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老中医谈如何饮食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09
手机版

  八十岁老中医谈如何饮食?“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人们如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方法,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充,就能更有效地发挥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我今已年逾八旬,尚能适量担任一部分医疗工作,平日无特殊锻炼方法,也不进参、芪、木耳等补益之品,只是不妄想,少忧虑,倦即睡,醒即起,即或偶有小恙,也很少服药,常以适合病情的食物作为治疗的药饵。归结长寿原因,与饮食有很大关系,我不嗜烟酒,很少吃瓜果生冷厚味滋腻之品,重视定时定量,烂嚼慢咽,并以清淡饮食为主。下面就我毕生生活中所实践的点滴体会,结合前人学说,谈谈肤浅看法,以供参考。一、饮食有节,务勿过量“药食同源”,前人在生产和生活斗争中,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和认识到有许多物品,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它作为食物,可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作为药物,可以治疗疾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着大枣、龙眼、百合、山药、芡实、米仁、赤小豆、蜂蜜……食物的治病功效,为后世应用食品治疗疾病开辟了先河。《周礼》还记载着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周朝医事制度中已有专管饮食卫生和营养的“食医”。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食物亦不例外。药物通过一定方法的炮制,可以改变其气味属性;食物经过烹调,也同样可以改变其性质和滋味。《吕氏春秋》中载有伊尹和商汤谈论烹饪技术的内容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说明当时已对饮食烹调和营养的关系引起重视。《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说明古人已明确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并注意到腐败变质食物的危害性。《管子》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文子》说“量腹而食。”说明节制饮食对于身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金要方》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养生避忌》也说“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进一步说明了饮食须定时定量,饥饱适中,切勿大吃大喝,特别是在大饥大渴之时,更不可暴食过多。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突然在短时间内大量食物进入胃肠,势必加重胃肠负担,消化液的分泌就会供不应求,造成功能紊乱,不能及时消化,其营养当然也就不能及时吸收和输布。而且未充分消化的食物停滞于胃肠之中,腐败、发酵,产生毒素,既可刺激肠膜,导致下利泄泻;亦可结聚变成燥屎,腹胀气逆,噫气酸臭;甚或被吸收入于血分,还可引起自家中毒,以及诱发“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胰腺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发作,这在临床上是不少见的,甚至还可导致猝然死亡。对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如果零食不离口,打乱定时进食习惯,会使胃长时期不断地停留和消化食物,得不到休息,从而破坏消化器官的工作节律,使食欲逐渐减退,引起消化功能失调和胃肠道慢性疾病的产生。故古人主张“常带三分饥”,以避免“病从口入”。图片二、谨和五味,力戒偏亢对于暴饮暴食的危害性,人们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过多饮食营养丰富的物质或偏食偏嗜之有害于人体,还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人认为只要营养价值高就是好,不知各种营养成分,既不可少,也不宜过多,必须达到合理、平衡,才能对身体有利。否则营养过剩,也足以影响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就是说,吃了过多的滋腻荤腥、营养丰富的厚味,不仅无益于人体,反而会引起如疔痈疮疡等某些疾病,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前人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随其所宜,进食各种食物,以求其营养平衡合理。否则“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健长寿”。近年来,现代医学亦有相类同的认识,如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癌症的研究中,也发现有不少病种、很多病例的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与食物中的某些营养成分过高密切相关。同时,认识到过去认为无营养价值的蔬菜和水果中的纤维素,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肠的蠕动,有助于调整消化道的功能,把多余胆固醇排出体外。因此,在饮食中要注意各种食物的合理搭配,而不应该单纯追求口味,过多地食用膏粱厚味。饮食不仅要合理搭配品种,并须注意调和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又《五藏生成》篇指出:咸苦辛酸甘五味服食过多,能伤及五脏;《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有“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以及《千金要方》有“咸多促人寿”之说。说明饮食五味亦要适中,切忌偏亢;否则伤及各脏,有害于健康。而对某一脏器的疾病出现时,更须注意禁忌。即在身体正常之时,也应注意适当节制五味,多吃淡味。当然,所谓淡食,并不是说没有滋味的食物,而是指酸苦甘辛咸五味要淡。

