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tourism had developed rapidly. As rural tourism can improve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gional economic, it gets great attention. How to carry out the planning of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to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and create the greatest benefi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d the related concepts, th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planning content, planning principl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Rural tourism; Rural landscape; Rural tourism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工作的紧张、繁忙和巨大的压力,使得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后身心疲惫,再加上生活交际面狭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精神情绪烦躁不安,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进行调节,以重新恢复身心的平衡,在这种背景下,以陶冶性情,放松心情为目的的新型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各地纷纷兴起并毫无疑问地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旅游方式之一。鉴于此,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概念、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的实践研究提供借鉴,以减少由于旅游开发对乡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概念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村聚落、乡村文化、民俗风情、森林景观和农业生产形式等社会文化因素为吸引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展开的以领略乡村风光、体验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尝试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1]。
1.2 乡村旅游景观
乡村旅游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为载体、能够体现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具备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旅游价值,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的综合性景观[2]。
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主要决定于乡村景观的属性、特征、规划的目标、要求、任务等,其内容主要包括整体意象规划、整体格局规划、乡村聚落规划和乡村遗产保护与规划四个方面。
2.1 意象规划
何谓乡村景观意象规划呢?它是在景观思想、景观精神和景观灵魂层面上对乡村景观进行的最高境界规划,是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核心,是对乡村景观感知的心理图式进行塑造。
2.2 整体格局规划
是指在乡村景观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景观规划设计技术系统为支撑,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乡村景观的总体特征、格局和发展方向,是对乡村景观环境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着重做好斑块和廊道的规划。
2.3 乡村聚落规划
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比较小,而且相对来说较集中,习惯上把这样空间称为乡村聚落。乡村聚落规划可分为村落形态控制和村落景观规划两部分[3]。
2.4 乡村遗产保护与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景观遗产正面临着毁灭地威胁,现实需要我们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醒悟感和珍惜感,不能让历史的瑰宝流失,应加强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合理规划。
3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就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将其指导性原则分为以下几种:
3.1 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原则
乡村地域广阔,大面积的景观是自然或近乎于自然景观的地域,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低,景观结构保存完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场所。美国Frederick Law Olmsted 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此外,了解乡村旅游的特质,才能准确的把握聚落区域在整体中定位,才能在充分发挥其潜能,精心营造出恰如其分的规划项目,延长其旅游地的周期。
3.2 尊重适用人群的审美观念、心理需求的原则
作为长期的居住者,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需要是要认真考虑的。当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行为心理相一致时,便会起到调剂居民的情绪,改变居民的行为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潜移默化的更新人们的观念。
3.3 凸显乡土特色的原则
乡土特色是乡村旅游景观内在品质的体现,在规划设计时,要坚持凸显景观的乡土特色的原则,一方面要在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景观资源,就地取材;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到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固有特色,开发潜在的景观资源,弘扬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景观的内涵,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从而避免景观雷同现象的发生。
3.4 公众参与性原则
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居民的生活环境、游客的游憩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在前期的调研,中期的规划及后期的建设过程,都要征求居民和游客的意见,确保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有效性、合理性。
3.5 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工业化、农业生产及乡村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使乡村资源和环境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若其影响超出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善待乡村自然环境,只有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4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的成功案例,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注意。
4.1 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尚未深人挖掘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重游率低。
4.2 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落后的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4.3 管理不规范
规划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的过程,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的是管理因素。规划初始阶段就与管理紧密相连,建设完成之后应注重各项设施尤其是设施周围的环境整治工作。
4.4 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旅游开发后,大量的游客涌入乡村,原来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日益暴露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迹象。因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是以后景观建设中必须谨慎处理的。
4.5 各自规划,恶性竞争
一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并取得不错的成果后,都会引发周围各村的争相效仿,致使同一区域内多村均进行各自为政的、单独的乡村旅游规划。
5 解决方案
5.1 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使得乡村的青年产生了断档,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不到传承,再加上现代人热衷于外来的文化形式,进而丢失了文化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规划时就必须加大和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基因。
5.2 避免经济效益主导,过度开发
乡村旅游的迅速升温,过急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而且对乡村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从整体大环境考虑,找出自身优点,形成合力,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5.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等。使得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5.4 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群众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力军,如果对发掘和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不关心,会严重影响到乡村旅游景观的成败。乡村非物质文化和当地百姓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它必须是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鲜活的传承下去,仅靠政府一己之力是得到对乡村文化保护和发扬的应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2]孙一卉.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农林大学,2013.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景观规划;乡村旅游;问题分析
1、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随着我国聚居环境的扩展以及旅游业的加速腾飞,在大量的环境建设与旅游开发实践中,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正在走向融合。大量理论与实践表明,旅游与景观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旅游规划需要分析时空布局、生态环保、景点建设;景观规划同样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游客使用、运营管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需要景观规划和旅游规划设计的有机融合,是景观学和旅游学两大基础学科在应用领域的交叉研究。
