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精选丨历史政治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29
手机版

  1

  元谋人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有人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170±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2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每个母系氏族公社有自己的名称、墓地,在社会生活中,崇敬共同的神祇或图腾。在婚姻关系上,禁止族内群婚,必须同别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氏族公社里,除了氏族公社成员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社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

  母系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①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②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③财产属公社所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④具有共同的居住区。

  3

  五人墓

  魏忠贤杀害了杨涟、左光斗后,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把迎合他的官员和徒子徒孙统统提拔起来,担任朝廷要职。有的帮他出谋划策,有的专门干特务杀人的勾当。民间给他们起了一些绰号,叫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魏忠贤权力大得不得了,无论是朝廷和地方的官员,要想保住位子,就得向他奉承。魏忠贤出门的时候,排场跟皇帝一模一样,大家也把他当皇帝看待。封建时代把皇帝称做“万岁”。魏忠贤不是皇帝,不能叫他“万岁”。有个官员把魏忠贤称作“九千岁”,魏忠贤听了很高兴,重赏了那官员。打那以后,魏忠贤就成了“九千岁”了。还有个浙江的巡抚,为了讨好魏忠贤,给魏忠贤造了个祠堂。一般祠堂都是为纪念死去的人造的,魏忠贤还活着,就造起祠堂来,所以叫做“生祠”。这样的怪事一出来,就有人反对,魏忠贤把反对的人革了职。各个地方官怕得罪他,纷纷造起魏忠贤的“生祠”来。

  那个时候,朝廷上下都是阉党和迎合阉党的官员,稍微有点正义感的人不愿意跟他们同流合污,都辞了职。有个官员周顺昌,看不惯阉党横行,请了长假回苏州闲居。公元1626年,魏忠贤又一次大捕东林党,兵士押解了一个东林党官员路过苏州,周顺昌替他摆酒席送行,在宴席上指名道姓大骂魏忠贤。押送的兵士回去,报告了魏忠贤。魏忠贤大怒,命令东厂派出兵士,由南京巡抚毛一鹭带领,到苏州捉拿周顺昌。

  东厂到苏州抓人的消息一传开,轰动了苏州市民。二十多年前,苏州市民在葛贤的领导下,曾经跟税监斗争过。现在魏忠贤的特务又到苏州来抓人,怎么不激起大家的气愤。再说,周顺昌为反对阉党遭到迫害,大家也都同情他。所以到了东厂兵士到苏州的那天,苏州成千上万市民拥上街头,声援周顺昌。

  大家拦住毛一鹭的轿子,推了几名秀才向毛一鹭请愿,要求取消逮捕周顺昌的命令。毛一鹭见群众声势浩大,吓得满头大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旁边的兵士着急了,他们把手里的铁镣往地下一扔,厉声吓唬说:“我们是东厂来的,谁敢阻挡!”

  铁镣发出“当啷”的声音,市民们被激怒了。有人站出来责问兵士说:“你们不是说奉皇上的圣旨抓人吗?原来是东厂搞的鬼!”

  兵士还来不及回答,群众都高叫起来:“原来是东厂来的奸贼!”大伙一面叫,一面向毛毛一鹭和兵士冲过去,声音像山崩地裂一样。这些平日仗势欺人的兵士吓得东奔西窜,想逃出群众的包围。愤怒的群众赶上去,把他们揪住,劈头盖脑地痛打。一个兵士被击中了心窝,倒在地上滚了滚,就断了气。其余的兵士也被打得头破血流,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市民们痛打了兵士,一不做,二不休,要找毛一鹭算账。毛一鹭还算乖巧,早钻出轿子,趁人群乱轰轰的时候,脱了官服,从一条小巷里溜出去,正见到前面有一个粪坑,也顾不得体面,钻到臭气熏天的粪坑角落里。直到市民群众散去,随从们才从粪坑边把吓昏了的巡抚拖了出来。

  东厂特务逃回去后,立刻向魏忠贤哭诉。魏忠贤哪肯罢休,命令毛一鹭派兵到苏州镇压。他们把那天带领市民暴动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抓进监牢,加上一个煽动叛乱的罪名,把他们定了死罪。

  当五个人被押到刑场就义的时候,他们神色自若,还指着魏忠贤、毛一鹭的名字大骂哩!

