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病情恶化却拒绝出国治疗,揭秘才女林徽因的另一面,让人敬佩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林徽因和父亲林长名、表妹

  不以自己的喜恶去要求别人,不盲从不独断,也许是父亲林长民教给女儿的第一课。

  林长民注重女儿在文学上的培养,同时对她感兴趣的内容也给予支持。

  1924年,泰戈尔来北京,林徽因、徐志摩、林长民出演了诗剧表演《齐德拉》,报道给予赞誉:“父女合演空前美谈。”

  林长民也热爱诗,与林徽因都是新月社的成员。

  在诗歌面前,两人是朋友。可以无话不谈,林长民也没有端着架子,林徽因亦对别人说过:父亲是她唯一的知己。

  林长民除了在教育上重视培养,在眼界上他也极力鼓励林徽因要走出去睁眼看世界,多读书还要多长见识,要自己身体力行去感受这个世界,这也许是林长民对林徽因上的第二课。

  林长民考察欧洲时带上了16岁的林徽因,当时的林徽因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候,父亲带着她去游览巴黎、罗马、日内瓦、柏林等城市,让她开拓了眼界。

  同时在欧洲林徽因认识了一位很优秀的建筑师,她与建筑的不解之缘也因此打下......

  徽因一生有很多关键节点都与父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哪怕是感情问题,林长民亦能像良师益友般开导女儿,教会她理性对待感情,遵从自己的心。

  林徽因的家教良好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这样良好的家风给予林徽因一生的财富,同样它们也伴随林徽因一起传承给下一代,让家风继续在林家发扬光大。

  林徽因与父亲在伦敦

  家风的传承

  林徽因有一儿一女,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都是很优秀的人。她的女儿梁再冰做了多年的新华社驻外记者,一直坚持在国外工作,哪怕环境艰苦也没有放弃作为一个记者的坚守。

  儿子梁从诫身为政协常委,他创办了第一个环保协会,多年致力于环保公益的发展,担当起了社会责任。

  在他们小时候母亲就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

  林徽因和父亲一样注重对孩子教育上的启蒙和培养,主张孩子应该多读书,多学习知识。

  在儿童时期,林徽因就注重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

  1937年日军侵华时林徽因一家逃难离开北平,在战火中辗转多地,开始了流亡生活。那时她的儿子五岁,女儿八岁。

  但即使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异常,林徽因也没有放弃教孩子们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哪怕饭都吃不饱,林徽因也坚持让孩子朗读古文,研读经典,没有书的话就读她自己以前作的旧诗文。

  哪怕后来林徽因生病了她也没有让孩子放弃学习,她让孩子阅读古希腊神话传说《米开朗琪罗传》,年幼的孩子们读不懂,林徽因也忍着病痛给孩子讲解,讲到动情时还配以肢体动作。

  正是林徽因的坚持才让她的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也为他们将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林徽因深知,惟有学习和阅读才是一生应该践行的东西,知识永远不会抛弃你,这是她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家风,也将继承给她的孩子们。

  林徽因的家风里也少不了责任与爱。

  她是爱的歌颂者。

  那句被多人传诵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是她写给儿子的礼物。

  那上面凝聚着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爱意。

  也许是童年缺爱的缘故,林徽因对爱的教育很看重。

  虽然在她小时候父亲很疼她,但父母感情不和是林徽因一直的痛,也许是看多了父母之间貌合神离的爱情,林徽因在选择一生伴侣时也很慎重。

  很多人当时都看好她和徐志摩这一对,但林徽因知道徐不一定能给她想要的爱与责任担当,她需要一个更稳重更懂如何爱的男人给予她幸福,在再三权衡下她还是选择了梁思成。

  林徽因对子女的爱体现在她的一言一行中,她也毫不避讳自己的感情经历,她觉得教会孩子如何辨别爱学会爱是更重要的人生命题。

  当然,林徽因的爱的教育不仅体现在对子女的爱,也体现在她对祖国的爱,战争结束后,林徽因的身体十分糟糕,医生诊断她最多只能活五年。

  当时朋友们都劝她前往美国治疗,但林徽因拒绝了。她不愿意离开生长的土地,也不愿离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而当时北京正酝酿对古建筑的拆除,为了保护古城墙,林徽因拒绝吃药救治。

  她说:“我虽然从小接受欧美教育,但十分珍视中国,最看不起一类人,就是没喝过多少洋墨水,却认为西方比什么都好”。

  在病床上的林徽因

  林徽因在责任担当上也没少教育孩子,她一直跟孩子说要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敢做要敢当,做一件事就要尽力做到最好。

  林徽因在建筑行业勇于担起她的责任,哪怕身体羸弱,她也和丈夫一起用脚步丈量中国,修复了许多古建筑,这就是她对自己职业的担当。

  受到她的影响,她的孩子们长大后也纷纷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

  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不算太长,但是她的人格和品德即使在现在也有很多人颂扬。

  这是一位真正的民国淑女,她身上有令人神往的典雅,同时又有韧劲,不似普通花朵易折。

  林徽因一生的传奇离不开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佳人虽已逝,但她留下来的家风还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文/枕猫

上一篇:关爱未成年人健康培训课件
下一篇:去北京协和医院看病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