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范文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基因检测篇1

  社会热词

  如今,“基因检测”成为一个社会热词,一些商业机构打出颇具诱惑性的广告语:“解码生命秘密,预知未来健康”、“只要你的一滴血,甚至一点点口水,就可能预测你一生可能遭遇的疾病并加以预防……”“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如果他有运动基因,他可能是下一个博尔特;如果他有音乐基因,你可能把他培养成肖邦……”开展“儿童天赋基因”检测的某商业机构的广告语是“别把天才放错了位置!”这些机构推出了“基因体检套餐”、“天赋基因检测”、“美容基因检测”、“家族性疾病风险预测”等项目,有的地方甚至将基因检测作为高端体检项目来推广,类似金女士这样做基因检测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慷慨解囊,去检测自己是否有患遗传疾病的风险。

  那么,基因检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真的可以准确预测未来疾病,甚至可以预知孩子的天赋以及未来的发展吗?基因检测与商业盈利混同在一起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来龙去脉

  那还是2006年,科学家绘制出人体所有23对染色体的完整基因序列图谱以后,一些颇具市场眼光的企业开始进入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向顾客提供有偿基因检测。

  基因是什么呢?基因是DNA分子上携带有遗传信息的功能片段,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生老病死,也在遗传角度上决定人是否健康、靓丽、长寿等等。人的长相、身高、体重、肤色、性格等都与基因密不可分。基因检测就是通过分析受检者特定的基因序列,并根据这些基因序列与行为、生理活动和疾病的相关性,了解受检者的遗传信息以及患病风险。

  2013年,美国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通^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携带家族遗传的一种缺陷基因,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风险较高,于是接受了预防性的双侧乳腺切除术。朱莉是国际影视界的大牌明星,影响力很大,她这样做等于给基因检测做了一个特大广告,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这个项目。

  如今,基因检测似乎成为一种“高大上”的新鲜事物。在某些发达国家,检测基因、指导疾病预防比较火;而国内也在悄然升温,有人把它称作“科学算命”。据了解,目前国内“三甲医院”和有的民办体检中心争相开展基因检测项目,基因检测也成为各体检中心招揽客源的一大噱头。据说目前有一千多种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做出预测和诊断。

  除了实体健康机构有这个检测项目以外,互联网上有诸多基因检测中心也做起了“基因检测”的生意,要求在网上检测基因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许多人之所以选择通过网上进行基因检测,是这样更便捷、更具私密性。操作的流程是:上网选定基因检测单位的网站,打开网页,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检测项目;选定项目以后,基因检测中心将通过快递方式将采样包交转购买人。购买人采样后,将采样包寄回,基因检测中心组织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并给予个体化健康干预建议。

  商业动作大

  没有人否认基因检测的价值,它可以运用到新生儿检测、遗传病携带者的检测、孕期基因检测、法医基因检测。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都属于预测性检测。预测性检测多半仍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在基因检测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商家比科学家先行了一步,他们盯住了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以及潜在的癌症患者。

  最能够吸引老年人的,是诸如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病的基因检测,相关机构会告诉你:携带高风险基因型的人,在同样生活环境及习惯下,发病率高出常人数倍。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以高血压为例,《自然遗传学》披露的研究结果显示,某些独特的基因位点,可能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率。但是,它可能是几百种基因互相纠结、环境因素累加、时间因素累加后的共同结果。

  预测患癌几率是目前基因检测的最大市场,也是国人最认可的项目。但是,癌症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大多数医生都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与遗传因素关系不大。以乳腺癌为例,大概只有10%的乳腺癌可以确切证明由遗传因素导致。在已知的癌症中,也只有5%至10%的癌症是由遗传基因引起的;这5%至10%的癌症,预防性的基因检测能告诉我们的也不多。况且,有了某种基因变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罹患癌症。

  有专家指出,各种所谓针对儿童的“天赋基因”检测有两个最大的漏洞,其一是故意混淆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有关联不等于就是因果,检测者把关联说成了因果;其二是避而不谈后天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专家告诫,目前所有给孩子做的天赋基因检测都是骗人的。

  隐忧不少

  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仪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基因测序仪产地不同,在使用方法和检测标准上也各不相同。就是说,两家基因检测公司的仪器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差异,一般人无从辨别查证。

  基因检测行业在使用试剂、应用范围等方面也混乱无章。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使用诱惑性语言进行的宣传也明显言过其实。

  在收费方面,基因检测项目没有收费标准,也没有纳入临床检测范畴,价格随意性很大。

  基因检测是新兴的高精尖技术,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应该相当高。但现实状况是很多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不能进入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疗的人在操作检测。由于检测过程不规范,往往导致检测结果也不那么准确。

  还应该注意的是,基因检测的“疾病预言”对人的心理冲击很大。很多人因此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其实,有的个体即便携带某些特定的疾病基因,也不一定会发病。因此,这些“疾病预言”可能无端增加被检测者的心理压力。国外一项调查表明,40%的人在接受基因检测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还有少数人在得知自己的遗传病风险后,产生抑郁情绪和自杀倾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去年,一位江苏江阴老人花了30多万买了六大本看不懂的“基因检测报告”后,跳河自杀。

  基因检测篇2

  基因检测指的是以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进行检测的技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除外伤外,几乎所有疾病都与基因有关,通过基因检测能预知身体患病风险,从而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善生活惯等来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基因检测针对的是人的身体,虽然人的性格等心理特征同身体状况好坏有直接关系,但基因检测并不能预知一个人性格的发展变化,对于个人的职业选择等则更加无能为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商业公司推出的基因检测项目却活脱脱地类似于古代的算命术,比如某些人可以通过观察天象预言求问者未来的命运。如今商业公司推出的基因检测只需顾客邮寄本人唾液或血液样本,就能提供一份指导你路在何方的“生命说明书”。基因检测本是基因科学发展的产物,却逐渐沦为21世纪的算命术,这究竟是谁之过?