  例如糖和盐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养料,但吃糖过多会不时刺激胰腺,引起糖尿病;吃盐过多,会使体液过多,血循环量增多,使心脏、血管及排泄系统的负担过重,从而引起高血压……对此,前人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歌:“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三、掌握宜忌,避弊取利《金匮要略》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有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本草求真》也说:“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脏腑有宜不宜”;“食之人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说明前人已早认识到,饮食物之与人们体质是否合适,对于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而且还认为有病要首先考虑以食物治疗为主,倘若没有效果,然后再以药物治疗。如《千金要方》中就曾引用扁鹊的话“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太平圣惠方》更进一步从调节生理机能、补充营养着眼,说明食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在《食治论》中说“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故为医者,不仅要洞察病情,掌握疾病的变化,了解患者的体质和平日饮食的喜恶以及病时的改变;同时还必须熟悉食物的性味功能,大致“气辛而荤,则性助火散气;味重而甘,则性助湿生痰;体柔而滑,则性通肠利便;质硬而坚,则物食之不化;烹炼而熟,则物服之气壅”。如王晋三用荸荠海蜇以治肝亢眩晕、目赤、便秘;王孟英用青果萝卜以治肺热咳嗽、喉痹;张锡纯用山药鸡子黄粥治肠滑久泻;民间以姜糖汤驱除风寒感冒,山楂蔗糖茶治疗痢疾初起,菊花茶之明眼目,绿豆汤之清暑热,赤豆汤之退肿胀,米糠之防治脚气,藕节之止吐血衄血,海带、紫菜之用于瘿病(甲状腺肿、动物肝脏之疗夜盲,鸡肫皮之消食积……凡此等等,不胜一一枚举。而这些食疗方药,早为临床实践所证实,其疗效确切可靠,既可配合药物应用,也可单一治疗疾病。以食物的偏性来调节人休内部的平衡,达到病体逐渐恢复健康。《灵枢·师传》篇说:“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太过不及均对人体不利,在平时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在病时更应知晓热体热病耑忌辛辣煎炸,寒体寒病须忌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者,则当少吃脂肪油腻……倘不加注意,阴虚肺病服食辛辣动火食物,就有可能引起咳血;肾炎浮肿若不忌盐,则咸寒伤样,可使水肿不退;胆囊炎不忌油腻,就容易反复发作;虚寒腹泻吃了生冷瓜果,就会使泻利增剧。此外,如吃热性药物时,进食绿豆芽等凉性食物;服寒性药物时,吃了葱椒大蒜等热性食品,都可使药物失去应有的效用。还有一些药品与食物具有相反作用,如蜂蜜之与葱,荆芥之与鱼蟹,柿之与蟹,铁屑之与茶,有的降低或被抵消药效,有的会使食后中毒。总之,随意乱食,对身体健康有弊时无利。四、病后调养,清淡为要疾病初愈,身体衰弱,特别是急性热病初愈的时候,如能抓住这一时刻,适当给予相宜的饮食进行调理,就能使身体早日恢复健康。但若饮食不当,或余邪还未完全肃清之前,任意进食滋养厚腻与身体不相适应的食品,则其所得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并有可能使其旧病复发。对此前人巳早有论述,如《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少食则遗……”《血证论》说“失血家……若伤饮食,则中宫壅滞,气与火不得顺利,上冲于肺,则为咳嗽;外蒸肌肉,则发热;内郁于心,则为烦;由是血不得宁,因而复发,名曰食复。”说明病后注意饮食的重要意义。病后元气虚弱,消化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容易停食。同时由于疾病过程中,饮食较少,疾病初愈,食欲转强,如果此时不能掌握定量,遇到适口小菜,感到鲜美可口,而不知利弊,任意进食,突然增加大量食物或油腻甘肥,以致食积内停,不仅不能及时吸收其有益于人体的营养成分,而且反会变成提供未清余邪的发热燃料,助邪恋邪,遗留病根,损害机体,甚或危及生命。《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新愈之后,藏府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宜白粥静养。”指出病后调理,首先应从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着手,以不妨碍胃肠运化的角度出发。因此,必须要由少而多,由清淡而滋补,逐渐进行调整,“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与之,切勿任意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关于粥,陆游曾有《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实践证明粥对老年及病后肠胃消化功能较弱的人,具有帮助促进运化吸收的作用,故古人对粥颇为重视,常以种种谷类及果菜等煮粥以调治疾病,《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着常用的粥达五六十种,《粥谱》中则列二百多种。认为粥能“畅胃气,生津液”,“既快美”,“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因此,病后调理,粥最适宜。特别是粥油(粥的上面一层)更具有良好的滋养作用,前人认为如能常食,对青壮年肾亏精薄不孕或遗泄者大有好处。但粥性稠粘,尤以糯米等或带有滋补性的各种甜粥,对中暑及有湿邪内蕴的病体则非所宜,否则,容易使病邪稽留,疾病缠绵难愈。

  抓紧收藏,病后怎么吃,清淡非万能!生病了该吃点啥?

  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清淡的饮食”这一选项,也因此,生病的病人小至感冒发烧,大至手术放化疗,家属提供的饮食往往是以粥与汤为代表的“清淡食物”。

  但粥与汤是不是真的适合病人?喝粥与喝汤就是“选择清淡饮食”的代表?在对待病人的饮食方面,或许你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误区,而只有正确的营养支持,才能让病人好得更快!

  一.不同的疾病和体质,饮食不同

  除了遵循清淡饮食外,多数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的不同,进行饮食上的调整。如脾胃虚弱的人要注意饮食的容易消化和不产生胃肠胀气,肝病的患者要忌酒,同时也要减少发物如牛肉、羊肉、狗肉的摄入,以及减少脂肪的摄入。

  消化道出血和胰腺炎的患者在患病期间都要禁食,否则容易使病情恶化。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多吃滋阴的饮食,而禁忌燥热伤阴的食品。高血压的患者少吃辛辣助阳的食物。呼吸道疾病患者少食肥甘厚腻以减少痰的生成。过敏性疾病、哮喘等疾病少吃虾、蟹、海鲜等诱发过敏的食物。

  二.脾胃病特别要注意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需要特别的养护。任何疾病,但凡伤及脾胃,不仅会导致患者的体质迅速下降,而且会导致原来疾病的复发。首先,肥甘厚腻的饮食不容易消化,容易加重胃肠功能的负担。

  其次,豆制品,红枣,红薯等粗粮食品可引起胃肠胀气,故而应尽量少吃。第三,生冷水果容易伤及脾胃的阳气,蔬菜含纤维较多,增加胃肠消化负担,引起胃肠动力异常。

  三.大病重病的饮食

  大病重病,多数不仅伤及患病脏腑,还累及到其他脏腑功能。所以,人体的代偿功能下降,在饮食上应该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强行进补。各种脏腑功能衰竭的患者,都容易危及脾胃功能的下降。

  

  赵晴,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临床营养科,负责临床营养科医、教、研工作。

  专业特长:各类营养缺乏病的诊治;骨质疏松;外科术后及内科鼻饲肠内营养配制;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便秘、腹泻、免疫力低下、脱发的营养治疗;减重、增重、妊娠期糖尿病饮食营养治疗。饮食失宜

