要以哥哥的口吻发出“命令”?当我要提马草进院时,他为什么“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要阻挡“我”?当我进入后院时,他为什么叫“我”回来,还威吓“我”那马会踢伤你的?这一个个怪异的现象这才真相大白——原本无马,假称有马,叫妹妹收马草,妹妹岂能不觉得“茫然”难解?原本无马,假称有马,一旦让“我”进入后院,岂不底细尽露?原本无马,假称有马,为的是让“我”安心看书,如果泄露机关,岂不坏了好事?所以他先以“命令”口吻叫妹妹收马草,次以行动阻挡“我”,继以语言威吓“我”……真是用心良苦呀!

  鲁迅先生幼时求学的私塾名曰“三味书屋”,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对读书人而言,其实我们可以把“三味”理解为书香的。对于学生来说,读出课文的香味确实是一件美事,一种享受。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课文中写“我”意外地发现残疾摊主家根本没有马时有这么一段话: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后思考:课文中的“我”并没有看见过马吃草,他为什么认为马是“香甜甜”地吃草呢?

  A生:在“我”看来,残疾青年买“我”的马草就是因为“我”的马草比较鲜嫩,他的马喜欢吃,每次都吃得“香甜甜”的。

  B生:因为“我”割的马草,付出了我的辛劳,在“我”看来,“我”的马草显然是最好的,那匹马怎能不“香甜甜”地吃呢?

  C生:残疾青年总说“别饿坏了那匹马”,显然,每次“我”的马草都是在马很饥饿,急需的时候送来的。“肚饥万物香”,所以,“我”的马草一定会让那匹马“香甜甜”地吃。

  ……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阅读者的阅历、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影响着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无论怎样理解,“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它是作者创作文本的原意,也是文本的价值取向。

  从以上学生的发言来看,虽然表达方式各异,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却都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上。听上去虽然不一样,却又都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我想:又何必强求同样的理解,同样的表述呢?倡导课堂的自主阅读,不就应该在引导学生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吗?我想:只有真正这样做了,学生才能真正从文字中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滋味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如“那匹马”一样,“香甜甜”地享受语言文字,尝到语言文字“香甜甜”的滋味。

  鲁迅先生幼时求学的私塾名曰“三味书屋”,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对读书人而言,其实我们可以把“三味”理解为书香的。对于学生来说,读出课文的香味确实是一件美事,一种享受。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课文中写“我”意外地发现残疾摊主家根本没有马时有这么一段话: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后思考:课文中的“我”并没有看见过马吃草,他为什么认为马是“香甜甜”地吃草呢?

  A生:在“我”看来,残疾青年买“我”的马草就是因为“我”的马草比较鲜嫩,他的马喜欢吃,每次都吃得“香甜甜”的。

  B生:因为“我”割的马草,付出了我的辛劳,在“我”看来,“我”的马草显然是最好的,那匹马怎能不“香甜甜”地吃呢?

  C生:残疾青年总说“别饿坏了那匹马”,显然,每次“我”的马草都是在马很饥饿,急需的时候送来的。“肚饥万物香”,所以,“我”的马草一定会让那匹马“香甜甜”地吃。

  ……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阅读者的阅历、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影响着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无论怎样理解,“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它是作者创作文本的原意,也是文本的价值取向。

  从以上学生的发言来看,虽然表达方式各异,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却都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上。听上去虽然不一样,却又都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我想:又何必强求同样的理解,同样的表述呢?倡导课堂的自主阅读,不就应该在引导学生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吗?我想:只有真正这样做了,学生才能真正从文字中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滋味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如“那匹马”一样,“香甜甜”地享受语言文字,尝到语言文字“香甜甜”的滋味。

  鲁迅先生幼时求学的私塾名曰“三味书屋”,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对读书人而言,其实我们可以把“三味”理解为书香的。对于学生来说,读出课文的香味确实是一件美事,一种享受。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记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课文中写“我”意外地发现残疾摊主家根本没有马时有这么一段话: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后思考:课文中的“我”并没有看见过马吃草,他为什么认为马是“香甜甜”地吃草呢?