1.1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指在景观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系统特征和规律为指导,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对区域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风景名胜区景观等类型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基于景观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景观规划设计着力于环境空间的创造,擅长于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主要包括设计对象的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景观规划设计要素。
1.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往往是区域景观结构中的一种主体景观类型,具有特定的景观特征、景观内涵和景观意象。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和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构成[2]。乡村旅游规划实际是对乡村景观所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是以游赏环境空间的创造为核心,以景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为重点,对乡村旅游区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
1.3 乡村旅游景观的特点
乡村旅游景观主要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几个部分组成。同度假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设施景观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①景观的开阔性。可以给人广袤之感;②风景的层次性。自然的山水给人天然的层次之感,再加上四季变化的美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③心理的安定性。人本身就有亲近自然的欲望,乡村的景观令人有回归之感;④人文历史性。目前很多庙宇、古建筑等都在乡村,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历史也是使人前来的原因之一。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以乡村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乡村旅游景观特色。
2、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也丰富多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看,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缺乏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导,景观功能欠完善、形象品质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非常严峻。
2.1 景观功能缺失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景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景点游憩功能比较单一;交通组织缺乏系统性;③动态、体验性的参与项目缺乏;④对游客食、宿、购等方面的需求考虑不足。此外,由于乡村旅游地处市郊或乡村,各项旅游服务商品及市政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2 景观形象模糊
感受乡村独有的闲趣、野趣。然而由于受到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影响,存在着对乡村特色形象不够重视甚至无意识状态。其一是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常常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大众化的东西。比如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追求急功近利。“你们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样样不缺”常常成为他们骄傲的口头禅,这是一种“围城现象”。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这与经营者的理解刚好错位,劳神费力却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其二是设计人员盲目将城市景观形象移植到乡村旅游区,用城市景观设计的手法处理乡村旅游区景观资源,乡村出现了宽阔笔直的大道,规整的布局,空旷的广场,过多人工修饰的园林,不合时宜的欧化建筑等。
2.3 景观生态破坏严重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山体受损、树木被砍、古屋被拆、湖塘被填、村道被堵、到处涂鸦的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乡村旅游地失去了宝贵的自然生态魅力。诸多不良因素及行为,如过度地宣传与开发建设造成景观的不和谐,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造成视觉的污染,随意地采石修路使得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均会影响和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失调等,使得乡村旅游地景观质量下降,乡村旅游地的市场吸引力也随之减弱,其生态环境危机不容忽视。
3、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应是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结果,且因有利于乡村自身综合发展才更具生命力。在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遗迹,发展当地适宜又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建立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才具有吸引力。
3.1 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科学设计本土景观
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科学有序的规划能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和景观保护开发等的矛盾。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着人与景观共生发展的原理展开的,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各种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从尊重自然、人和地方精神角度出发,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应积极做好景观规划工作。同时,“乡土情结”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只有为游客提供本土的、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才能长久地吸引游客。
3.2 完善庄旅游接待服务场所
①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定规模、等级的乡村旅游区应该具有的服务性建筑,它除了向初来乍到的游客展示旅游区概貌,还为游客提供休息、观景、娱乐的场所,多位于景区入口。
②游客食宿服务场所。乡村旅游区发展初期,很少设置独立的游客食宿服务建筑和设施,游客的食宿大多在农家宅院中进行,是为玩农家乐的游客提供的附加服务。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增加独立的食宿服务,提升食宿服务的档次和品味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止外,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也正在出餐饮一条街、茶馆、酒肆、乡村酒店这类建筑。从运作的情况看,设置这样的服务场所和设施必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开发的各方面条件,避免盲目开发。
③游客购物服务场所。旅游购物是旅游活活动的必然现象,大多数乡村旅游区都存在不小游客购物需求。乡村农产品、手工艺品以通读乡村的农副土特产品等,往往能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这样的买卖对游客与村民双方都是有益的,是双赢的。
3.3 乡村景观意象规划
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的信仰、思想和感受等方面开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华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乡村景观意象具有以下牲上:①乡村景观意象的个性化;②乡村景观意象的地方性;③乡村景观意象的社会性。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所渗透的景观意象思想,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过程的积累、硬环境以及文化软环境的建设。
3.4 建立完善交通系统
乡村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主要包括线状的车行道路、步行道路、马道、自行车道等和点状的停车场地。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一方面能今功能场地空间合理组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能为游客带来交通体验的乐趣和舒适性。
4 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乡村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人口众多。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13亿之多。其中乡村人口9亿多。即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仍是重要的人类集结地。广大乡村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特别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景观规划,促进乡村旅游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第3篇
结合“新常态”的特征,以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为例,从旅游景观意象规划、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空间的概念规划四个方面探讨乡村旅游景观如何传承历史文脉,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 乡村景观 景观规划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29-02
1 概念解读
1.1 何谓“新常态”
新常态的“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的以下几种特征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密切相关: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要求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景观。
2)“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提高新技术、创建新的乡村旅游产品、新的乡村旅游消费模式成为必需。
3)“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建设差异化的乡村旅游景观、提高安全与卫生质量标准是提高竞争力的前提。
4)“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生态性与景区承载量是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
李迪华教授说,新常态下景观设计学行业必须实施“反规划”,保证城乡建设项目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游憩功能。乡村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唯有主动转型、继承传统并坚持创新,才能冲出传统发展方式的“重围”,实现提质增效的“新生”。
2 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实践
2.1 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业部办公厅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最终确定了1100个乡村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郴州市北湖区三合村有幸入围“美丽乡村”创建试点。2014年,三合村又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中国生态文化村”。
在国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的帮助下,三合村积极整治西河河堤,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合作社,建设绿色农庄等,村容村貌持续改善。目前,三合村正为创建4A级生态旅游名村做全面规划。