  饮食是人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它不仅能提供给人以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维持人体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而且,合理地运用饮食治疗、饮食调养还可以影响病理变化过程,具有防病治病及保健的作用。但是,饮食失宜,如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又可成为病因,导致疾病发生。张仲景《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即体现了中医学关于饮食和人体关系的宜与忌、害与利的辩证观。

      (一)饮食不节

      良好的饮食习惯,应以适量定时为度。若饮食过饥、过饱,或饮食失时,皆为饮食不节。“节”,即节制,含有定量、定时之意。

      1.过饥

      过饥,是指平素摄食量明显不足,多见于因故缺乏食源,因病进食障碍或不恰当的有意识限制饮食等原因。由于摄食不足,缺乏必需的营养供应,气血生化乏源,一方面使全身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临床表现为面色不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眩晕,自汗,消瘦等症状;另一方面使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导致病邪入侵而继发多种病症。李东垣《脾胃论》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另外,有意抑制食欲,还可导致厌食等较为顽固的心身疾病。

      2.过饱

      过饱,是指长期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虚脾弱而强食,超过了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以致脾胃难于消化转输而致病。过饱首先损伤脾胃,形成积食内停,临床可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呕吐,泄泻等症。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其次,若食滞日久,则可郁而化热,聚湿生痰,变生他证。婴幼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较成人更易伤食致病。若食滞日久,长期营养不良,食与热互结,则可酿成疳积,表现为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哭等。成人如果饮食过量,常可阻碍肠道经脉气血运行,发生下痢、便血、痔疮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消化不良饮食积滞,还可导致夜卧不安,如《诸病源候论》说:“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饮食过量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尚可加重原有病情,或导致余邪复起,旧病复发。

      3.食无定时

      饮食不仅需要定量,也应定时。因为饮食物下咽后,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转输,小肠的泌别清浊及大肠的传导排泄等。在这一过程中,胃肠虚实更替,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因此,按固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胃之腐熟、脾之运化有节奏地进行,水谷精微化生有序,按照机体不同的生理需求,有条不紊地输布全身。若饮食时间失宜,进食顺序颠倒,也会损伤脾胃,有害健康,导致食积、腹胀、腹痛、呃逆、呕吐、泄泻等疾患。故孙思邈《千金要方》说:“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二)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指食用了不清洁,或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吐泻、腹痛、胃肠功能紊乱等;或引起某些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伤寒、肝炎等;还可引起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等,临床表现为腹痛、面黄肌瘦等。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见腹痛、吐泻,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此外,尚有化学毒物,如农药污染或在食品加工中使用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亦会使人中毒。

      (三)饮食偏嗜

      p;  饮食偏嗜,是指特别喜好某种性味之食物或专食某些食物。人体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成分,而各种营养成分又分别存在于不同的饮食物中。因此,饮食要适当调节,注意食品的多样化,做到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保障人体营养的均衡。若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偏嗜,均可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

      1.寒热偏嗜

      饮食的寒热,包括饮食物性质的寒热和温度寒热两个方面。饮食物寒热应适中,少食辛热,慎食生冷。早在《灵枢·师传》既已指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而不致邪僻也。”如偏食生冷寒凉之物,则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里寒或寒湿内生,从而发生腹中冷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之品,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疼痛、便秘,或酿成痔疮等。

      2.五味偏嗜

      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各有不同的作用及阴阳偏性,为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且五味分入五脏,对五脏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性味之食物,就会造成与之相应的内脏功能失调,久之可依五脏相克关系传变,损伤其他脏腑而发生疾病。《内经》常以五行归类和五脏的生克乘侮来说明五味偏嗜的发病规律,如《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即指五味偏嗜,脏气偏盛,导致“伤己所胜”的病理变化。

      3.种类偏嗜

      专食某种或某类食物,膳食结构失宜,久之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某些疾病。如偏嗜肥甘厚味,不仅有碍脾胃运化功能,且易聚湿生痰,化生内热,导致肥胖、眩晕、中风、消渴、心痹等病症。饮食过于精细,因食糜中缺乏纤维素,影响肠道蠕动,则易造成便秘。若因偏食而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也可发生多种疾病,如脚气病、夜盲症、瘿瘤等。