  A生:在“我”看来,残疾青年买“我”的马草就是因为“我”的马草比较鲜嫩,他的马喜欢吃,每次都吃得“香甜甜”的。

  B生:因为“我”割的马草,付出了我的辛劳,在“我”看来,“我”的马草显然是最好的,那匹马怎能不“香甜甜”地吃呢?

  C生:残疾青年总说“别饿坏了那匹马”,显然,每次“我”的马草都是在马很饥饿,急需的时候送来的。“肚饥万物香”,所以,“我”的马草一定会让那匹马“香甜甜”地吃。

  ……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阅读者的阅历、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影响着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无论怎样理解,“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它是作者创作文本的原意,也是文本的价值取向。

  从以上学生的发言来看,虽然表达方式各异,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却都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上。听上去虽然不一样,却又都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我想:又何必强求同样的理解,同样的表述呢?倡导课堂的自主阅读,不就应该在引导学生探寻文本意义的同时,体现个性化阅读吗?我想:只有真正这样做了,学生才能真正从文字中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滋味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如“那匹马”一样,“香甜甜”地享受语言文字,尝到语言文字“香甜甜”的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 谁欺骗谁?

  ⑵ 为什么欺骗?

  ⑶ 怎么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⑴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⑵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⑶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⑷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A案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齐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老师想提两个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大声去读读课文。

  3、解答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从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概括写人记事文章主要内容)

  二、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

  2、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

  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为后文写出真相埋下伏笔。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教师: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

  B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全课评析:本课旨在赞扬书摊主人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让学生感知到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需要一些着意的谎言,它不是欺骗,与讲诚信并不冲突,做人应该追求真善美,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并随时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读、体会、感悟,理解这些关键句子在表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对如何刻画人物品质的学习。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对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很有帮助的。]

  内容预览:

  14 故宫博物院

  课文研讨

  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课文第1段交代了故宫的位置及历史沿革,使读者对故宫产生整体印象。它地处“北京的中心”,是“城中之城”,即可让人看到故宫的规模之大,以及地位之非同寻常;故宫又叫“故宫博物院”,是着眼于它的丰富的收藏品而言的;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这就突出了故宫在今天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

  第2段统观故宫全局,先大笔勾勒出紫禁城的整体布局,然后指出故宫的特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后文对故宫各建筑物的介绍就充分体现了故宫的上述特点,而故宫的这些特点和它本来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是大一统封建帝国的象征相适应的。下面就根据课文从几方面来看故宫的特点。

  宏大壮丽: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 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建筑精美: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雾,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

  紫禁城布局统一体现在很多地方: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而从外观上看属同一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如三大殿和后三宫遥相呼应。

  至于故宫所具有的独特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则在建筑材料、彩画、雕饰及建筑物式样上都很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如汉白玉石桥、汉白玉栏杆、琉璃瓦、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龙凤雕饰、太和殿民族味道浓郁的造型等。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这种严整的布局,以及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同中有异、不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对比与呼应,使得故宫的布局严整而不失于死板,这都是我国传统审美观的表现。

  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详细介绍了它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这样,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够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后面虽然对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等建筑一笔带过,但读者因此而获得的鲜明印象并不会模糊。文章最后一段写在故宫北门对面的景山高处望故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发出惊叹,既呼应前文,同时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由衷感受。

  本文在安排说明次序时注意到:

  (一)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二)总说和分说相结合。在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故宫中的每个宫殿也有它的总体构造和组成部分,课文一般也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的顺序加以介绍,即先写它的外观,再写它的内部装饰、陈设,有的接着还介绍它的用途,说明它的象征意义。

  练习说明

  一、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边这个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图略)

  设题意图是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故宫的主体布局,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并能初步认识到课文里采用的说明顺序。