  他们牺牲之后,当地人民出了钱,从刽子手那里领回尸体,把他们安葬在虎丘东边的山塘上。后来,还立了墓碑,碑上写着“五人之墓”。

  这次暴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打那以后,东厂的特务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再不敢窜到各地乱抓人了。

  4

  辛弃疾活捉叛徒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5

  明太祖朱元璋

  

  历史人物明太祖朱元璋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明朝开国皇帝。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人。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被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1356年,领兵攻占集庆,改名应天府,建江南行省,称吴国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积畜实力,1364年,灭陈友谅,自称吴王,1367年,灭张士诚,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

  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称帝,建成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是为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常疑心原来的谋臣是否仍忠心于他,因此想尽各种方法测试他们。明太祖醉计试大将就是其方法之一。 

  明王朝的开国元勋徐达,功高德著,夺取天下前,被封为兵马大元帅,建国后,被封为中山王。朱元璋当了皇帝,对他并不放心,便决定试他一试。 有一天,朱元璋设宴,请徐达饮酒,君臣同桌饮酒,交谈甚欢,自天擦黑一直饮到深夜。徐达欲退,可朱元璋还是热情地让他多喝。徐达碍于情面礼节,只得从命,直喝得酩酊大醉,方才罢休。朱元璋传令内侍:“扶中山王去旧内安寝!”内侍领命,即将徐达扶去旧内睡觉。这旧内本是明王朝建立前,朱元璋称吴王时居住的地方,按封建礼制,皇帝住过的地方,他人不得随便乱住。半夜,徐达酒醒,睁眼一看,眼前居住有些陌生,他起身问道:“我今夜所住乃是何处?”内侍答曰:“将军宿在旧内。”徐达一听,赶忙翻身下床,快步走到宫殿台阶下,向北连拜两拜,又磕头三次,然后才出宫回府。朱元璋听了徐达酒醒后的举动,哈哈大笑:“徐达乃我肱股之臣。并无二心。”从此,打消了对他的怀疑。 郭德成也是明王朝开国功臣,任骁骑指挥。妹妹又是朱元璋的妃子,但朱元璋对他并不信任。一天郭德成入宫,朱元璋于宫内设宴,请他饮洒叙谈。朱元璋见他已有醉意,便命人拿来两锭黄金,塞在他的手里说:“好好拿来着,回去后勿告诉他人。“郭德成虽然醉酒,但酒醉心明,觉得今天的事情有些怪异。当走出宫门时,他故意借醉跌倒,趁机甩下靴鞋,使那黄澄澄的金子滚落出来。守门官吏见状,马上将其拽住,一面派人飞报皇帝。朱元璋见报,乃吩咐报人说:“不必多怪,那是朕赐予他的。”宫卫退出,朱元璋面不露声色,心中却又是一阵暗喜:郭德成也是一个可靠之人。 事后,有人指责郭德成太有些过份,德成答曰:“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若藏金而出,别人岂不说你偷窃?况且,吾妹在宫内侍候皇上,本人又经常出入,怎么知道皇上是否以此试我呢?”一席话,众人皆服。

  6

  挹娄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来源于肃慎。活动区域与肃慎大体相同而略有扩大,汉至两晋时(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分布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及吉林、 黑龙江省东半部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辽阔地区。各部落“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父子相传,还没有统一的部落联盟首领。两汉时,他们受着建立在今松花江中游一带的扶余政权的压迫和剥削,不能自通于中原。三国时魏黄初中(220~226)起而反抗扶余,并向魏贡纳貂皮。约在三国时,挹娄已完全摆脱对扶余的从属关系,屡次来中原王朝贡矢石,说明他们已直接臣服于中原王朝。

