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真正的幸福,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走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01
手机版

  原标题:《红与黑》:真正的幸福,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走

  真正的幸福,需要向内寻进度条12:1100:00/12:11合集#遇见好书 663个

  作者 | 帆书 · 将离

  主播 | 帆书· 杨枪枪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你或许没听过司汤达,却一定知道他的《红与黑》。

  这部著作1830年问世,至今仍被公认为文学皇冠上最璀璨的艺术宝石之一,而司汤达也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1830年,一部以真实刑事案件改编的小说一经发行,就备受争议。

  一度因内容过于现实而无人问津,甚至被列为“禁书”。

  可它的作者却自信满满地预言: “我的作品将在50年后被人理解。”

  果不其然,一个半世纪后,它竟风靡世界,成了高尔基、毛姆等文学大师的必读经典,也成了我国译本最多的名著之一。

  它就是司汤达的巅峰之作《红与黑》。

  小说是以底层青年为主角的奋斗故事,能在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只因它道出了隐藏在现实悲剧之下的人生觉醒之痛。

  主人公于连一生都在浮华虚荣中沉浮,他以学识为跳板,以爱情为砝码,人生逐渐背离本心,最终失去自我。

  年少时读《红与黑》,只觉于连不知餍足,任由自己清醒的堕落。

  成年后再看它时,才猛然惊觉:

  昔日看客心,亦成书中人。

  读懂《红与黑》的人生之殇,你就会发现,我们何尝不是于连?

  

  生活再刁钻,也不要被打倒

  于连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

  这可以说是他一生命运的写照。

  他是锯木厂老板的儿子。

  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都是大字不识的粗人,靠干体力活来维持温饱。

  身体孱弱的于连却恰恰相反,他整日埋头看书,想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这让市侩的父亲十分不满,时常对他拳打脚踢,就连两个哥哥也以奚落他为乐。

  甚至小镇上的人也瞧不起他,认为他是无用之人。

  受尽欺辱的于连暗自立誓,一定要成为人上人,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彼时的法国,拉丁文被视为有身份的语言,也是上流社会的象征。

  因此,他跟着老军医学习拉丁文和历史,还追随神父研究神学,并把拉丁文的《圣经》和《新约》背得滚瓜烂熟。

  很快,他就在镇上小有名气,连市长德雷纳都闻名而来,斥重金聘请他当家庭教师。

  于连觉得这是自己走向“飞黄腾达”的第一步,就答应了。

  然而,上天像有意要考验于连似的。

  刚到市长家,他就碰了个钉子。

  德雷纳夫人初见他时,看他年纪尚小,长相俊秀,就有点质疑他的学识和人品。

  这让于连的自尊心大受打击,为了捍卫自己的声誉,他决定显露一手。

  有一天,他趁府上的人都在时,特意展示了自己的拉丁文实力。

  这一举动,不仅让他征服了在场所有人,也让他的名声传遍全城。

  原本,于连的人生乌云蔽日,不见一丝光芒,但他却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绝地反击。

  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与其哀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诸多的无奈与失意,没有人能替你承受其中的痛楚。

  如果轻易“缴械投降”,人生就再无翻身之日。

  很多时候,命运看似一张牢不可破的大网,也总会有几条不甘平庸的漏网之鱼。

  所以,别气馁,别害怕。

  那些咬牙挺过的苦难,终会塑造我们的人格;