2.2 三合村概况
北湖区华塘镇三合村位于郴州城西北面,距市城区21公里,盛产粮食、烤烟、林果、瓜菜、煤炭等,是生产农业重村。三合村建于明清年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风景秀丽,鸟语花香,西河两岸古木参天,古桥古戏台隐于青山绿水之间。近几年,他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发设计出集乡村休闲、婚庆摄影、蔬菜观光、古文化欣赏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模式。建设标准化农家屋28家,完成了村内环境绿化美化、道路改造、供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但三合村离创建4A级生态旅游名村还有一定距离,留下了诸多问题使现在的评价标准大打折扣:
1)村庄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景区中却感受不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村中原有一排古老的大青石板台阶反映了村庄的历史与沧桑,现已经被破坏殆尽,反映村庄文化的节点太少;
2)村民住房被“穿衣戴帽”,丢失了原有的古香古色的韵味,也可用“古韵新风”自圆其说;但部分住房被整体重建成安置房形式,“小洋房”代替了“炊烟袅袅”,缺少“乡土气息”;
3)基础服务设施比较落后,加油站、诊所等公共建筑缺失,环境卫生不达标;
4)旅游开发类型比较单一,仍然以观光为主,游客在村中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目前为村民创收的途径仅有现在的蔬菜主题餐厅。
以上所存问题直接影响了三合村旅游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三合村必须把握好现有资源,做出相应的规划整改,打造新型乡村旅游景观。
2.3 三合村旅游景观规划策略
2.3.1 三合村旅游景观意象规划
意象是由“每一个感官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形成的”,一个可加工的意象必须与周边事物有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与“新常态”下追求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相吻合。提起江西婺源的景观意象,就会想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以及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提起周庄便想到集驳岸、拱桥、水巷、古宅等水乡之美于一身的“中国第一水乡”。
笔者认为,三合村的乡村意象应以本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使人们头脑里形成整体感觉和印象,应从以下四点规划:
(1)三合村村名的由来。三合村是由三条河汇聚在村前而得名,现今人们依然可以欣赏到汨汨的河流拍打撞击,不得不对三合村的历史产生漫无边际的联想。因此,可在村口立石注明三合村的由来,引导游客前去参观,并把三河交汇处设计成特色景点。
(2)三合村的“五古”元素。三合村的“五古”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其一,古名人。据说历史上这个小村庄曾出7位省部级干部,可以通过村中老人的叙述将名人故事记下,起到教育感化作用。其二,有三百年历史的古戏台(目前正在修葺)。可将古戏台作背景,在不影响古戏台功能的情况下表演当地的昆曲,作为招牌节目。其三,树龄达几百年的古树群,古树多以侧柏、枫杨居多,树龄高的已达460年。古树群的规划已经较成熟,目前划分出了爱之林、爱之路,并将两树相依的婆娑姿态定为“情投意合”、“珠联璧合”、“百年好合”,成为恋人喜爱的婚纱摄影基地。其四,流淌在村头的古西河。人们都有亲水性,但目前的西河还属于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姿态。沿着西河设一条健康步行小道是非常有可取的,适当点缀一些亲水平台。其五,建于清代的古花桥(如图1)。古花桥用石木建造,桥亭相间,不仅可以过河通人,还可避风挡雨。桥身中躯设有观音送子的神座。桥身由七个大石墩支撑着,在每个石墩上均雕刻有雅致的龙头,其寓意为龙在风浪中追波逐浪的雄风壮态。走在古桥上可以感受到三合村前辈石艺家高深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体会祖辈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3)三合村的村落建筑。乡村建筑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是乡村历史发展的见证。三合村村落建筑因山就势,建造随意,不同于北方乡村规划整齐的布局形式。建筑青瓦屋顶,青砖砌墙白泥灰勾缝,马头墙顶上点缀着白色线条。部分建筑已被粉刷装饰,暂且可当作是古村新貌。而被推倒重建的“小洋房”若布置成城里的小旅店,便会“农味不浓”,使得体验乡俗民情的成分降低,必将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三合村不是浙江的诸葛村、不是皖南的宏村、西递,新常态下必须塑造出典型的湘南民居特色,才能给游客留下鲜明印象。
(4)三合村的景点设计。三合村应该把反映传统农耕文化、农村生产的典型景象提纯、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再现于景区中。在民居建筑与道路之外的空间上,布置一些“软组织”景物,如井台、石碾、篱笆、菜园、水塘等,以过渡和缓解民居和道路之间的生硬冲突。景点的夜景照明宜突出明月的清辉、星光闪烁的夜幕掩映,正是时时处于光污染包围中的城市游客所追求的新奇体验。景区停车场的建设可对车位进行隐性处理:可设计成“稻谷堆”,使停车场呈现“稻谷场文化”;可设计成拱顶绿坡,使乡野大地呈现起伏之美;也可荫蔽于豆棚瓜架之下。
另外,三合村的产品体验性设计也是形成乡村意象的重要方法(将在下一节讲述)。
2.3.2 三合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设计
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在激烈的乡村旅游市场中获胜就必须创新,营造新奇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背景的产品,形成主题明确、个性突出的风格。三合村的旅游产品设计应给游客带来丰富的体验性。例如,做豆腐是常见的农家活,但湖南南岳开办“农家乐”的农民却吸引游客参与豆腐的加工制作过程,让游客一边学习做豆腐,一边品尝鲜豆浆,引起游客的浓厚兴趣。笔者认为三合村的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仍然以观光性、体验性较强的采摘柑橘、草莓、蛇瓜等蔬果活动为主;其次,依托烤烟生产基地,创造供游客参与熏烤农家烤烟的全过程,并让吸烟人士品尝乡土气息的香烟。也可以依托湖南传统陶瓷产业的优势,再现陶瓷制作活动。如收取合理费用让游客动手制作自己想要的坯体形状,并在坯体上绘制图案,并参与烧制的过程,不仅可以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并能了解传统陶瓷的生产工艺;最后,景区中再现村民制作本土特色清明糍粑的农家活动:古朴的农具,农家的稻米,充满乡野气息的野菜,穿着整洁朴素的村民用精湛的手艺将这一活动不断演示,将大大提高游客参与的积极性。总之,村落中天人合一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可以读到的历史,可以看见的美德,正是其独有的魅力所在,形成了乡村与现代化城市间的巨大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
2.3.3 三合村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分为介入、探索、发展、稳定、滞长和衰弱(或复兴)等六个不同的时期。三合村旅游还属于探索、发展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由于经济不发达,建设也比较落后。三合村应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加油站、医疗所、商店等公共场所,外观形象上维护和突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路灯、垃圾桶、公厕的数量应适度增加,卫生情况需要定时检查并设专门的监管室。
(2)村落内建设垃圾转运场、集体沼气池,进行环卫处理、污水处理。
(3)三合村旅游景观的食宿设施建设虽然不能追求“原汁原味”,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应与当地的民情风俗、乡土特色相吻合,在保证安全、舒适、卫生的前提下,在“奇、野、土、特”等方面别具一格。提供给旅游者一种“完全的乡村的生活”。
2.3.4 三合村景观空间概念规划
三合村拟规划面积5520亩,总体规划沿着西河布置成折线形状(如图2),三合村的主题定位为打造“唯美三合?森林湿地生态村”,“爱尚三合.婚纱摄影艺术村”,“和美三合?绿色发展特色村”。
总体结构为“一心两区三园”六个功能区,“一心”即综合服务中心,“两区”即民俗风情区和水上娱乐区,“三园”即赏花养生园、湿地文化园和生态农业园(如图3)。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鄱阳湖流域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31-02
江西省面积的97%属于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农业发达,被称为“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逐步形成了在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的古村镇。距今为止江西省有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浮梁县瑶里镇、青原区文陂乡陂村、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江湾镇汪口村、思口镇延村、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等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流域内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乡村旅游已成为鄱阳湖流域经济开发和旅游研究的热点[1]。笔者试图对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乡村旅游景观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完美统一,让农业发展方式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相协调,维护鄱阳湖“一湖清水”[2]。
一、研究区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意义
(一)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
鄱阳湖流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农耕文化与良风美俗交相辉映;茶文化、稻作文化、鱼俗文化、候鸟文化、陶瓷文化、药文化、酒文化、禅宗文化、傩舞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异彩纷呈[2]。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开发中国最美乡村游、梅窖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 “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等乡村旅游,对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
(二)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
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滑,因此,城市居民对乡村优美环境的向往油然而生。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的亮点及乡村旅游的卖点都是优美的环境,因此,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通过旅游业的科学管理促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如都昌古塘村、安义古村群、进贤文港、西湖李家、汪山土库、婺源理坑、永修吴城、浮梁瑶里、新余昌坊、龙虎山上清、金溪竹桥、广昌驿前、龙南关西、贵溪樟坪、井冈山菖蒲、乐安流坑、铜鼓大等乡村环境无一不让行人和游客交口称赞[3]。
(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
乡村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倍增效能高等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拉动居民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和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4],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困境
(一)开发与保护相矛盾
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经营者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资源与环境、破坏文化遗产,导致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矛盾。如,婺源鸳鸯湖由于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的快艇的影响和游客的进入,干扰了来湖栖息越冬的鸳鸯,冬季来婺源栖息的鸳鸯由开发旅游前每年大约4 000对锐减至每年2 000多对[5]。为了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景区商业气息过重、旅游商品泛滥,严重破坏乡村特质性景观,淡化了乡土文化特色。如婺源不少乡村不少居民为了经营旅社、饭店和小买卖,拆旧房建新房,导致古建筑的破坏和文化遗产的丢失。
