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学习笔记二十七——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下)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24
手机版

  第六编 人格特质理论

  第一章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第二节 理论观点

  四、人格动力

  1、倾向于动机、风格。

  所有倾向都具有动机倾向,但力量强度却有所差别。奥尔波特将个体倾向中,最强烈的部分称为动机倾向,不太强烈的部分称为风格倾向。动机倾向激发个体行为,风格倾向表征着个体的独特性。

  2、动机理论。

  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人格,既可以是反应性的,也可以是前摄性的。前者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个体主要受缓解紧张和恢复平衡状态的需要驱使;后者主动塑造环境,并使环境对他们做出反应,个体主要受追求紧张与打破平衡状态的需要驱使。

  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是个体反应的两大主题。一个健康的个体,一定会以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式作用于他们周围的环境,而不单单是周围环境的适应者。

  奥尔波特提出了,完备的动机理论的四条标准、与机能自主的重要概念。

  (1)完备的动机理论的四条标准。

  ①动机的当前性。

  个体行为不由过去早期经验所决定,只有当前的动机才能解释现实的行为。

  ②动机的多元性。

  奥尔波特反对将所有人的动机,还原为一种或者有限几种驱力,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阿德勒追求卓越的假说、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的最终动机等。他认为,动机的种类是如此广泛,以至于难以发现普遍地共同特性。

  ③动机的认知特征。

  要了解个体的动机,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意图和计划。健康的个体把生活指向未来,未来的理想或目标指引着个体行动。

  笔记:奥尔波特认为,人的动机的影响素中,未来目标大于过去经验。

  ④动机的具体性。

  心理学家没有必要将一个明显的、具体的、特别的动机,上升为隐蔽的、抽象的、概括性的动机。

  例如,一个人踢足球,仅仅是因为对足球运动的兴趣,精神分析将其归因为被压抑性能量的升华,是荒谬的。

  (2)机能自主。

  人类的有些动机(并非全部),在机能上是独立于行为起源的原始动机的。如果一种动机在机能上是自主的,那么他本身就是对行为的解释,人们无须在其之外去查探隐蔽的动机,或者追根溯源去寻找最初的原因。

  例如,如果攻击是一种技能自主动机,那么施虐者的行为就无须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或者惩罚经验,攻击特质本身那就是攻击行为最好的、最直接的解释。

  ①持续机能自主。

  指先前经验对之后行为的持续影响,即个体未完成的任务会诱发个体继续完成的动机。

  ②统我技能自主。

  是较为高级的心里过程,是由兴趣、爱好、态度、生活方式等高级过程组成的自主系统,指的是那些与统我有关的自我维持的动机。

  技能自主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动机。

  五、人格发展

  1、躯体我的感觉阶段。

  15个月左右时,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能够将自己的躯体与外部事物区分开来。

  2、自我认同感阶段。

  2岁左右时,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作为一个单独的人的持续同一,即认识到自我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奥尔波特认为,自我认同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己的名字,一旦儿童学会了自己的名字,并能认识到名字的性质和意义,也就形成了自我认同感。因此,个体的名字是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支撑点。

  随着个体人格的发展,自我认同的内容逐渐丰富,到了青春期,个体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更丰富的自我同一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感混乱。

  3、自尊感阶段。

  3岁左右时,儿童希望独立去做事、去探索,满足好奇心,从中体验到自豪与自尊。

  4、自我拓展感阶段。

  4岁左右时,儿童将自我概念由自身扩展到外部事物。他们不仅会认为自己的身体属于自己,而且玩具、宠物、文具、房间也是属于自己的。

  5、自我意象感阶段。

  4岁到6岁左右时,儿童可以根据头脑中的自我意象来行事与评价。奥尔波特认为自我意象有两种成分:要求儿童所扮演角色的习得性期待、与儿童所寻求的未来抱负。

  6、自我理智调试感阶段。

  6岁到12岁左右时,儿童开始学会理性地解决问题,他们喜欢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检验自己的技能。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智能和技能来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达到自我与环境的有效互动,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7、统我追求阶段。

  青春期,个人的未来理想出现了,对同一性探索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生活目的的确定。这种探索的意义是,人生第一次关注未来,关注长远的目标和理想。

  8、知者自我显露阶段。

  成年期,正常成熟的成年人,具有机能自主性,不依赖于童年的动机,自我达到了统合,他们理智地把握现在,有意识地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上述自我统一体八个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的挫折和失败,都会削弱下一阶段的出现,并阻碍它们协调地整合进自我统一体中。

  虽然统我中的不同部分,产生于不同阶段,但一旦该成分发展起来,就会与其他成分相互作用并持续发展。

  六、人格成因

  1、遗传。

  遗传是人格的基础。

  2、学习过程。

  人格的发展过程基本是学习的过程。人格的发展可以看成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不但需要刺激——反应学习原理,也需要认知学习、顿悟、认同、模仿等参与学习。

  3、无意识基础。

  奥尔波特认同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描述,正常人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些防御机制。

  4、文化、情境和角色。

  人格是一个系统,它根植于外部结构、和与之相互作用的内部结构。在人格发展中,要考虑到内外结构的有机融合。

  5、动机的发展与转化。

  动机不是不变的,它是发展变化的。人们经常把成年人的某种行为追溯到他的人生早期,但成年人的行为与早期行为并不一定处于相同的动机。

  6、认知与人格。

  奥尔波特认为,所有的动机都是认知与感情的混合,动机源于认知与情感趋向,这些趋向指引着我们对个人世界的知觉、想象与判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认知风格。

  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影响了这种风格,使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趋向一致。但最终,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文化与自己的存在统合起来。成熟、健康的人格的重要标志,就是宽容、自信、灵活的认知方式。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合理研究人格的方法

  奥尔波特视人格为独特的、复杂的动力系统。要了解人格的全貌,尤其是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人格结构,但用一种方法,仅对其一两个侧面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人格研究必须采用合理的方法。即必须在客管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运用高信效度的评鉴程序搜集资料,并对结果的意义加以解释。

  二、人格研究的侧重点

  1、一般规律研究法和特殊规律研究法。

  一般规律研究法,试图在普遍意义上理解人的行为和人格,了解群体中,某一人格特点的分布,以及个体这一人格特征在群体中的位置。

  特殊规律研究法,是为了了解某个特定个体的行为,以理解特性个体的机能为主要目标,研究人格的特殊规律。

  2、个人档案技术。

  第四节 理论应用

  一、健康、成熟人格的标准

  奥尔波特是第一个,研究成熟的、正常的成人,而不是研究神经症患者的人格理论家。

  1、具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2、能与他人建立温暖的相互关系。

  3、情绪安定和自我接纳。

  4、具有实际的现实知觉。

  5、对自身具有客观的了解。

  6、具有统一整合的人生观。

  二、价值观研究量表

  笔记:奥尔波特的理论重点:

  1、人性观:

  ①不赞成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行为主义的机械论。

  ②认为人格是不断发展的,人可以主动选择人生方向。

  ③认为人受未来目标的影响,大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

  2、个人倾向:首要倾向、中心倾向、次要倾向。

  3、完备的动机理论的四条标准:动机的当前性、多元性、认知特征、具体性。

  (认知特征:未来目标 > 过去经验)

  4、机能自主:持续机能自主、统我机能自主。

上一篇: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咬指甲? 成年人咬指甲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透彻解析现代社会性开放的毁灭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