  钻监管漏洞的不良商家难辞其咎。国家食药监总局等早已三令五申禁止开展基因测试临床应用,它们就变了法子将基因测试包装成有关身体健康的咨询服务。近年来,基因科学虽发展迅猛,但普通人对它依然存在认知上的隔阂。不良商家故意夸大检测作用,将封建迷信的因果祸福等观念带入其中,使得原本目的单纯的基因检测变得神秘难解。更有甚者,压根没有进行基因检测的能力,却谎称自主开发了新的测试方法和仪器,并借出具报告书为由,向被检测人捆绑销售各类保健品。

  轻信基因检测能预言并改变命运的消费者同样负有责任。在盲信者中有一群家长,他们希望借此预见自己孩子的特长,以便更明智地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不能不承认,人的性格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适合从事何种职业、过怎样的人生,但所谓的命运或人生不定因素实在太多。一个人若能发挥天赋固然是幸事,如果终其一生也未发现自己有何特长,也不见得就是失败的人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发光发亮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可根据基因测试早早决定一生的路径,其实是草率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

  基因检测篇3

  一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测定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慢性传染病,严重者可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在我国,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参考值】

  阴性 (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

  【临床意义】

  1.hbv-dna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是hbv有活性复制能力及具传染性的确切标志。

  2.可定量检测hbv-dna含量,为临床病情判断、疗效观察提供信息。

  3.hbv-dna的出现先于其他血清学指标(如hbsag),可早期诊断hbv感染。

  4.正常人hbv-dna为阴性。当hbv-dna为101~104拷贝/ml时,表明病毒复制水平低,传染性较弱;而当 hbv-dna>104拷贝/ml时,表明病毒复制水平高,传染性强。

  5.hbv-dna含量测定可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注意事项】

  1.标本可用血清或血浆,避免肝素抗凝,避免反复冻融。

  2.标本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

  3.溶血、高胆红素标本影响检测结果。

  二 其他病毒dna测定

  (一)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检查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小的双链dna病毒,根据核酸相关性分型已发现70余型。该病毒可以感染人的皮肤和黏摸上皮细胞,诱发细胞增生,产生乳头瘤样病变。

  【参考值】

  阴性 (多重核酸荧光定量pcr技术)

  【临床意义】

  1.hpv难以用传统的病毒培养及血清学技术检测,目前主要采用分子生物技术检测hpv-dna,灵敏度高。

  2.可对尿道、阴道、宫颈脱落细胞进行人乳头瘤病毒的检测及分型,判断体内hpv感染状况。

  3.hpv 6和11型与尖锐湿疣、喉头鳞状上皮乳头状瘤发生有关;hpv 16、18、31、32型等与宫颈癌发生相关。因此,可用于对hpv高危亚型的诊断,对尖锐湿疣、宫颈癌等疾病的诊断与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4.hpv-dna检测可用于考核疗效与预后。

  【注意事项】

  1.用无菌拭子取尿道、阴道、宫颈分泌物于无菌试管或无菌瓶中。

  2.标本采集应严格按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并及时送检。

  (二)人类巨细胞病毒dna(hcmv-dna)检查

  hcmv是疱疹病毒科成员,人类普遍易感,多为隐性或潜伏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缺陷或抑制情况下,可发生成人hcmv感染,常呈弥漫性病变,严重者甚至死亡。

  【参考值】

  阴性 (荧光探针杂交pcr技术)

  【临床意义】

  1.用于临床hcmv感染的快速诊断。

  2.用于临床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体内hcmv感染的快速诊断与疗效监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患者hcmv感染的诊断与疗效监测。

  3.pcr技术检测hcmv的敏感性高,且hcmv-dna的出现早于临床症状或血清学标记物的出现,可早期诊断 hcmv感染。

  4.妊娠早期感染hcmv可引起胎儿先天畸形,产前检测hcmv-dna有利于优生优育。

  5.连续监测巨细胞病毒的含量变化可了解病毒的复制状况,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药物疗效提供直接的病原学依据。

  【注意事项】

  采用edta抗凝全血或脑脊液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

  (三)单纯疱疹病毒dna(simplex herpes virus, hsv-dna)

  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分为i型和ii型。近年来,hsv是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的重要病原体。

  【参考值】

  阴性 (荧光探针pcr技术)

  【临床意义】

  1.用于检测人血清样本或体液样本中的单纯疱疹病毒并可同时分型,辅助诊断hsv感染性疾病。

  2.hsv i型感染主要引起口唇疱疹、疱疹性结膜炎、脑炎和皮肤性疱疹,hsv ii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 hsv-dna检测可辅助诊断上述疾病,并可用于考核疗效与预后。

  【注意事项】

  1.血清用无菌注射针头抽取静脉血2ml于无菌肝功管中。

  2.分泌物用无菌棉拭子采集标本,女性取宫颈或阴道分泌物,男性取精液或前列腺液,将取样后的棉拭子放入无菌试管或无菌瓶中。

  3.脑脊液抽取脑脊液于无菌玻璃瓶中。

  (四)eb病毒dna(eb virus,ebv-dna)

  ebv属于丫疱疹病毒科,主要经涎液传播,pcr技术可灵敏地检测出标本中的ebv-dna,满足临床诊断、治疗需要。

  【参考值】

  阴性 (荧光探针杂交pcr技术)