(二)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乡村景观是乡村与其所处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系统与格局[4],不同的乡村文化不同、特征不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往往因为眼前利益,头脑发热,照抄照搬他人挣钱的项目,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三)景观类型单一,景点分散
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类型单一,主要有,一是古村落景观,如安义古村群与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研究区乡村旅游主要景观;二是农家乐和采摘园景观,如采梨、采橘、采莲、摘草莓等与品农家菜、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不仅类型单一,而且景点分散;不仅研究区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分布在全省各地,而且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东线、北线、西线各景区景点也很松散,通达度不高。
三、研究区乡村旅游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一)生产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是中国水稻生产主区,在鄱阳湖沿岸鄱阳、余干、万年等乡村构建稻、鱼、鸭共栖农田景观;在郊区或城市周边的乡村构建轮作农田景观、间混套作农田景观;在丘陵地区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立体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如婺源篁岭丘底河谷滩地形成稻-鱼和藕-鱼特色水域区,丘上小于5°的缓坡地带种植特种水果、瓜类及蔬菜,丘上5~25°的陡坡种植桃、梨、桔、橙,大于25°的丘顶形成水保林木区,布局上突出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体验的景观特色[2];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去构建“粮(饲)―猪(牛)―沼―稻(果、棉、茶、油、菜)”农田景观[6]。
(二)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为龙头的古村名镇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陶瓷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客家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道教文化的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以婺源为龙头的中国最美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三)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包括自然景观、生产景观、文化景观、体验景观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景观的动态性特征、景观的复合性特征及乡村景观资源的整合,并依据乡村旅游的特点、鄱阳湖流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按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进行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景观旅游垂直开发规划设计(包括山底温泉度假享乐景观构建、山腰认知观赏与休闲疗养景观构建、山顶草甸体验休闲景观构建)[2]。
参考文献:
[1] 大江网.江西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1个数量列全国第4位[EB/OL].http://.cn/o/2013-02-26/175926365729.shtml,
2013-02-26.
[2] 金姝兰,姚宁萍,潘华华.鄱阳湖流域农业旅游垂直开发模式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5):931-935.
[3] 张香凤,杨光灶,金姝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312-316.
[4]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706-708.
[5] 吴建光.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南昌:南昌大学,2007.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乡村景观;景观规划设计;挂甲峪
[Abstract]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ural local landscape has faced a great challenge , how to create a beautiful rural landscape in the situation , is worthy of study and research. In the paper, Beijing Guajia v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do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order to achieve visual effects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Guajiayu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缘起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全国各地乡村都在火热的开展各自旅游业,但是在一片火红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乡村本土景观被破坏。要想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保证其乡村景观的优美,就需要一个系统且适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与之相配。本文以北京挂甲峪为例,通过实践研究,探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本概况
挂甲峪山庄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北部大华山镇,它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是一个盆地,村域总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挂甲峪一共有村民146户,460人口。挂甲峪是北京近郊乡村旅游比较成功的典范,先后获得了“2011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2009年北京最美乡村”等殊荣。挂甲峪乡村旅游的成功使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成功也得益于本地自然条件的优渥。
挂甲峪位置属于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气候宜人。整体自然条件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千亩大桃,梯田如波催涌,果树如澜吐翠,水潭星罗棋布,山路千回百转,勾画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
总体规划
3.1规划目标
虽然挂甲峪的自然条件基础很好,但是在其开发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异质移植的情况,很多不符合挂甲峪当地特色的设计出现,破坏了挂甲峪的原始自然风貌。综合分析挂甲峪本地植物种植的特色,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将乡村旅游与景观相融合,建设出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游憩景观。
3.2规划原则
3.2.1景观生态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以植物景观的自然形态为主,通过植物的树形、枝干形态、色彩搭配出一定的变化,显示出植物的多样性,但又要在变化中保持一定相似性,形成统一感,这佯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3.2.2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一个地方生态平衡的最重要的因素,生态环境遭受干扰后也能比较容易恢复原貌,而生物多样性还能提高景观效果,丰富植物造景,使得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形成良好的聚落景观。
3.2.3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时,要根据设计场地的现状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原有地形地貌的植物种类,根据当地地形进行景观改造与升级,合理种植植物,布置景观小品等。
3.2.4以人为本
乡村景观服务于当地村民,还是服务于旅游者都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以人使用便捷舒适为前提的,以人的行为习惯方式出发,创造良好的宜居,优美实用的人居环境景观。
3.3总体规划布局
综合考虑挂甲峪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当地景观特色,内部用地的环境特征,结合景观结构构思,规划形成“一带五区”的景观布局。
3.3.1“一带”景观
“一带”景观设计是结合挂甲峪周边山势而成的,利用挂甲峪的三面环的山脊线打造而成的“万米生态步道”。“万米生态步道”主要贯穿了挂甲峪现有的人文景观,如长寿山,石龟,老官顶,八卦石,五瀑十潭等。“万米生态步道”将会利用挂甲峪现有本地石材,顺着山势走向铺设而成,以碎石小路为主,以保持景观的原真性。在“万米生态步道”不同的地方,建造观景平台,雕塑等景观小品,而植物种植以松、柏为主,小品处种植竹等。“万米生态步道”将会是挂甲峪景观主线和能欣赏高处景观的地方。
3.3.2“五区”景观
“五区”景观设计主要依托于挂甲峪的山体自成风水之势,挂甲峪三面环山,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坐山望水的地势。而“五区”景观规划则以五行来布置,为不同区域的植物种类种植来提供指导建议。
挂甲峪东侧为青龙方位,区域内种植常绿植物,如国槐、杜仲、碧桃、油松、侧柏、龙柏、雪松等。南侧是朱雀方位,区域内种植红色植物,如石榴、榆叶梅、夹竹桃、杜鹃、晚香玉、郁金香、石竹、月季等。西侧是白虎方位,区域内种植白色植物,如山梅花、太平花、大花溲疏、白娟梅、广玉兰、白丁香、梨树、水仙、邹菊等。北侧是玄武方位种植深绿色和紫色的植物,如紫藤、紫薇、紫丁香、三色堇、桔梗、泡桐、二月兰等。中间则是种植黄色的植物,如迎春、连翘、栾树、金茶花、大丽花、萱草、金盏菊等。这样挂甲峪种植的植物,将在不同季节以不同的颜色来展现,丰富各个季节的景观效果。
局部景观规划设计
4.1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在进入挂甲峪山庄的道路是一条精心设计的灯笼路,高高的架子上爬满了葡萄藤,郁郁葱葱,在配上火红的灯笼煞是好看,但是其他道路却缺乏设计。其他道路极度缺乏路旁遮阴,这样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全程暴晒。由于挂甲峪整体道路系统缺乏明显的分级,人车混行。在路旁种植高大的乔木,配以低矮的灌木,形成绿色通道,这样既可以将人车分行,又能形成很好的景观效果。道路旁还可以设立供游客停留的小站,刻上有挂甲峪传说故事的石刻,让游客加以驻足,停留休憩。
4.2水边景观规划设计
挂甲峪主要景观五瀑十潭,潭水边缺乏景观设计或设计太生硬。潭水边景观应该是很具活力的景观,应种植自然的景观,在加以休闲游憩的景观小品,不仅仅让潭水边有欣赏价值,更加具有游玩的效果。水边种植达到很好的群落效果,种植的草本植物如,鸢尾、菖蒲、香蒲、水葱等,木本植物如,水杉、乌桕等,种植达到一种丰富的层次感。加上休息的座椅,亲水的游戏平台,叠水景观,小桥等,创造更美的景观效果。
4.3庭院景观规划设计
农家院是主要的休息场所,庭院景观可以让游客达到更好的休息效果。而挂甲峪新村,老村缺少院外和院内的绿化景观,使得居住外道路过于空旷。院外道路可以借景于庭院景观,达到美化的效果。而庭院种植宜种植经济类作物,增加庭院景观的效益和可观赏性。
5小结
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旅游的红火,乡村景观会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将成为景观的新学科。乡村景观要在保持本土性和景观完整性上来挖掘其价值,以本土植物和地形地貌为基础来进行景观设计,只要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适宜的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 徐琴. 乡村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吴维,吴家根,方鸿,王继斌. 浅述淳安县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2006.
