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暑假“钻漏洞”玩网游 家长宜“疏”不宜“禁”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早上看视频,晚上打游戏,还不如不让孩子放假。”家住广州市越秀区的家长张女士(化名)近日的苦恼是,到了暑假,自己仍要上班,在读初二的儿子则常常自己在家,沉浸在网络中,一整天盯着屏幕,和同伴一起玩网络游戏。根据相关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张女士指出,孩子们能在非规定时间内玩游戏,是因他们使用了长辈的身份证注册游戏。

  如今,网游平台防沉迷系统制度趋严,很多电商平台加强管制买卖租赁游戏账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发现,部分未成年人在假期收获“手机自由”后,容易沉浸于网络中,甚至通过多种方式“钻漏洞”玩网游。

  受访教师提醒,在孩子沉浸于网络游戏时,家长应担起监护人责任,科学引导孩子在合理范围内玩电子游戏,做好陪伴与疏导,让孩子摆脱过度沉迷,避免假期生活“失衡”。

  反映:多途径绕开“防沉迷系统”

  近日,在广州某小学,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对记者表示,自己暑假里经常会玩《我的世界》,这是一款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沙盒游戏,在电脑和手机上均可进行。而实际上,根据“新规”,未成年人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玩游戏。日前,暑假来临之际,多家国内游戏厂商便发布“暑期未成年人限玩日历”,表示未成年用户只能在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每周五、六、日晚20点至21点之间登录体验游戏,其余时段皆为“禁玩时段”。

  此外,有游戏厂商表示针对冒用账号问题,率先加码采用人脸识别验证进行拦截,运用AI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判定疑似未成年账号,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的用户将被纳入防沉迷监管。

  为何不少未成年人能在禁玩时段扎进网游世界?刘洋(化名)是一名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15岁的他,玩网游已有7年。小学至今,他的游戏经验十分丰富,从网页单机小游戏到PC端、手机端网游,他尝试过不同类型的游戏,而现在他最常体验的,是“在峡谷中冲刺攻占水晶”。

  刘洋介绍,放假后,爸妈对他使用手机的管理较上学时宽松。周一至周五父母外出上班后,除了部分时间他自行外出上街舞兴趣班,其余时间都为自由支配。“看到游戏图标总是手痒,忍不住想打开”,刘洋说,自己之前悄悄用爸爸的身份证绑定了游戏账号,和他一起“守卫水晶”的同伴,大多也是使用了家中长辈的身份证注册账号,而目前自己尚未遇到过人脸识别的检测。刘洋透露,由于国外网游没有“限游”规定,身边部分同学也会选择登录某款游戏的“国际服”,或玩根本不需要绑定身份证信息的游戏机,绕开防沉迷系统的限制。他也表示,有部分同学可能会通过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租借账号,“有同学暑假还接了‘游戏代练’,主要通过熟悉的人互相联系。”

  高一学生李想(化名)暑期的娱乐活动之一,则是和同学约好去小区附近的游戏厅玩游戏机,“游戏厅里有PS4、Switch,可以玩很多游戏,平时上学我们不会来这里,只有放假了才来体验一下。”

  调查:网络平台可交易租借账号

  根据刘洋的介绍,记者进入多个网购平台、社交平台搜索“租号”,网购平台显示有大量提供游戏账号出租服务的商家;某社交平台则有网友带上不同游戏名称进行账号租借。

  记者在某购物平台向商家了解租号服务时,看到平台显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平台规则,购买网游类商品需年满18周岁。平台严禁商家向未成年人提供相关商品,禁止未成年人购买”的提醒。记者分别向3个商家购买了租号服务,其中,2个商家客服都给记者发了一个游戏助手软件的下载链接和登录密钥。进入游戏助手后,记者需输入成年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进行实名认证,再按照指示登录游戏,过程中并无人脸识别。1个商家直接给记者发送iOS手机系统账号及相关注意事项供登录使用。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记者也并未遇到需人脸识别的认证。社交平台上,有玩家在帖子中发出提醒,“为什么有的账号每次登录都会弹出人脸识别?可能是因为账号实名认证的年龄大于55岁,或是同一个账号曾多次频繁地切换系统。”

  对此,张女士认为,防沉迷系统、AI巡逻员等机制很难完全阻止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信息时代,孩子能找到成年人的身份证信息不足为奇,也许上网搜也能搜到别人的身份信息。”

