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她》:悬疑感背后的时代焦虑
本文选自《电影艺术》2023年第4期
张慧瑜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电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摘 要:《消失的她》是一部类型成熟的悬疑电影,不仅制造了环环相扣的紧张、刺激的悬疑感,而且在多次反转、戏中戏等叙事套层中带来拨云见日的推理快感。悬疑电影本身是一种把无法言明的社会焦虑和恐惧形象化、影像化的商业类型,是通过指认邪恶和危险的来源来实现心理治愈和社会秩序恢复的过程。这部电影一方面呈现了姐妹情谊与穷小子娶富家女的阶层跨越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当代社会深陷密室中的囚徒式主体状态。
关键词:悬疑电影 《消失的她》 戏中戏 囚徒
近期,由陈思诚监制,崔睿、刘翔执导,朱一龙、倪妮、文咏珊领衔主演的悬疑电影《消失的她》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1990),把人物和背景都做了本土化和当下化处理,变成了发生在东南亚某岛国的贵妇失踪和闺蜜复仇的故事。电影营造了环环相扣的悬疑感,导演/编剧埋下的叙事“扣”都成功把观众“套”住,在反转、反转、再反转中一步步接近“谜”底。这部演员表演功力扎实又悬疑感实足的类型电影,不仅延续了陈思诚制作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和《误杀》系列的观影快感,而且开辟了新的悬疑宇宙。悬疑电影一般具有双重特征:一是拥有逻辑缜密的推理和出乎意料的叙事反转,情节紧张、刺激而曲折,观众往往经历好奇、蒙蔽、恍然大悟的“过山车”式的观影体验;二是这类电影所制造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又与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形成深深的共鸣,是一种把社会焦虑和不安情绪形象化、影像化的过程。因此,悬疑电影、悬疑小说一直是大众文化中长盛不衰的文化类型,呼应着不同时代的主流受众无以言表的内在担忧和社会焦虑。这类电影充当着两种社会功能,一方面把无法言明的社会情绪具象化,另一方面又通过指认凶手或者消除威胁来治愈社会焦虑和时代不安。
营造悬疑感
《消失的她》是陈思诚监制的作品。陈思诚是一位从演员成功转型为导演、制作人的艺人。他在电视剧《士兵突击》(2006)中崭露头角,与王宝强联手演绎农村出身的普通士兵“逆袭”为兵王的励志故事。自2012年他导演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获得关注,到2014年继续把“北爱”的IP开发为青春电影,同样大获成功,这些已然显示出陈思诚拥有影视文化产业的商业意识和敏感的市场嗅觉。他善于把具有现实感的故事“包装”成商业化的类型叙事,既触摸到一些时代的痛感,又用青春偶像、浪漫爱情的套路把痛感化解、转移。2015年,陈思诚导演、编剧了《唐人街探案》,获得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国内票房8.24亿元),于是顺势推出《唐人街探案2》(2018,国内票房33亿元)和《唐人街探案3》(2021,国内票房45亿元),并借着“唐探”的良好口碑推出同名系列网剧,完成了第一季(2020)和第二季(2023)的网剧制作,陈思诚因此也加入了国内票房过百亿的导演行列。
“唐探”系列的成功有几个因素,一是核心角色立得住,王宝强扮演的唐仁与刘昊然扮演的秦风组成侦探二人组,一个猥琐搞怪、一个绝顶聪明,二者相得益彰;二是浓郁的异域风情,主要演员是中国人,但故事背景和环境变成了国外,这种设定并非原创于“唐探”,最典型的代表是《人再囧途之泰囧》(2012),三部“唐探”系列把情节背景从泰国曼谷,发展到美国纽约,再到日本东京,虽然以唐人街为底色,呈现的却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行走世界的自信和能力,如同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人可以在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独步天下”;三是把喜剧、侦探、悬疑等商业类型杂糅在一起,有笑料段落,也有烧脑情节,还有异域奇观。可以说,陈思诚是少有的能把国产商业类型做得如此成熟和稳定的电影人。