      4.偏嗜饮酒

      酒乃体湿性热有毒之品,长期、过量地饮酒,易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化生内热。若痰浊湿热阻滞气血运行,可使血液瘀阻而变生癥积。若酒毒内攻,灼伤胃络,热迫血逆,则为吐血;内热化火,循经上炎,则为齿衄、鼻衄;热郁肠道,损伤肠络,则为便血;热毒下注膀胱,则为尿血等。故朱丹溪《格致余论·醇酒宜冷饮论》指出:“不知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必燥;……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痍,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发散而去之。若其久也,为病深矣,为消为渴,为内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喘哮,为劳嗽,为癫痫,亦为难明之病。”说明饮酒过度,可导致多种病证。中医治饮食失宜饮食是人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它不仅能提供给人以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维持人体新陈代谢,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而且,合理地运用饮食治疗、饮食调养还可以影响病理变化过程,具有防病治病及保健的作用。但是,饮食失宜,如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又可成为病因,导致疾病发生。“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即体现了中医学关于饮食和人体关系的宜与忌、害与利的辩证观。  (一)饮食不节  良好的饮食习惯,应以适量定时为度。若饮食过饥、过饱,或饮食失时,皆为饮食不节。“节”,即节制,含有定量、定时之意。  1.过饥  过饥,是指平素摄食量明显不足,多见于因故缺乏食源,因病进食障碍或不恰当的有意识限制饮食等原因。由于摄食不足,缺乏必需的营养供应,气血生化乏源,一方面使全身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临床表现为面色不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眩晕,自汗,消瘦等症状;另一方面使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导致病邪入侵而继发多种病症。“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另外,有意抑制食欲,还可导致厌食等较为顽固的心身疾病。  2.过饱  过饱,是指长期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虚脾弱而强食,超过了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以致脾胃难于消化转输而致病。过饱首先损伤脾胃,形成积食内停,临床可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呕吐,泄泻等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其次,若食滞日久,则可郁而化热,聚湿生痰,变生他证。婴幼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较成人更易伤食致病。若食滞日久,长期营养不良,食与热互结,则可酿成疳积,表现为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哭等。成人如果饮食过量,常可阻碍肠道经脉气血运行,发生下痢、便血、痔疮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消化不良饮食积滞,还可导致夜卧不安,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饮食过量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尚可加重原有病情,或导致余邪复起,旧病复发。  3.食无定时  饮食不仅需要定量,也应定时。因为饮食物下咽后,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转输,小肠的泌别清浊及大肠的传导排泄等。在这一过程中,胃肠虚实更替,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因此,按固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胃之腐熟、脾之运化有节奏地进行,水谷精微化生有序,按照机体不同的生理需求,有条不紊地输布全身。若饮食时间失宜,进食顺序颠倒,也会损伤脾胃,有害健康,导致食积、腹胀、腹痛、呃逆、呕吐、泄泻等疾患。“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二)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指食用了不清洁,或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吐泻、腹痛、胃肠功能紊乱等;或引起某些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伤寒、肝炎等;还可引起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等,临床表现为腹痛、面黄肌瘦等。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见腹痛、吐泻,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此外,尚有化学毒物,如农药污染或在食品加工中使用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亦会使人中毒。  (三)饮食偏嗜  饮食偏嗜,是指特别喜好某种性味之食物或专食某些食物。人体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成分,而各种营养成分又分别存在于不同的饮食物中。因此,饮食要适当调节,注意食品的多样化,做到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保障人体营养的均衡。若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偏嗜,均可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  1.寒热偏嗜  饮食的寒热,包括饮食物性质的寒热和温度寒热两个方面。饮食物寒热应适中,少食辛热,慎食生冷。“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而不致邪僻也。”如偏食生冷寒凉之物,则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里寒或寒湿内生,从而发生腹中冷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之品,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疼痛、便秘,或酿成痔疮等。  2.五味偏嗜  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各有不同的作用及阴阳偏性,为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且五味分入五脏,对五脏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作用。“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性味之食物,就会造成与之相应的内脏功能失调,久之可依五脏相克关系传变,损伤其他脏腑而发生疾病。《内经》常以五行归类和五脏的生克乘侮来说明五味偏嗜的发病规律,“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即指五味偏嗜,脏气偏盛,导致“伤己所胜”的病理变化。  3.种类偏嗜  专食某种或某类食物,膳食结构失宜,久之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某些疾病。如偏嗜肥甘厚味,不仅有碍脾胃运化功能,且易聚湿生痰,化生内热,导致肥胖、眩晕、中风、消渴、心痹等病症。饮食过于精细,因食糜中缺乏纤维素,影响肠道蠕动,则易造成便秘。若因偏食而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也可发生多种疾病,如脚气病、夜盲症、瘿瘤等。  4.偏嗜饮酒

  酒乃体湿性热有毒之品,长期、过量地饮酒,易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化生内热。若痰浊湿热阻滞气血运行,可使血液瘀阻而变生症积。若酒毒内攻,灼伤胃络,热迫血逆,则为吐血;内热化火,循经上炎,则为齿衄、鼻衄;热郁肠道,损伤肠络,则为便血;热毒下注膀胱,则为尿血等。“不知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必燥;……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痍,或鼻皶,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发散而去之。若其久也,为病深矣,为消为渴,为内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喘哮,为劳嗽,为癫痫,亦为难明之病。”说明饮酒过度,可导致多种病证。

  当心饮食失宜致病损身如今,食疗养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推崇,它是集省钱、美味、没有医疗痛苦等众多优点的防病方法。甚至很多人的日常饮食都是靠“养生饭”过活。但是大家似乎显得太过刻意吃养生食材,而忽略日常是否做到好好吃饭,不偏食、不贪食甜辣冷热等刺激性强的食物。相信不少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为吃同样也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而定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表示,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对人的重要性。而在中医中也有“食能治病,亦能致病”、“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等强调膳食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

  饮品食物主要依靠脾胃的运化作用进行消化吸收,故饮食失宜,主要损伤脾胃,中医称之为“饮食内伤”。因为脾胃受损,正气不足,为外邪侵入与内邪滋生创造了条件,由此引发多种内伤病、外感病,还可导致食积、聚湿、化热、生痰、气血不足等病变。

  尽管饮食失宜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但现代人往往将其忽略,尤其是加上工作繁忙、偏食等因素,就更不易被察觉。

  上班族不应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不节是指饮食不能节制,明显低于或超过自身适度的饮食量。如过饥过饱、饥饱无常等饮食方式,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繁忙的上班族中,“太忙了没时间吃饭、下顿吃大餐补回来”长时间抱着这种心态,很容易养成饮食不节的恶习。

  李主任表示,过饥导致摄食量明显不足,缺乏必需的营养供应,气血生化乏源,使全身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还可使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导致病邪入侵而继发多种病症。而长期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容易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以致脾胃难于消化转输而致病。过饱首先损伤脾胃,形成积食内停,临床可见脘腹胀满,厌食,呕吐,泄泻等症。成人如果饮食过量,常可阻碍肠道经脉气血运行,引发下痢、便血、痔疮等疾病。此外,在患病过程中,饮食过量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加重原有病情,或导致余邪复起,旧病复发。