  填图可要求在预习课文时完成。上课时,可在简略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后,让学生说说本文采用了什么顺序。学生只要回答出“由南向北”即可。至于“总说和分说相结合”这一点,可以在讲课过程中结合练习第二题介绍给学生。

  二、仔细阅读文中介绍太和殿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设题意图是抓住文章的重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并进入更深思考。

  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梁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三、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更多了解故宫,并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可以试着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左右的建筑,也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教学建议

  一、课前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故宫,课堂上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题进行交流。学生在对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以及和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后,对本文的说明对象──故宫──也就觉得熟悉起来,阅读本文时也就觉得心里有数,不至于眼花缭乱。

  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教师画出参观游览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对重点说明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有关资料

  一、关于《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去了这篇稿件,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

  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特点方面考虑较多,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书面文章,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停下来研究,还能借助于图表,广播却是一听而过,无法中途停顿。下面谈一点我写《故宫博物院》前后的一些情况。

  我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的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天安门颂》的时候,我翻阅的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天安门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春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我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在首都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开头的这三句话,就是在这时候逐渐形成的。

  写文章最怕缺乏资料,没什么可写,但写故宫正好相反,常常为资料丰富、景物众多而发愁。人们介绍故宫,常常举出三个引为骄傲的“九”,这就是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要写故宫,真有点像俗话说的:“老虎吃天,不知从哪里下口。”记得我第一次游故宫,是从神武门进去的,一到里面就转了向。以后虽然也多次到过故宫,但对什么中路、东路、西路、外东路、外西路,一些殿宇的位置、陈列,也还是记不十分清楚。我想,写故宫,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故宫的面貌,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功能等,向听众和读者交代明白,不要让人像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的那样:“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所以我首先选定一条明确的线路:从南到北,基本上沿着中轴线前进。从天安门往里,一直走到坤宁宫,然后折向西路,从养心殿到储秀宫(编者注:课文里介绍养心殿和储秀宫的这部分文字已删去),往东再返回中轴线上的御花园,出神武门到景山。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分述综合。如:出保和殿后,在小广场稍作停顿,总结“前朝”,简介“内廷”。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比较清晰明了。

  选择线路,也就是确定重点的过程。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后三宫”,特别是其中的太和殿,无论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紫禁城中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很多方面都能大做文章。这是没有争议的重点。养心殿虽然不在中轴线上,但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清朝后期,地位并不亚于太和殿。可这些重点,到底在文章中占有多大比重,重点与全局,重点与次要部分怎样处理,详、略、取、舍,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最后采用了拍影片的手法,运用全景、过渡和特写镜头,再借鉴绘画技巧,工笔和写意并用。文章的开头两段是全景,给人以故宫的历史、地理概貌。再从午门和太和门过渡到紫禁城的中心,把镜头对准太和殿,从各个角度拍摄,用工笔重彩描绘,连白石台基一起,用了将近八百字,占了整个文章字数的四分之一还多,养心殿也用了三百多字。但另一方面,有些重要建筑物,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一字未提。如:作为紫禁城正门的午门,只用了十几个字。太和门连门前的铜狮也只用了二十多个字。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乾清宫门前的乾清门,初稿都写进去了,但最后为了保重点,不致岔开主线,也“忍痛割爱”,一字未留。我觉得,写故宫这样庞大繁复的建筑群,一定要处理好详、略、取、舍关系,特别是要能略,更要能舍。不略不舍,就只能变成流水账。

  采写《故宫博物院》时,我看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就越感到它的意义和价值。故宫和长城等伟大的建筑一样,表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说:“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无数国外游人为紫禁城特有的魅力所倾倒。美国的基辛格每次来北京,几乎都要到故宫参观。他对人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等于没有来。”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愈来愈感到,写故宫,光是说清楚,满足于起码的要求,太不够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客观介绍,而应该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的自豪感。《故宫博物院》不是一篇抒情散文,不能离开景物做很多抒情描写,但它应寓情于写景之中,把感情溶入字里行间,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湛蓝的天空下,它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殿顶,显得格外辉煌……”这是对太和殿外形美的描绘,也是对古代劳动者的歌颂和古代文明的赞美。“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这种感情表达就更为强烈了。

