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老是熬夜,会不会猝死?
经常熬夜确实是会猝死的,相信没有人反对。但为什么会猝死?有以下原因。
1、熬夜时相当于人处于战斗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诱发心律失常,引发心源性猝死、脑出血等情况,这也是为什么身体健康的年轻人熬夜会猝死的原因。
2、身体有潜在的疾病未发现: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脑动脉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人平常看起来时正常的,一般的检查可能也查不出来,这些人比完全正常的人风险要高得多。那么熬夜就会是一个诱因,某一次可能就诱发了心脏病发作、脑出血导致猝死。
关键是现在的社会,盛行996、007,谁还不熬个夜呀。为了生活,有时不得不熬夜,怎么办?
有两个建议:
1、对于经常熬夜的人,请务必关注自己的身体,体检是必须的,常规体检可以发现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如果经常有胸闷、头晕等不适,还需要到医院做一下其他检查,比如说超声心动图、头颅MRA等,当然并不限于这些;
2、放松心态,不要对熬夜猝死这件事过于纠结,这是个概率问题,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剩下的请交给命运~~~
心脏外科术后,我们很关注的一点就是夜间睡眠如何,对于那些晚上休息不好的患者,我们都会给服用安眠药,以帮助患者夜间休息。
因为夜间休息不好,对我们心脏功能的打击会很大。
首先,身体会持续处在一个交感兴奋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斗状态,造成心悸,气促等不舒服的感觉,
其次,植物神经紊乱造成胃肠,内分泌等不适,激素分泌失调,毛发增长迅速,还容易长痘,等等这些,都是对身体不好的信号。
再次,有健身经验的人都知道,熬夜以后照照镜子,都会瘪一圈,这是因为身体丢水,丢蛋白严重,所以熬夜是增肌,健身的大忌。
很多有心脏病基础的人,熬夜后容易出大事儿,猝死的发生率很高,而对于正常人,或者心脏病的隐性人群,这更是很可怕的存在。
可是,实际情况是,我们谁也避免不了熬夜,加班干活,这是经常的事儿。实话实说,我正是熬夜打下的这段字……
如果实在避免不了,有以下几点建议:
1.多喝白水,少饮茶水,咖啡,可乐等,减少兴奋物质及糖分的摄入,避免晨起精神疲惫
2.有可能就小睡一会,哪怕眯一会,对自己也很有帮助
3.多吃水果,不同于化学添加剂,水果里面矿物质更多,营养更均衡,而且含水量较多。
4.每40分钟起来活动拉伸一下,有助于提升精力,改善疲惫感。
最后,希望大家多多保重,争取早日睡眠自由!
我是鹤立烟雨,熬夜会不会猝死,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当年我还在值急诊班的时候,接诊过一个男孩,24岁,晚上熬夜写论文时突然觉得胸闷的厉害,喘不上来气,然后觉得心里一紧,眼前一黑,人就直直的从椅子上滑下来,意识丧失。舍友有很有医学常识,简单判断一下,确认没有心跳呼吸了,就开始做心肺复苏,并且很快打着救护车来了极致,到了医院之后男孩的意识已经恢复了。

这男孩很幸运,发病时舍友还没有睡着,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么及时的抢救,他可能已经成了“熬夜猝死”的典型案例了,年轻的生命就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了。不过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他到了急诊之后,我们给他做了个心电图,报告写着右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但是仔细一看他的V1-3导联,ST段是非常特殊的下斜型抬高,像个桥一样,T波尖尖的倒着。
一个答案呼之即出,Brugada综合症!?
这个病平时是一点症状也没有,发作前也没有任何先兆症状,常在夜间,尤其是睡眠时发生,而且发作时基本上都是室颤,占中青年猝死的20%,是一大隐形杀手。如果真的是这个病的话,这个患者还是很幸运的,发作后还自己恢复了正常,因为很多人首次发作就直接猝死了。后来我建议他去做了基因检测,另外查直立倾斜试验以及其他的一些抽血检查排除一下其他病因做进一步确诊。

如果真的确诊了这个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这个就不细说了。说这个故事,是想说,熬夜会猝死吗?真的会,但是绝大多数猝死的人都是心脏或其他器官有基础疾病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熬夜是猝死的诱因,但不是猝死的根本原因。人到中年,都很是不易,熬夜已经是生活的常态,如果真的迫于生活或者工作压力必须要熬夜,那一定要加强体检,把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好,排除下心肺的基础疾病,找找身体里是不是存在着定时炸弹,比如上面提到的疾病其实就可以通过体检发现端倪,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这才是预防熬夜猝死的根本办法!
关于熬夜会不会猝死,还是有大量的研究的。

