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这些热点新闻,最可怕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24
手机版

  上映时间:2017年11月24日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滨海的海滩旅游城市。两个12岁的小女孩被其中一个的“干爹”,滨海商会的刘会长带去唱歌,然后到旅馆开房、侵犯。这干爹还是干女儿的亲爸爸——刘会长的下属自己牵线给认的。事情经过被旅馆的值班服务员小米从监控里看到,并用手机录了下来。

  

  《嘉年华》剧照 | 监控录像

  事后,两个女孩的其中之一孟小文的父母努力追讨公道,另一个女孩张新新的父母却接受了刘会长的私下赔偿,答应说谎不追究。

  同一时间,知道真相的服务员小米为了攒够摆脱黑户造一个身份所需的一万块,用视频要挟刘会长,却在被跟踪后又被群体施暴。

  这部戏展现的问题,远比性侵未成年儿童要多。关于小孩子的性教育,关于家长传递给孩子的对陌生人的警觉和依赖问题,还有单亲父母对孩子的养育问题,父母传达给孩子的价值观,作为黑户却同样支撑起这个国家未来的那些隐形的孩子,还有我们该怎么去对待和定义性,这些作为延伸也作为深化,里面都有涉及。

  

  《嘉年华》剧照 | 小米

  故事的两个层面

  故事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性侵儿童和了解真相维权,第二个层面则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定义性,尤其是对女性而言。

  总体而言,我觉得故事讲的很好,但收尾非常仓促,仓促到一下子就解决了。破开不公,比掩盖真实要波折困难多了。所以现在结局就像硬插上去的,正义未伸突张,怪异又滑稽。

  

  《嘉年华》剧照 | 离家出走的孟小文

  而且剧里对受侵害儿童心理严格来说是没有挖掘的。她们怎么想的,她们想要什么,都被她们看到的东西和外界怎么看她们给藏起来了。剧的镜头更倾向于通过事情发生后,追踪小文观察所有人的反应,来明白事情意味着什么,可是明白了会怎样?好像就没怎样了。

  不过这也许也是导演的故意选择。

  稚嫩沉重的孟小文

  看完后我跟朋友讨论过现在家庭的设定到底有没问题,有没有因为两个小女孩父母的特殊性,削弱了性侵幼儿这个问题的表现力。

  我的观点是戏剧终归不是纪录片,它是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特定事情,这是一个切入点。孟小文和张新新两个孩子的家庭设定,其实不比《熔炉》里面更极端,更富有戏剧冲突。

  

  《嘉年华》剧照 | 孟小文的父母

  事实上,如果是普通家庭规律生活的孩子,父母不会不管她们晚上回家与否,每个普通小学生都有正常的作息。也所以,虽然儿童性侵的发生率很高,但并不是随便一所学校一个班里都会发生一两个。它的发生我觉得有些必然的因素,而如果在这基础上,选择表现普通孩子遭遇的纯粹偶然的受害,那样反而会削弱父母照看和教育不力这个主要原因。相当于捡起一样东西,丢掉了另一样。哪样东西比较重要?我觉得,让父母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和教育,与惩治罪犯同样都重要。

  孟小文父母离异,母亲经常夜不归宿,对女儿疏于管教。对她我其实是同情的。虽然她无可避免地、不由自主地说出了那些把伤害归咎于受害者本身的话,像社会上很多人那样。但是看得出,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赌气和恨自己(她骂小文越来越像她父亲那段,很真实,跟我妈骂我一模一样),从她骂警察不相信女儿的话,给女儿找好的律师,我们都可以看到她在这件事里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嘉年华》剧照 | 孟小文和父亲

  孟小文的爸爸,虽然看起来是那种不大会挣钱,没多大出息的普通爸爸,但他为了女儿,抵死不签那个不乱说话的协议,在发布会上大声斥骂造假的医生和警察,他跟小文妈妈一样,在面对孩子的遭遇上,哪怕被推倒碾压,他也还是奋力爬起,去抗争。这种价值观在一个公权缺失,强权和金钱沆瀣一气的男权社会里,非常可贵。尤其是在张新新父母的对比之下。

  

  轻巧无知的张新新

  张新新的懵懂其实不难理解。她才12岁,连处女膜是什么都不知道,可见她父母对她的培养里,是和性完全隔绝的,所以她不知道。

  剧里她还是个优等生,这说明她父母对她其他教育还是不错的,她也从父母的判断和教育里得到过很多好处,对她来说爸妈是“可信”和“好”的人,也所以他们说我没事了,就是没事了。

  

  《嘉年华》剧照 | 张新新(中间)

  性知识严重缺乏,让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我就想知道,有多少人是像张新新父母那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自以为很懂利害关系,很懂成人社会的规则,认为侵害伤害只是一瞬间,值得用更大的利益来交换和蒙蔽孩子?这种关联不斩断,孩子之后的人生里将会面临什么他们都没想过吗?还是说只要穿着的衣服够体面,里面哪怕流脓溃烂也无所谓?

