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考研
合理规划 轻松考研
真正的让你站的更高,
走的更远的,
是自律、积极和勤奋。
131.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并不刻意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事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他的散文一般具有笔触多情的特点,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索。13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以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他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其晚年诗作雅丽精绝,既有清新闲适之作,又有沉郁悲壮之作。主要体裁是绝句。它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诗派的先驱。133.《六一诗话》宋代欧阳修所作,他主张诗人应对于所要再现的情境具有真切感受,这样才能曲尽其妙。《六一诗话》一书开文人诗话之风,此前论诗之作多重品评、格例、作法或本事,此书问世,始立“诗话”之名,且兼收并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创立了一种漫谈性的论诗体例。在这以后,诗话成为评论诗人诗作、发表诗歌理论批评意见的一种广泛流行的形式。134.诗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说法。所谓“诗穷而后工”,就是说困厄的人生境遇,能使诗人创作出工致精妙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歌作品。在欧阳修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类似的说法,大体上都是说创作主体的生活环境与创作潜能之间的关系。欧阳修继承了他们的说法,并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明确地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135.晏欧词风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渐趋成熟,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层殊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即词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欧阳修则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136.苏门四学士北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在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最欣赏和重视此四人。《宋史·黄庭坚传》载:“(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但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人的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137.豪放词派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138.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该派的特点是多以男欢女爱为题材,善于抒写委婉细腻的情思,风格含蓄蕴藉,委婉曲折。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可谓最早的婉约词派。宋代晏殊、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等都是婉约词派的著名词人。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集大成者,工于持律,善于创调,章法多变,题材狭窄,艳情和羁旅之愁几乎占据他《清真词》的全部内容。婉约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139.易安体宋室南渡后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主要艺术特色有: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人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二、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三、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日:“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渊下题日:“博山道中效易安体”。140.格律派“格律”二字,指创作诗词所依据的格式与规律。古诗之格律,包括声韵、对偶、字数、句法等,凡重视这些格律的一派,即称格律派。然通常所谓格律派,多指宋词中之格律词派而言。词本协律合乐之文学,北宋时作词已渐不协律,至于苏轼,由于才情奔放,往往以诗为词,更不守词中规律,于是词与音乐渐趋分离。为恢复词之音乐性,因而兴起了格律古典词派。宋徽宗曾颁布大晟乐,诏周邦彦提举大晟府。邦彦作词,下字用韵,皆有精密法度,格调音律,最为严整,实为此派先驱。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皆为格律派翘楚。141.苏、辛指宋代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故经常并称。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七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词至苏轼,为之一变。辛弃疾,其词风格多样,多抒写爱国主义热情,他以文人词,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142.二安指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二人同为济南人,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故并称“二安”。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爱情和自然景色,后期则充满国破家亡的沉痛与悲伤。她的词善用白描,语言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她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辛弃疾,其词风格多样,多抒写爱国主义热情,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143.二窗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和周密,因吴文英号梦窗,周密号草窗而得名。吴文英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他力求自成一家,但他胸襟气魄远逊稼轩,才情天赋不及白石,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胜。周密的词作,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他一方面取法姜夔,追求意趣的醇雅,另一方面与吴文英交往密切,词风也受其影响,并因此与之并称“二窗”。144.姜、张指南宋词人姜夔和张炎。两人都讲究格律声韵,词风相近,故并称“姜张”。姜夔的词多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善用联想暗喻,意境清远,音律和谐。张炎的词早期多反映贵族公子的悠游生活,宋亡后则多追怀往昔之作,用字工巧,追求典雅。145.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均为词的别称。因词体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而被称为“长短句”。这种从一字句到九字句应有尽有,且交错使用,变化多端的句式,产生了词的错落变化的美。因古人把词作为诗的余绪,或认为词是由绝句、律诗发展而来,故也称“诗余”。词在起初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所以从音乐角度又称之为“琴趣”、“乐府”。146.令、引、近、慢唐宋词的四种体制。“令”为令曲,即小令,每片四扪。“引”,本来是一个琴曲名词,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日引。“近”,是近拍的省文。“慢”,古书上写作曼,亦是延长引申的意思。引、近每片六拍,慢每片八拍。由于拍子多少不同,令词一般短小,引、近接近中调,慢词较长。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在字数多少,而在于音乐的节奏不同。147.慢词、长调、中调、小令慢词是依慢调填写的词,字句较多。长调指长词,是从体制上划分,明代《类编草堂诗余》以九十一字为长调。慢词和长调虽然字句都比较多,但一着眼于曲调节奏,一着眼于体制,意义上有区别。中调是词凋体式之一,因其长短适中,故名。明代《类编草堂诗余》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凋。小令指词的短小者,《类编草堂诗余》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小令也指散曲体式之一,一般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148.