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名解07丨互联网民族志、媒介考古学、“协作性新闻策展”……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25
手机版

  媒介考古学的议题取向从早期电影的“感官媒介考古”走向多模态的新媒体研究,它并不局限于媒介研究,所涉猎的学科非常广泛,包括艺术史、电影研究、建筑、科技史和当代文化理论等。就国内学界而言,媒介考古学研究多止步于译介,尚未有系统性的脉络梳理与价值评判,个案研究亦难称丰富。媒介考古学今后要注意研究中的媒介泛化问题,深入媒介物质理论的探讨,完善方法论,注意学术谱系的延续。早在1980年代,基特勒就敏锐地注意到媒介的“黑箱化”趋势——数字技术吞噬了纸质文档,将其化为数字指令并隐没于黑箱之中,致使我们无法对技术进行具体描述,只能无力地看着它渐行渐远,而且这一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已日趋明显。

  

  ??

  三、“协作性新闻策展”

  即“策展新闻”,策展一词源自于展览领域,在新闻领域,运用来强调新闻的多样来源、专业筛选和视觉化呈现,着眼记者和编辑对来自于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阅读、选择、排除、组织和集中呈现。新闻策展包括职业新闻人、消息来源、公众等角色在新闻的发布、选择、排序、评价各环节即时互动的协作。特点包括生产过程的去组织化、去科层化;开放、多节点、动态的个体化实践。“协作式新闻布展”,强调优质内容的聚合及新闻用户共享关系的建立,意味着新闻创新的多主体并不拘泥于传统职业化新闻生产的逻辑,而是以互联网多中心“节点主体”展开动态新闻传播实践,与组织化新闻生产形成巨大张力,凸显出“液态”的新闻业这一媒介融合时代新景观。

  ?? 解读:

  川观新闻APP的问政栏目中,通过公众“问政随手拍”、媒体“民情评论”及各地政府“官方回复”,最终把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形成“问政周榜”,促进政府及时解决,真正实现了媒体的对话模式和公共服务职能。这些文章及评论区言论中有不同主体大量多元的观点,多个文本连同众多评论不断叠加甚至相互质疑、冲突,构成新闻内容的多个面向,也体现出这一新闻生成的复杂路径,正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协作式新闻布展的典型特征。

  

  ??

  四、原生广告

  原生广告是一种从网站和app用户体验出发的盈利模式,由广告内容所驱动,并整合了网站和app本身的可视化设计。喻国明认为内容风格与页面一致、设计形式镶嵌在页面之中,同时符合用户使用原页面的行为习惯的广告是原生广告。原生广告不是某种特定的广告类型,而是指发布广告的一种策略和方式,原生广告的理念在于最大限度地将广告融于媒介。原生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视频、图片、文章、音乐或者其他媒体形式。虽然原生广告使得用户主动性增强,但是另一方面,原生广告也会让广告的呈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和模糊化,这不仅使得品牌很难制作一个效益衡量的标准,而且将进一步引发广告本质与隐匿性的冲突、品牌新闻与新闻伦理的冲突。

  ?? 解读:

  淘宝依托阿里巴巴的资深数据库与先进数据技术生产出了很多内容优质的原生广告。天猫“双十一”活动期间,出现了很多运用H5、AI、VR技术的广告,不同于传统广告,这些搭载新型技术的广告推动了广告内容的革新,极大地优化了用户的体验感,增加了买卖双方的交互性。与此同时,淘宝在广告投放过程中还插入了深度链接,当消费者在其他平台的软文或分享中产生购物欲时,不需要退出该网页再进入淘宝平台,而是可点击链接直达淘宝内的商品互动页,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消费,进一步提高广告的流量变现效率。

  

  ??

  五、赛博格

  1960年,学者克林斯和克兰在《赛博与空间》一文中首次提出赛博格这一概念。赛博格后被定义为人的身体性能经由机械拓展进而超越人体的限制的新身体,也有人将其简称为电子人。“赛博格”概念在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意义就在于其揭示了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技术的发展必然深度介入人类演化进程,从作为身体的“外部组件”(external components),逐步演化为身体的“内部组件”(internal compo-nents)。例如人造器官,人造血液,人造基因等;而且人类的精神也不再是原本纯粹的精神,人类将很多高科技结晶的精神产物嵌入体内例如人造大脑,人造思维,人造记忆等。日后如果再发生什么必须更赛博格化才能维持人类生存的重大事件,那么身体的进一步技术化将在“适者生存”原则下成为必选项。

  ?? 解读:

  当下的社会大众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将“赛博格”视为一种距离自己很遥远的、属于科幻文艺里的概念,其实当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21世纪初逐步介入人类日常生活后,我们已经是一种初级赛博格了。特别是新冠疫情等现实因素也使得身体加速演化为“自然肉身+科技赋能”的新形态,以至于有学者提出,我们中的许多人现在都是一种被技术影响的“赛博格”,哪怕这种依赖不是来自于身体上的也至少是来自精神上的,因为我们的日常存在已难以离开数字工具的支撑。毕竟防疫工作(诸如扫描二维码才能出行等)已使我们离不开智能设备,让我们在相当程度上已“赛博格化”。

  

  ?参考文献:

  [1]黄旦.媒介考古:与小人儿捉迷藏?——读《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与意涵》[J].国际新闻界,2021,43(08):90-104.DOI:10.13495/j.cnki.cjjc.2021.08.006.

  [2]肖婉.网络民族志:“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的新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04):23-28.DOI:10.13811/j.cnki.eer.2021.04.004.

  [3]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唐宏峰,杨旖旎.媒介考古学:概念与方法——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访谈[J].电影艺术,2020(01):125-132.

  [4]罗艺.媒介考古学的历史、方法及走向——兼评《媒介考古学:方法、路径与意涵》[J].新闻记者,2020(05):88-96.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0.05.009.

  [5]曹晋,孔宇,徐璐.互联网民族志:媒介化的日常生活研究[J].新闻大学,2018(02):18-27+149.

  [6]简圣宇.“赛博格”与“元宇宙”:虚拟现实语境下的“身体存在”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3):91-104.

  [7]田秋生,李庚.传播研究中“赛博格”的概念史——以及“赛博格传播学”的提出[J].新闻记者,2021(12):3-16.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1.12.002.

  [8]陆晔,周睿鸣.“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以澎湃新闻“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7):24-46+126-127.

  [9]陆晔,周睿鸣.新闻创新中的“协作式新闻布展”——媒介融合的视角[J].新闻记者,2018(09):8-19.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18.09.003.

  [10]朱芸.原生广告的实践逻辑与伦理困境[J].新闻知识,2021(12):77-82.

  [11]黄慧.短视频原生广告的场景化传播[J].传媒,2021(14):75-77.

上一篇:杜绝文身,别让青春被“刺痛”!
下一篇:惊人的“沉没成本”:及时止损,才是成年人的高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