  张新新的家长,不是故意卖女儿,而是发生了事情后,在精细的计算后,选择掩盖,顺水推舟地接受利益交换。这种作为和选择,比你一个普通父母散尽家财去要一个公平却还不得,更加恐怖。

  小米眼里的梦露

  小米这个人,爱美,对性好奇,甚至有点向往,觉得它美好。但她是一个黑户,山里跑出来的孩子,她的存在被边缘化,弱化,物化,她恨这点。否则她不会那么傻地去威胁那个刘会长,也不肯答应那个小健去陪哪个大老板睡一觉,然后拿身份证。

  

  《嘉年华》剧照 | 小米和梦露

  她最后答应去卖,既是走投无路,也是破罐破摔地想留在这个城市里。而在那个卖身的对象还没具体地出现在房间里时,性对她而言,仍然是美和魅力的化身,等同好看的衣服,耳环,精致的妆容。

  一直以来,无论是前台女还是地头蛇,他们给她的观念都是,性是能用钱置换的、羞耻的、无价值的、需要掩盖的、用来惩罚女性的东西。这跟她心目中认定的严重不符,她一直在抗拒。

  

  《嘉年华》剧照 | 莉莉和小米

  所以听完新闻,她砸铁链逃跑,甚至不是因为新闻给她抗争的勇气,而是新闻给她性解放宣泄的冲动,尤其是运输拆毁梦露雕像的车在她身边驶过,摧毁、指引、性和欲望呼之欲出,却又不知道去往何处。

  到最后,谁还记得她也是一个比受害小女孩仅仅大三岁,甚至还未真正成年的小女孩?谁来保护她?

  

  《嘉年华》剧照 | 15岁的小米

  正确地去定义性

  这部电影我最欣赏的一点是镜头语言,传达很准确,没什么看着镜头我感觉不出想表达什么,觉得导演在自high的。

  她对问题的着墨,通过一句话,一个小情节,基本上就拍到点子上,这点很见导演编剧水平。虽然戏份很少,而且没有《熔炉》那么巨大的惊悚和呐喊,它克制而缓慢地折磨着所有人,在跟踪事态的进展里慢慢展露现实的獠牙。

  

  《嘉年华》剧照 | 小米和律师

  要正确地对待性侵,首先就要正确地去定义性。

  小米眼里梦露雕像的内裤,跟旅馆前台女穿的是一样的颜色款式。然而露出这条内裤时,她做完人流没多久,她说早晚要给小健生个孩子,也说下辈子再也不要做女人了,这里包含的既有对“女性”这个身份在社会中承受诸多苦难的埋怨,也有她对孕育生命这种能力的绝望——这些都是如今这个社会强行给性添加的系列定语。

  但真正的性,其实应该是小文看到这条内裤时,情不自禁的抚摸和渴望眼神——正常的本能,没被扭曲,美好,让人向往。说重新定义也不对,应该是还原性本来的样子。

  

  《嘉年华》剧照 | 小米

  正因为这样,我怀疑小米是因为童婚所以跑出来的,她在原生环境里,甚至地位低到连户口都上不了。这点电影里没明说,权当导演的留白。

  最后,文淇简直演员之光,尤其跟国内同年龄演员比起来。孟小文的演员也是。没有了她们,这部电影达不到如今的程度。强烈推荐这部豆瓣上评分8.6的电影。

  最重要事情来了,宣布获奖名单。

  《不成问题的问题》

  我爱卯卯

  压死骆驼的那根稻草

  甜橙的未来

  《刺杀盖世太保》

  亚瑟爱吃糖

  121314

  UKnowNothing

  black suit

  《追捕》

  哆啦爱梦

  尉迟天夏

  ai小怪兽

  老司机带带我

  没有蛀牙的狮子

  精彩内容

上一篇:用肉毒素来缩头围?东亚人苦头大久矣!
下一篇:【早泄】你好成年人尿床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