苏、黄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诗清新豪健,充满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刚柔相济的风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诗讲究修辞造句,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开创了江西诗派。149.江西诗派宋代影响量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发有组织的,有理论宗旨的诗歌流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到了宋方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及特色是: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150.山谷体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黄庭坚的诗列为“山谷体”,其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主要艺术特点是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151.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因宋室南渡再度中兴,故名。陆游存诗九千多首,多爱国诗篇,充满慷慨激昂、为国立功的壮志和以身报国的牺牲精神,也反映了民生疾苦,描写了自然山水和日常生活;他的诗以现实主义为主,也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杨万里的诗主要是写景,想象丰富,描写生动风趣,语言通俗活泼,独具一格。范成大的诗题材广泛,以田园诗最为突出,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尤袤在当时也是著名的涛人,但他未能自成一家,作品大多已经散佚。152.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字诚斋,因其诗自成一格,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杨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限度地投身在客观事物上,他笔下的草木虫鱼乃至山水风云无不具有知觉和情感,无不充满生机和灵性;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天矫奇崛的结构,而是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代表性作品有《晓行望云山》、《小池》等。153.永嘉四灵指南宋时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四灵”,并曾编选《四灵诗选》,为之揄扬。“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艺术上专学贾岛,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因而内容贫弱,风格不高。154.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书商陈起刊行的《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也有许多江湖谒客,他们身份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大多数对于国事政治不甚关心,但也不甘于清贫寂寞的隐逸生活。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江湖诗人中成就较大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155.清空说张炎在他的词论著作《词源》中专设一节《清空》,提出了清空说。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他的清空说的理论内涵有这样几个层面:一、在词的创作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二、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三、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太密太实。要言之,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就是指神理超越、空灵剔透的特殊的风格,这是他对词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张炎的词论是宋元时期最高水平的词学理论,为词论的独立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代有很大影响。156.《沧浪诗话》中国诗歌理论著作,南宋严羽著。它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五门:“诗辨”提出别才别趣之说;“诗体”专讲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线索和轮廓,作家的风格和流派;“诗法”讲诗歌作法和诗的艺术特征;“诗评”主要评析宋以前的作家作品;“考证”是对某些诗篇的作者、分段、异文等的考辨。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157.《四书集注》宋代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中国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该书注重文字诠释,更着重于义理的阐发,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书中发挥了儒家传统观点,论述了道、理、性、命、心、诚、格物致知、仁义礼智等哲学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既辨析精微,又强调人伦日用,体现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以及强调认识方法、修养方法、道德实践的特点。《四书集注》为历代学者所重视,影响极其深远。158.《集杜诗》文天祥晚期诗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集杜诗”,即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他在燕京狱中写了《集杜诗》一卷,共五言绝句200首,200首诗清晰地写出了宋亡前后的历史过程,且渗入了诗人自己的感受,正如文天祥在集杜诗的《自序》中所说:“予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集句诗向来被视为文字游戏,但文天祥的集杜诗却是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创作。159.宋话本宋代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其中代表作品有《简帖和尚》、《错斩崔宁》等。话本小说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的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成就。宋代话本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60.平话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如《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等。“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诵念,不施于歌唱。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但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16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代表作品有《两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等。162.董西厢金代一位下层文人董解元根据唐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利用当时流行的诸宫调形式而作的一本《西厢记诸宫调》,它极大地丰富了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董西厢在情节、结局、人物塑造等方面,都较《莺莺传》作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闹道场、月下吟诗、拷红等情节,对一些人物也做了极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作者改变了故事的结局,使得才子佳人终成眷属,并由此而成为王实甫所作《西厢记》的蓝本。董西厢为王西厢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且它还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诸宫调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63.院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院本的角色行当体制与宋杂剧相同,以净色为主,有末泥、引戏、副末和装孤.通常演时用五人,故又称“五花爨弄”。