比如这一篇,2018年12月发表在心血管内科顶级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文章。这篇文章纳入了来自21个国家、116632人,来自美国睡眠协会的权威专家们,将所有参与者的每日总睡眠时间分为≤6小时、6-8小时、8-9小时、9-10小时、>10小时共5组进行比较,比较的指标是这些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研究发现每天的总睡眠时间在6-8小时的参与者其死亡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低,而长期睡眠总时间小于6小时或大于8小时的参与者,其死亡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1]。如下图所示:

更有趣的是,这篇研究还将午睡时间也纳入了研究的范畴。研究者将患者分成夜间睡眠≤6小时与夜间睡眠>6小时两组,按照两组人群是否有午睡进行了研究。
在睡眠模式上,与夜间睡眠6-8小时且白天不午睡的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间加上白天午睡(平均8.4小时/天)、夜间睡眠时间较短但没有白天午睡的人(平均5.4小时/天)相比,夜间睡眠时间较长(有或没有白天午睡的每晚>8小时,平均每天9.6小时的人群)其死亡和主要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与只在晚上睡6-8小时的人相比,那些晚上睡<6小时但白天午睡(总平均6.4小时/天)的人的风险没有显著增加。如下图所示:
总而言之,最佳的睡眠模式是晚上睡够6-8小时;如果晚上的睡眠时间<6小时,那么可以在白天适当午睡来补偿。每天的总睡眠时间<6小时或>8小时都不利于健康。

在综合了大量关于最佳睡眠时间的研究后,美国睡眠协会在2015年做出了推荐,对于18-64岁的人群,睡眠时间应保证在7-9小时,太短或太长的睡眠时间对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2]。

至于,晚上究竟几点入睡比较合适,我还没有查到比较可靠的临床研究。
这方面,中医学有一些理论来解释,也就是“子午流注”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各个时辰主管各个脏腑经络的功能,从夜间到早晨的相互对应分别是: 足少阳胆经对应子时(23点至1点) 、足厥阴肝经对应丑时(1点到3点) 、手太阴肺经对应寅时(3点到5点) 、手阳明大肠经对应卯时(5点到7点) 。子时是阴阳交替之时,半夜11点到1点,是胆经功能最活跃的时候,1点到3点是肝的功能最活跃的时候,3点到5点是肺经最旺盛的时候,5点到7点是大肠经最旺盛的时候。晚上11点到1点阴气最盛,如果你处在睡眠状态的话,阳气刚刚增长起来,入睡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好。所以,从中医理论来讲,应该每天晚上10点钟就开始准备睡觉,11点以前最好入睡[3]。
当然,这套理论,没有经过循证医学的证实,仅供读者您参考。
最后祝大家每晚都能有个好梦。