  写《故宫博物院》,我的感情基调是爱和赞颂,着眼对建筑文物的精美,劳动人民的智慧,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故宫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四个皇帝和一个女皇盘踞在这里,对他们我是憎恨和揭露。在太和殿的一段里,我描绘了多姿多态的龙,同时也没有忘记揭露那些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在养心殿一段中,我用了一段带有鲜明色彩的贬义词,表达对祸国殃民的那拉氏慈禧的痛恨。

  二、关于紫禁城

  1.紫禁城的规划

  1403年,明成祖朱棣任命侯爵陈和工部侍郎吴中负责北京和紫禁城的规划设计。

  任何一幢或一组建筑,决定其规模和内容的自然首先是它们的功能需要,宫殿建筑也是如此。紫禁城是封建帝王执政和生活之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办理政务,需要有举行各种礼仪和处理日常政务的殿堂、衙署、官府;第二是生活起居,包括皇帝、皇后、众多的皇妃、皇子和太祖、太后生活、休息用的寝宫、园林、戏台等;第三是供皇帝及其家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与念书习武的场所,如佛堂、斋宫、藏书阁、射骑场等;还有为以上各项内容服务的建筑设施,包括膳房、作坊、禁上房、库房以及庞大服务人员的生活用房。据统计,在紫禁城内总共有近千幢房屋。

  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政务的殿堂总是放在宫城的前面,称为前朝;生活起居部分放在后面,称为后寝或后宫;这种合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成了历代皇宫的基本格局。明朝的紫禁城也是这样,在这里,属于前朝部分的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位于中轴线的前部,它们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日召见朝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不但有庞大的殿堂和广阔的庭院,还要有做各项准备和作为储存设备的众多配殿与廊庑。

  后寝部分有处于中轴线上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座宫,它们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及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三宫的两边有供太后、太妃居住的西六宫;供皇妃居住的东六宫和供皇太子居住的东西六所;供宗教与祭祀用的一些殿堂,供皇帝休息、游乐的御花园以及大量服务性建筑也散布在后寝区里。所有这些前朝、后寝两部分的各种建筑都按照它们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分别组成一个又一个院落,前后左右并列在一起,相互之间既有分隔,又有甬道相联,组成庞大规模的皇宫建筑群。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他的臣下在咸阳兴建起宏大的宫室。刘邦因为刚打下天下就大兴土木而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宫殿建筑需壮丽宏大以显示皇帝之重威。明朝帝王通过紫禁城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一代王朝的无上权威与宏伟的气势。

  当时的规划者是采取什么手法来实现这种要求的,遗憾的是,没有发现保留至今的第一手文字与图像资料,我们只能通过对紫禁城的具体研究与分析去探讨当时规划的思想与手法。

  2.紫禁城建筑布局

  在中国古代,礼可以说是统治者用以治国的根本。礼制是什么?《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礼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还是一系列行为的具体规则,它不仅制约着社会伦理道德,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行为。这些规范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建立一种等级的思想和等级的制度。

  在一部《礼记》中可以见到不少有关建筑形制的规范与要求。《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将城市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这是说王城的城楼高九雉,每雉高一丈,即高九丈;诸侯城楼按王城宫隅之制即高七雉;宗室都城城楼则按王城门阿之制,只能高五雉。王城的经途即南北向大道宽九轨,可并行九辆车;诸侯城的经途相当于王城环城道路的宽度,即宽七轨;而宗室都城的经途,只能有王城城外道路的宽度,即五轨之宽。

  《礼记·礼器第十》中讲:“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又说:“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规定从宫室、器皿的大小,死后坟头的高低,棺椁的厚薄都有等级的区别,越大越高贵。在宫室、庙堂的建造中,又以建筑群的规模和房屋之高低为贵贱的标准。