它以滑稽凋笑的科诨见长,可唱小曲,与以旦、末演故事的元杂剧有所不同。但其作品都已失传,仅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七百余种。164.说话四家宋朝时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民间说话艺术开始分门别类,各有门庭,有“四家”之说。据宋代《都城纪胜》载,“四家”分别为:“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由此可见,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为划分标准的。165.国朝文派金代大定、明昌年间,文学的发展进人了一个繁荣阶段。涌现出一批在金朝成长起来的作家,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等,他们的创作风格已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从整体上看,他们的诗篇已初步形成了雄豪粗犷的北方文学的特质,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166.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167.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优秀作品:《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168.元曲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丰富,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语言雅俗共赏,代表作品有《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叹世”、“归隐”,咏唱男女爱情,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汉宫秋》;郑光祖作品中文人事迹剧和爱情剧较为优秀,如《王粲登楼》、《倩女离魂》等;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169.《东篱乐府》散曲别集名,元人马致远撰,为元代前期作家散曲作品留存最丰富者。马致远,号东篱,为元代杂剧名家,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东篱散曲之作风,豪放清逸而不离本色,盖以其早年怀才不遇之抑郁。中年之放旷,晚年之闲适,种种心情,尽寓寄于其散曲之中,故题材复杂,气概潇洒,机趣绝妙。不独自见一己之成就,亦扩展元代散曲之范畴,提高散曲之意境。其作品皆情景生动。凝炼清新,王国维比之于诗中之李商隐,词中之欧阳修。170.北曲是宋元时期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大都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北方的民间曲调,并且吸收了金元音乐,盛行于元代,用韵依《中原音韵》。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上遒劲,朴实,大多用弦乐器伴奏,因而有“弦索调”之称。元杂剧都用北曲,明清传奇也采用部分北曲。171.南曲是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大都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的民间曲调,盛行于元明。用韵以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人四声,明中叶以后也兼从《中原音韵》。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172.宫调古代戏曲、音乐名词。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官、商、角、徵、羽、变宫、变微为七声,是乐律之本。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共为八十四宫调。但俗乐多不全用,常用的有五宫(仙吕、南吕、中吕、黄钟、正宫)四调(大石、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调。元曲中一套宫调须得一定的曲牌配合,其所用曲牌大多出于金院本之大曲、唐宋词以及隋唐以来雅乐诸宫调的各曲。173.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的短小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也用在折与折之间,用以衔接剧情。每本杂剧一般只用一个楔子,个别剧本也有用两个的。楔子的曲牌名多用北曲仙吕宫的[赏花时]或[端正好]。古代小说中有时也有楔子,类似话本的“人话”,通常加在故事开始之前,起着引起正文的作用。174.宾白、科、介“宾白”指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是戏剧演出时须注意的各种安排的术语。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写道:“唱为主,白为宾,故日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单宇《菊坡丛话》则说:“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日宾,一人自说日白。”“科”又称“科范”、“科泛”,指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等。“介”与“科”含意相同,但一般用于南戏、传奇中。175.元诗四大家指虞集、杨载、范柠、揭侯斯四人。他们都是元代中期的馆阁文臣,涛歌典型地表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整一性,即讲求法度,形式工整,措辞典雅,不追求情感或个性的激烈表现,在史学观念上崇尚雅正。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明人胡应麟评四家,说虞集“典而实”、杨载“整而健”、范梈“刻而峭”、揭傒斯“丽而新”,指出四家诗风各异。“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176.铁崖体元代后期的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这些诗多半是咏史、拟古之作,题材内容并不很新鲜,但在艺术风格上却使人耳目一新。杨维桢融会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177.南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间艺术的总称,亦称南词。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元代时南戏在南方广泛流传,入明后出现不同的声腔,如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等,逐渐演变为“传奇”。和元杂剧相比,南戏有舒缓婉转、细腻妩媚的风格特色,后来亦为明代传奇所继承。178.昆山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又对它予以加工提高。昆山腔经过改革之后,曲调细腻婉转,优美动听。与余姚、海盐、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对许多剧种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79.四大南戏(荆刘拜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作品,又称“四大传奇”。柯丹邱的《荆钗记》写书生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历经波折终得团圆的故事;无名氏的《白兔记》写刘知远被逼从军,入赘岳帅府,十五年后与妻子李三娘全家团圆的故事;施惠的《拜月亭》叙述蒋世隆、瑞莲兄妹及少女王瑞兰、少年兴福的种种悲欢离合;《杀狗记》中孙华的妻子杨月真设汁杀狗,使兄弟重归于好。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180.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16.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181.酸甜乐府指元代散曲家贯云石、徐再思作品的合集。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二人作品内容多逸乐生活和男女之情,形式上讲求雕章琢句,力求含蓄秀丽,风格颇为相似,故后人将他们的作品合辑称为“酸甜乐府”。182.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年间官修的《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完颜寿马与戏剧演员王金榜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无论在语言、情节方面,还是在曲牌运用、角色安排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早期南戏特色,质率古朴,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元代统一后,杂剧对南戏的影响以及文人对南戏创作的渗透,比如由对书生负心的谴责到对文士坚贞的颂扬以及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音乐的南北合套等。183.《录鬼簿》元末钟嗣成撰写的戏曲史专著,此书记载了元曲作家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目录,著录作家152人,作品名目四百余种,书中最早对元杂剧创作进行了时间分期,实际上是从整体上对元杂剧的发展演变作了一次系统的考察。