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关于城市交通选址类的必考重难点汇总!(附城市专题设计)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22
手机版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自然环境 地形 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200米以下的平原 人类的生产生活多集中于平原地区 气候 气温:80%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温带;降水:较丰富地区 气候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人口分布 水资源 干旱地区人口依水源呈点状、线状、片状分布 人口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 土壤 土壤肥沃地区人口密度高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引起人口的聚集 矿产开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经济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影响最为显著:农业社会居民点比较分散;工业社会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 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文化教育使人口分布发生变化 政治文化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宗教、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政策、历史因素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环境要素 对环境的影响 措施 自然环境 地形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 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水文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

  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

  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

  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

  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

  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

  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

  【案例分析】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一方面,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

  ②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武汉,带动了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④近年来,武汉市大力发展高科技,建有我国的“光谷”,武汉市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如北京市中心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行政区。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等条件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不同;另一方面,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对用地的竞争力也不同,表现为支付土地租金的能力不同。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

  4.行政因素

  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之一。

  ☆城市分布特征的一般模板:

  ①分布不均 ②城市多沿海、沿河、沿交通线、沿山麓地带分布。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模式:

  (1)半球位置(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

  (2)经纬度位置(所处的热量带、纬度带:中、高、低纬度带)

  (3)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部,太洋东西岸,临海、离海较近,深居大陆)

  (4)相对位置(与哪些国家接壤、与哪些行政区相邻、隔海相望;位于某地什么方位)

  (5)战略位置(一带一路等)

  二、交通

  ☆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运费高 管道运输 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最差

  ☆公路运输方式的优点:

  1.机动灵活,货物装卸方便

  2.与铁路相比,修建成本低(特别是山区)

  3.线路短,适合公路

  ☆铁路建设遇到的困难的答题模板:

  ①地形:途径山区,地势起伏大,地形条件复杂

  ②地质:沿线岩石断裂发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③气候:高寒缺氧(特指高山、高原),冻土广布;沙漠广布,气候干旱。

  ④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困难。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交通本身的意义:完善铁路网,缓解交通紧张状况

  2.经济意义:①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②促进商业繁荣和对外开放;③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交流,缩小经济差距

  3.科技: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

  4.社会、政治: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②促进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经济文化发展

  例: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1. 自身意义:完善铁路网,缓解交通紧张状况

  2.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③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3.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

  4.战略意义: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三、选址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地质: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2.水文:

  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降低投资和施工量

  3.气候:

  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

  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防止诱发地震、滑坡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港阔水深避冰浪;路平依城腹地广)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风浪小;无结冰期或冰期短。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保税港等

  【典型案例】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优越:位于长江入海口,大陆沿海航线的居中位置,河港、海港兼备;有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提供出充足的淡水和轮船停泊的空间;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广阔且发达,交通非常便利;有上海市为依托,具有人、财、物的优势。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2.纬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的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场);纬度高,初速度小。

  3.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4.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社会经济条件」

  1.安全:地广人稀,不干扰居民生活;沿海地区,安全度高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如西昌最突出)

  4.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

  3.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如高速公路或轨道交通。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水电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水量: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2.落差: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处

  3.具体开发:与地质、地貌(在地形图上一般位于峡谷,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有关。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城市

  一、单选题

  经对武广线与京沪线的研究表明,一般城市规模越小,高铁站距离城市中心相对也越远。距城市中心最远的枣庄站和宿州东站与城市中心的距离甚至达到30千米。边缘城市的边缘车站是否能带来足够的人流量和关注度,实际上颇为可疑。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高铁运输枢纽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主要取决于

  A.高铁到城市的距离B.城市的等级规模

  C.城市的空间结构D.城市的地域类型

  2.根据图表分析,高铁站属于城市中心型的有

  A.小城市、中等城市B.大城市、特大城市

  C.中等城市、大城市D.超大城市、特大城市

  3.机场飞地型高铁站形成的新城区

  A.降低了旅客的出行成本B.拉动了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扩大了城市的等级规模D.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城市病”