“唐探”之后,陈思诚团队又开发了《误杀》系列。2019年陈思诚监制的《误杀》翻拍自2015年的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把故事背景放在东南亚某国华人社区,既规避了国内剧本创作的诸多限制,又使影片带有异域化的陌生感。故事情节离奇、紧凑,一边是侦探、悬疑和黑色电影的紧张、刺激,一边是肖央扮演的小人物凭借伟大的父爱和智慧以一己之力与权贵家庭斗智斗勇,同样实现了“以小博大”,影片获得13.6亿元票房。2021年12月,《误杀2》在疫情期间上映,口碑虽然没有第一部好,但也获得了10.28亿元票房。这部电影改编自2002年的美国电影《迫在眉睫》,依然是肖央扮演的中年父亲为了救儿子不惜与权贵阶层拼死一搏,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对弱势者的同情。
电影《北京爱情故事》《唐人街探案》《误杀》海报
有了“唐探”和“误杀”的成功经验,主打“悬疑”的《消失的她》显得驾轻就熟。这部电影延续了熟悉的“配方”,一是,改编自国内观众并不熟悉的苏联电影,借鉴其成熟的剧作结构,再进行本土化和在地化改造,把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南亚某地,便于安排更多惊险、刺激的情节;二是,侦探、悬疑、推理等多种风格混搭,如电影的名字《消失的她》,很容易使人想起以“消失”“失踪”为主题的悬疑电影。近些年,中国人在东南亚遇险的案件已发生多起,如2019年6月9日中国丈夫将怀孕妻子在泰国乌汶府帕登国家公园推下悬崖事件、2023年5月1日中国情侣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金巴兰洲际酒店度假意外身亡事件等,这些社会新闻为《消失的她》提供了现实感的基础。这是一部穷小子爱上富家女、最终因赌博毁掉人生的电影,也是好闺蜜联手向渣男复仇的电影,如同2016年西班牙悬疑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一样,主人公通过伪装和假扮来“引诱”凶手自投罗网。电影一开始就是结婚周年纪念日妻子李木子离奇失踪,心急如焚的丈夫何非到警局报案,由此展开了寻找、调查消失的“她”的过程。电影前大半段跟着丈夫何非的视角,调查假妻子的阴谋,结尾部分完成反转,找到了“她”的尸体,也找到了幕后真凶。
《消失的她》是一部演员表演丰富、到位,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的电影,显示出陈思诚团队是愿意在角色塑造、故事演绎等商业片的核心环节上下功夫的。男一号朱一龙摆脱了流量明星的扁平化,塑造了何非这一精神恍惚、令人细思极恐的多重人格者角色,在从阳光奋斗男到充满欲望的黑化赌徒的性格演化中,贡献了多层次、有张力的表演。几位女主角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倪妮扮演智勇双全的金牌律师陈麦,穿着干练的职业装,有行动力和判断力,是掌握情节发展的“大BOSS”;香港演员文咏珊演的假妻子,穿着红色调的衣服,是魅惑、妖娆的性感女性;而青年演员黄子琪就是“消失的她”,是纯洁、善良、无辜的妻子李木子。从悬疑电影的节奏来看,这部电影成功地“欺骗”、误导了观众,不断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的暗示,让观众在后半段转向认同女律师陈麦,跟随陈麦一步步戳穿丈夫何非的谎言,也逐渐了解拍立得相机记录的甜蜜画面之外,一段结婚周年旅行如何蜕变为一场阴谋骗取家族遗产的杀妻惨案。
悬疑电影的两种传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悬疑电影的黄金时代,也形成两种悬疑电影的传统,一个偏商业电影,一个偏现代主义电影。