《录鬼簿》对每个作家写有小传和吊词。对作家里籍、生平、著述作了简要介绍及评价,此书为元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84.吴中四杰指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皆居于吴中而得名。四人中以高启和杨基成就较大。高启,字季迪,其诗学习汉魏晋唐,不拘一格,而以豪放为主,其乐府诗有不少反映了农村现实生活,其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则写景抒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杨基的诗风清润峭拔,写景咏物之作较有特色。185.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当时明朝国力渐盛,以馆阁重臣为主的作家受朝廷文化的影响,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如诗句“圣主经营基业远,千秋万岁颂开平”,很难让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作者真实的个性化的思想感情。186.临川派明代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一个戏曲流派,因汤显祖是临川人,戏曲史上往往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们称为“临川派”,或者又以汤显祖室名称之为“玉茗堂派”。临川派剧作家主才情,注重剧作的“曲意”,不拘音律,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是他们所孜孜以求的重要方面。临川派以汤显祖的创作成就最大,此外还有孟称舜、吴炳等人。187.明传奇是在明代成熟起来的一种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新的长篇戏曲形式。“传奇”最早特指庸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明传奇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创作主体是文人,在内容上表现出对现实、历史的关切,对作者个性、情感的张扬;而在体制上也表现出规范化的特点。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代表了明传奇创作的最高成就。188.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是作者对个人旧作《紫箫记》的加工、改写,表现霍小玉、李十郎在爱情上的坚贞;《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南柯记》、《邯郸记》是汤显祖的晚年作品,分别取材于庸人小说《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写人生无常、窿海风波。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189.吴江派明代戏曲流派,也叫格律派,代表人物是沈璟。沈璟的曲论要点有二: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本色”语言,并以音律为品评戏曲价值的唯一标准。他的主张在当时曾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形成势力和影响都很大的吴江派,其重要作家有沈璟、吕天成、冯梦龙等。吴江派作家除重视音律外。在创作实践上,其“命意多主风世”,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吴江派”曲家对于戏曲创作规律的研究与宣传,对于普及与推动戏曲创作。对于促进戏曲创作与演唱的结合,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对格律的过分强调与宣扬,也受到过有识之士的批评。190.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191.折子戏是相对于整本戏而言的,指从全本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其源头在明代,鼎盛则在清代。折子戏虽然是整本传奇的一个部分,但它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192.章回小说是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讲史以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为主,开始是口头讲述为主,由于不可能一次把一部历史故事说完,必须讲若干次,因此产生了分节讲述,每节用题目的形式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讲史和小说话本的合流,作家对民间创作的加工提高,就出现r章回小说。其实《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也就是章节回小说的诞生过程。193.英雄传奇小说古代小说类型之一,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歌颂历史上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或超人、半超人的传奇人物为题材,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完成。《水浒传》为后世英雄传奇小说提供了范例,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19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类型之一,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叙事中往往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其特点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元末明初诞生的《三国志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195.《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它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内容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既不同于历史著作,也不同于根据生活而纯出于虚构的一般的小说,它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作品,是不知名的群众作者同文人作家相结合的创作成果,它的写定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196.《三国演义》毛氏父子评改本清初康熙年间,江苏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仿金圣叹评改《水浒传》、《西厢记》之例,修改、评点《三国志演义》,他们修改调整了回目,增删了一部分情节,删改了一些多余的诗词赞语,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润色加工,使情节比原来更加紧凑,文字也更精练、流畅,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以及在罗本中本来并不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自此以后,毛本即成为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本子。毛氏父子在《三国演义》的传播上功不可没,同时在小说的理论批评方面也有值得重视的贡献。197.《水浒传》七十回本《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茧,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明末金圣叹将一百二十回《水浒传》“腰斩”而成七十回本,题为《第五才子书耐庵水浒传》。七十回本将大聚义以后受招安的内容全部砍掉,以杜撰的卢俊义惊噩梦作结,保留了全书的精华部分,文字也比较洗练和统一,同时又附有大量精彩的批语,因而成为此后最通行的本子。198.神魔小说在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小说话本的影响下,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小说的热潮。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在这类小说中,有的作品完全以宣扬宗教迷信、封建道德为主要目的,故事荒唐,文字粗鄙,很快被历史淘汰,但其中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往往能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199.《金瓶梅》明代章回小说,未署著者姓名,明刊本欣欣子《序》称“兰陵笑笑生”所作,它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敷演开去,以西门庆的生活史为中心线索,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细致地再现了当时畸形的世态人情和家庭关系,书名由小说中三个主要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合成。《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开创了文人独立创作长篇小说的先河,从而文人创作成了小说创作的主流;以现实社会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着重描写市井间世俗情态,开了世情小说的先河;它的写实主义精神、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直接开启着《红楼梦》的创作。200.《金瓶梅词话》《金瓶梅》的刻本系统之一。主要特点是,有词有话,即既有唱词也有故事。现存最早的词话本是万历四十五年东吴弄珠客作序的《新刻金瓶梅词话》。
