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读书笔记(三)(影评+书评)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01
手机版

  一、《摔跤吧爸爸》

  颇久没有写下一篇平静的影评,时隔一个星期后回想起来还依然会热血沸腾。这部印度电影引起很大争议是大伙儿对影片中是否存在维护女权的问题众口不一,用豆妈的一句话说吧“我是一个对女权很敏感的人,但在这部影片中丝毫没有觉得被侵犯。”更多地去了解印度对女性的价值观以及他们当今的国情,其实会发现这部电影已经非常进步了,它其实就像阿米汗说的,想告诉我们“女性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自己的人生。”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地穿过所有艰难的“男权主义”价值观传达给观众,有何不可?

  但这部电影带给我的第一个哭点是,当吉塔头发落地的那一刻。后来我反反复复地想,我活到20来岁,普普通通,被出身的枷锁锁住,梦里总浮现着一个若隐若现的深渊,我要经历血与火的沙发,才能义无反顾地冲进深渊,吉塔有父亲背后的鞭跑,而逼着我往前跑的,却只有等到岁月平淡到一个残忍的阶段,我才会拼命地往前跑,所以这才是我不完美的不甘心的人生啊。

  二、《一念无明》

  因为老吴的一条朋友圈去看了这部电影,泪腺不发达的我在影院几度哽咽却因旁边的敏敏而怕羞不敢掉下眼泪。过程中想起了《海边的曼彻斯特》,还想起了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大概最能打动我的是小男孩对着墙壁给阿东念《小王子》,很想跟着阿东一起痛哭。看到一句影评甚是喜欢:“面对苦难,有人选择宗教,有人选择巧克力,但最后是文学拯救了苦难。”

  但是最后的字幕拉低了整体格局。因为我觉得整部影片关于提倡关爱精神病患者的氛围已经塑造的很好了,没有在最后加以为强调。如果没有最后字幕,这完全可以是每个普通人生活的缩影,是小市民式的普世生活,而非一个精神疾病儿子和父亲的故事。

  三、《大地》

  这是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代表作,没有看过原文只是看了电影而且是看了第一部而已,但是想写下一点东西。赛珍珠在中国居住了四十年,在《大地》中其实可以看出她对中国充满深深的热爱和理解。吴老师说,赛珍珠在中国的影响很小,而且她运用的写作思想还是以西文化为主流的,她迎合的是当时西方人对中国人民的一种臆想和偏见,但是她的《大地》却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至少让西方人知道了中国,并且间接促使美国援助中国抗战。

  第一部写了农民王龙如何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勤劳肯干变成地主。一开始看的时候一直想到福贵,以至于我的期待视野里,它会呈现出和《活着》一样的色调。后来我才发现错了,或许作为一个中国大地的“旁观者”,赛珍珠更多的是用温暖的笔触写着生老病死,写着大地对中华农民的重要性,在最阴暗和艰难的岁月里,大地如同一丝温暖的灯光,如同阿兰种入大地的那颗种子,给人无限的力量和希望。但是,我更青睐余华那种冷漠的笔调,直接把这片大地上的苦难赤裸裸地撕开让旁观者观看,让我们在撕心裂肺之前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活着,不是为了土地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四、《开罗的紫玫瑰》

  导演 Woody Allen被骄傲的法国人称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Allen傲娇地回复“因为我戴眼镜你们就认为我是知识分子”。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安妮霍尔》,但是那时并不知道这是他的作品,与最近看的《开罗的紫玫瑰》联系起来,我想我还是不懂老爷子的爱情哲学。老爷子认为《开罗》是他最好的电影,cecilia面对着三个完全不同的男人,三种完全不同的爱情,单纯完美但是完全不识人间烟火的TOM,仰慕已久但是高不可攀的好莱坞明星Gel,和结婚多年但是对她漠不关心的丈夫,最终的抛弃链是,她抛弃了丈夫选择了Tom,然后再抛弃Tom选择GEL,最后Gel抛弃cecilia选择了事业。其实不必要觉得cecilia很可怜,她至少选择了相信奇迹。一代有一代之悲剧,这个阶段的悲剧是由于社会不是理想的生存状态而导致了人与社会的分离,所以我们总是选择去相信奇迹,相信荒谬,这就是悲剧的开始。