  经验:网络游戏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作为“数字土著”,这一代未成年人成长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与网络保持着紧密联系。网络游戏的新奇性、娱乐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契合青少年好玩、好奇心强、社交需求强的年龄特征,加之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因此在接触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较容易沉迷其中。

  在新规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广受关注,游戏行业积极落实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充值消费额度等要求,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也取得显著效果。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

  “游戏年龄”长达13年的小温(化名)已从大学毕业三年。在他看来,适度地玩网络游戏能够起到娱乐、放松与情绪释放的作用,玩游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

  “刚开始玩游戏是因为某款游戏在同学之间风靡,大家在班里交流‘加好友’,我很想融入进去。”小温介绍,因社交需求刚开始接触游戏时,自己放学回家便会立即奔向电脑,一头扎进虚拟世界,那段时间成绩明显下降,甚至曾尝试用网络游戏“逃避”现实中学习成绩下降带来的失落感,但在中考失利上了一所不合心意的高中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开始加强自我约束。

  “中小学生缺乏思考和自制力,但当我们有了目标追求,就会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长时间‘泡’在虚拟世界,要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小温表示,他也从过往游戏经历中汲取了很多知识,例如部分网游拥有庞大丰富的“剧情和世界观”,作为中文系学生,他从中获取了很多文学灵感。同时,小温观察到,如今需要家长担心的,除了手机网络游戏,更有孩子对各类短视频的沉迷。要引导孩子合理“畅游”网络,家长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支招: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以身作则科学引导

  不可否认,适度地玩网络游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若不加以引导,游戏也很容易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越秀区雅荷塘小学副校长徐凤娆看来,不能把电子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一刀切”。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难不接触到电子游戏。家长首要任务是平衡孩子和电子游戏的关系,科学引导孩子在合理范围内玩电子游戏,做好时间管理,学会自律。例如提前约定游戏时间,时间一到就要停止。

  同时,家长要思考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不能单纯责怪孩子无心向学,而要考虑到他们玩游戏是因心理需求。“孩子本性活泼好动,有倾诉欲,需要有效陪伴,有时家长做不到。但很多游戏中的升级和互动机制,可以满足孩子的分享欲、成功欲等心理需求,因此他们容易沉迷游戏。如果家长了解这些心理需求,做好心理疏导,可以避免孩子沉迷游戏。”徐凤娆说道。

  徐凤娆强调,家长应在行动上多做榜样,让孩子了解沉迷电子游戏的不良后果,及时“悬崖勒马”,也以有效和充满爱的互动和陪伴,例如饭后散步、周末去户外运动,让孩子感受到除了电子游戏外,原来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获得快乐。“不用整日面对冰冷的机器,而是和有血有肉的人进行互动。”

  广州市第三中学德育处副主任吴逸新同样呼吁家长做好榜样,在家时能做到放下手机,做一些真正能增进亲子关系的活动。他介绍,很多家长普遍反映,假期对孩子的手机管控处于“失控”状态。

  吴逸新提醒,个别学生也许会利用漏洞,用家长的身份证登录游戏,家长可及时检查,看身份证是否捆绑了一些网络游戏账号。

  而如何让网络游戏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缀或亮点,让真正对游戏有兴趣的孩子,在游戏这一领域拓展知识、爱好、创造力?吴逸新介绍,广州三中有信息学奥赛队,学校会选拔一些有此类特长的学生入队。而另一些不擅长编程,只是玩游戏很厉害的学生,班主任则会给予特别关注,学校和社区、家长联动,通过街道社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和网络,并适时将学生带出户外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三中正在推进与大学的电竞专业合作,计划于下学期带学生前往大学的电竞专业参观,让他们全方位了解电竞专业,打破认知误区,“不要认为电竞专业就是一天到晚都在打游戏,实际上还要学习很多理论和专业性知识。此外,也让学生了解到电竞对身体素质有很高要求,容易造成眼睛、颈椎等方面的劳损。”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整体而言,这需要政府、学校、平台、家庭多方协同合力,织牢保护网。从家长角度而言,比起指责孩子“天天就知道玩游戏”甚至一刀切地禁止,家长更应该以“不扫兴父母”的姿态,积极提供引导,提高孩子对网游的科学认知,也学会把握学习、娱乐及日常生活的平衡点,在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中都享受其鲜活多彩一面。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魏丽娜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何雪华

上一篇:座机:0795 - 3196218站长:朱振雄 手机:18779569696
下一篇:作者柚子写的带崽归来后妈咪霸气虐渣小说大结局全章节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