201.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小说涉及世情,自可溯源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的概念来看,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小说,而《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之后,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202.《清平山堂话本》明代嘉靖年杭州人洪梗辑印的话本集。因洪缏斋名清平山堂,由此得名。原书共收话本六十篇,所以又名《六十家小说》,而现在仅存二十七篇,并有五篇残缺,今人汇集刊行,题名《清平山堂话本》。书中所收的话本大部分是宋元旧作,也有明代作品,作品大都照录原文,未加修改润饰,保存了话本的本来面目。203.拟话本是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创作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最早应用这一术语。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编辑加工,进而模仿话本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话本,常称拟话本。它们在体裁上受到了话本的影响,都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点缀,辞句多俚俗,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完整,描写人物心理细致入微,个性突出,注意细节刻画。但由于是文人自创,显示出议论增多、艺术性更强的特点,而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则明显逊于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代表了拟话本的最高成就。204.三言明代天启年间冯梦龙编刻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三言”内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复杂,既有歌颂真挚友谊、爱情,抨击背信弃义、负心行径的名篇佳作,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也有宣传封建伦理纲常、神仙教化及语涉猥亵的糟粕败笔。“三言”的成功纂辑,使许多零散的宋元旧话本及明代拟话本得以流布于世,是古代白话小说创作由口传心受到文字表现,从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过渡的里程碑,开创了古代白话短篇创作的新局面。205.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作品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既接触到封建社会下层市民生活的不少方面,也注意到城市的阴暗角落,写出了某些人物的丑恶面貌,同时对当时新兴的市民工商业活动和社会上逐渐兴起的重商风气有所反映,妓女、商人、村妇、手工业者、书生、和尚、贪官等各色人物相继走入了“二拍”的文学长廊。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6.童心说是明代后期李贽对文学的主张。《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以童心为文,才能写出好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这种进步的文学发展观,打破了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的禁锢,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207.公安派(公安三袁)“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208.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因而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作家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209.茶陵诗派明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茶陵诗派是对明初卑冗委琐的台阁体文学的一次冲击,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主张,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从文学本身的立场出发去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这在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210.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还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他们面对当时萎靡卑冗的文学局面,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他们贬斥文学受宋儒理学影响而形成的“主理现象”,提出艾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提高民间创作的地位,以为“真诗乃在民间”,这些都在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怀疑,并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但他们过分重视古人诗文的法度格调,束缚了他们的创作,影响了作丽中作家情感的自由流露,有“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211.后七子明嘉靖中期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后七子在复古主张上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他们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强化与具体。王世贞主张诗文创作都要重视“法”,要将其落实到辞采、句法和结构中;又强调格调要“本于情实”和“因意见法”,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但其创作弊病也是过于重视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一直难脱蹈袭的窠臼。212.竟陵派晚明时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派别,因其二人为湖北竟陵人而得名。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提出重“真诗”重“性灵”,受公安派影响;在复古问题上,提倡学占要学古人之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在创作上,他们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真的风格相对立,但是他们将创作引向了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213.复社和几社这是两个在明末有较大影响的文人团体,它们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学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复社是文社组织,也是一个政治集团,以张溥、张采为领袖,因其宗旨是兴复古学,故名复社。他们在政治上反对阉党,主张抗清;在文学上主张复古,推崇七子,但他们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关心现实斗争,也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诗篇。与此同时,陈子龙和夏允彝、徐孚远等创建几社,彼此呼应。214.岭南三大家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王隼编选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家集》,始有“岭南三家”之称。屈大均的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陈恭尹的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屈、陈有共同的民族思想。胸怀一股郁愤不平之气;梁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风格较平淡。唯在反映岭南的山川风貌、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方面,三家则有共同之处。215.清初三大家指清初写作文学散文的三大古文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日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散文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大铁椎传》是其名篇。