  【临床意义】

  1.可快速检测血液、脑脊液、组织、尿液中的eb病毒,为eb病毒感染提供直接证据。

  2.eb病毒临床上与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霍奇金病等的发病密切相关。

  【注意事项】

  1.检测标本可采用edta抗凝全血、脑脊液、咽拭子、尿液、病变组织等。

  2.标本采集时严格按无菌操作,并及时送检。

  三 rna病毒测定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单链正股rna病毒,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多因输血或血制品而引起,在输血者中还存在无症状的hcv携带者。

  【参考值】

  阴性(rt-pcr,荧光定量pcr技术)

  【临床意义】

  1.有助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

  2.hcv-rna阳性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hcv-rna转阴提示hcv复制受抑,预后较好。

  4.连续观察hcv-rna,结合抗-hcv的动态变化,可作为丙肝的预后判断和干扰素等药物疗效的评价指标。

  【注意事项】

  1.标本可用血清或血浆,用无菌注射针头抽取静脉血2~3ml于无菌肝功管或edta抗凝管中送检。避免肝素抗凝,避免反复冻融。

  2.标本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

  3.溶血、高胆红素标本影响检测结果。

  参 考 文 献

  [1]杨振,祁自柏,李河民.病毒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01期.

  基因检测篇4

  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涌入基因检测公司,定制“安吉丽娜·朱莉套餐”;更有“勇敢者”企图效仿朱莉,对自己身体开刀“先发制敌”……

  多数专家喜忧参半。喜的是“安吉丽娜·朱莉效应”让基因检测这一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让乳腺癌的预防理念得以推广;忧的是凡事过犹不及,盲目效仿,可能会搅乱本就无章可循的基因检测市场。

  专家直言,当前,很多人能够放眼望到基因检测光明的未来,但却没有低头留意阻碍这一技术前进的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还这一“朝阳产业”以阳光。

  1.规范之殇

  一个产业就像一颗茁壮成长的大树一样,需要严格的规范加以约束,去除多余的枝杈。但从基因组计划结束,到当前基因检测服务遍布网络,我国相关的规范迟迟没有出台。

  在采访期间,记者致电多家体检机构以及基因检测公司,询问是否可以检测BRCA1/2基因。其中,在与一家知名体检机构销售人员沟通时被告知,他们现在正在做“女性肿瘤基因检测套餐”的促销活动,包括鼻咽癌、食管癌、乳腺癌等11种癌症,价格只需2000多元,效果堪比安吉丽娜·朱莉所做的基因检测项目。记者再三追问,销售人员也没有告知检测的究竟是哪些基因。

  随后,记者致电迪诺基因首席技术官白玉杰教授。他直言,从低廉的价格分析,商家推销的检测基因有可能是大量初级易感基因,包括抗氧化基因、解毒基因等。只能进行风险评估,并不能与疾病建立直接联系。

  白玉杰告诉记者,目前使用基因检测主要分为3类:风险评估、辅助诊断以及用药指导。市场上又以第一类检测更为多见,其中涉及“致病基因”与“易感基因”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指明确会引发疾病的基因,例如FGFR3突变导致的遗传性侏儒症,BRCA1/2会引发乳腺癌等;后者只是相对的统计学概念,与疾病本身并无必然联系。

  “混淆易感基因和致病基因的概念,是很多商家招揽生意常用的伎俩。”白玉杰说,易感基因通常只需设定两组人群,一组为患者,一组为健康对照组,在进行基因测序后,比较两组人群基因差异,一旦发现某个基因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则可视其为易感基因。而要确定该基因为致病基因,还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跟踪性研究、建立动物模型等进一步研究。“正因为易感基因研究过程简单,更新快,因此很多商家为了追求数量,往往将一些针对其他人种、单一地区甚至只有少数人参与的研究结果匆匆纳入基因检测范畴,导致市场混乱,检测结果毫无依据。”

  “选择的基因是否有其科学证据,只是衡量一项基因检测是否合理的第一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主任祁鸣告诉记者,此外,要考虑临床效益和可能的风险,即检测结果对病人是否有帮助,基因检测该不该做;考虑时间性问题,该什么时候做;检测费用的性价比也是需考量的因素;最后是可信度,即检测机构可靠,由真正的专家带领接受过正规培训的技术人员在设备先进管理良好的实验室完成。

  “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有相关规范监督约束。但很遗憾,我们国家相关的工作进行的太过缓慢。”据祁鸣介绍,当前我国颁布的、与基因检测有关的规范仅有原卫生部2007年6月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以及《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等文件,一方面上述规定与涉及临床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遗传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的临床基因检测学科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对于鱼龙混杂的基因检测商业市场而言,约束效力近乎为零。

  而在美国,对于基因检测人员、管理、硬件水平、具体操作项目等都分别有相关的资质认证。例如,美国ACMG(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院)专门制定行业标准和准入规范,包括认证从业人员资格;CLIA(临床实验室促进修正法案)认证实验室资格,CAP(美国病理学院)专门审查实验室是否运作正常。此外,由多个实验室检测的项目,要由CAP定期室间检查;而由某个实验室独自检测的项目,要提供自身的管理制度、操作方法等相关信息,在州政府备案,接受管理。截至目前,美国临床基因检测实验室约有600个。

  “美国的一些规范内容,我们都可以直接借鉴甚至引用,但需要政府下定决心,进行政策性引导。”祁鸣表示,只有创造一个有序的法制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利益,最终实现公众、产业以及从业人员的多方共赢。

  2.价格之困

  “一些小公司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让很多正规公司失去了生存手段。除此之外,某些‘拍脑袋定价’也让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对这一‘朝阳产业’的热情。”专家如是说。