第一种偏商业电影的代表导演是从英国到美国拍电影的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从早期在英国拍摄的《三十九级台阶》(1935)、《失踪的女人》(1938),到赴好莱坞之后完成的代表作《蝴蝶梦》(1940)、《深闺疑云》(1941)、《美人计》(1946)、《后窗》(1955)、《迷魂记》(1958)、《西北偏北》(1959)、《惊魂记》(1960)、《群鸟》(1963)等等,希区柯克几乎成为悬疑电影的“百科全书”。这些电影大多以中产阶层的生活和家庭为背景,以小职员意外卷入某场政治、社会阴谋为主线,呈现了中产阶层日常生活稳定秩序背后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其恐惧既来自于权势人物的黑暗野心、莫名的自然界或不可触摸的未知力量,也来自于小人物的贪心、贪婪和个人情欲等。借助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的经典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对《后窗》和《迷魂记》的解读,希区柯克电影的惯用套路是,建立男性是主动的观看者、女性是被观看/被凝视对象的视觉机制,消失的女人、神秘的女人成为男性主体恐惧的来源,而男性侦探跟踪、调查神秘的女性也是把女性去神秘化的过程,从而消除女性作为伤口对男性的阉割焦虑。1
电影《迷魂记》剧照
第二种悬疑片的传统,是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所代表的现代主义电影对悬疑片的挪用,这个传统很少被提到。安东尼奥尼的代表作“现代爱情三部曲”《奇遇》(1960)、《夜》(1961)和《蚀》(1962)中呈现了现代人的精神焦虑和主体异化。尤其是《奇遇》,也是讲述了“消失的女人”的故事,电影没有去寻找失踪的安娜,反而把安娜的消失处理为反因果律、去故事化的现代主义叙事。这种反悬疑的悬疑电影叙事在《放大》(1966)中也有所体现,摄影师/侦探意外发现一起公园里的凶杀案,这个被影像“见证”的凶杀现场变成了一种对真实、真相的哲学追问,原以为可以侦查一场雇凶杀人案,最终却无法寻找到真相,自以为“眼见为实”的摄影师消失在绿茵草地里,如同数字时代的绿幕可以随时抹去数字主体一样。安东尼奥尼提供了一种悬疑片的非典型形态,拒绝探秘、没有真相、反因果叙事,这种现代主义电影中的主体也处在不确定、不安全的异化状态之中。
电影《奇遇》剧照
如果从这两种悬疑电影的传统来看《消失的她》,这部电影更多带有希区柯克的色彩。只是与《迷魂记》中男侦探执着于探寻神秘的女人、把神秘的女人打回“原形”不同,《消失的她》换成了女性作为解密者,陈麦以李木子的闺蜜身份,揭开了何非因为赌钱而杀死妻子的真相。这种女性情谊对渣男的惩戒,比希区柯克电影的男性中心更为“进步”,也更符合当下青年观众的性别政治正确。不过,这种性别意义上的“进步”却掩饰了另一种社会关系上的保守性。何非作为坏人,除了其人性的邪恶和赌徒心理之外,还携带着阶层的“原罪”,他是一个出身低微的穷小子,而李木子、陈麦则是从小在国外留学的精英学校结成姐妹友谊的高阶层群体。在这里,《消失的她》又回到了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的主题。如果说2006年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王宝强饰演的“又傻又天真”的许三多把“不抛弃,不放弃”作为实现人生“逆袭”的信条、成为人生赢家,而陈思诚扮演的更聪明、更懂人情世故的农村娃成才却“聪明反被聪明误”地走向功亏一篑,那么到了2012年,《北京爱情故事》就讲述了完全相反的故事,剧中张译饰演的穷小子石小猛为了往上爬不得不出卖道德(向富二代“让渡”女朋友)和灵魂(为了挣钱走向违法道路),其结局是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惩罚,无法完成逆袭,被打回了原形。2 在这种背景下,《消失的她》也是如此,潜水教练何非与李木子的“一见钟情”背后是何非想“逆天改命”的精心算计,这些算计以及渴望通过赌博来赢回人生导致他一步步黑化,最终走向罪恶的深渊,也被打回了人生的原形。
另外,这部电影也挪用了安东尼奥尼的命题。一是画家梵高及其作品在影片中成为重要的隐喻,梵高的画一方面是李木子与何非相爱相恋的见证物,另一方面从水底看“梵高的星空”也成为浪漫和死亡的双重象征,而与梵高的精神分裂形成呼应的何非,也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的主体,影片多次借用希区柯克的“变焦”镜头来表现何非的惶恐不安;二是本片也使用了《放大》中影像的真实与虚假的圈套,如假李木子在书店里的监控录像和何非手机里的照片中被替换了的真李木子;三是电影中使用的“戏中戏”结构使得现实空间变成一场真人秀剧场,这种对戏剧、也是对电影的媒介自反,就像《误杀》变成关于电影的戏仿一样,都是现代主义的文化命题。