  饕餮食客切莫贪吃饮食偏嗜,是指特别喜好某种性味之食物或专食某些食物。这种特性往往体现在贪恋美食的饕餮食客们身上,喜欢吃什么就一定要吃个够,而对于吃什么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往往知之甚少。李主任表示,有饮食偏寒偏热、饮食五味有所偏嗜或嗜酒成癖等等习惯的人,久之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或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引发疾病。

  “五味”都与相应的脏腑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有五味入五脏之说。五味对五脏同样有相生相克的一面:若五味调和,味与脏腑相生则可发挥充养五脏的作用,即“五脏所养”;若长期饮食偏嗜,味与脏腑相克,就会逐渐损害脏腑功能,成为“五脏所伤”。在患病状态下,五味调配适宜与否会直接影响身体各脏腑功能的强与弱。

  因此,饮食要适当调节,结构合理,五味调和,注意食品的多样化,做到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需要的各种营养。《黄帝内经》的健康饮食和疾病调养法则《黄帝内经》的健康饮食和疾病调养法则1)饮食五味调养五脏

  《素问·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五谷——粳米(味甘)、麻(应该是指火麻仁之类的,味酸)、大豆(味咸)、麦(味苦)、黄黍(小米,味辛),五谷有五味,分别有不同的补养作用。此五谷是五谷的代表,不是说就这五谷养人。

  五果也是指五种不同味道的果类,代表:甘味枣、咸味栗(板栗)、苦味杏、辛味桃、酸味李,可以助药物,助食物。

  五畜为血肉有情之品,也是指五种不同味道的肉类,代表:甘味牛肉、酸味犬肉、咸味猪肉、火味羊肉、辛味鸡肉。五畜可以助长人体的正气。

  同理,五菜也是举了五种不同性味的蔬菜,如葵、韭菜、藿、薤、葱。

  所谓气味合而服之,就是说要调和五味,不偏食(身体正常状况下),才能达到补益精气的作用,不可偏食。

  n 五味对五脏

  《素问·脏气法时论》: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耎(ruan,通软),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n 偏食五味的后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甘,脾气湿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精神乃央(通殃)

  是故谨和五味……常有天命2)药治与食养

  《素问·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

  用性味偏盛的药治病,病去十分之六即停药;用一般偏盛的药治病,病去十分之七即停药;用稍有偏盛的药治病,病去十分之八即停药;用无有偏盛的药治病,病去十分之九即停药。再用粮食、肉类、水果、蔬菜等食品,调养到邪气去尽为止。用药及饮食不要太过,否则会伤害人的正气。如果邪气还不能去尽,仍按以上的方法调治。

  2、《黄帝内经》饮食调养法则vs自然医学的饮食营养准则

  我们前面的文章里多次有提到过自然医学的健康饮食营养准则(参考公众号菜单:营养饮食-自然医学饮食革命-致炎饮食)——“抗炎饮食”,如下表,现代的“抗炎饮食法则”是不是和《黄帝内经》的饮食调养法则惊人的一致呢?

  

  食养vs吃药:

   看到《黄帝内经》这段特别有体会。老妈和姐姐两人之前同样身体不好,老妈每有胃病尽可能的先去自己调理,吃药的话,也是改善即止,主要自己靠饮食调理,结果这两年一下子身体大为改观。姐姐却不一样,对药非常依赖,我们让她多喝杂粮粥,她表示不喜欢。后来我交代外甥女给她买高压锅,按照我的要求配好杂粮粥料,并煮给她喝,今年夏天居然告诉我喜欢喝杂豆粥了,当然因为饮食配合的好,吃药效果就会好很多。

  养生备于理:饮食须五脏六腑所宜导读]人生,除了生活的方式与内容,更应该关注生命的价值和质量。生命研究离不开养生,养生需从明理开始。

  张从正“饮食五五诀”

  五谷养之,五果助之,

  五肉益之,五菜充之,

  五脏所宜,毋使偏之。

  注释

  ○五谷:五种谷物。哪五种?古代说法很多,相对认同的是指稻、黍、稷、麦、菽。这里是泛指各种谷物。养:滋养。这里含主养的意思。五果:泛指各种水果。助:辅助。

  ○五肉:泛指各种肉类。益:裨益;协益。五菜:泛指各种蔬菜。充:补充。

  ○五脏:代指五脏六腑。毋:不要。

  译文

  用各种谷物主养,用各种水果助长,

  用各种肉类协益,用各种蔬菜充偿,

  须五脏六腑所宜,不要使饮食偏向。

  养生旨要

  这首口诀强调说明人体营养的三大法则:一是主辅调配得当。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以谷物为主食,以水果、肉类、蔬菜等为副食。二是营养综合均衡。人体需要各种营养的滋补,各种粗细食物都要吃点,不可有偏食嗜好的恶习。三是脏腑享用适宜。人的早饭、晚餐,粗与细、多与少,酸、甜、咸、辣,一切饮食,种种口味,都必须遵循五脏六腑“所宜”的法则。如果违背这三个科学的人体生理学、营养学法则,讲究口味,追求享受,而不顾及身体状况和脏腑所宜,而去大饮大食、大进大补,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食”得其“失”,伤身害体,延年无望。

  养生备于理:饮食须五脏六腑所宜

  一切饮食,种种口味,都必须遵循五脏六腑“所宜”的法则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关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养身、补精、益气的明确论述,而后历代皆有类说,张从正的“饮食五五诀”是中华几千年的饮食方针的浓缩。