  挹娄人与中原王朝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起来,“挹娄貂”在三国时驰名中原,成为社会上的御寒珍品。近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和绥芬河流域发掘有汉代五铢钱,在黑龙江省宁安县挹娄人遗址中出土有石镰、穿空石刀、陶豆;在依兰县倭肯哈达洞穴中发现有汉区习见的经过琢磨的玉石。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挹娄人和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中国考古工作者还在挹娄遗址中发现大量石镞、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籽粒、纺轮和猪骨,并发现其住址为半地穴式,与史书记载完全相符。挹娄人住土穴,认为越深越好。高贵的“大家”,土穴深“至接九梯”,显然已有了贫富的差别,但阶级划分还不明显。挹娄的生产力比以前有所发展,有农业,种植五谷。善于养猪,食猪肉,穿猪皮制成的衣服。又能织麻布。挹娄人所用箭以青石为镞,上施毒药猎取野兽,狩猎仍占有重要地位。挹娄人还善于使船,史称:挹娄“便乘船,好寇掠,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大概是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发展时的一种社会现象。

  由于《后汉书》与《三国志》作《挹娄传》,《晋书》又立《肃慎传》,古人虽已说明汉晋时挹娄即先秦肃慎,然而两名并见,活动范围与生产、生活状况均略有差异,因而中外学者对挹娄是肃慎在不同时期的改称还是肃慎人的一支,以及挹娄人分布区域的大小,看法尚未完全统一。

  7

  诏书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是使天下臣民周知的文告。诏是告诉的意思。战国以前,上下相告常用诏字;秦统一六国后,规定诏字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用词,他人不得使用,诏书亦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凡皇帝即位或去世,或颁布其他重要命令,都以诏书布告天下。魏晋以后直到唐初,诏书一直是皇帝发布政令的主要文种。南北朝时期用诏书宣布大赦,要举行隆重仪式。唐武后天授元年 (690)因避讳改诏为制,中宗即位后恢复。从此至清代,诏书主要用于向全国臣民颁布重要政令,如皇帝即位大赦、临终遗命等。元代诏书中有白话诏书,别称为圣旨。清代的诏书,皇帝嗣位颁布的称即位诏,用以宣布自己的施政纲领;太上皇传位嗣皇帝颁布的称传位诏或亲政诏;皇帝临终时以遗言告诫臣工,称遗诏。国家有重大兴革,也用诏书布告全国,如光绪时的维新诏、立宪诏等。

  清代诏书正本用横宽的大幅染黄纸做成,一般高76厘米,横长190厘米,为卷轴式。刻印云龙边板框,墨笔楷书,满汉文字合璧,朱圈句读。诏文格式:起首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接叙诏告事由,最后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束。文尾书明下诏年月日,并加盖“皇帝之宝”印。

  清代颁诏须在天安门宣读,然后用仪仗引导至礼部,由礼部刊印副本,称为誊黄,然后分送内外各衙门。各省接誊黄本诏书也要举行隆重仪式,然后再次刊印誊黄,分发所属衙门宣读、张挂。

  8

  米尼兹

  鼎盛时期约在公元前3100

  埃及第一个王朝的首任国王米尼兹是最先统一埃及,建立起埃及王国的君主。埃及王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所起的作用可谓久驻长存,璀璨辉煌。

  米尼兹的生卒年不详,但一般认为他的鼎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在此之前,埃及是一个不统一的国家,有两个独立的王国,一个位于北方尼罗河三角洲,另一个远在南方的尼罗河流域。由于尼罗河向下顺流入海,河口出现在地图的底部,因此埃及人把北部的三角洲称为“下埃及”,而把南部王国称为“上埃及”。一般说来下埃及在文化上似乎比其南方的邻邦更为发达,但却是上埃及的君主米尼兹成功地征服了北方,统一了全国。

  米尼兹又称拿摩,他出生在南部埃及的一个叫西尼斯的镇上。他征服了北部埃及王国之后自称是“上下埃及国王”,继任的历代国王在数千年中都沿用了这一王号。在两个王国原来的边界上,米尼兹建立了一个新城市孟斐斯。由于该市位于中部地区,很适合作为统一后国家的首都。孟斐斯在许多世纪中都是埃及的主要城市之一,很长时期都作为埃及的首都,它的废墟离今日的开罗不远。