  为了让礼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历代统治者制定了各种更为具体的规章制度,并将它们列入国家的法典。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而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帝王的宫殿可用有鸱尾装饰的庑殿式屋顶,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只能用歇山式屋顶,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式屋顶。明朝在建国之初即对亲王以下的各级官民的宅第规模、形制、装饰都有明确的制度。《明会典》中规定: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

  “间”指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架”是指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庑殿”“歇山”“悬山”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根据它们不同的构造和形式,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分别代表房屋由高级到低级的不同等级。所以,等级制在建筑上通过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式样等被表现出来,建筑往往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宫殿建筑的象征与标志作用自然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所以我们首先从礼制的秩序与等级来探讨紫禁城的规划与建筑布局。

  先从位于中轴线上的各座城门、院门说起。午门是整座宫城的大门,位于紫禁城的最南面。高高的城台上,中央有一座九开间的大殿,在它的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在这殿屋两端各有一座方形的殿堂,这种呈字形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午门大殿用的是庑殿重檐式屋顶,这也是屋顶中最高级的式样。午门作为紫禁城的大门,同时又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和战士战后凯旋向皇帝献俘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官员犯死罪,传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说,其实明、清两朝执行死刑斩首示众的地方是在离午门有相当距离的菜市口,午门广场只是对官员执行“杖刑”的地方。午门城台下正面有三个门洞,左右城台各有一门称为掖门。正面中央的门洞是皇帝专用的门道,除皇帝外,皇后在完婚入宫时可进此门;各省举人汇集京城接受皇帝殿试,中了状元的进士可由此门出宫,这算是特许的了。百官上朝,文武官员进出东门,王公宗室进出西门。如遇大朝皇帝升殿,朝见文武百官人数增多,和皇帝殿试各省晋京的举人时,才把左右掖门打开,文、武官分别进出东、西两掖门,各省举人则按在会试时考中的名次,单数走东掖门,双数走西掖门。一座午门的五个门洞也表现出了如此鲜明的等级制度。

  紫禁城的后门为神武门,位于中轴线之北。神武门原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门。清朝第二任皇帝康熙名玄烨,为了避讳,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

  午门的北面是紫禁城前朝部分的大门太和门。太和门不是宫城之门而是一组建筑群体的大门,因此它没有采用城楼门的形式,用的是宫殿式大门。大门坐落在白石台基之上,面阔九开间,进深四间,上面是重檐歇山式屋顶,这是在屋顶中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等级,大门之前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只铜狮把门,铜狮坐落在高高的石座上,张嘴瞪目,形态十分雄伟,增添了这座大门的威势。明、清两朝的帝王除在重大节庆日必须亲临太和殿举行大朝仪式外,平日遇到需下诏颁令时往往在这座太和门内接见文武百官。所以太和门除了作为前朝的大门外,还有“御门听政”的用处。

  紫禁城后宫部分也有一座大门,称乾清门,它位于前朝保和殿的北面,也是一座宫殿式大门。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式屋顶,也有白石台基,门前左右也有一对铜狮子把门。但它毕竟是后宫的大门,所以在屋顶形式、面阔大小、台基高低、铜狮子的形态上都比太和殿要低一个等级。在礼制规定的许可范围内,为了不失后宫大门的身份,特别加建了两座影壁,呈八字形联接在大门的左右,与乾清门联成为一个整体,使这座宫门也颇有气势。

  我们再看一下中轴线上的几个庭院、广场和广场上的主要建筑。从午门进紫禁城,首先来到一个横向的广场,面积有26 000平方米。北面为太和门,左右两边各有门廊围合成为封闭性的庭院。在广场的中间,横列着一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河上架着五座有汉白玉白栏杆的石桥,正对着太和门。紫禁城里并没有自然河道,这条金水河从何而来?