  关于“五脏所宜”,即五脏的功能、特性和各所喜好的气味,自《素问》始,古代医师、养生家都有详论细述,或认为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咸味先入肾,甘味先入脾。而五味不可多食,偏食过多,就可以使人得病,或者使已有的病情加重,所以说五味各有所禁忌。认为辛属阳,气也属阳,因为同气相求,所以辛走气,辛又主发散,气弱的人吃辛,气就更加虚耗了,所以气病要禁辛;《灵枢·五味》中说:“血与咸相得则凝。”所以咸味入血分,血凝滞而不畅,所以多食咸更容易加重血液的凝滞;苦属阴,骨也属阴,气同则入,所以苦走骨,骨得苦则阴更甚,表现为骨重而行动不利,所以骨病不宜多食苦;甘味入脾而走肉,多食甘,则脾气壅滞,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肌肉湿肿的病人不能多吃甘味;酸入肝而走筋,酸主收缩,筋病不能多吃酸味。

  附录1:

  [战国]《黄帝内经》“五谷为养”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漫谈饮食养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 谷则仓,绝谷则危”,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围绕着这个目的,逐渐 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饮食养生理论。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 丰富与深化。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 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 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中国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

      1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古人认为,饮食能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人的身体之 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饮食进入人体后就会谷气充盈,谷气充盈就会血气旺盛,血气旺盛人也就精力强健了。古人还认为,脾 胃是由脾禀承而产生的,一年四季也都要以胃气为根本。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从饮食中获得气,用气来益养精血,精血又抚养于气,气充足 也就具有了神,而神气充满后,身体得到了保全,这都是相互作用的,故称食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 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聊因笔墨之暇,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以启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1>又说:“安 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说:“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1>现 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所 以,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2医食同源,寓医于食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祖国医学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 饮食”与“饮食有节”能够防病延寿,文中记述的“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具体指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饮食的配合是不可缺 少的方面,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密结合在一起。《黄帝内经》提倡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恰当搭配的日常饮食, 能够达到营养培元,蓄精益气,预防疾病,延年健身的目的。唐代养生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强调:“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夫为医者, 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2>并指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而“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以资血 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本也”。事实正如此,日常饮食之物,大凡有养生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大枣、芝麻、 薏苡仁、蜂蜜、山药、莲子、桂圆、百合、菌类、柑桔等;而各类中药的原料,也多为可食用的天然植物、动物。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 制度。医家用食方治病,烹饪师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来看,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 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3养、助、益、充的食物结构

      养、助、益、充这个概念,最早的文献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 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5>很明显,此话是从中国医药学的角 度来论述怎样通过饮食疗疾治病的,但实质上,这个“养、助、益、充”讲的就是中国人的传统食物结构。这种食物结构的科学性在于它符合中国人养生健身的总体 营养要求,也符合现代营养学的理论,即任何单一的食物不可能维持人体的健康。这一食物结构不仅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避免了许多“文明病”的发 生,为中外营养学家所称道。“五谷为养”之“五谷”,泛指米、谷、麦、豆等多种粮食,即中国人常说的“主食”,这些主食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植物 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脂肪含量极少。按照中医理 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故称为“养”。应该说是抓住了摄取营养素的主体和根本。“五果为助”之“五果”,泛指苹果、梨、香蕉、桃等多种鲜果和干果,它们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和有机酸。食用“五果”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不过,在人体摄取营养素时,它只能起到辅佐和协助 的作用。“五畜为益”之“五畜”,泛指猪、牛、羊、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即中国人常说的“副食”。它们含有丰富的脂肪、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微量元素 和维生素。食用动物性食物,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修补机体组织,弥补植物蛋白在质量上的不足。“益”是增进的意思,这表明它在“为养”的主食中,可发挥 增进的作用,而不能取代。“五菜为充”之“五菜”,泛指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菌类等多种多样的蔬菜。它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胡罗卜素、B族维生素、 钙、钾、镁、铁等营养素。完全合理的食物结构还必须有蔬菜辅佐、补充,才能使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得以充实、完善。“为充”的“五菜”是人们长寿的保 障。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提倡人们杂食五谷,并以此为主食,在为益的五畜、为充的五菜、为助的五果配合下,主副食互为补充,辩证施食,就能获得全面而均衡的 营养。“气味和而服之”是指所吃的谷、果、畜、菜必须性味和合,才能补精益气,利于健康。

  4少量多餐,反对暴饮暴食

      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诫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 渴饮过多,则成痰。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2>忽思慧也说: “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又说:“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饱食”。众多养生家都赞同“太饿伤脾,太 饱伤气”的观点。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所食愈少,心开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逾损焉。”这里说的都是“饮食有节”,“食无求饱,贵在能节”。 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吃的次数多而数量少。因为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 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 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

      5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

      《黄帝内经》 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古人主张饮食的五味要配合得当。大凡古人调和食物,按五行归类,酸属春,苦属夏,辛 属秋,咸属冬,所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酸、苦、辛、咸四味调和食品。《吕览?本味篇》中有“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所以,五 味调和要得当。五味进食得当,能营养五脏,增进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偏颇太过,相关脏腑不胜负担,反易得病。饮食五味之入五脏,各有其走向,哪一味偏嗜都 会使脏腑之气过剩,失去平衡。《灵枢?五味论》中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手足不灵);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 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悸心”。上述五味之论,要旨在于教人在饮食上把握“恰当”二字。也就是说,五味进食不 及会造成营养缺乏,太过也会导致疾病,惟平衡适宜方能益于健康。忽思慧进一步从健康原则考虑,指出:“五味调和,饮食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为 益。”他说:“多食盐,骨气劳短,肺气折。”所以盐不可多吃。又说:“肝病禁食辛”,就有更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认为:酸辛太过,会诱发或加重溃疡病;食 用糖过量,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视、龋齿都有密切关系;食用盐过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6注意肉类卫生,少食肉