  祁鸣直言,他曾经参加过某些省(市)对于基因检测价格的专家讨论会。其间,一些政府官员对于昂贵的报价不作任何调研,只凭一句“价格太高,老百姓接受不了”就将价格杀到一半。“这样无视检测成本,会把这项技术扼杀在摇篮里。”

  祁鸣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官方报价,一个位点/区域的测序检测价格为500元,浙江省定为600元,广东省定为300元,而以BRCAl为例,一个基因就包含20多个区域(外显子),最高价与最低价在理论上就相差了6000多元。而实际上,由于市场竞争以及一些小公司低廉价格的冲击,目前平均价格也仅为2000元~3000元。“我们在检测中,往往只收前几个比较重要位点的价钱,很多位点就当做免费了。”祁鸣说。

  除此之外,没有收费标准,甚至没有纳入临床检测范畴,让很多有能力开展上述检测服务的正规医疗机构也“踌躇不前”。

  据了解,北京协和医院多年前便有能力开展基因检测服务,但苦于没有收费标准。直到2011年,才终于在国家发改委备案,正式开展K-ras基因、BRCAlk2以及P53四项基因检测服务,收费标准分别定为1500元、3000元和2100元。

  “但一些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新基因检测项目,比如用于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21基因检测,现在主管部门还没有批准作为临床检验项目,也就没有相应的收费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徐兵河说,医院不能开展,患者只能自行到院外找商业性检测机构进行价格不菲的检测,再拿着检验结果来找医生。“对于院外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我们无从掌握。”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目前由原卫生部审批的在临床能够开展的基因检测项目只有20余个,虽然这些基因无一例外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同时对临床诊断或治疗决策有直接意义。但相比于美国2900多个临床检测基因悬殊巨大。

  对此,也有专家表示,其实价格缺失只是基因检测市场混乱的外在表现,要理顺整个产业,首先需要相关部门加快审批,让已经证实确切有效的基因检测项目尽快上马,其次要梳理不同基因检测手段的标准化流程,最后则是集合该领域专家进行商议,确定合理价格。

  3.人才之惑

  人才是任何个产业的发展之本。在采访中,专家表示,在基因检测领域,除了科研单位具备少量专业化人才外,应用机构、基因科学普及讲座、基因检测市场推广、基因报告解读、基因门诊治疗都面临人才短缺之困。“没有人才支撑,要提高基因检测的知晓率,让更多的人认识基因、体验基因、享受基因科技成果带来的好处,只能是纸上谈兵。”祁鸣说,当前架起基因检测技术与公众之间沟通桥梁的复合型人才最为缺乏。

  在采访中,有专家为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案例:某健康者经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携带一种帕金森疾病的易感基因,通过公司提供的资料以及网络相关搜索结果,他了解到该基因会增加患帕金森病50%的几率,而她却将该结果错误理解为“有50%的可能患帕金森病”,并因此情绪低落。实际上,如果只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不考虑环境等其他因素,她未来患帕金森病的几率仅为阴性者的1.5倍。具体而言,此人60岁以后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性约为1.5%(美国60岁以上的患病率为1%左右)。

  “对基因检测结果的分析,就像阅读心电图一样,虽然都是看来简单的数据或折线,但有经验的医生可以读出很多内容。”白玉杰表示,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此外,风险评估也需要分析人员综合考虑受检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等多方面因素。“绝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只有考虑的方面越周详,给出的结果才能越准确。”

  对此,1999年取得了美国临床分子遗传学执照的祁鸣教授更有发言权。他表示,美国主持基因检测工作并签发检测报告的实验室主任,需要在具有培训资格的机构经过2年以上的培训,课程包括临床遗传学、生化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癌症遗传学、发育遗传学、基因组学、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遗传咨询等内容;形式则包括课程学习、实验室操作、门诊实习、病例讨论会、书报讨论会等,同时还要完成规定数量的病例检测和报告撰写。“有一些培训班项目时间更长,比如我所在的华盛顿大学培训班就是3年的培训班。此外,实验室的操作技师则需要具备临床检验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和特别上岗培训。”

  然而,据了解,目前我国在基因检测解读人员、推广人员以及临床诊疗人员等方面,均没有统一培训、资质认证等内容。当前大量生物信息技术专科人才用机械化的手段,依靠数学分析模型,成为基因检测结果解读分析的主力军。

  4.数据之失

  采访中,也有专家指出,基因检测关注遗传因素上的变异,这势必涉及人种差异,但我国在基因检测的推广应用上还缺乏前瞻性的科研战略布局,在疾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建立等关键环节还缺失“中国数据”和“中国模型”。这一科研“短板”急需尽快补齐。

  以BRCA1、BRCA2基因检测预测乳腺癌风险为例,据徐兵河教授介绍,安吉丽娜·朱莉患乳腺癌的风险评估是通过盖尔风险模型推算得出。这一模型分析了受检者初潮年龄、初产年龄、乳腺活检次数、活检提示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的病史,以及患乳腺癌的一级亲属的人数共5种因素。但该模型主要针对欧美人种,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黄种人的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而人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对于中国人群来说,通过这一模型不能准确推算出受检者患癌的风险有多高,或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必须首先开展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得出中国遗传性乳腺癌的发病比例,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适合黄种人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开展更深入的临床研究,才能考虑是否有必要在我国普遍推广BRCA1、BRCA2基因检测预测乳腺癌风险。”徐兵河强调。

  “人种存在差异,疾病的表型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在易感基因位点上也会有所体现。基因检测必须基于中国人群的调查研究数据,只有立足中国的研究结果,中国人自己才能真正‘用得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林东听对此也深有同感。

