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昭君出塞魅力两千年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一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美称。而其中的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寨的故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昭君离别亲人、告别故土,悲切之感心绪难平,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伤心的琴声,俯首骑在马上的这位美丽女子,竟然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昭君由此而得落雁美名。昭君出寨的故事流传了将近两千年,一个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女子,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感应的文字激荡。昭君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其出寨背景又是怎样的呢,难道仅仅是促进了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吗? 

  据《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记载: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昭君成为匈奴的家族成员久了,就把那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一个有着自己深爱着的家,为了这个家,昭君不断的付出着,她把从长安带来的技术交给了她的子民,她希望这个家可以从此安定繁荣。她与她的子孙以及联姻,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这正是因为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折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反映出了夺目光彩。 

  昭君的墓碑上刻有:“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家”。关于“青家”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家。”《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家。”历来提到“青家”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家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家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还有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些诗词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 

  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李白的“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表现出对昭君出塞寄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历代美女众多,假如四大美女没有后来的传奇经历,终老乡里,同样是平凡的一生。尽管平凡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两者的价值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把昭君比作名将卫青、霍去病,这是中国男人的看法,客观的评价,昭君比卫霍有过之而无不及。战争解决问题,需要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昭君则凭借一已之力,挽狂澜于即倒,试问天下有几人可为之。昭君的魅力,更多的是体现在她的感情生活和个人思想情绪上,她也有诗作传世,现附上昭君《怨词》全文: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昭君是有怨的,她的怨里,有早年宫廷生活的凄苦,有远离家乡的思绪,有前途未卜的困忧,有违心再嫁的委屈,有不得归汉的无奈,有心无所依的辛酸,有希望破灭的决绝。这怨,丝丝缕缕,不绵不绝。这怨,郁结于胸,愁肠百结。这怨,幽怀终日,耗尽精神。这怨,舒展无由,凝结不尽。这怨,化作琵琶声声如泣如诉。这怨,抒发千秋思绪柔肠百转。这怨,转为民族大义浩气长存。其实无论我们后人,赋予昭君怎样的评价和猜测,终不能尽悉她近两千年的情思。千年的边塞烽烟,大漠黄沙,残阳如血,草木青青,昭君的魂魄不老,魅力永存!

上一篇:最新电大婚姻法期末考试(五篇)
下一篇:韩剧家教小金是什么电视剧,韩剧讲家庭主妇得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