汪琬则散文力主纯正,偏于保守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受到后世正统文士的推崇,代表作品为《周忠介公遗事》。侯方域的影响最大,他的散文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被推为第一,代表作品有《马伶传》、《李姬传》。“清初三大家”是桐城派的嚆矢。216.易堂九子指清初魏禧等九个文学家。魏禧的父亲魏兆凤,明朝灭亡后削发隐居于江西宁都县翠微峰,名其居室日“易堂”。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道光年间,彭玉逻编有《易堂九子文钞》。217.南施北宋指清初诗人施闰章、宋琬的合称。因二人诗名相况,且都属“尊唐”一派,风格相近,又因施闰章是安徽人,宋琬是山东人,故名。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著有《愚山诗集》,长于五言诗,写景抒情字句清丽,风格接近王维、韦应物。有些诗反映民生疾苦,艺术上业比较成熟,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其诗多感伤时事之作,风格沉雄奔放,部分诗篇有一定现实意义,佳句亦清丽可诵。二人在清初诗坛上均有一定地位。218.江左三大家指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因他们都是江东人而得名,三人文学成就不同,钱谦益和吴伟业文学成就较高,龚鼎孳次之。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为当时文坛领袖,他力排七子的“诗尊盛唐而文学秦汉”,转移当时诗歌创作的风气,是从明诗到清诗转折的一大关键人物,其诗作转益多师,风格接近晚唐和宋诗,技巧成熟。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作诗取法盛唐及元、白诸家,早期作品风格绮丽,后期作品则激荡苍凉,多写明清之际时事和民生疾苦之作。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其诗声词婉丽,有苍凉之音。219.《投笔集》是清初诗人钱谦益最后一个诗集和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取班超“投笔从戎”之意以命名,其内容与复明水师进取东南和永历政权的形势有关,其中也贯穿了他和柳如是抗清复明的心迹和踪迹。全集共108首诗,均为七律,其中104首分为十三叠,每叠八首,均次杜甫《秋兴八首》之韵,构成有清一代绝大之组诗。《投笔集》以七律组诗的形式纪传纪史,内容博大宏厚,不仅开拓了七言律诗题材的范围,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220.虞山诗派在钱谦益的影响下,在其家乡常熟产生的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冯班为其代表人物,他论诗有独到之处,诗歌也有个人的面目和特色,并以标榜晚唐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使虞山派“诗坛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后来的吴乔和赵执信可说是虞山诗派的馀波涟漪。221.梅村体梅村乃清朝诗人吴伟业的号,“梅村体”是他在继承元、白歌行体诗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的一种叙事诗体。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抒情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性。吴伟业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把古代的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梅村体叙事诗约百余首,《圆圆曲》是代表性作品。222.《圆圆曲》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也是“梅村体”的代表作。它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讥刺吴三桂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门,沦为千古罪人。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一代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他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细腻地刻画心理,委婉地抒发感情、比喻、联珠的运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此诗注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诗人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积于错金镂彩的华丽辞藻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隽永,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223.南洪北孔指清代杰出的戏剧家洪昇和孔尚任。因洪昇是南方人,孔尚任是北方人,故名。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为清代两大传奇作品。《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作品人物形象鲜明,场面壮阔,结构精巧,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作品较好地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起来,结构巧妙,语言雅丽。224.笠庵四种曲指清初李玉早期的四部作品《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一捧雪》写严世蕃为夺取一只玉杯对莫怀古进行陷害的故事。《人兽关》批判了忘恩负义者,也宣传了因果报应。《永团圆》描写了蔡文英、江兰芳的爱情故事,讽刺了豪门的嫌贫爱富,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占花魁》则反映了以爱情为基础的新型婚姻。这四种传奇表现的是社会下层的世态人情,着重嘲讽鞭挞的是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的卑劣行径,道德高尚者倒是出自微贱中人,这种情形近乎“三言”小说的世界,而道德意识又更重了些。也正是由于李玉是带着道德感情去写他心爱的和憎恶的人事。表现力求尽致,强化了戏剧冲突,剧作富有感染力。225.笠翁十种曲清代李渔的传奇剧本集。因李渔号笠翁,集中包括十个剧本而得名。这十个剧本是:《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慎鸾交》、《巧团圆》、《奈何天》、《风筝误》、《玉搔头》、《意中缘》、《风求凰》。这十种传奇几乎全是演婚恋故事,这并不说明他特关注婚恋问题,而是反映着他的戏剧观念“十部传奇九相思”,戏曲主要是演男女情事的。这十种传奇自然也反映出晚明以来尚情的思想,赞成爱情婚姻自主,反对父母包办儿女婚事,特别欣赏对情的执著。226.藏园九种曲清代蒋士铨的杂剧、传奇剧本集。因蒋士铨号藏园,集中包括九个剧本而得名.又名“红雪楼九种曲”。这九个剧本是:杂剧《一片石》、《第二碑》、《四弦秋》和传奇《空谷香》、《桂林霜》、《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冬青树》。蒋氏“藏园九种曲”的一个最大特色,是全部以典型的“忠孝节义”之士做主人公,歌颂其堂皇正大的伦理意识和义无反顾的道德壮举;但同时,对世事及功名富贵的“虚妄”感也不时流注于作者笔端,与作品主人公的伦理实践形成一种意味复杂的对置。227.神韵说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228.格调说明清时期的一种诗论。明代前后七子论诗推崇盛唐,提倡格调。清代沈德潜继承了明七子派的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观点,吸收了叶燮、王士禛的诗歌理论的某些方面又加以发展,提出了“格调说”,主张诗人立言,在态度上要“怨而不怒”,方法上讲求比兴、蕴藉。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诗歌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229.性灵说明清重要的诗歌理论。明代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提出了“独抒性灵”的“性灵”说以抨击复古派的主张,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真情实感.清乾隆时期,袁枚则以“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相抗衡。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由此出发,袁枚性灵说有以下几层内涵:要求诗歌表现“真人”的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要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这就克服了公安派不注意继承传统的缺陷;在审美上主张风趣。袁枚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重大的创造也不多。230.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的论诗主张。他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以弥补“神韵”、“格调”等说法的不足。