  林东昕举例说,他们曾针对胰腺癌的遗传易感性开展了大样本的研究,在全国16个城市25家医院收集了3000多例病例,与正常组对比分析后发现5个胰腺癌的易感基因位点。而来自美国的一项针对白种人的胰腺癌易感基因位点研究中,只有2个与中国发现的易感基因位点相同。与胰腺癌类似,在对我国肺癌患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发现,我国肺癌患者基因变异位点也与欧洲人种有所不同。

  基因变异位点的“中外”差异性,提示后续基因检测的研究重点和技术开发需要更加“中国化”,切合中国人群的遗传特征。林东听说,近年来,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相继开展了食管癌、肺癌等肿瘤的大样本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还远远不够。”

  5.伦理之限

  亨廷顿病的中年发作、进行性运动和认知障碍,通过基因检测很容易诊断,有该病突变基因者100%发病,但目前没有任何治疗和干预手段。有调查显示,约30%可能有亨廷顿病风险的人称,他们一旦发现患该病,会选择自杀。

  基因检测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音的同时,也伴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大多数“能检测、无治疗”的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会给受检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甚至超过疾病风险本身。受检者会由此产生更多生活困扰,如对于未来的婚姻、生育感到担忧甚至绝望。

  除了如何权衡基因检测的风险与获益,“基因歧视”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伦理话题。“当前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对非正常基因携带者的就业、保险歧视等现象,并大有蔓延之势。”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翟晓梅教授说,一但个人最具隐私性的基因信息被泄露和公开,人们知道那些不受喜爱的特征与基因有关,将对携带某些“不利基因”或“缺陷基因”者的升学、就业、婚姻等社会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造成基因歧视。“乙肝携带者就业、升学等社会活动中产生不利影响的教训值得汲取。”

  “有无合适的伦理资源来使我们明智地、合乎人性地使用基因知识或技术赋予我们的权力,能否区分‘能做什么’与‘该做什么’仍是一个问题。”翟晓梅不无担忧地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邱仁宗教授表示,媒体大肆宣传安吉丽娜·朱莉的选择,并大加赞扬,是非常不合适的。“大明星安吉丽娜·朱莉的选择也许对她是最好的,但对其他人却不一定是好的。媒体的渲染很容易将这一种选择不恰当地抬高为唯正确的选择,误导那些追星族妇女,去仿效安吉丽娜·朱莉做出本来不合适于她本人的选择。”

  事实上,与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进步相比,基因检测的伦理规范“相形见绌”。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薛迪等对上海市22家医疗机构(9家公立医院和13家体检机构)的调查显示,只有1/3的公立医院从事基因工作的人员在近1年内参加过伦理培训,体检机构则未向员工提供伦理培训;部分开展临床基因检测服务的机构并未要求受检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有的医院甚至用价格通知单取而代之。

  基因检测篇5

  在23魔方3人的创始人团队中,周坤、王勉都是科研背景,刘耘是唯一一个非技术出身。从曼切斯特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IT行业,而是去了宝洁。

  “当时,我的毕业设计拿到了年级第一。导师听说我要去宝洁时很诧异,问我是要成为计算机高工还是要去卖香波。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宝洁,我了解自己,其实计算机并不是很合适我。”随后,刘耘在宝洁做了8年,一直负责国内市场部的业务。

  23魔方刚成立时想做2B端的业务,给医院、科研单位等提供基因检测服务,这也是很多基因检测公司的基本模式。但是,面对封闭的B端市场,23魔方一直很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这时,他们找来了刘耘。多年的市场经验让刘耘决定去尝试C端市场的开拓,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思维去颠覆传统的基因检测模式。他们看到了谷歌基因检测建立起来的基因大数据库的巨大价值,因此也想做国内的基因大数据生意。

  基因检测技术的大进步,也让原先高昂的基因检测普及化成为可能。目前,美国的基因检测成本已经降到了100美元左右,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价格。基因对于人们不再神秘,每个人想了解自己的基因变得越来越便利。

  刘耘介绍,23魔方的个人基因检测产品在数千元左右,针对客户的需求可以检测不同的基因位点,而价格最低的标准检测包只有999元,用户可以通过唾液检测自己是否具有遗传性肿瘤基因,同时了解自己的体质特征和健康风险。

  在国内,这样的价格让很多竞争对手提出了疑问,觉得难以覆盖成本。对此,刘耘的解释是,这样的价格并不是为了开拓市场而不计成本的营销,而是经过仔细核算的价格。23魔方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低的价格,是因为他们只针对已知的位点序列进行检测,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测序成本。

  基因检测篇6

  将两毫升的唾液寄给一家基因检测公司一个月后,35岁的王先生第一次获知了自己有患高血压的风险。

  在此之前,他每年的体检均显示“一切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内”,但来自基因检测的结果,依然使他决定在未来减少对盐的摄入量――“您的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GNB3中,编码了一种信号物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种信号分子,与肾脏对钠离子的吸收、排除有关。这个基因上的点位rs5443由于某种变异,改变了G蛋白受体信号,使肾小球更倾向于对钠重吸收,导致钠排出体外较困难,因此增加了患高血压的风险”。

  王先生对于仅花费不足千元,便能完成的基因检测感到兴奋――事实上这种有别于常规体检的大众的消费级(DTC)基因检测手段,目前正成为国内健康消费市场的新宠。

  但是在缺乏政府监管的情况下,属于商业与医疗交叉范畴的消费级基因市场,仍处于“野蛮生长期”。

  消费级检测迎来风口

  每个人都有30亿对碱基代码,这些代码构成了每个人独有的基因数据。基因检测,就是解密个体的基因特性,翻译出每个人的生命密码,以了解自身的体质特征。

  有别于医学临床级基因检测,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受众是普通大众。消费者往往只需通过互联网下订单,将口腔拭子或唾液放置于特制试管中,并寄回至实验室。几周后,他们就能获得包括亲子鉴定、血缘测定以及遗传性疾病和特征鉴定等基因分析结果。