      我国养生学家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说:“厨膳勿使脯肉常盈,常令俭约为佳”,“善养性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凡可食 之肉本无毒,或自死及着疫死,则有毒,食之者心困闷而吐利(痢)。”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诸肉臭败者不可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不洁的、变 质的、疫死的肉不能吃,其理甚明,毋须多说。但少吃肉,吃得清淡些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清淡,是与浓厚肥腻相对来说的。一是指五味的进食适可而止, 口味不可过重。二是说,宜常食新鲜蔬果、杂粮等营养丰富而易吸收的食物。少吃些肉,多吃些蔬菜、水果等其他有益食物是很重要的。清淡的食物,一般都有利于 消化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种疾病。孔子在《论语?乡党》说过,“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所食动物性食物不应超过植物性食物。现代营养学证明,人体必须的营 养物质有50种左右,可概括为七大营养素,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健康的人要全面摄取这些营养物,而不宜偏于某一种。 多吃肉,特别是肥肉,容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所以饮食结构以素为主,以荤为辅,荤素同食,比较合理。

      7饮食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支柱之一。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 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礼记?内则》上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也论及饮 食与四时、气候的关系,并对四时的主食提出了他的主张:春宜食麦,夏宜食绿豆、菽,秋宜食麻,冬宜食黍。由于四季气候存在着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 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故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特别是少雪温盛、气候异常时,饮食应 该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动火之物,并应选食鸭梨、荸荠、桔子、甘蔗等果品为辅助,常食绿豆汤、绿豆芽等食物,取其清淡、甘凉,以免积热在里。在夏季,遇 暑热兼湿之候,肤腠开泄、汗出也多,使人常易贪食生冷。寒冷之物太过则更伤脾胃。因此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与油腻厚味,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 可选食西瓜、冬瓜、白兰瓜等瓜果,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竹叶、酸梅水、冰糖煎水代茶饮用,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攻。秋气凉燥,当少食辛燥,选 用蜂蜜、秋梨等柔润之物,山药、苡米等健脾补胃之品。冬季万物潜藏,天寒地冻,阴盛阳衰,进食胡桃、羊肉之类,自可补肾助阳,以迎来年。

  8饮食时精神要愉快,勿抑郁,勿动怒

      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清朝李渔说:“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忽思慧 说:“薄滋味,省思考,节嗜欲,戒喜怒。”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是养身的第一要诀。吃饭的时候,如争吵动怒,或内心郁塞,都会影响消化,导致各种疾病。 《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4>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语,寝不 言”。《千金翼方》中说:“食勿大言”,“及饥不得大语”。说明古人都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美国心脏病专家威廉忌,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得出结论:家人 聚餐,一定要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细嚼慢咽;不要在餐桌上争吵,更不要动怒发脾气,这样有助于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可见,在这个问题上,中西方的观点是很 接近的。同样,音乐对于消化功能也大有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不仅著作中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有一套“音符” 和“梵音”的秘传,奏出柔和清越的音乐配合进餐。

     9食后的卫生和保健

      孙思邈说:“食毕当漱口,令人牙齿不败。口香……饭已,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3>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饱食不宜急行。”养生之道, 不能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都有损长寿。食后应缓行数百步,并以此为修身养性之快事。常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忽思慧说:“凡食讫,温水漱口。令人无齿 疾口臭。”“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饭后缓行、食后忌卧、饭后摩腹等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一般的保健常识。古人还有饭后用茶漱口的习惯。宋朝 大诗人苏轼在《苏轼文集》卷73《漱茶说》中说,每次食毕,辄用浓茶漱口,烦腻皆除,而脾胃不损。且食物在齿间的,得茶漱涤,尽消缩脱去,不烦刺剔,牙齿 也因此坚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它的许多理论和原则都渗透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相应、人人合同、五行相调观念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中国人 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艺术思想,在指导中国人民健康生存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渗透于原料组配、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食方法、饮食卫生以至丰富 多彩的各类食品之中,具有丰富、深邃的科学内涵,其正确性正逐步为现代科学所证实,并将随着科学、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

  附录2:

  [战国]《黄帝内经》“五味入五脏”说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

  附录3:

  [战国]《黄帝内经》“五味无令多食”劝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

  《黄帝内经》与食疗

  食疗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十分重视食疗的作用。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明确指出,不论服用什么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去病则止,不可多服。不能用药过度,而伤其正气。主张“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强调饮食调养,使正气恢复,邪气尽去。

     在《黄帝内经》中,涉及饮食内容的篇目约有40多篇,《灵枢·五味》篇专门论述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可以奉作食疗的经典,《黄帝内经》共载医方13个,其中很多都是食物与药物合用的方剂,可以说与食疗有关。

     诸如治疗失眠的“半夏秫米汤”,调养方“稻米醪醴”,治疗妇女血枯病卸闭经)的“四乌贼一芦茹方”,治臌胀的“鸡矢醴”及外用方“马膏”、“豕豪”等。例如治闭经的“四乌贼一芦茹方”,要求舂成粉末后,用雀卵濡搓成丸,再与鲍鱼汤合煮食用。

     再如治疗口颊歪斜,用马膏卸马油)热敷患处,同时还要“饮美酒,啖美炙娉肉)”等。都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药物食物合用以治疗疾病。

  关于《皇帝内经》的食疗思想,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膳食结构综合平衡,要“谨合五味”,谷肉果菜合理搭配

     《黄帝内经》谈饮食的内容相当丰富,书中将所有的食物按性味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五个种类,即所谓的“五味”。

     所言“五味”,即是食物的统称。又将食物按自然属性分为谷、果、畜、菜四个大类,如《灵枢·五昧》篇记载:“五谷:杭伺'粳’)米甘,麻酸,大豆成,麦苦,萁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成,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成,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匣叶)成,薤野蒜)苦,葱辛。”可以看出,这里的“五谷”,包括今天的谷类和豆类,大概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五谷杂粮’;“五果”相当今天的水果类“五畜”指动物肉类;“五菜”相当今天的蔬菜类。

  那么,食物中的“五味”和人的“五脏”有什么关系呢?