目前看来,熬不熬夜,都有概率猝死,70% 左右的“猝死”是心脏骤停[1],心脏骤停的原因约 80% 是冠状动脉疾病[2];“长期睡眠不足”或“连续的睡眠剥夺”会提高猝死的概率,“长期睡眠过多”相关的疾病(可能是睡眠过多的原因)会更大幅度地提高猝死的概率;“虽然晚睡,但是在脑部感受到的光线够暗的环境中有规律地睡够身体每天所需的时间”对人和非人动物的全因死亡率无影响,这种“晚睡”在日常生活中大概不会被称为“熬夜”。“熬夜"的原意是“深夜不睡”,并不等于睡眠时间不足。人们日常用“熬夜”一词表示“通宵不睡、第二天白天继续醒着”或“深夜里忍着睡意不睡”,这往往对应着短于身体所需的睡眠时间,对身体有害。
睡眠对人和非人动物的具体功能还在研究之中[3],目前看来,每天睡至少两三个小时,让人脑清除脑脊液等处的杂质、进行突触剪枝[4]等生理功能有时间运转,对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有必要的,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不能用药物替代,尤其是经常睡不到七个小时的人的整体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会受到损害[5];在这之外,人的慢性睡眠不足与心脏病、2 型糖尿病、癌症、肥胖症、抑郁症等诸多疾病有关。熬夜对脑以外的部分造成的影响可能涉及肠道内积累的活性氧[6],这可以被抗氧化剂清理。2003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生物学家 Giulio Tononi 和 Chiara Cirelli 提出,人脑神经细胞的突触在白天大量生长,在睡觉时大脑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连接,让“重要的”信号压过“次要的”噪声。那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间接证据,支持上述“突触自稳态”假说。快速眼动睡眠(REM)对大脑的成熟和记忆巩固有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在发育期剥夺 REM 会导致视觉系统发育缺陷以及成年后的行为改变[7],在成年后剥夺 REM 则影响学习后行为改善的程度。动物实验证明,REM 期间强化或修剪突触的机制可能涉及神经细胞树突中的钙离子尖峰[8]。“一晚没睡”对成年人脑造成的影响可以表现为学习能力暂时下降、记忆力暂时减退;那之后 7 天间正常睡眠,可以让脑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成年人连续两星期“每天只睡 6 小时”造成的认知影响与“连续 48 小时不睡”相当;前者在这之后需要超过两星期的正常睡眠来恢复脑功能,比后者需要的更长。
2020 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在果蝇、小鼠等动物身上发现了睡眠不足致死(例如连续十天以上的睡眠剥夺造成的猝死)与肠道的因果关系,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2020 年 6 月 4 日的 Cell 杂志上:
研究人员发现,睡眠不足会导致果蝇和小鼠肠道中的活性氧分子积累,触发氧化应激。通过口服褪黑素、硫辛酸、烟酸等药物的方法清除果蝇肠道内的活性氧分子之后,长期“熬夜”的果蝇的寿命与保持正常睡眠的果蝇没有差异。通过基因调控以在果蝇肠道中产生过量抗氧化酶也能产生一样的效果。这些方法都不会延长正常睡眠的果蝇的寿命。这证明,睡眠剥夺导致健康受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肠道积累的活性氧损伤,可以服用褪黑素、硫辛酸等将活性氧中和掉。
此研究的作者、神经生物学副教授 Dragana Rogulja 说:“我们惊讶地发现肠道在导致死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更让人惊讶的是,睡眠不足导致的过早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另一方面,许多证据显示睡眠时间过长或导致睡眠过多的疾病会对人造成伤害:大样本调查发现,平均每天睡眠超过 9 小时的生活方式长期持续,会影响认知能力,提高患上糖尿病·心脏病·阿尔兹海默症·忧郁症·不孕等疾病的概率。一项涉及七万一千多名 45 岁到 65 岁妇女的研究发现,每晚睡眠 9 到 11 个小时的女性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比睡眠8个小时的同龄女性要高 38%[9]。英国基尔大学、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东安格利亚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平均每天睡眠 10 小时的人跟平均每天睡眠 8 小时的人相比,前者早死的概率增加 30%;平均每天睡眠超过 10 个小时的人死于中风的概率增加 56%、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加 49%~荟萃分析显示,60 岁以上的老人每天睡眠 8~10 小时的场合,全因死亡率会增加 33%,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43%;每天睡眠不足 7 小时则全因死亡率增加 6%,影响远弱于多睡[10]。
各个年龄段建议的睡眠时间[11]:0~3 个月 每天 14~17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11 小时或长于 19 小时[12]4~11 个月 每天 12~15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10 小时或长于 18 小时1~2 岁 每天 11~14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9 小时或长于 16 小时3~5 岁 每天 10~13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8 小时或长于 14 小时6~13 岁 每天 9~11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7小时或长于 12 小时14~17 岁 每天8~10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7 小时或长于 11 小时18~25 岁 每天 7~9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6 小时或长于 11 小时26~64 岁 每天 7~9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6 小时或长于 10 小时65 岁和更老 每天 7~8 小时,考虑个体差异也不宜短于 5 小时或长于 9 小时
在“保证了身体需要的睡眠时长”的情况下,睡眠时段在白天还是夜晚,对人的寿命、智力、健康状况之类都没有影响,白天你可以把光线遮挡起来营造黑暗环境。正常人在黑暗环境里睡眠有利于褪黑素相关的内分泌调节。在每天长睡眠 1 次、小睡 1 次的时候,“小睡的时间超过 1 小时”长期继续,会导致死亡率上升。在你的睡眠时间里房间内的光线会比较亮的话,你可以整点遮光窗帘挂上。如果没有调整整个房间光照强度的条件,那么遮光眼罩也可以起到较大作用。
上一篇:西游记读后感600字
下一篇:铠甲勇士激斗传帝皇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