  就检测方式而言,主要通过对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计算。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是一种检测特定物种中不同个体间的全部或大部分基因,从而了解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变化有多大的方法。这些研究通常比较两组参与者的DNA:有疾病的人(病例)和相同条件的无该疾病的人(对照)。如果在患者中某基因型的变异很频繁,那么就说明该变异与该疾病“相关”。

  在全球众多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中,美国公司23andme最为著名,其因推出99美元的基因检测项目而迅速占领了美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在获得最新一轮融资后,23andme的市场估值突破了11亿美元。

  而在2017年的4月6日,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宣布批准了23andme针对10项疾病的基因健康风险测试(GHR)。这是FDA批准的首个消费级的遗传测试。

  在国内,与23andme有相似业务的基因检测公司众多。位于成都市天府软件园内的“23魔方”是其中之一,在成立两年后,该公司已经获得了数轮融资。

  23魔方CEO周坤称,国内的消费级基因检测最早出现在2004年,随着全基因测序成本不断降低,迎来了爆发期。

  周坤预计,未来5年,全基因测序成本可能下降到700元人民币,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将迎来真正的大爆发时期。

  目前国内各种基因检测公司的数量超过200家。同时,在国内多个省市提出将生物医药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对象的背景下,一些市场评估机构提出了“基因检测市场万亿产值”的规模。

  无所不能还是过度营销?

  “基因检测是很有趣的事情,我从未了解到自己身体有如此多的秘密。”王先生说。他还通过这次的基因检测,得知了自己血脉中有苗族、傣族甚至畲族的属性,也了解到自己能喝酒,是因为两个等位基因的突变,使代谢加快数十倍,导致不会因为乙醇的堆积而中毒。

  事实上,在决定由这家公司做基因检测之前,王先生在网上也查询过多家同类型公司,也正是由于详细的查询,使他一度对这个行业检测的可靠性有所怀疑。

  “很多公司推出的产品包括通过基因检测未来患癌症的可能性,甚至将婚恋、小孩兴趣爱好、抗雾霾能力等都纳入其中,给人的感觉是基因检测无所不能。”王先生说。

  庞大的基因消费市场潜在规模,让各路资本看到了其中的商业潜力,大量夸大基因检测效果的营销开始出现。

  通过百度、淘宝进行“基因检测”的关键字检索,发现众多消费级基金检测公司的广告信息。

  周坤表示,目前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这导致了行业内良莠不齐。该行业进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是购买基因检测仪器,自建实验室;第二种是成为商。

  “目前国内大部分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都是商类型,他们的投入并不大,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容易出现夸大基因检测效果,以及违规营销的情况。”周坤称。

  北京鑫诺美迪基因检测技术有限公司CEO刘沛则表示,消费级基因检测和临床级基因检测有本质的不同,“消费级不在乎技术可靠性、检测准确率,主要依靠产品设计,让消费者有兴趣买单”。

  周坤称,“很多消费级基因公司,类似一个中介机构,连一个分析基因数据的人都没有,他们通过加盟商的形式,进入这个行业”。

  从另一种层面看,周坤认为,这也是由于传统的基因检测主要为科研机构自建,他们的长处在于研究实力强,但在市场营销和产品渠道方面并不精通,因此也主动将检测业务外包给销售商。

  “市面上很多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都属于贴牌性质,即最终报告源于同一个检测机构,仅品牌不一致。”周坤称。

  并非100%准确

  刘沛提醒称,从临床医学研究角度看,基因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且人体功能结构变化,影响因素众多,并不单由基因决定,他认为,通过消费级基因检测,去评估未来是否有患癌症等病症的风险,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周坤认为,目前一些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所宣传的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测试婚恋、测试性格、测试未来职业等,也并非空穴来风。

  “有一些项目是有国外研究文献可查的,但国外在基因研究领域的文献质量参差不齐,国内这些公司引用这些不严谨文献的主要目标,是出于销售考虑,而并没有从严肃的医学角度考虑。”

  周坤称,基因检测与体检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能检测已有疾病,仅能从统计学角度分析,某一个基因有造成人体患病的可能性。

  以糖尿病为例,周坤表示,尽管糖尿病主要是遗传引起,但是最终成因很复杂。基因检测出一个消费者患糖尿病的风险高,只能代表从遗传学角度观察,消费者的某基因是影响高血压产生的一个因素,来自大量样本的统计学分析。

  但这并不能代表该消费者真的可能患糖尿病,因为人类对基因的破解不到20%,很多方面都是未知数。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从遗传学角度将具备高风险,但到最后是否会得病,没有明确的证据,两者不是100%的因果关系。

  “基因检测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遗传风险信息,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会发生某种疾病或病症,因为除了遗传变异,这些疾病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和生活方式。”周坤称。

  基因检测篇7

  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和担忧

  转基因生物之所以被广泛利用于食品领域,主要是因为通过有益的基因组合,可以使转基因作物增加产量,增强作物的抗虫性和抗病性,一些不耐储存的作物变得耐贮藏、抗衰老、可以进行长途运输,使季节性作物摆脱季节的影响,并且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同时,转基因技术也是培植植物新品种的主要方法,使一些作物具有能预防疾病的神奇效果。这些优点使得转基因技术被广泛的应用。

  虽然转基因食品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食品的不断商业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不断被提及,有关伦理学和环境污染的疑问也越来越多。

