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笃信“边际效益”这么搞笑的观点,可以推翻劳动价值论?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7-01
手机版

  

  太搞笑了,辛辛苦苦晚上码字到凌晨两点,公式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函数一行一行地推导,附图一笔一笔地画,结果连个反对的意见都看不到。从此封笔,再见!。

  首先,把实际中大量存在的“伪边际效应”排除在外,即那些互补的资本品或消费品由于数量的不匹配导致的多余物品的效用下降。

  其次,边际效用论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在更微观的层面上,边际效用现象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现象,只不过这种成本收益关系并不像物质财富生产领域那样被人的理性分析和计算,它更多情况下是被人的感性直观感受到。

  最后,边际效用论并不是什么人为捏造的搞笑理论,它是物质世界深层物理规律在生物学,经济学中的反映。然而,要理解这些首先要了解一下物品效用的两种实现方式。

  人们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物品的所有效用实现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态的转化,一种是态的保持,态的转化指的是物品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使人获得效用,比如能源、原材料、劳动等等。态的保持指的是人们保持物品相对稳定的态,用于约束、引导其他物品态的转化方式,从而获取效用,比如设备、设施、劳动力等等。举个例子,一定量的电能和原材料要转化为产品A,那就要保持产品A的生产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若要转化为产品B,那么就要保持产品B的生产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再如,要正常的进行劳动输出,必须要求劳动力(人体机能)可进行劳动输出的态保持不变。

  然而,我们世界的物理底层规律是所有的态都处于不断耗散中,设备会老化失修,服装会过时,资产会贬值,人体会自发饥饿丧失机能,这就不得不使我们要不断的花费成本去维护。我们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对设备进行维修,购买新的服装更新衣柜,不断地对资产进行打理避免贬值,每天一日三餐维持人体机能。对于一种物品来说,其单位物品态的耗散速度是一定的,那么就意味着你持有的物品越多,态的耗散速度就越大,耗散速度和持有数量成正比。那么随着你物品持有量增加,你将不得不成比例的花费更多的成本去维持它。假设一单位物品态的耗散速度为H,生产态和维持态花费的总成本为C,生产的态的总效用为R。那我们就可轻松的列出C和R的关系方程:

  dC/dt=dR/dt+RH    ......                (1)

  也就是单位时间花费的成本,一部分转化为态,一部分抵消态的总耗散。我们令 f=dC/dt ,称为瞬时成本流。

  带入初始条件 t=0 时, R=0 求解该方程可得:

  R=\frac{f}{H}(1-e^{-tH})......(2)

  我们能承担的成本流取决于我们的收入流,而通常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的收入流通常是稳定的,比如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按时领到固定数量的工资。那么我们的瞬时成本流就等于成本流,即

  f = dC/dt=C/t......(3)

  带入(2)式,可得出总效用R关于总成本C的函数:

  R=\frac{f}{H}(1-e^{-CH/f})......(4)

  画出 R(C) 函数图像

  可以看到随着成本 C 的增加,效用 R 的增加越来越慢,并且其上限无限趋近于收入流与单位态耗散流之比。

  所以什么是富人?富人并不是指能消费得起更多的物品和服务的人,富人指的是具有较高的收入流,从而能够持有更多的物品和服务的人。而穷人也并不意味着消费不起更多的物品和服务,只是由于收入流太小,无法持有其超额消费的物品和服务。所以,对于我们穷人来说,一定要注重提升收入流,千万不要对偶然的小便宜感兴趣,尤其那种免费试用,你盯着人家一次小便宜,人家盯着你一辈子的收入流给你分流。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明明是生产领域的一个成本收益问题嘛,但边际效应往往是我们的主管感受,这怎么解释?

  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消费领域,消费品很多都是通过刺激我们的神经达成主观上效用的实现,而稍微了解过卷积神经网络的人都知道,神经接受到一个消费刺激脉冲信号后,其兴奋度是成指数衰减的,如下图

  能从图中看出,当兴奋度越高时,其衰减越快,刚接受刺激时衰减最快,随着兴奋度的降低,衰减速度越来越慢。

  假设神经兴奋是受脑中分泌的某种化学物质的控制,比如多巴胺,多巴胺越多兴奋度越高,随着多巴胺的分解,兴奋度逐渐下降,而单位多巴胺分解速度是一定的,多巴胺越多则总分解速度越快,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消费看做是多巴胺态生产和多巴胺态维持的过程,仍可用上述方程描述。当消费流一定时(取决于你的收入流),一开始多巴胺存量少,总耗散速度小,每一单位的消费转化为多巴胺数量很多,兴奋度增加就越多,当多巴胺处于较高水平时,每一单位的消费基本都在维持总多巴胺的耗散,增加的多巴胺量越来越少,兴奋度增加也就越来越少,直至无限趋近于消费流和单位多巴胺耗散流之比,兴奋度不再增加。所以这就是我们主观感受到的边际效应底层原理。

  所以你觉得边际效应搞笑应该只是实际中存在的大量的“伪边际效应”扰乱了你的判断,例如题主说的第二把锄头和第一把锄头的效用关系,这实际是劳动力数量和锄头数量的匹配问题导致的多余的锄头效用下降。还有就是对于“真实边际效应”因为教科书水平太差,对为何采用log曲线说不出所以然,还有就是认为心理学上对多巴胺的耐受研究流于经验而已。

上一篇:案件回顾:2016年,辽宁一殡仪馆的女尸遭性侵,警方蹲守多日破案
下一篇:原创曾经靠背麻袋为生的他,38岁才出道演艺圈,如今76岁的他越老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