[3] 王国良,杨梅炳. 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策略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3.
作者简介:
王淑芬,河北鹿泉人,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副教授,景观研究所所长,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魏杰,河北唐山人,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在读研究生,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向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云南;乡村;坡地;景观规划
引 言
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目标,2013年9月6日,云南省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以及云南省“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力争到2017年建成云南名村500个、美丽村庄1000个、特色村庄5000个,重点打造500个美丽村庄建设示范点。
云南乡村的分布几乎90%分布于山地上,甚至是在较大坡度的坡地上依山而存,这种山地多,平地少、坡度较大的情况在云南乡村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形就成为了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1]。本次研究,通过对云南山地乡村坡地景观的研究,考虑村落的自然景观不被破坏和设计的可实施性,从乡村景观的角度来解析云南“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对云南山地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云南乡村景观特殊性分析
1.1 自然景观元素呈现多样性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2]。自然要素是由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要素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乡村地域的景观基底。在云南所属的云贵高原,地形地貌多样,高差大,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而这些较为缓和的高原面已形成了大的居住聚落,发展成为了城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类在云南均有分布,这也就决定了云南不同地区气候的立体性、水文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乡村景观构成要素的丰富且具有当地特色。
1.2 民族和宗教元素是主要的人文元素
自然景观要素为乡村景观的基底,人文景观要素则为整个景观的灵魂,凸显了当地文化。云南少数民族类型多样,拥有25个少数民族,并各自拥有着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云南乡村的人文景观大多以民族和宗教元素为主,也决定了云南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具有各自的特点;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传说、图腾、服装等都是塑造当地特色人文景观的重要元素。
2 云南特色村寨景观规划总体思路
2.1 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在整个景观规划中,充分了解当地所处的环境在建筑的分布上应依山就势,建筑样式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统一,既充分展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干净整洁、整齐划一的良好乡村风貌,也在风格上突出地区的特色,与其它村寨形成差异。
2.2 完整性与统一性
在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整体布局,保证景观效果统一和谐,避免出现太大的差异,各个分区区别的同时也要互有联系,增设景观建筑及其他人工设施,力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统一。
2.3 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相结合
在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时,要分析当地是人文景观为主,还是自然景观为主,并从中挖掘主要要素和特色要素,将其作为整个景观表现的核心[3]。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的要素,如:乡土植被、家禽农畜、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展现独特地域特色,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2.4 功能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建筑小品在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上,具备视觉观赏性,将功能性与观赏性机密结合,做到景观服务于功能,功能中表现景观。
3 云南省墨江县迷帝茶村景观规划
3.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新抚镇内的新塘村大山组,规划范围界定为南北纵长656m,东西向宽551m,包含新塘村大山组及其周边地域,规划总面积约130000m2。云南省墨江县新抚镇新塘村大山组位于哀牢山系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地茶村,地形高差起伏较大,整体地势呈东高西低的特点,其中片区东部的生态防护林区海拔最高,大多在1243m以上,最低点位于规划区的西部,海拔1153m。平均坡度在19~21%。
当地以种植迷帝茶为主要产业,整个地块80%为坡地茶园,其他为散落的居住用地、道路用地以及绿化用地。
3.2 项目定位
基于“美丽乡村”的政策支持,考虑新塘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将当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方便茶园的保护开发,并以当地特产“迷帝茶”为村名,更名为“墨江县迷帝茶村”彰显以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将迷帝茶村定位为以山地茶园观光为基础,以茶文化及哈尼文化体验为内核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村。
3.3 现状分析
3.3.1 自然环境
新抚镇境内山高坡陡,箐多谷深,属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为受地质构造控制发育的河流、河谷强烈切割的地区。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总体属南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区。
3.3.2 人文环境分析
(1)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墨江新抚镇一带种茶始于明朝神宗时期,距今已400来年。到清朝,新抚一带茶叶生产与贸易已有较大发展,当地的米地茶因让皇帝迷恋而被称为“迷帝”茶,赐“岁俸京师”匾一块,今乡政府所在地当时叫“唐尚街”,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目前在迷帝茶旅游村,仍保留有当时的“茶马古道指路碑”,作为曾经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见证。
(2)民族与宗教
新抚镇为哈尼族聚居地,哈尼文化浓厚,迷帝茶旅游村在民族歌舞、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3.4 总体构思
(1)合理确定区内斑块、廊道规模、大小和布局,按照规划中的功能分区,进行景观的分区规划,不同区域在“茶文化”的大框架下构建不同的主题;以茶文化为主线,哈尼文化为特色表现之一,以山地地形为承载,茶田为景观基质。运用廊道横向串联景观空间;利用错落富有层次山地茶田,构建完整的垂直景观序列,形成赋有节奏的景观韵律。
(2)迷帝茶村所在地形复杂,地势多变,山水萦绕,在景观规划中,在各个部分配置要合理是要求下,利用多变的地势,运用山体道路的修建,茶树的种植构建立体的景观空间。其中茶园中茶树采用等高线种植法,顺地势具有层次感的展开,既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也使整齐起伏有序的茶园具备了和谐的美感,对茶园仿若天成的自然艺术加工,使游客有亲近自然,平稳之感。山体道路的修建,顺地势沿等高线铺设,柔和的曲线随着视线高低起伏,连绵盘旋于茶田之中,自然不矫揉造作,具备了富有节奏的和谐韵律。