  2012年6月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爆发了定时群杀吃了掺有转基因饲料的牛的事件。这些牛的寿命和食用基因饲料的时间长短在很大范围内变化,牛的代数也有好几代,但却都在同一时间死亡。Jeffrey M.Smith的研究发现:在老鼠的食品大豆中添加了含转基因的成分后,老鼠会莫明其妙的紧张好斗,肝脏和睾丸都呈现病态反应,且繁殖的后代体内不同部分出现了致命的病变,55.6%的小老鼠在一出生或是出生3周内就死亡。这些至少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能够对一些动物的后代产生严重危害和影响。

  目前我们对转基因技术对食品、人群健康、环境、生物物种等方面的影响还知之甚少,但转基因作物中所转入的外源基因并非亲本自己所有,而是来自其他的生物,或者人工合成。这就使得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具有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转基因食品很可能会引发过敏、具有毒性或使食品中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这些是否会对人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潜在的影响,新基因在食物链和环境释放等途径中是否会影响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等等,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并且转基因食品的外源DNA如果不在肠道内消化,被机体细胞摄取并整合到基因组中,很可能会引起细胞突变,这对人类的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危害并且使转基因食品很可能具有生物武器的威力。

  尽管不少科学家做了相关实验,但转基因食品的影响具有累积性和潜在性的特点,最终的结论还是要靠长期系统的监测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种类的不断增加,社会要求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也要不断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也在逐步完善。目前采用的转基因成分检测主要包括核酸水平的检测和蛋白质水平的检测。

  1.核酸水平检测

  转基因食品的核酸水平检测主要是指检测遗传物质中是否含有插入的外源基因(即新引入的外源DNA片段)。当今核酸水平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定性PCR、定量PCR、印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等。

  (1)PCR法

  PCR方法是针对外源基因的启动子、终止子等来设计引物,经PCR反应对待测食品DNA样本进行扩增,经凝胶电泳分析靶标PCR产物的有无,来对食品进行定性判断,改良的PCR方法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PCR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并且与蛋白质具有组织特异性相比,PCR技术不受到材料的限制,又由于核酸的性质比蛋白质稳定,变性之后复性也更为容易,所以通过PCR技术可以检测初加工和深加工的食品,因此在转基因领域PCR技术使用最为广泛。(2)定量PCR法

  PCR方法虽然灵敏度高,但是操作繁琐,在操作过程中样本容易受到污染或因样品本身感染相关病毒而呈现假阳性,有的时候还会呈现假阴性。由于PCR本身的局限性,又为了满足定量分析的需求,为此,研究者们在定性筛选PCR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不同的定量PCR检测方法。目前,国外较为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竞争PCR(Quantitative competitive,QC—PCR)和Real—time PCR法。

  (3)基因芯片法

  基因芯片方法又称为DNA微探针阵列法,其实质就是高度集成化的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是将目前通用的报告基因、抗性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的靶片段固定在载体上,将待测基因扩增、标记后与固定的探针进行杂交,杂交信号由扫描仪扫描后,由计算机对杂交信号进行处理,分析判断得到杂交谱。

  基因芯片方法与PCR方法具有相同的优点,但PCR方法检测范围窄、检测效率低,而基因芯片方法能够一次性单独分析样品中大量的、不同种类的GMO,进行筛查、定性、定量。迄今为止,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转基因食品检测的前沿,但由于基因芯片技术造价高,所以应用阻力较大。

  2.蛋白质水平检测

  蛋白质水平的检测主要是针对外源蛋白质进行免疫学检测,主要方法有ELISA、侧流型免疫测定(1ateral flow)、蛋白质印迹法和试纸法等。

  (1)ELISA法

  ELISA法用于间接检测转基因表达的目的蛋白质。此方法是通过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反应来实现的,由于抗原只和它自己(或具有相同抗原决定簇)诱导产生的抗体发生反应,因此具有高度特异性,将抗原或抗体其中的一种标记上酶制成具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性和酶的底物催化特性的酶标抗体,再将酶标抗体结合到载体上,在它与相应的另一种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加上相应的底物进行显色,就可以根据底物显色的深浅做出定性或定量判断。此外,试纸法也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来实现的,试纸法操作简便,适用于现场检测和初筛。

  ELISA法成本低、特异性高、检测速度快、仪器操作简单、并且对人员要求不高,但是此法灵敏度低、检测范围窄、易出现假阴性。由于加工过的食品的蛋白质容易失活,所以ELISA法只适用于原料性食品,难以检测加工过的食品。

  (2)侧流型免疫测定

  “侧流”型免疫测定是在最近十几年间发展起来的,之前主要用于医学领域。这种测定方法基于夹心式技术原理与ELISA相似,但该法是建立在一种膜支持物上,标识过的抗原一抗体复合物侧向迁移,与一种固定表面上的抗体结合。

  “侧流”型免疫测定方法的操作过程简单,且不需要特殊实验设备,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用于侧流分析并能用于野外测试的试剂盒。

  (3)蛋白质印迹法

  蛋白质印迹法将电泳分离、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及酶显色反应三者结合起来用于分离、检测复杂混合物中特异的目的蛋白质,灵敏度为1~5ng。蛋白质印迹法中印迹上的目的蛋白(抗原)与一抗结合后,再加入能与一抗专一结合的酶标记二抗,最后通过对二抗上标记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得出结果。此法可确定一个样品中是否含有预定限值水平的目的蛋白质,可用于不可溶蛋白质的分析。

  另外,在转基因食品的实际检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检测方法,例如,色谱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近红外波谱技术、超分支滚环扩增技术及基于一些成熟技术建立起来的试剂盒技术、试纸条技术等。例如,Hurburgh等利用近红外波谱技术初步解决了食物加工过程中植物纤维结构可能被破坏,无法判断是否具有转基因成分这个问题。