  【答案】

  1.B

  2.D

  3.D

  【解析】

  1.据材料可知,一般城市规模越小,高铁站距离城市中心相对也越远。且据右侧表格信息可知,站点数量和高铁距市中心的距离均匀不同城市等级规模有关。因此高铁运输枢纽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主要取决于城市的等级规模。故选B。

  2.修建在市中心的高铁站最为便捷,是欧洲日本高铁的主流。它可以作为城市交通枢纽,促进办公、消费产业的聚集。最适合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修建。故选D。

  3.据图可知,机场飞地型除了修在郊区可以不占用城市原有的土地指标,还可以带动周边土地开发,建设高铁新城,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城市病”。故选D。

  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下半年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

  A.①城市 B.②城市 C.③城市 D.④城市

  5.

  A.①城市 B.②城市 C.③城市 D.④城市

  6.

  A.①城市位置最靠南 B.②城市自转角速度最小

  C.③城市纬度比①城市高 D.④城市位置最靠东

  【答案】

  4.B

  5.A

  6.D

  【解析】试题分析:

  4.读图,横轴表示日期变化,纵轴表示日出时间的变化幅度。根据曲线形态,日出时间变化幅度最小的是②城市。赤道的日出时间变化幅度是0,即纬度越低,日出时间变化幅度越小。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②城市。B对。A、C、D错。

  5.5月6日前后,四城市日落时间,与关于夏至日对称的另一日期有日落时间相同。5月6日距夏至日约45天,另一对称日期在夏至日后45天,约是8月6日左右。读图,日出最晚的,也是日落最早的,①城市日落最早,A对。B、C、D错。

  6.结合前面分析,②城市纬度最低,位置最靠南,A错。②城市自转角速度最大,B错。③城市的日出时间变化幅度小,纬度比①城市低,C错。④城市日出时间变化幅度大,说明纬度高,但图中日出时间早,说明位置最靠东,D对。

  【考点定位】日出时间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日期对称点判断。

  二、综合题

  7.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城市化一般分为景观城市化(即可以被人们所观测到的城市的发展变化,如道路的繁荣、高楼的林立)与人文城市化(即城市内部人口潜在的变化,如精神文明的建设,人口素质的提高等,与景观城市化有一定的联系)。若景观城市化和人文城市化相协调,则属于同步城市化。但现实中由于两者的差异性往往形成过度城市化(城市景观发展速度高于文化发展速度)和滞后城市化(城市景观发展速度落后于文化发展速度)两种模式。

  材料二 下图为某城市剖面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

  

  (1)判断该城市ⅠB地区属于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还是滞后城市化,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城市ⅡA地区的景观城市化和人文城市化曲线,分析该地区存在的城市问题并提出改造措施。

  (3)根据城市ⅢC地区的景观城市化和人文城市化曲线,分析该地区存在的城市问题并提出改造措施。

  【答案】(1)城市ⅠB地区属于同步城市化。判断理由是:该地区景观城市化和人文城市化两条曲线差距不大,说明该地区城市景观和社会人文协调度较高。

  (2)城市ⅡA地区人文城市化水平高,而景观城市化发展程度相对偏低,属于滞后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地区存在的问题是:该地区处于旧城区,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城市设施比较落后,住房紧张,道路和娱乐、休闲、服务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不足。改造措施:进行旧区改造,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3)城市ⅢC地区人文城市化曲线下降,景观城市化曲线相比较而言较高,属于过度城市化。这里新住宅区大量增加,城市配套设施比较新,但该地区人文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要加强该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该地区的人口素质。

  【解析】(1)看某个阶段属于哪种类型的城市化,主要看曲线图的变化情况,从图中看景观城市化和人文城市化两条曲线差距不大, ⅠB地区属于同步城市化。

  (2)据图判断,该阶段为滞后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问题主要从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城市设施、住房、公共设施等角度分析作答,应围绕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措施和办法。

  (3)从图中的曲线看景观城市化曲线相对较高,人文城市化曲线相对较低,属于过度城市化。存在问题是住宅区多,城市配套设施齐全,但该地区人文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根据存在的问题从提高文化建设和人口素质方面回答。

上一篇: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基本用药指南
下一篇:殴打未成年儿童判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