电影《消失的她》剧照
戏中戏/剧本杀:密室中的囚徒
《消失的她》最重要的叙事特征是“戏中戏”结构。这一方面体现为何非在结婚纪念日制造妻子李木子意外失踪的“不在场”证据,自导自演了一出戏;另一方面,好闺蜜陈麦为了给李木子复仇,用话剧导演的专业技能给渣男何非精心设计了一出戏。这种扮演/表演的戏码在电影《误杀》中被精彩演绎过,父亲为了帮助意外杀人的女儿脱罪模仿“犯罪电影”,让一家人给警察演了一出“假戏”。这种“戏中戏”的设定带来三重效果:一是演员的表演带有舞台感,电影集中在酒店卧室、书店、酒馆、沙滩、废弃的建筑等核心场景,在这些限定场景中展开有高度戏剧冲突的表演;二是模糊了真实与虚假,混淆了戏内与戏外的界限,如陈麦给何非精心布局,使其陷入“楚门的世界”,身边人全是“演员”;三是这种“戏中戏”带来了“剧本杀”式的体验,片中人物处于电影中的角色和“戏中戏”的角色的双重身份状态。近些年“剧本杀”游戏成为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娱乐方式,不管是在线下实体空间体验“剧本杀”的沉浸效果,还是以“剧本杀”为结构的电影,如《扬名立万》(2021)、《古董局中局》(2021)等,都取得不错的市场效果。
这种戏中戏/剧本杀的设定与其说呈现了人生如戏/如梦、无法寻找到真相/真实的不确定感,不如说这种关于戏剧的戏剧表现了剧本作为“上帝”般先在的设定,让剧中人体验到密室中的囚徒状态,如最经典的“剧本杀”蓝本就是密室杀人或密室逃脱游戏,主体被囚禁在封闭的戏剧或虚拟空间中,“剧本”变成了捆缚主体的绳索,正是这种主体进入一种角色、变成主动或被动扮演的主体,使得电影中的电影、戏剧中的戏剧成为“剧本杀”的常见主题。在《消失的她》中,李木子被何非引诱到海底的铁笼中,变成了一个无法挣脱的囚徒;何非被陈麦设局,绑缚在手术室、手术台上,也变成了一个囚徒;而陈麦及其同伴既是戏中戏的“演员”,也是被剧本先在规定的角色。如同电影主题曲《笼》中的“牢笼”“囚人”“困兽”的意象,这种被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密室囚禁的主体状态,并非悬疑电影的特殊情况,而成为一种更广泛的当下时代的隐喻。
电影《消失的她》剧照
在2023年的春节档中,喜剧悬疑片《满江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和谍战电影《无名》成为票房和关注度最高的电影。这三部大投资、大制作、类型各异的电影,讲述了完全不同的故事,但又在社会隐喻的层面上呈现了一种相似的主体状态。《满江红》在封闭的庭院中讲述了一个侦探、悬疑的故事,电影中经常出现“上帝”视角的俯拍镜头,这些穿行在宰相住地的小兵们如囚徒般困在“局中局”中“人人自危”;《流浪地球2》是用中国方案来拯救世界的科幻大片,剧中的三组人物航天员刘培强、量子科学家图恒宇和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都受到人工智能Moss的凝视和监控,也是一种被数字“上帝”掌控下的主体;《无名》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间谍战为情节,电影中经常出现两类镜头,一是航拍镜头,人世间处于“上帝”之眼的俯瞰中,二是这些身不由己、伪装自己的潜伏者被“镜头”框定在封闭的空间中,是不自主的“局中人”。《消失的她》也呈现了类似的主体状态,从封闭的海岛到海面下的铁笼,再到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影头,都使人物处在被监视、被封闭空间所囚禁的主体状态,恰如影片开头出现的那只困在蜘蛛网中的蜘蛛。在这个意义上,这不仅是一部步步惊心的悬疑电影,也同频共振地呼应着数字时代、后全球化时代、金融危机时代的主体境遇。
电影《消失的她》海报
注释
1 [美]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周传基,译.李恒基,杨远 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649-651.
2 张慧瑜.“暮气青春”的文化面孔.文化纵横,2013(5):62-67.
END
《电影艺术》微店
扫码订阅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