     《素问·五脏生成》说“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就是说,心脏喜欢苦昧,肺脏喜欢辛昧,肝脏喜欢酸味,脾脏喜欢甘昧,肾脏喜欢咸味。各有相宜,缺一不可。而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做了生动的描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显然,注意饮食五味的调和,将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周密。这样便骨气刚强了。因此,必须谨慎而严格地遵守养生法则,才能享有天赋的长寿生命。

     那么,食用这些食物时,将如何选择,如何调配呢?对此问题《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作了原则性说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说的“五谷为养”,显然是指人们主要靠谷物来养育机体;“五畜为益”,是指以动物肉类荤食作为补益食品;“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即指以果品类作为辅助性食物,以蔬菜类作为补充。

     提出饮食结构要谷肉果菜合理搭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补精益气”。该篇的“气味合而服之”以及《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的“谨和五味”等观点,说明当时人们奉行着一种讲究平衡兼顾调配饮食的原则。

      这种饮食观点与今天主张的以植物食品为主而以动物为辅,全面吸收各种营养成分的饮食要求,是相吻合的,是十分科学合理的。至今仍然指导着人们的养生。

  二、总结分析了饮食不当而致病的种种情况

     《黄帝内经》分析了食物性味与五脏的关系,总结了饮食致病的诸般情况,或饮食不节,或五味偏嗜,或寒湿失度,或过食油腻等,说明了饮食不当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夫邪之生也,……得之饮食居出。”

     《黄帝内经》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论述:

     其一,认为饮食应当有节制,如果暴饮暴食,将会产生疾病。如:《素问·腹中论》说“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横逆损伤),肠游吓痢)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遗”《灵枢·小针解》篇说“寒温不适,饮食不节,病生于肠胃。”

      这些论述都说明,饮食不节,饮食过量,暴饮暴饮,是产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强调,若对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发生病变《素问·五脏生成》:“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锂)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筋脉劲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di zhou,皮厚皱缩)而唇揭掀起);多食甘,别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盛),脾气乃绝;味过于成,大骨气劳受伤),短肌虮肉萎缩),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烦闷不安),色面色)黑,肾气不衡呼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蠕润),胃气乃厚帐满);昧过于辛,筋脉沮弛敏坏松弛),精神乃央伺'殃’,损害)。”

     其三,论述了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影响以及与疾病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过寒过热的饮食都对身体有害。因此《灵枢·师传》里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指出了饮食温度必须适中,不要过寒过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特指出:“形寒寒饮则伤脾,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显然,当人体外部感受风寒,再饮用寒凉饮料,两寒相迫则伤肺,内外皆为寒所伤,所以气逆而上行。

     其四,论述了过多食用油腻肥厚食物的危害,如:《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有病口甘者,……此肥美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了。”因肥甘厚味不易消化,脂肪过多,易导致生长疔疮。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是千百年来众人皆知的一条古训。

     许多疾病往往是由于饮食不当所致,因此需要用相应的饮食予以调治,这恰恰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三、说明病后的饮食宜忌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饮食对人体的深刻影响,总结了五味与五脏气血的相应关系,提出了根据脏腑病变的不同特性而选择相应饮食五味的食疗原则。《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同篇又说:“病在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病在心,心欲软,急食成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病在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病在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病在肾,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黄帝内经》提出了各种疾病应当食用什么食物来进行调养,如:《灵枢·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好蒜);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镇豆芽)、猪肉、栗、藿豆叶);肝病者宜食麻蓖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速实际上是一个五脏病饮食疗养的详细食谱,为采用饮食疗法调治疾病,提供了选择食物的具体方案。

     《黄帝内经》中不仅论述了各种疾病应当选吃什么食物,同时,又从古人的饮食经验中发现饮食五味对人体疾病均有相应影响,从而归纳出各种疾病的饮食禁忌。

     如:《灵枢·五昧》论述了五脏疾病各自禁食的相应五昧“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这是关于五脏病的饮食禁忌的基本原则。

     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人体气、血、骨、肉、筋等不同组织器官病变的饮食禁忌“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成走血,亦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黄帝内经》还提到了病后饮食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如:《素问·热论》中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又说“病热少销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是指发热性疾病患者,在热势很高时,强迫其过多地进食,便会导致遗留后患的恶果;又热病稍愈时,过多吃肉,会使热病复发。说明患者高热期间不宜过多进食,更不宜过多吃肉,这实际是讲某些疾病的特殊饮食禁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丁古人的食疗活动,提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食疗理论和食疗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同《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理论、“阴阳平衡”理论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论一样,都是建立在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至今仍然闪耀着科学的光辉。

     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地继承和借鉴。

上一篇:菲律宾爱情伦理弥留梦幻情色片。女子因为丈夫出轨,与丈夫感情每况愈下。家里母亲为得
下一篇:四川农业大学1+X自考工商管理丨本科统考三科丨论文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