  原来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即使没有自然的地势环境,也要人工创造出相应的条件以求得吉祥与安宁。紫禁城在兴建时,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在宫城的北面堆筑了一座景山,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让它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于是,在这座重要的太和门前出现了这条金水河,河道弯曲如带,也称为“玉带河”。当年皇帝御门听政,文武百官清早就立候在这条玉带河的南面,等帝王驾到,即从太和门的左右两侧台阶上门听旨。玉带河不仅具有风水作用,也有排泄雨水、供水灭火的功能,它横贯太和门前,无疑也增添了环境的意趣,加强了广场的艺术表现力。

  进入太和门到前朝部分。先是一个十分宽广的庭院广场,紫禁城的中心大殿太和殿就坐落在广场之北。太和殿是宫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寿诞,每逢重大节日接受百官朝贺和赐宴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礼仪。其后的中和殿是帝王上大朝前做准备与休息的场所。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举行殿试和宴请王公的殿堂。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组成紫禁城前朝的中心,无论在整体规划与使用功能上都处于整座宫城最重要的位置,尤其以太和殿最为突出。

  太和殿面阔11开间,共宽60.01米;进深5间共33.33米;通高35.05米;建筑面积2 377平方米,它是中国留存的古建筑中,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屋顶最高的一座大殿。屋顶自然用的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台基有三层,共高8.13米,三大殿共用这座大台基。三层台基的四周有石栏杆相围,台基的前后左右设有台阶,其中前后的台阶有左右并列的三道,中央一道为专供帝王上下的御道,御道上雕着九条龙纹。在最上面的一层台基上,位于太和殿的前方,还布置着象征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保的铜龟、铜鹤、石嘉量、日晷和成排的铜香炉。每当大朝之日,庞大的仪仗队罗列广场,旌旗招展,百官上朝,钟鼓齐鸣,殿前香烟缭绕,这气氛是颇具感染力的。试想当年朝廷百官或各路使节要觐见皇上,先在午门或太和门外候旨,然后经几道门阙进入广场,穿过仪仗队,爬上高高的三层台基才能进到太和殿,这种环境造成了一种威慑力。当年的规划者和匠师们就是这样运用最大的广场,最高的台基与建筑,最讲究的装饰,通过环境的经营,及建筑本身的形象与装饰使紫禁城威武壮观。

  后宫也有三座主要的大殿。最前面的是乾清宫,在明朝和清朝前期这里是皇帝、皇后的寝宫,有时皇帝也在这里接见下臣,处理日常公务。其后是交泰殿,为皇后接受皇族朝贺的地方。最北面的坤宁宫为皇后居住的正宫。清朝时将它分作东西两个部分。西半部分按满族习俗,沿墙设大炕,室内安置大锅,每逢祭日,皇室在这里杀猪、做米糕、喝酒祭祀诸神。东半部为皇帝结婚用洞房,设有龙凤喜床,双喜字影壁等。三座宫殿同处于中轴线上,并且坐落在同一座台基上。乾清宫与坤宁宫用的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按礼制,后宫比前朝要低一个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乾清宫前面的庭院远没有前朝的那么宽广,在乾清门与大殿之间还连着一条甬道,使人们进入后宫大门后直接可以走到乾清宫而不必由庭院登上高高的台基。凡此种种,都可以使人明显地感到这里是供帝王生活的寝宫,不需要像前朝宫殿群那样地威严而宏伟。

  紫禁城的规划与建筑布局运用了五行学说的观念。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古人认为世上万物皆分阴阳,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方位中前为阳,后为阴;数字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等等。在紫禁城,属于阳性的帝王执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将皇帝、皇后生活的寝宫放在后方,这不仅适应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阴阳之说。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后宫部分只有两座宫(即乾清和坤宁二宫,交泰殿是后期加建的),符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之说。