231.阳羡派清词流派之一,为陈维崧所开创。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轼、辛弃疾,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因其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此派的词作反映了民生疾苦,风格粗犷豪放,但沉厚含蓄不足,往往流于粗率。232.浙西派清词流派之一,浙西词人朱彝尊所开创,重要作家有厉鹗、项鸿祚等。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厉鹗继承了朱彝尊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233.常州派清词流派之一,由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周济又进一步加以发展。乾嘉时期,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意旨较隐晦。234.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部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通称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服务当代政治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檄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235.“文笔论”派是清中叶随着骈体文的兴起,在封建正统文学内部出现的一个文艺派别。它提倡偶语、骈文,试图从理论方面为骈文的发展提供根据,对“桐城派”的文风传统起了瓦解作用。阮元是此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诗文须根柢经史,并且特别注重《文选》之学。文笔论是汉学家以骈文与古文家争天下的理论武器,而阮元则充当了文沦战线上代表人物的角色;在骈文复兴的潮流中,文笔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36.讽刺小说作者采用嘲讽的态度,讽刺敌对的事物、势力或思想的一种小说。开讽刺小说之先的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但真正奠定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基础的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一方面是受了前代文学中讽刺手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当时封建社会的日益腐朽有密切关系,社会愈黑暗,讽刺小说愈发展。《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开创了一个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的先例,晚清的长篇谴责小说大都受到它的影响。237.铸雪斋抄本是现存能确定具体年代的时代较早的一部《聊斋志异》抄本,抄者是历城张希杰,“铸雪斋”是他的斋名。此抄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全书共十二卷,收目488篇,其中有目无文的14篇,实收作品474篇,较后来的赵氏青柯亭刻本多出49篇,在文字和各篇的篇排次序上,与原稿基本一致,是研究《聊斋志异》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目前保存作品较完整的抄本之一。238.三会本《聊斋志异》由张友鹤先生编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聊斋志异》,简称为三会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第一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三会本以手稿本和铸雪斋抄本为基础,在版本、注释、评点三方面都带有总成的性质,作了一次在今天看来还只能说是初步的然而却是规模宏大的总结,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资料十分丰富的新版本。全书共收作品494篇,是目前《聊斋志异》收文最多、最完备的本子。239.脂评本即《红楼梦》八十回本。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刊本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就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235.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一次以木活字刊印,开始了《红楼梦》的印本时代。印本全题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有程伟元和高鹗序,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程甲本”。240.雅部和花部清代乾隆年间,北京、扬州等地的封建:七大夫因昆腔曲调婉转,丈词典雅,而把它称为“雅部”。昆腔以外的地方剧种。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簧调等,曲调粗犷、语言通俗,则被称为“花部”或“乱弹”。地方戏不登大雅之堂,被统治者排抑,昆腔则受到钟爱,给予扶持。花部剧种处在附属地位,主要在民间演出,但在乾隆年间,花部取得了绝对优势地位,雅部逐渐消歇。241.弹词明清时期的一种曲艺形式,因用三弦、琵琶等弹拨乐器伴奏而得名。弹词由宋元时的词话发展而来,体制有说、表、弹、唱四部分组成,说白部分为散文,唱词部分基本上是七言韵文。弹词多为长篇,主要说唱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它主要盛行于南方。在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代表作品有《天雨花》、《再生缘》、《珍珠塔》等。242.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的一种韵白相间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因用鼓伴奏而得名。说用散体,唱为韵文。其唱词一般为七言和十言句。鼓词的内容丰富,或写金戈铁马的英雄传奇,或写公案故事,或写爱情婚姻题材,甚至还有滑稽讽刺性的调笑作品,更多的则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根据以往的文学名著进行改编。现存最早的鼓词是明代天启年间刊行的《大唐秦王词话》。明末清初贾凫西作《木皮散人鼓词》,是首次以鼓词命名的文人创作,作品剪裁精当,笔锋犀利,语言诙谐活泼,已是鼓词雅化后的佳品。243.小说界革命近代文学史上的小说改良运动。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迫切需要一种有力的宣传工具,他们把小说看作暴露旧社会宣传新思想的有力武器,并一反前人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它提到空前的地位,这就是小说界革命。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小说界革命对晚清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244.诗界革命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这时只不过在诗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245.文体革命近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改良运动。梁启超打破了桐城派古文的框框,创作出新体散文,在当时风靡一时,为散文家们所推崇,称之为“新文体”。新文体“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需要,而缺点则是往往流于浅率泛滥。新文体运动的典型代表作品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246.熏、浸、刺、提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小说有四种“神力”:“熏”、“浸”、“刺”、“提”。“熏”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到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情绪随书中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这对晚清小说的兴盛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47.宋诗派和同光体清代程恩泽、郑珍、何绍基等人主张写诗学习杜甫、苏轼、黄庭坚,形成了宋诗运动,此即宋诗派。明代诗人模拟盛唐,清代宋诗派试图以提倡宋诗来创新出奇,但其诗多是写山描水、怀人思旧、唱和酬答之作,内容上无新意,艺术上追求生涩险怪。宋诗派到同治、光绪年间则称为同光体。因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主盛唐者”称为“同光体”而得名,代表人物有陈三立、陈衍、沈曾植等。248.清季四大词人清末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并称“清季四大词人”。而近代词学大家龙沐勋所撰《清季四大词人》,有文廷式,无朱祖谋。他们继承了常州词派的传统,既讲求词的传统艺术规范,又重视词的厚重内容,不把词视为“诗馀”小道。词的内容多涉及清末时事,寄兴深微,风格柔弱。249.