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些成年人会以把孩子弄哭作为“逗”?
我身边有很多这种成年人,他们对于幼儿有一种亲昵方法,那就是弄哭她们,似乎是孩子哭了,他们就高兴,这种心理是病态吗?
生活空虚无聊,自己也没什么能力。
但是对小孩却有一种自己无所不能的感觉,控制欲被激发。
生活中控制不了什么事情,所以控制小孩情绪时获得一种变态的满足。
我没见过有修养的人那样逗小孩,他们会去尊重小孩。
那天偶然看到一个抖音视频,一个妈妈带着三四岁的小朋友,站在副食店橱窗前,对着卤好的猪头肉、猪蹄、猪鼻子说:
“你看,这就是小猪佩奇的鼻子,这个是他妈妈的鼻子,这个是他爸爸的,这个是他弟弟的,他们一家四口都被做成猪头肉啦。还有你看,这个是他妈妈的猪蹄,也被剁下来啦。”
孩子瞪着橱窗不说话,脸上写满了惊恐。
视频结束了,下一个视频自动开始。我很想钻进屏幕里,抱抱那个惊恐的孩子。
在微博、知乎上,人们对这种“逗孩子”早就深恶痛绝,每年春节都会集中吐槽“熊亲戚”。一种最典型的逗法就是“妈妈不要你了”,然后孩子哇哇大哭,大人们就笑起来:“哎哟,这小孩怎么这么较真?”
那些故意把孩子逗哭的大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要说他们不心疼孩子吗?也不一定,许多人其实很宠孩子,有好吃的都给孩子留着,孩子摔倒了他们也会冲上去扶。但是,他们似乎只在乎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感受置若罔闻。
就像最近在一档综艺节目《少年说》里,几个中学生对父母说:“我最喜欢跳舞了,你怎么可以把我的舞蹈班停掉?”“我真的不喜欢苹果和牛奶,我能不能不吃这两样了?”“妈妈,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这样的对话真是令人绝望啊。
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总是无视自己的感受,父母却觉得是孩子不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看来,为了健康多吃苹果是应该的,为了学习放弃舞蹈课是合理的,把手办送给亲戚家的孩子也不过是举手之劳。
他们觉得:“如果我是你,我就肯定会这么做。”
意识到他人与我们不同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家庭治疗大师莫里·鲍文(Murray Bowen)将这种能力称为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
一个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人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思想与自己不尽相同,并坦然接受这个事实。他们不会默认“你一定和我想的一样”,也不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异而烦恼。
比如,一个人自己喜欢吃香菜,ta 无法理解那些讨厌香菜的人在吃香菜的时候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但是 ta 能够尊重别人的感受,不去强迫别人吃香菜,这就是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体现。
但是,一个自我分化不足的人会想:香菜多好吃啊,那些不吃香菜的人就是作吧?多吃几次就习惯了。
自我分化不足的人需要借助他人的认可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因此他们无法忍受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为了消除这些不同,他们可能做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要么讨好别人,通过改变自己来寻求他人的认同;要么欺负别人,强迫他人服从、认同自己,甚至彻底否认别人,处处和别人对着干,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杠精”。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个故事,妈妈对孩子说“小猪佩奇被吃掉了”,她也许真的不知道孩子会那么在意,也许是想向孩子证明他喜欢小猪佩奇是“幼稚的”。总而言之,她不能理解孩子对动画片的喜欢,并且不能容忍孩子身上有这种她无法理解的地方。
理解一个孩子,要说难也很难,要说容易也容易。
难的部分在于,直到近几十年,发展心理学才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索那些“幼稚”行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一项著名的研究发现,孩子一般要到四岁以后才能分辨出电视中的事物不是真的。研究人员让孩子们观看录像,录像中有气球、爆米花、海浪等等,并且向他们提出问题,比如“如果我把手伸进去,我能抓一把爆米花来吃吗?”三岁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一能答对,而四岁的孩子答对的比例升到了近90%。
而且,无论我们怎么努力,能够了解的只是少部分。哪怕是最出色的发展心理学家,也无法完全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的体验。
而容易的部分在于,我们其实不必完全体会孩子的认知,也能体会ta的心情。孩子往往把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我们只需要放下自己的种种预设,去观察他们的感受,便会知道他们害怕和妈妈分离,喜欢那些看起来很幼稚的贴纸和玩具,还会把小猪佩奇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也就是说,一个体贴的爸爸/妈妈一定是自我分化程度相当高的,他们不会假设孩子和自己一样,因此能够看到孩子真实的感受;他们也不会强迫孩子和自己一样,因此能够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
我们不必完全理解孩子为什么很在乎那些“看起来不重要”的东西,但是只需要知道孩子在乎的东西和我们不一样,并且尊重他们的在乎,这就够了。
我不知道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不过它一定和我的不一样,比我的更有趣。
参考文献:
Bowen, M. (1974). Towar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 one's family of origin. In Georgetown family symposium (Vol. 1, pp. 00-00).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John H. Flavell, Eleanor R. Flavell, Frances L. Green & Jon E. Korfmacher (1990) Do young children think of television images as pictures or real object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34:4, 399-419, DOI: 10.1080/08838159009386752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请戳「http://jdxinli.cn/2ukmmb」
想寻求心理帮助,却不知如何选择?试试「心理评估」服务,请戳「https://jdxli.com/2GT2RF」【。你将会获得3份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测量表,还有专业评估顾问40分钟的视频深度访谈,1份量身定制的心理健康方案,以及1套心理健康资源工具包。
《心理学装腔指南》——21天成为心理学大佬,简单心理自助训练营,你自己的心理成长基地,详情戳:http://jdxinli.cn/4hjvyq
有些成年人喜欢逗哭小孩取乐
有些小男孩喜欢逗哭女生取乐
有些校霸喜欢欺负其他人取乐
有些流氓喜欢调戏女生来取乐
职场老人喜欢去欺负新人取乐
某些领导喜欢压榨下属取乐
……
……
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类问题
某些“强者”喜欢欺负“弱者”取乐
其实这些所谓的强者并不是真的强者
他们是弱者
对,没错,其实他们是弱者
他们由于在其他方面的不如意,导致他们将不如意发泄到其他方面更弱的人身上
这叫转移压力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但这些人是因为素质低,才做出这种事,以欺负别人为乐
长期挤压的不爽已经让他们心理变态,以欺负那些没法反抗的人取乐,然而他们肯定不想“逗”自己的孩子,所以才会去“逗”其他人家的孩子,更变态
想弄大人没这个贼胆
生活中乏善可陈的他们,只有面对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三言两语,就能让对方惊慌哭泣,这种操纵感和成就感,是别处找不到的。
蠢和坏,只有施加给绝对的弱者时,才绝对的安全。
上一篇:原创李靓蕾也能赚钱了!开播客每天进账数百元,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下一篇:上海海港宣布退出中超,武磊与两大外援决裂,中超格局将发生巨变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