  关于米尼兹的其它传闻现知很少。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认为他在位的时间长达26年,但这很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尽管我们对那个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了解得非常有限,但是米尼兹所取得的成就好象还是非常重要的。在先王朝时期,即在米尼兹之前,埃及文化远不如位于现在伊拉克的苏美国那样先进。但是埃及的政治统一似乎把潜藏在埃及人民心中的能量释放了出来,统一后出现了一个在社会和文化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是情理之中的。初王朝时期建立的一些政治机构和社会机构存在于世长达2000年之久,而相对说来又没有发生什么变动。象形文字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筑和其它技术也是如此。在几百年之内埃及文化就已经起了变化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苏美国文化。自米尼兹以后2000年的大部分时期中,从经济和文化方面来看,埃及的确是在世界最先进国家中数一数二的。这就是对不朽成就的一个记录,没有几国家可以与之匹敌。

  米尼兹在本册中究竟该排上什么名次,这很难确定。有关他个人的活动对征服北方、统一埃及具有多大的意义,我们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缺乏可靠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对他起的作用做个猜测,我们似乎相当有把握认为他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一般说来,埃及国王不是傀儡领袖,而是大权在握的君主。历史还告诉我们在一个昏庸的国王领导下的王国是不会取得重大的征服战果的,没有得力的领袖也不会保持和巩固其征服战果。因此米尼兹时代之所以发生了伟大的变革,看来他本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我们对米尼兹了解的不多,但是看得出来他确实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9

  今文经学

  

  用汉朝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儒家经书称为今文经,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后,儒家的经书大都不存。汉朝初年,埋藏在山崖屋壁的部分书籍被逐渐零星地发现,但是十分残缺。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经刘向等典校群书,写成提要,书籍逐渐增多,并按学术分类整理出一个端绪。

  汉朝时,《易》、《诗》、《书》、《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为五经。汉武帝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弟子,称为“官学”。博士所教授的经书都是今文经。

  汉初今文经学的主要代表是董仲舒。他传授的经书是《春秋公羊传》。《春秋》有三传,即《公羊传》、《梁传》和《左氏传》。《公羊传》和《梁传》属今文经学。董仲舒依据《春秋公羊传》,阐发“奉天法古”和“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想,成为今文经学的主要特点。除《春秋》外,西汉时讲《易》的施雠、孟喜、梁丘贺三家及京房;讲《诗》的齐、鲁、韩三家,都是今文。高堂生传《士礼》17篇也是今文。所有这些今文经都讲阴阳灾异,天人感应,如《齐诗》讲阴阳“五际”等等,十分神秘。

  东汉末年,何休作《春秋公羊传解诂》,倡导“三世”说,发挥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是汉代今文经的最后代表人物。此后,郑玄网罗众家,囊括大典,遍注群经,消除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界限。郑学行而今文经亡。直到清朝中期,今文经学又一度兴起。以后康有为以今文经学作变法的理论依据,使之与政事结合,但不久也就衰歇。

  今文经学除了迷信的内容以外,也有些自然科学的知识。

  10

  崇文院

  中国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唐太宗贞观中设崇文馆,为太子学馆,置学士等官,掌管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北宋建立后,沿袭唐代旧制,以汴京(今开封市)之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总为崇文院。院内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馆书库 (又分经、史、子、集四库)。共藏正副本图书8万多卷。又抽取珍善藏本别建秘阁,分设“内藏西库”,进一步扩大藏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崇文院失火,损失严重。之后陆续征集,典藏又有所恢复。仁宗景间(1034~1037),王尧臣、张观、欧阳修、宋庠、宋祁诸人奉诏整理图籍,编撰《崇文总目》,著录四部图书凡30669卷。其中每类图书皆有叙录,每种书皆有解题,是中国较早的解题书目。

  收集整理/詹洪涛

  编辑/詹洪涛

  

上一篇:家庭和伦理解体:性爱机器人将摧毁传统婚姻
下一篇: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