林译小说近代林纾以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小说著名,他自己不懂外文,却和懂得西文的人合作,用古文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人们称之为林译小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风貌,既有古文简洁、隽永的风韵,又兼有西方文学的灵思美感,一新文坛耳目,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典范。林纾的翻译小说,适应改良运动的需要.不仅增长了人们对国外世情风习的了解,而且也扩大了当时文坛的眼界,改变了中国人轻视外国文学的陈腐观念,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新思潮,对“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尤其是译作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250.狭邪小说中国近代以妓女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类型,其名最早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近代狭邪小说受明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影响,由短篇发展到长篇,往往多达数十回;在内容上也有变化,其中的妓女形象凡三变:先是溢美,中是近真。临末又溢恶。代表作品有俞吟香的《青楼梦》、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从文学流派来说,狭邪小说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末流。251.谴责小说近代小说类型之一,其名最初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鲁迅先生因这些小说多直露的谴责而少含蓄的讽刺,故称之为“谴责小说”。作品的主要内容为暴露和抨击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艺术上受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影响,多采取联缀许多独立故事而成长篇形式,结构不甚严密,无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缺乏完整的典型塑造;表现手法上缺乏含蓄,描写夸大写实。代表作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252.侠义公案小说近代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的产物。近代以前,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各自独立发展,近代开始合流,究其原委,大抵是由于政治腐败,对于清官与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适应弘扬圣德的需要。代表性作品有《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等。253.四大谴责小说指近代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出的最具影响的四部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官场现形记》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官僚制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小说通过“几死一生”在二十年中耳闻目睹的无数怪现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代末年的社会图卷。《老残游记》写了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清官”之恶。《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的爱情为线索,展开了一幅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上层社会的图景。这四部小说都采取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选择了宜于反映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的新小说的体裁,抨击腐败,直抉时弊,形成近代一股强劲的批判现实的文学潮流,被鲁迅先生称为“谴责小说”。254.黑幕小说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风行于1917年左右,撰述目的是为了揭发“全国社会射影含沙之事,魑魅魍魉之形”,“使幕中人知所惧而幕外人知所防”。由于作者自然主义的手法及缺乏严肃批判的态度,其客观效果并不是“劝惩”,而是教人许多做坏事的知识,其形式不像小说,颇似笔记和新闻报道。黑幕小说生命很短,“五四”前后就逐渐泯灭了。作品有汇编《中国黑幕大观》及《续编》两大册。255.鸳鸯蝴蝶派近代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作家没有形成一个文学团体,只是由于作者的文学主张、作品内容和风格大体相近,因而形成一种文学流派,因他们惯写才子佳人,故人们喻之为鸳鸯蝴蝶派,大约形成于1908年左右,辛亥革命后开始兴盛。代表作品是徐枕亚的《玉梨魂》,代表作家还有包天笑、周瘦鹃、陈蝶仙等人,他们以上海《礼拜六》、《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等期刊为中心,既编辑又创作,有的更兼翻译。鸳鸯蝴蝶派小说反映了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貌,在开明与蒙昧杂糅的时代氛围中人们的彷徨、困惑和无奈,具有社会心态史与都市文化史的价值。256.《人间词话》中国近代王国维的文学理论著作,发表于1908年。它熔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而以发挥前者为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王国维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这是他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另外在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也有精辟见解。这部著作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在过于受西方唯心主义美学的影响,而且过于推重唐、五代、北宋词人作品,贬抑南宋作家,有失之偏颇之处。这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词学史上影响很大。257.“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涛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258.戏剧改良运动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劫灰梦》,直抒国家兴亡感慨,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1904年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问世,发起人陈去病、汪笑侬等标举“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揭开了戏剧史上新的一页。戏曲改良运动推动传奇杂剧创作出现新的繁荣局面。259.春柳社1906年底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我国第一个戏剧团体,于J915年解散。主要成员有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他们首次演出自己改编的剧本《黑奴吁天录》可以看作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个剧本。辛亥革命后,春柳社成员纷纷回国,用“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等名称在上海、无锡、长沙等地公演了许多有进步意义的剧本,表现了民族独立于民主革命的愿望。春柳社及当时其他一些话剧团体的活动,为中国现代话剧树立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中国话剧最初的基础。260.南社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发起,1909年成立于苏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诗歌创作对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朝专制统治起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些诗文流于感伤颓废。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会员,其后社员达千余人,政治思想面貌趋于复杂,1923年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1910年开始出版《南社》,分文录、诗录和词录三部分,到1923年,共出版_二十二集。南社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文学为革命服务的目的性更明确了,文学的战斗性和群众性也大大地加强了。
上一篇:原创:姜敏 军旅警营
下一篇:艾滋病危险性干预面临的伦理难题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