  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所组成。地上的方位分作东、西、南、北、中五方;天上的星座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官;颜色分为青、黄、赤、白、黑五色;声音分作宫、商、角、徵、羽五音阶。同时还把五种元素与五方、五色、五音联系起来组成有规律的关系。例如天上五官的中官居于中间,而中官又分为三垣,即上垣太殿,中垣紫微,下垣天市,这中垣紫微自然又处于中官之中,成了宇宙中最中心的位置,为天帝居住之地。地上的帝王既然自称为天之子,这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也应该称为紫微宫。汉朝皇帝在都城长安的未央宫即别称紫微宫。明、清两朝把皇帝居住的宫城禁地称为紫禁城自然是事出有据了。五官除中官外,东官星座呈龙形,与五色中东方的青色相配称青龙;西官星座呈虎形,与西方的白色相配称白虎;南官星座呈鸟形,与南方朱色相配称朱雀;北官星座呈龟形,与北方玄色(黑色)相配称玄武。所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成了天上四个方向星座的标记,也成为地上四个方位的象征,因而也成了人间的神兽。秦汉时期已经有了四神兽纹样的瓦当,成为当时用在宫殿上的特殊瓦当。唐朝长安的皇城和宋朝汴梁的宫城,它们的南门都称为朱雀门,北门都称为玄武门。明、清朝紫禁城的午门也称为“五凤楼”,凤本属鸟类,所以午门也是朱雀门,北面的宫门自然称玄武门。

  五种颜色中,除了东青、西白、南朱、北黑以外,中央为黄色,黄为土地之色,土为万物之本,尤其在农业社会,土地更有特殊的地位,所以黄色成了五色的中心。在紫禁城,几乎所有的宫殿屋顶都用黄色琉璃瓦就不奇怪了。

  除了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之外,紫禁城的规划者和营造者还采用了哪些原则和相应的手法呢?我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傅熹年教授从紫禁城院落面积和宫殿位置的模数关系上进行了探讨。他对紫禁城主要院落和重要建筑仔细测量与分析,发现了一些现象:

  首先,测得后寝二宫组成的院落东西宽118米,南北长218米,二者之比为6∶11;由前朝三大殿组成的院落东西宽234米,南北长437米,二者之比同样为6∶11;而且后者的长、宽都几乎为前者的二倍,即前朝院落的面积等于后宫院落的四倍。其次,在后宫部分的东、西两侧各有东西六宫和东西五所,经测量,这东、西两个部分的长为216米,宽为119米,这尺寸与后宫院落大小基本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前朝院落与东西六宫、五所的面积都可能是根据后宫院落大小而定的。傅教授认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建立,对皇帝来说是“化家为国”,所以以皇帝的家,即后宫为模数来规划前三殿与其他建筑群,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另外,如果在后宫院落和前朝院落的四角各划对角线,那对角线的交点正落在乾清宫和太和殿的中心。这很可能是一种决定建筑群中主要殿堂位置的设计手法,中心之前为庭院,之后安排其他建筑以突出主要殿堂的地位。这种现象在北京智化寺、妙应寺等重要寺庙中同样存在。傅教授还发现,前朝三大殿共处的工字形大台基,其南北之长为232米,东西宽130米,二者之比为9∶5。按阴阳之说,单数为阳,阳数为九属最高,五居中,所以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之数,称“九五之尊”。在这座重要的台基上采用此数,应当说不是设计者的无意巧合。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宫城,占地达72万平方米,近千幢的房屋面积也有16万平方米,要把这样多的建筑安排妥当,使它们既能满足宫廷各种物质功能的需要,又要合乎礼制,创造出表现封建帝王权势的空间环境,当时的规划和营造者必然采取了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段,在缺乏确切史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探讨,从而揭示出古代营造者们的规划思想与具体的设计手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 谁欺骗谁?

  ⑵ 为什么欺骗?

  ⑶ 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⑴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⑵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⑶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⑷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评: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

上一篇:全球抗疫24小时丨“德尔塔”变异毒株已传播至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 英国将全面解封
下一篇:万蒂妮曝光《儿女情长》27年后聚首:何政军帅翻天,余娅依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