  五、《指环王》

  作为一个资深的LOTR迷,应该深情地写下这段话,每一年重看九个多小时的电影都有五个小时热泪盈眶,它传递出来的史诗级别励志绝对不是狗血的励志,以致有段时间与人聊天要是得知对方也看过指环王,好感度999+,它让我明白原来凭借想象就能创造出世界,创造出爱恨,创造出闻所未闻的语言。原来拯救世界不是大人物的特权,原来你在一大堆柴米油盐中也可以有诗与远方。

  感谢托尔金创造了这么一本西方魔幻文学的巅峰巨作。感谢托尔金对我所有的馈赠,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人要有信仰,要有精神,要有背负着什麽去拯救世界的信念,要有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怀抱在胸前的一腔酸楚。要能感受得到灵魂深处,从荒洪時代,魔幻时代传递而來的一脉脉撞击。“或许有一天,人性肮脏不堪,或许有一天,我们背叛誓言,或许有一天,年代崩析瓦解,但是不是今天。可是只要一息尚存,我们仍然会坚持战斗,因为这块土地上总还有你想要守护的东西。我命令你们抗敌,西方的人类。”我们不仅活在当下,也活在无限的过去和无穷的未来之中。即便人类灭绝地球毁灭宇宙热寂,我们心中的热血也不会消亡。

  六《加勒比海盗》

  一口气看完了四部。电影里臆造了海盗幌子的小型社会。故事的主线,就是正义自由但有点可爱的小缺点的海盗Jack,在一帮志同道合的的pirates的协助下,以十分不着调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重重无法想象的困难,以自己的机智和运气屡次化险为夷。最后共同对抗反动势力的故事。但是说实话这个系列电影还是迪士尼商业片,成功之处是演员,音乐和特效。

  不得不说海上的波涛骇浪确实让男士心动不已,而且海盗历来象征着自由,航行的真正意义不在杀戮抢劫,而是自由自在的航行,充满惊奇的冒险,当然还有诱人的宝藏。更重要的是自由,难忘Jack和Elizabeth被困在孤岛时,Jack一手拿着朗姆酒,一手指着海面说说Freedom时的那种孤独而自由的感觉 。最后我想说,Jack亦正亦邪,又骚又娘,甚至有点胆小怕事,可是我好想和他一起在海上乘风破浪啊!

  七、《黄海》

  河正宇可以算是戏路很宽的演员了,真是演什么是什么,不愧是我男神!

  影片一开始的题材便吸引了我,很多画面都真实地反映了朝鲜族社会。久南为了活下去,为了家人团聚。完成杀人任务。罗宏镇保持了他独有的冰冷绝望的奔逃风格,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都是铺垫,在中途中,绵老大穿着一条裤衩手持大斧的形象作为一个转折,可以说将即将进入厌倦的我给拉了回来。这个形象无论从叙事视角或者从整体风格来看都对我造成了一个视觉冲击。我喜欢那些民族本性中强悍好斗骁勇的野狼属性。除此之外影片中大量的暴力与性,喷薄而出的生存欲望,赤裸裸地暴露了一个民族边缘群体的命。当一个人体验了深刻的绝望后仍希望活下去,却最终留在了那片黄海,剩下孤独的灵魂在黑夜里啜泣:同样生而为人,为什么他们有生活,有人生,我却永远没有归宿?

  八、《千与千寻》

  早已景仰其名却未闻之,今有幸独而观之,不觉热泪盈眶。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千与千寻。影片中折射出的是对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反思,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故事里读出自己的理解。看了相关的论文才知道这部影片的多处细节还影射了日本的很多文化背景。我觉得,这个故事适合当下所有的年轻人,不要迷失自我,堕入黑暗的深渊。社会可以有很多不公平,但我们不能忘记最初的自己。欢愉诱惑着每一个人内心深入的欲望,人从骨子里开始被同化,就像丢失的名字一样,所有的本性符号皆可被抹去。欲望是戒不了的毒瘾,唯有不回头的跑出去,远离高密度深渊,生命很长,爱一次,便是勇敢一次,承担一次,便是成长一次。

  九、《神探》

  不知道这部烧脑的神作为什么会被埋没,刘青云影帝级的演出也让每一个人物和他看到的“鬼”入木三分,杜琪峰的这部经典可以揣摩的东西实在太多,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诠释什么叫做“心中有鬼”。所谓“鬼”就是你我心中那些见不得人的念头,最后归根到底都是人性在作祟。特别是林家栋身上的七只鬼其实就是西方所谓的“七宗罪”。而刘青云饰演的神探是一个一个不容于世的天才,看到众生的疯癫,却被世人当成疯子排斥。我记得运平哥曾经说过,上帝是不可试探的。所以最后当神探试探自己,说出那句“我也是人,为什么要不一样“的时候,他也走向了死亡。结尾换枪的镜头可以再拍一部电影了,堪称完美。PS一定要看港版,不要看删减的内地版。突然明白为什么电影会被埋没了,是不是大家看的都是内地版?