3.5 景观规划方案
3.5.1 总体景观结构
根据当地的起伏的地形、规划的道路网、旅游线路以及自然景观资源,整个旅游村的景观采用“一心两环四区五节点”的总体景观结构。
“一心”构筑整个村庄的景观中心;“两环”形成环抱整个村落的特色景观廊道;“四区”在同一个文化主题下,形成四个不同功能的景观组团;“五节点”构成景观的亮点。
3.5.2 一心――茶话迷帝
本区域包括茶文化广场和茗品楼景观,主要以茶文化广场为核心景观。
(1)茶文化广场:传统的圆形广场,铺装以碎石、鹅卵石、青砖为主,营造自然乡村的氛围,融入大自然;在广场边缘,景观视域较好的两边设计观景台,可以远望整村的面貌以及台地式的茶园景观;广场靠山体的边缘,设计了六块宽6m高2.5m的浮雕景观墙,墙上主要为迷帝普洱茶的历史来源再现;在广场内设有木质座椅,方便村民游客的休息交流。
(2)茗品区:即广场周边的建筑群,为茶室、茶店和土特产商品铺,在景观设计中,重点运用铺装和植物搭配来衬托建筑形式美,风格要求统一协调,铺砖选择青石板与鹅卵石搭配,植物以兰花、、茶树、茶花、竹合理搭配,花坛内放置与茶有关的雕塑,增加趣味性。
3.5.3 两 环
(1)茶乡漫道
“茶乡漫道”主要是为了展现整个茶园的风光,由茶养生知识走廊和茶间小道两个部分构成一个环线。
由于地形的特殊性,茶养生知识走廊顺着道路的走势来安排,在地势较高的一面设置景观墙,墙上用浮雕的方式展示了茶的用途与不同的用法,从冲泡方法、美容、美食等方面来讲解茶的养生知识,特别是迷帝茶的功效,充分展示迷帝普洱茶的魅力;沿着游步道均等距离放置七个铜质雕塑,形象的讲述茶叶的制作流程;整个走廊采用鹅卵石和青石板为铺装。
(2)茶马古道
村内有一条茶马古道穿过,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修复茶马古道,将其修建为鹅卵石青石板铺装的小道,并加以延伸。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沿路良好的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在沿路设置刻有与茶有关的诗词竹制小品,以增加趣味性。
3.5.4 四区――景观分区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更加贴近自然,体现出“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分为:入口服务区、茶园观光区、特色民俗区、生态防护区。
(1)入口服务区
入口区首先应满通功能,位于主要入村道路上,其中设置一般应该包括停车场、入口场地和服务接待区。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功能性的同时应满足观赏性的要求,凸显作为村庄门户及带给人们美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入口场地多处理成空间开敞的广场,以便于游人通过、停留、休憩等,同时要在入口区彰显茶园与众不同的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
入口处可放置一块当地特有的岩石,邀请著名书法家为其题字,刻上“哀牢山迷帝普洱茶旅游村”十一个大字,简单而不失大气。此外巨石周围以迷帝茶为灌木,再配以桃树、贴梗海棠等花木,从而避免色彩单调并突出当地的特色。
(2)茶园观光区
本区是游客的主要游览区,是构成茶园景观格局的主体。首先该区要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①在茶园间布设游步道,主要顺沿山体等高线顺地势而修建。
②游步道设计应具有曲线婉转、自然流畅的韵律和动感,既要有“曲径通幽”之感,亦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③运用景观的多样变化消减视觉疲劳。
开敞的茶田景观要素单一而纯粹,容易造成游人长时间漫游后的视觉疲劳感。因此,在茶树间隙种植一些花木或色叶木,既避免单调也可作为茶树的天然肥料,坡地空隙可栽种桃树、红枫、野等有色有花植物,避免色调的单一。
④在游步道两旁,设置多样性的景观小品,增加游玩的趣味性。
(3)特色民俗区
本区主要为当地村民的居住区,分为旅游接待住户区与传统住户区。整体的规划设计中,与当地的山地地形相适应,建筑布局为台地式,分层次错落有致的分布于山坡上;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哈尼文化相结合,具有当地建筑特色的外形和构筑物;但是所承载的功能有所不同,在景观规划设计上着重点也不同。
旅游接待住户区:因为除了住户的需求,还承载了旅游的功能,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要求符合景区的标准和要求,建筑内外部相协调,入户景观显得尤为重要,每家旅游接待户门口种植茶树茶花,门前挂红灯笼。
传统住户区:不承载旅游功能,景观规划设计趋于自然简单生态,色调一致,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4)生态防护区
本区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天然松林形成绿色屏障,优化了迷帝茶旅游村的天际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保护为主。
3.5.5 五节点――景观节点
(1)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设置在停车场边上,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路经之地,供马匹的休息地,游客可以选择骑马游览茶田、重走茶马古道。
在景观设计上简单粗犷,风格以古时候驿站的风格为参照。马桩、围栏和草地构成一幅充满乡野味道的风景。
(2)茶马古道碑
现状中的古道碑没有予以保护,周边良好的茶园景观处于零开发状态,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古道碑修复保护起来,在一旁修建一个观景亭命名为“古道茶风亭”,作为一个景观点,充分利用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观。
(3)茶泉
现状调查中,村内有一山泉泉眼,出水不多但水质较好,可直接饮用,味甘甜,规划设计中将其作为一个特色景观的节点之一。设计竹子作为管道,引水入下方石池,池中放置竹做的水瓢,石池旁的地面采用卵石铺就,旁边有石凳供游客休憩。
(4)茶香亭
在景观设计中,在迷帝茶旅游村的老路上即蓄水池旁,建设一个“茶香亭”,作为村民和游客休憩娱乐的场地。
(5)茶溢池
迷帝茶旅游村有多处出水口,出水口较为集中的片区,地势较洼易积水开发难度大。所以在规划中,选取一处挖深开发成水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其命名为“茶溢池”。驳岸采用自然式,更贴合乡村的气质,沿岸植物亦采用自然式种植,采用花木与色叶植物调和色调,建设亲水平台延伸至水面,沿岸设置木椅石凳供游人休憩欣赏风景。
3.6 景观小品
迷帝茶旅游村内的景观小品的设计,以体现“美丽乡村”“迷帝茶文化”为指导,景观小品从材质、色彩、形象来表现其独特性与文化内涵。主要分为迷帝茶文化风格小品、民俗风格小品两大类型,以求分别适应并配合不同的景观性质,从而达到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并最终能更好地烘托出不同的景观氛围。
各主题小品设计构思如下:
(1)迷帝茶文化风格小品系列――设计以采茶、制茶、收藏茶、卖茶、喝茶等形式系列和反应制茶过程的雕塑、茶杯、茶盏、茶框等素材的风格小品,材料可以选择当地的木条、竹和石材等,突显其地域性。
(2)乡村野趣小品系列――设计以当地丰富的木材、石材为主要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品景观的设计,在尽可能节约材料成本的同时,结合田园文化和农村风貌特色,从中抽取“农具”、“竹筒”、“图腾”等意象,在小品中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展现出当地农家特色,又与旅游区的主题相呼应。
4 结 语
云南的山地乡村,地形复杂,条件多样,在景观规划中,要针对乡村各自不同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综合考虑乡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和自身特色,提取特色景观元素,注重对地形地貌的分析利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制定和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案,选择适合乡村发展的模式,以人为本,做到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的发展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真真.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莱芜市王石门村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胡秀萍.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0,(21):1~2.