  现 状

  自1994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产品Flavr Savr西红柿在美国上市以来,转基因植物在种植面积和市场化方面都得到很快的发展,世界很多国家将转基因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一些转基因作物如玉米、油菜、番茄等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中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是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它们的种植面积分别占总种植面积的57%和25%,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高达全球种植面积的72%。中国由于人口压力,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将现代生物技术纳入科技发展计划,抗虫棉等5项转基因作物早已被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

  但另一方面,虽然各国目前已经试种的转基因植物超过4500种,可是获得政府批准上市的品种仅40个,不到1%。这说明各国政府目前对此仍采取谨慎的态度,2000年1月29日,131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主持下,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签署了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生物安全议定书》(Bio—safety Protoco1)。这是第一部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活性转基因生物的国际法。

  在欧洲国家,由于民众的抵制,转基因食品技术并不是非常发达,甚至有些国家完全禁止转基因食品的播种与生产,许多国家(包括欧盟)都制定了转基因产品的标示阈值。俄罗斯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原料采取国家登记制度。日本较早开展生物技术安全立法工作,转基因实验必须遵循文部省的《重组DNA实验指南》,转基因农作物的开发需要遵守农林水产省制定的《在农林渔、食品和其他相关产业中应用重组DNA生物体指南》。

  我国支持转基因食品研究,但对产品标识严格要求。2001年6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食品的试验、生产、应用等规定了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制度。2002年3月20日.我国正式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卫生部于2002年4月8日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7月1日起实施。办法规定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类新资源食品,须经过卫生部审查批准方可进口,并对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申报与批准、标识和监督做了严格的规定。

  基因检测篇8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35s启动子;Nos终止子;PCR检测

  【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02-02

  随着转基因产品市场的不断拓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尤其是食用安全性已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1,2]。2001年5月,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开始实施。2002年3月20日,与该条例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3个法规正式施行,要求对大豆、玉米、油菜类转基因食品必须加以标识。本文以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RoundUp ReadyTM Soybean)为材料,通过PCR方法检测转基因调控元件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lower mosaic virus,camv)35 s启动子和胭脂碱合酶(Dopaline syntheses,nos)终止子以筛选检测转基因食品,为市场上转基因食品的鉴定提供一种技术手段。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RoundUp ReadyTM Soybean标准品购自Fluka公司。

  1.2 引物:用于扩增转基因食品中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的序列为35s-f:GCTCCTACAAATGCCATCA,35s -r:GATAGTGGGATTGTGCGTCA; 胭脂碱合酶NOS终止子序列为Nos -f:GAATCC TGTTGCCGGTCTTG ,Nos-r:TTATCCTAGTTTGCGCACTA。

  1.3 样品核酸提取:分别采用Omega生物工程公司植物基因组核酸提取试剂盒和CTAB法制备DNA[3]。

  1.4 PCR反应:25μL PCR反应体系中含:10×PCR反应缓冲液5μmol/L、10mM dNTP1µL、20μmol/L正反向引物1μmol/L、Taq DNA聚合酶0.5μmol/L、无核酸酶的蒸馏水39.5μmol/L,样品核酸2μmol/L。PCR反应按94℃变性5min,接94℃30s 60℃1min 72℃1min进行45循环,循环完成后72℃链延伸7min。扩增产物用4%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提取DNA质量的比较:使用GMO试剂盒法和CATB两种方法都从大豆中提取了较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所提取的大豆样品中DNA质量无明显不同。

  2.2 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基因PCR扩增采用PCR方法分别对自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中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以35s启动子基因特异引物对从转基因大豆基因组中扩增出一条195bp带,以Nos终止子基因特异的引物对从转基因大豆基因组中扩增出一条180bp带,而非转基因大豆没有扩增(图2,图3)。表明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基因特异的引物对以及该PCR方法可以成功扩增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基因。

  3 讨论

  转基因食品具有食品的属性,其检测与食用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可行性。在转基因成分检测时,防止大量样品制备中及PCR扩增产物的交叉污染对结果的准确性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大量样品的PCR检测,研究准确的采样部位与简洁、快速的DNA提取方法,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基础。农业部颁布的《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检测一大豆定性PCR方法》中规定,在大豆样品DNA提取时,少量大豆籽粒采用液氮研磨方法。本研究比较了液氮研磨法和食品加工机粉碎法,结果表明,液氮直接研磨法费时费力,且在研磨过程中样品损失较大;食品加工机粉碎法不但省时省力,且由于粉碎杯便于彻底清洁,可避免样品的交叉污染。此外使用GMO试剂盒法和CTAB两种方法都能从大豆中提取了较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且DNA质量无明显不同,表明CTAB法能够替代商业化转基因试剂盒提取大豆DNA。

  PCR技术检测D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的特点,是当前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常用技术。本研究针对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特异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的引物对转基因食品进行PCR检测,快速扩增转基因食品中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特异DNA片段,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具有极大的通用性,可用于转基因食品的初步筛查。

  参考文献

  [1]Ewen SW,Pusztai A.Effect of diets cont potatoes expressing Galanthus nivalis lec [J].Lancet,1999,354(9187):1353~13

  [2] Nordlee JA,Taylor SL,Townsend JA, Brazil nut allergen in transgenic soybeans[334(11):688~692

  [3] Lipp M,Brodmann P,Pietsch K,et al.IUPAC collaborative trial study of a method to detect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s and maize in dried powder[J].J AOAC Int,1999,82(4):923~928

上一篇:我的书屋我的梦获奖作文
下一篇:社工在链接整合资源过程中的经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