  十、《大话西游》

  以前听说,如果你能理解里面的那句"他好象一条狗"才是真正理解了《大话西游》。当我开心地看完却记不清风沙下的双眸和那个男人的背影了。这部片子留给我的疑点和泪点太多。在月光宝盒的时光里,至尊宝的执着被审视,意志被磨炼。到最后才发现,最可怕的是命运因果,无论戴不戴紧箍咒都会失去她。我们始终羡慕英雄美人的爱情故事,却从来没有想过英雄的代价。英雄的爱是想触碰却又收回的手,他心底有一滴泪,他爱过两个人,一个让他摆脱稚嫩,一个让他肩负责任。可是在平行时空中至尊宝爱的到底是谁,我们爱的到底又是谁,我们在嘲笑至尊只不过是一条狗,我们也是一条狗。

  十一、《辩护人》

  看了以前的影评又去刷了一遍。卢先生走了九年多了,这个世界好像变了也好像没变。没有人永远在路上,但永远有人在路上,“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但也是后来才知道我没办法像雨果在临终前"我请求为普天下的灵魂祈祷",却永远有股冲动做到鲁迅说的"我便是唯一的光",宁愿做芸芸众生的小不点儿。

  十二、《佩小姐的奇幻城堡》

  看完的时候跟小伙伴说觉得很假,回来重想了一下发现假的是我,我好想已经失去了对童话的所有期待,不好。这部影片有点像童话版的X战警,城堡里的孩子大多是是因为不“正常”而被父母抛弃的。尽管Jack双亲健在但在精神上他也是个孤儿,因为他父母对他的经历一直在全盘否定。这种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隔绝真是一针见血。jack最终回到城堡因为他与这些孩子一样都处于成人世界的边缘化。做一个世界里的“怪胎”不会永远不会可耻。因为这世界上永远有一个平行时空,那里有佩小姐能保留你最天真的童年。但是影片有一处诟病,那就是蒂姆波顿这次讲这个故事很乱,到后面好莱坞痕迹实在是特别明显。

  十三、《驴得水》

  非常后悔当初没去影院看,看完仿佛有东西给噎住。关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解构,我觉得它带给我最深的思考还是关于知识分子与人性。当一个知识分子想去改变某些东西时,那他们也会面临被异化的危险。值得讽刺的是动物性和社会性每天在我们身上交叉上演。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既在当铜匠,又在意淫知识分子。而人性本就脆弱,不做坏人已经很难了。所以不要再轻易去考验人性,尼采说,“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而地底有多深,谁也不知道。

  十四、《房间》

  Jack的妈妈Joy在17岁那年被诱骗并遭到囚禁,生下Jack并与之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里被关达7年之久。Jack出生在这个房间,房间是他五年人生的全部,是他所有的价值观构建起来的世界,当房门开了,世界倒塌,这时候影片探究的也就是心灵自由层面的问题了。但被偷走的一切岁月和禁锢的自由终将被爱救赎。这也让我想起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倘若我们看到的都是幻象,真假由社会定义,那真正的“可知世界”是怎样的?

  十五、《天浴》

  年少的时候听到"知青下乡"以为是很光荣的事情,后来看了很多关于知青的历史才知道时代的悲剧性…严歌苓通过文秀年轻生命的凋零控诉了文革,小说和电影最后都用两人自杀的场景让他们在一条疯狂的、扭曲的道路上行进到底,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一个连人权都得不到保障的时代,谈什么女权,谈什么女知青自尊自怜自爱。只是,严歌苓的对女性价值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梅里美的《卡门》那个阶段。我觉得,对待生命与美,应该更宽容一些。

  十六、《青蛇》

  1.在电影里,徐克把他的构图美学发挥到极致,整体场景很虚幻幽怨,不愧为徐老怪;