作者简介:孙华激(1989-),云南昭通人,西南林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景观规划设计
1.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意义及其定义
农村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根源的主要栖息地,继承、保护与发展中国乡村风土文化遗产,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变西安地区农村建设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如何体现新农村的特色, 如何把农村文化景观规划、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作为元素,合理地、科学地运用于新型的旅游型农村景观规划与建设之中,在改善了居环境的同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而促进旅游型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界和规划学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在其他知识结构体系的规划学科中。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原理展开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景观调查、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的各个方面。
2.新农村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
为了更加形象的说明旅游型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下文将节选西安市户县石井乡白云村景观设计课题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笔者参与了长安、户县、高陵三区(县)部分村庄的调研与规划工作,本文就是此次调研过程中对户县白云村进行调研、规划设计实践、思考和总结的成果。
白云村是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因此要充分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物质和文化为资源吸引游客,同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本次的设计规划并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而是一种“体验”。因此,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延续历史与文脉是设计的准则。
(2)要确实地站在平等的角度与农村和农民“对话”,契合实际得看问题,不做条文式的设计,不要让白云村再次成为”尺子下的牺牲品”。
(3)应该遵循“无痕化的设计”理念以延续和保护为主(原来——可行——更好)轻轻的刻痕,适当的规划,留给后代人其原本和真实的体验,此外在尊重居民独有生活的基础上,改善其中不良习惯。
3. 新农村规划的应用研究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白云村周边环境,空间上整体仍采用传统的方格网式的布局方式,确立点、线、面结合的景观格局,形成三点、三带、四面的整体规划布局,达到一种均衡。均衡的特点是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是大体相当,均衡对称较自由有变化,在静中倾向动以此创造丰富多样的环境景观。
3.1景观规划功能分区
对白云村现有的功能区域进行重新的归整,将不归整的用地区域补齐。依据既定的产业规划将其划分为佛教文化区,休闲旅游区,民俗文化区与商业文化区。
3.2景观规划类型设定
对白云寺进一步修复、扩建(包括竹林景观的扩建),吸引善男信女前来上香还愿,使白云寺再现辉煌和生机。同时,对村南的水塘进行修整,于水塘中间建设亭台水榭,使之成为村中另一道亮丽旅游景观。
由于白云寺东面为住宅,北面是街道,所以以向西和向南扩建为宜,面积一共在10亩以内;同时辅以停车场和土特产商店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景观空间,其中的店面建筑与装饰风格要与白云寺和民居风格协调。规划上采用口袋型式布置发法,安放在人们经过频繁的道路一侧,与道路相切,对过路人是开敞的,人群可以联系不断地流过这个场地,由于道路只在场地一侧,不愿意停留的照常通过。
3.3传统建筑景观规划
老房子修缮利用:对老房子进行保留修缮的思路,不再强求拆除旧建筑,对有意义的老房子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翻修或保护性修缮,成为被绿地和公共空间环绕的村民活动和参观的公共设施,既满足了村民需求又保护了建筑本身。
采取传统建筑:即一种典型的民俗文化以及家庭伦理价值的表现,建筑中的白墙、灰砖、黑瓦在排列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也就是韵律。在空间安排上,对其使用的公共性程度进行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层次关系。
采取传统院落制式:针对院落围墙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设计规划:第一,对民居改造,原有的不符合标准的墙体进行拆除,对符合标准的墙体进行绿化改造,在墙体种植植物等,对新建墙体墙体采用半透式,使用绿篱与景观结合方式等达到划分区域的作用;第二,公共建筑改造,新建的公共建筑其围墙宜采用通透式、统一形式。将现有村委会的封闭式围墙应改建为通透式;第三,对现有的封闭式围墙采用统一颜色和形式进行改造,色彩根据周围环境用白、青、红等传统关中建筑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建筑细节的延续:首先,保留天井的设计,将传统建筑天井保留下来,形成纯自然的空调;其次,对感光间设计的升华,光的运用是现代设计的摩登方法,然而在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这样的空间。因此我在此方案里面多个空间里都考虑到“光设计”的问题,例如:廊中、火炉边、花架顶棚内以及厅堂都根据时间不同创造出一些明暗交替的部位,利用建筑构建的图案营造出光明暗的图案,产生有趣的光影变化。
3.4公共设施景观规划
新建村委会,形成村政治中心公共服务用地,设置文化活动与娱乐中心场所,与外来游客相对较多的商业区分流。附近建设小广场其中包含休闲区、并建有戏台、健身设施等具有关中传统特色的景观,方便娱乐和文化宣传。
3.5休闲景观与农业景观规划
休闲农业景观:在原有得猕猴桃种植区结合部分民居,建立一片片新自助采摘式的果园游乐区,并且要有整体统一的当地民居建筑特色的高档会所,为游人提供“乡村自主式生活的体验”,以此来提高本地居民的收入。
此外,大力发展高品质的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业景观,形成一定规模的观光农业景观区与旅游休闲景观区交相辉映。加之,整合村庄开敞空间及闲置宅基地,将其规划例如树池凳、座椅石桌椅和茶社、沙坑等,使之改造成为休闲空间的同时,也给与村民提供了小型聚会交流空间。
4.关于新农村景观规划的设计总结
以上通过对户县白云村多次的调研以及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建立一套适合陕西关中地区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体系,并切实地应用到白云村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实际项目中去。由实践可见,在西北这样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对新农村实行休闲旅游型景观规划是切实可行的。国目前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更多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还有许许多多其它行业的专家与学者,用我们的知识为广大的农民服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M].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 , 2001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构成要素;规划内容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乡村规划以现状农业资源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经济生产与景观观赏相结合,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配置,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巩固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切实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的主要构成要素
1.1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居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尽可能少破坏原始的村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对村庄聚落的风貌和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乡村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户外体育、文化设施场所等等。这些环境是村民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优美的景观能给村民带来最直接的积极感受。
1.2乡村生态性景观
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乡村生态性景观,是乡村的不可建设用地,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植被包括道路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植被斑块,在保护作为前提下,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这些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宜人合理的开放空间,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水系指的是河流、湿地等,通过对水系进行生态设计和规划布局,创造出优质灵动的水体景观。自然保护区通常是需要重要保护的生态敏感区,对于地域的生态平衡有很大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环境,规划设计上,尽量防止人的活动给它带来破坏。
1.3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景象上,除了表现农村的生产景象外还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构成是由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一种斑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让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2乡村景观规划的内容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突显特色产业园、休闲观光园、景观带、农家乐、景观节
点等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美丽乡村景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地的实际情
况出发,依托乡村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各个乡村适宜的
发展线路。
2.1村落景观
村落,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生态、文化和村落形态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介于此处是在乡村景观宜游性的表达,将其定义为狭义上的村落景观,即乡村范围内具有较高欣赏价值,能够吸引旅游者,使之获得美的享受的景观资源,如古建筑、古树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这些元素相互组合成不同的景观层次,从而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节点之一。 形成村落景观的要素形式多样,若按照其构成物质的基本形态分,则可以得到点、线、面三种基本形态。
1)点
点在村落景观中通常是指比较集中、规模不大的区域。点虽小,但无论在村落布局上还是景观效果上会形成强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标志性,点可以是一栋建筑、一座古桥、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树,通过一系列的点状空间形成的村落景观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间的目标点或结束点,是整个乡村外部空间区域的视觉焦点。通过不同节点的组合,形成丰富的村落景观,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核心内容。
2)线
线是点运动的轨迹,又是面运动的起点,在形态学中,线还具有宽度、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在村落景观营造中,线性空间作为造景艺术的一个基本单元,不仅是决定空间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村落内部的结构和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乡村中最为常见的线性景观,在连接各景观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村落景观的各要素都是沿着线性空间展开,通过曲直变化、动静结合,形成优美、丰富的村落景观。