  那些饱经风霜的艰难岁月,终会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埋下坚韧的种子。

  相信自己的力量,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欲望有度,过则成灾

  美学家朱光潜曾评价道:“《红与黑》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

  只可惜,再浪漫唯美的爱情,一旦掺杂了算计,就会失去它的光彩。

  在市长家中,他亲眼目睹了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这使他更加急于功成名就。

  于是,他把目标瞄准了单纯又有钱的德雷纳夫人。

  他深知德雷纳夫人对自己有好感,就趁人不注意,偷偷吻了她的手。

  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溜进她的房中,共度良宵。

  没过多久,德雷纳夫人就难以自持地坠入了于连编织的情网。

  有一回,皇帝来到这座小城,在德雷纳夫人的安排下,于连破格成了仪仗队的队员。

  不仅参与了宗教仪式,还有机会觐见主教。

  一时间,他成了小镇舆论的焦点。

  可是没过多久,市长德雷纳却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曝光了于连和他妻子的私情。

  于连担心自己名誉受损,当即抛下德雷纳夫人,去巴黎神学院深造。

  很快,他就在巴黎崭露头角,被德·拉莫尔侯爵重用。

  不仅帮侯爵管理庄园,还被派到伦敦去办外交,后来获得了一枚荣誉勋章。

  可他仍不满足,又想利用侯爵的女儿玛蒂德来当自己的垫脚石。

  他看出玛蒂德是个性情高傲的女人,一般的追求方式无法打动她。

  于是,他就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段,很快就让玛蒂德对他死心塌地。

  而且不久后,玛蒂德就未婚先孕了。

  无奈之下,侯爵只得赠予于连贵族封号和地产,还任命他为轻骑中尉,抬高他的身份。

  就这样,于连成功跻身上流社会,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人生之旅,欲望如影随形。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于连”。

  他们为了满足私欲,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选择突破底线,侥幸为之。

  最终迷失自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诚如莎士比亚所言:“欲望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会把心灵烧焦。”

  想的越多,要的越多,人生往往就越痛苦。

  欲壑难填,积重难返。

  克己自律固然不易,但只有亲手斩断不该有的欲望,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修得知足,守得清欢。

  放下执念,走向清醒

  书中的这句话,暗示了于连的结局:

  “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

  于连的人生,看似得偿所愿,实则暗流涌动。

  德·拉莫尔侯爵始终无法接受于连,将他视为家族的一大污点。

  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他决定除掉于连。

  老奸巨猾的他深知毁掉一个人最残忍的方式就是高高捧起,再重重摔下。

  他使手段让德雷纳夫人写了一封亲笔信,揭露于连以往不耻的行径。

  眼看着自己的一切被这个女人毁于一旦,于连心中怒不可遏,就朝着德雷纳夫人扣动了扳机,却也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在狱中,脱离了繁华虚荣的上流社会,于连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

  他悲哀地发现,一直以来自己都在激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不曾有过片刻的安宁。

  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总要戴着一副狂热、虔诚的面具;

  明明想要通过参军出人头地,却违背内心去攻读神学;

  明明厌恶贵族的特权,却不得不伪装自己去料理侯爵的事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

  这一刻,他终于意识到横亘在自己与贵族之间的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然而,他已在泥沼中陷得太深太深,唯有拔泥而出,方能求得解脱。

  顿悟后,他主动放弃上诉。

  说服玛蒂德改嫁,劝说朋友富凯不必为救自己东奔西走倾尽家财,还叮嘱未丧命的德雷纳夫人不要殉情。

  安排好一切后,他便坦然地走上了断头台。

  正应了《小窗幽记》中的一句话:

  “生命真正的悲剧,源于自己内心的偏执。”

  人似乎生来如此,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执着什么。

  即使付出沉痛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殊不知,内心若偏执,即使事事如意,仍会觉得日子不够顺心圆满;

  反之,内心若圆融,即使生活匮乏,也能活出幸福人生。

  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心到哪里都是牢笼。

  唯有懂得放下,才能更好地拥有。

  

  写在最后

  著名历史学家梅里美曾这样评价司汤达:

  “您的罪过是将人心的伤口大白于天下,令人不忍直视。”

  看完《红与黑》的故事,有人读出了革命,有人读出了政治,有人读出了爱情,也有人读出了人生。

  无论作何理解,它最终都是为了引导我们去探索与思考人生的幸福。

  其实,真正的幸福,从不是往外求,而是向内寻。

  面对人生种种,只要有勇气与困难斗争,有意志与欲望博弈,有智慧与执念斡旋。

  忠于自己的内心,不在命运的浪潮中随波逐流,终会与幸福温柔相逢。

  点个「在看」,愿你我历尽沧桑,仍能坚守初心;遍历无常,仍能活成自己最爱的样子。

  作者 |将离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责任编辑:

上一篇:原创古代比四大美女更美女人,一辈子当了九次寡妇,还有男人不断争抢
下一篇:西游记:你是什么时候才读懂了《 天龙八部 》中三个主人公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