  2.个人更倾向于原著中,李碧华让白蛇活下去,在她学会做人的那天起便带着质疑与失望活下去,让存在成为最大的悲哀,因为"悲剧便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我觉得,青蛇和白蛇代表一个女人成长的两个阶段,无疑徐克追求的绝对真实没被同化的"小青",她是人之初最开始的形态,善恶是自己下的定义,对白蛇充满人类最原始欲望的爱,我们强行把原始欲望和道德混为一谈不敢正视欲望,殊不知人并非生而为人,爱过的才是人。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曾说,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我想这就是《青蛇》的价值所在。

  PS电影配乐《流光飞舞》《人生如此》就像王祖贤与张曼玉一样妩媚~

  十七、《恐怖直播》

  河正宇就如他的那句评价“连头发都是戏” | 一个人撑起整部戏 | 电影带给我的震撼也来自于它不易察觉的理想主义倾向 | 一个敢直面现实的民族怎能不浪漫 | 当结尾伴随着Breath and Life 响起的时候 | 它的隐忍的那股劲才最终爆发 | 政府的意义和媒体的价值被毫无防备撕开 | 恐慌的最后 | 一切化为灰烬 | 给导演和河正宇最热烈的掌声。

  十八、《朗读者》

  I regret not having earlier know this film as well as the original.The doubts, redemption and evil of Hannah was ten million people doubt, redemption and evil.I don't.know why,Reminds me of what Kant said: "only two things in this world makes me deeply shocked, is a vast sky overhead, the second is people heart lofty moral principles."

  十九、《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The second time to see the movie or my tears stream down.Why the young heart is full of sadness, because life is the struggle of the day and night.

  二十、《芙蓉镇》

  还记得大二在图书馆一口气读完这本小说,哭得稀里哗啦引得众人侧视,它没有过度渲染当时的苦难,男女人性之间的微光是最黑暗年代最耀眼的星辰,秦书田是我最理想的近代知识分子形象,这是我们伤心历史长河的支流末节,虽然腐朽腌臜却仍然有美好的人心在发亮。PS电影拍得很良心,中国电影开荒人导演谢晋编剧阿城,看完之后终于明白姜文为什么能成为那个时代的男神了。原著和电影都推荐哦。

  二十一、《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淤梨华

  台湾作家淤梨华之作。大二看时里面的心理描写对我颇具震撼力,可以说是该书艺术上的最高造诣了。主人翁牟天磊成了"没有根的一代"的代名词,被大部分流放异域的知识分子所感同身受,就像尤利西斯在海上漂泊的岁月,这一类人漂洋过海一路没有终点,也就没有光明,而真正可悲在于他们却还奢望站在原野里呼唤爱,近乎悲哀。

  二十二、《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

  这是余华1987年的成名作,读完他的《活着》等经典再回头看看他最初的作品,能追遁出如《现实一种》中的荒诞。夏中义先生在解读这篇小说时,抓住“十八岁”,凸显出童年经验和成人世界的冲突。我在看余华的文章时都有一种感觉,余华很聪明,把深邃的睿智藏在荒谬的形式中,他大概是想表达人生一种特殊的状态,感觉不到痛苦的痛苦,我们常常为屁点大的事怨天尤人痛苦不堪,而在苦难面前却麻木不仁,而才是文明人的痛苦。

  二十三、《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许鞍华有一部电影《男人四十》,电影的开头是张学友悠闲地躺在海边看书,电影的开头是张学友悠闲地躺在海边看书,而他手上拿的书正是《万历十五年》,作为文学硕士出生,且以细腻和人文关怀著称的许鞍华,绝对不会在电影开头,让男主角随便拿一本书的。这当时正是吸引我去看这本书的一个动因。《万》的文字很克制,却有一种磅礴大气之感,如一幅恢宏的画卷缓缓展开,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大明朝看似风平浪静、无大事可述,实质上丛生暗涌,这些暗涌也导致了以后掀起的巨大波澜。我们读史,正是要以史为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之,或许这才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二十四、《雪国》——川端康成

  诸多繁琐之事,最近有点忧愁,有点失眠,躺在席上朦胧想起《雪国》那个当年最惊艳到我的开头了:国境の长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穿过县境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或许所有的人情世故所有的瑕疵残缺都在川端康成凄美哀婉的文字中得到了清洗。今日心情复杂,重读《雪国》,依旧是凄美到极致,就像夏日的一场暴雨淋湿了原本蠢动的情绪,真想回到那一片白茫茫的雪国,看着云雾缭绕的远山,坐在暖炉下,品一杯淡淡的茶。

  

上一篇:世上真的有一辈子的情人吗?
下一篇:过往读书笔记(三)(影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