3)面
面是点与线的集合,即点的扩大或线的累加,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观诸要素的特征,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乡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区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江南地区传统的乡村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正是与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相统一。
2.2农业观光园
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在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围绕农业生产,结合休闲旅游和乡村发展,充分利用资源特征,策划各种参与性活动,并以农产品为出发点,科技为支撑,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营建地域性人文田园景观,突出“绿色旅游”、“体验健康”、“享受自然”、“传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题特色鲜明,构建生态环境好、文化底蕴浓、充满生机情趣的休闲农业园。
2.3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整体形象。因此,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可以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的措施,根据乡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公厕、超市等,将各种服务设施遍及进行整个村域,构成完整的服务设施系统。
2)旅游标识系统
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乡村入口、道路沿线、重要节点附近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加强标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根据乡村所处的区位、资源、环境,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设施。
3 结束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05).
[2]邹志平.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研究模式[D].复旦大学,2012.
[3]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09).
[4]王浩,唐晓岚,孙新旺.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范文第9篇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847-03
Study on th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U Wei,WANG Hong-ying
(Architectural Art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Institut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could not adapt to the modern life and production mo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what rural landscape to construct is an urgent subject to be solved. The theory researched and practiced of th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t home and abroad had got some progress.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xperience and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tents of modern rural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s discussed.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landscape pattern which consists of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rural production landscape and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 wa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It promoted to guid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scientific theory, to build rural landscape pattern which ha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isted with resources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to found sustainable rural inhabited environment, and to advanc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new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habited environment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地规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政策指引下,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强调,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的乡村面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面对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筹城乡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城镇、生态等空间布局的优化与协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显得日益迫切。
1 国内外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国外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如德国Haber等[1]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为基础,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1]。此外,美国Forman[2]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保护耕地和传乡村景观也起了决定性作用[3]。在韩国,分布于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之间的传而安静的乡村群落和规划有序的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优美景观大大推动了本国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1.2 国内乡村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乡村景观规划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学者对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公路“村村通、户户通”,农民增收管道进一步拓展,农村居民新楼房、新院落层出不穷,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面貌。
然而,新农村建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带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村庄特色丧失,偏远地区的古镇古村,老房子,老胡同,都面临着被改造,被遗弃的命运。在规划和建设中,有些部门甚至照搬大城市环境的景观设计方式,造成了负面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布局混乱,土地利用布局零散,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建设大多处于无序状态;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耕地遭到蚕食或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差,损毁耕地的数量惊人;三是乡村景观特色消失,在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造成千村一面现象,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传地域文化景观。
2 现代乡村景观的意义
乡村景观规划致力于人类聚居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实现乡村环境生态系的最优结构和持续发展的途径。乡村景观建设能够有效筹城乡发展,在城市环境生态恶化的形势下,乡村景观建设能够美化人居环境,使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乡村景观规划的目的是协调乡村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景观规划是对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乡村景观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败。乡村景观规划是将乡村建设成既具审美功能,又能保持环境生态健康发展的需求。现代乡村景观建设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促进地方经济
新农村建设对农、林、牧、副、渔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2009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湖北省农作物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油料总产量增长17.8%;家禽存笼数,比过去任何一年都多;鲜鱼增长16.3%,获得了最好的经济效益。湖北宣恩县李家河乡产业结构调整使全乡烟叶面积保持在333.3 hm2以上,烟农种烟收入超过1 100万元,为财政提供税收在200万元左右。“农家乐”生态观光旅游以展示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为特色,提供休闲度假和餐饮娱乐为活动内容,以旅助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 合理利用资源
乡村景观规划把乡村环境视为一个完整生态整体,在把握环境整体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景观生态系的最优规划与设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同步进行,集约利用一切乡村环境资源,使新农村建设能够在充分考虑区域景观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林业、牧业及渔业等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设现代概念的乡村景观。2008年冬以来,湖北宣恩县李家河乡在海拔较高的上洞坪、黄柏营、田坪等村发展适宜的黄金梨果园种植100 hm2,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因地制宜地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2.3 传承民族文化
乡村景观是人类接触传文化的重要途径,能够保护乡村风貌特色与环境资源,传承地域文化。乡村景观规划对乡村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如建筑理念、艺术装饰、文学作品都能够强烈地传承民族的文化一样[4],乡土建筑景观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唤起民族历史记忆的纽带,凝结于建筑中的文化。
3 乡村景观的概念及内容
3.1 乡村景观概念
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多种土地单元组成的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
上一篇:《香港伦理电影在线观看》
下一篇:小姨子与姐夫私奔 苦命妹夫诉苦竟恋上姐姐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