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9.4分,尺度顶格,全员“十八禁”,女主竟然是个男人?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6-30
手机版

  迷离,扭曲。

  虚无,喘息。

  

  

  瞳孔放大,心跳骤慢。

  万籁俱寂,只剩眼前光线虚焦,天旋地转。

  

  

  这片刻上瘾般的产幻感……

  相信死忠粉们已经猜到了。

  全员“十八禁”。

  不画眼影不疯魔的它,回来了:

  《亢奋 第二季》

  Euphoria Season 2

  

  更高的分数。

  豆瓣9.1,烂番茄观众评分91%。

  开场单刀直入

  金发女人走进夜店。

  在群魔乱舞的香艳霓虹中大步流星。

  

  

  然后。

  掏出手枪。

  “砰!砰!”

  方位指向男人双腿间……

  

  没完。

  女人走出夜店,摸了摸坐在跑车里的小男孩的头。

  我跟你爸谈好了

  从现在起你跟祖母住

  

  她是“祖母”,刚刚被打成筛子的男人是“他爸”……

  这是什么魔幻的剧情?

  什么迷离的影象?

  什么醉人的氛围?

  别怪Sir没事先提醒——迎接这股视觉高潮之前,务必先做好长期成瘾的准备(未成年人速速退散)。

  

  01

  《亢奋》改编自以色列的同名迷你剧。

  第一季直接为女主演,“蜘蛛侠女友”赞达雅斩获黄金时段艾美奖和卫星奖的最佳女主角。

  故事可用一句话概括——“一群糜烂的青少年,在烂透的边缘徘徊试探”。

  有多烂?

  进入校园。

  这里除了学习,啥都有:

  兄弟会、橄榄球队、啦啦队、霸凌、小团体、药物成瘾、声色Party……

  走近同学。

  他们除了“积极向上”,啥面貌都敢呈现。

  主角茹(赞达雅 饰)瘾君子一名。

  最爱是种种装在药瓶里的神秘物质。

  

  但更让她上瘾的,是镇上新来的跨性别女孩——茱尔丝。

  她爱上她。

  正好,她也爱她。

  

  纤细、白皙、敏感。

  如果不说,没人会意识到她原先是个男孩。

  茱尔丝从小便有跨性别意识,之后在家长支持下服用激素,在身体里植入芯片,使自己尽可能像个女孩。

  

  她也有“瘾”。

  ——和有男人味的男人约P。

  在茱尔丝看来,和具有强烈男性特征的男性发生性行为,能让自己更像是个女人。

  第一个对象,名叫卡尔的“霸总”式大叔。

  

  没错。

  扒开每个角色你会发现,《亢奋》中所有角色都“深度成瘾”。

  药物的瘾。

  做女人的瘾。

  还有更多

  有人天生丽质,在重复的勾引与游走中持续填补自己美貌的瘾;

  有人求而不得,在一天天的患得患失中企图抓住安全感的瘾;

  

  

  以及剧中那个处于中心的男人——“渣男”内特。

  脸帅活好,才艺点满,校内风云人物。

  他总想挑战“更难的”。

  喜欢娇柔的女人,如果是处女更好;处女玩腻了,又爱上PUA;再玩腻了,眼光甚至不自觉望向漂亮男孩和跨性别女孩……

  

  

  同时,内特也在父亲卡尔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女性和弱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与鄙视。

  分裂的家庭,灰暗的童年。

  他所沾上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竞争的瘾。

  

  剧中有各式各样成瘾的角色,关于性、暴力、欲望……

  Sir不一一展开。

  最带劲的是,第二季开篇直接把这群人凑到一起。

  跨年party。

  众人在酒精和药物中尽情笑闹、偷情、纵欲。

  表象下,是各怀鬼胎的阴谋与执念。

  

  

  

  如果说第一季的“亢奋”,像是众人围绕欲望而开启的一道无秩序的闸门。

  那么第二季新的故事。

  更像是开闸后,一次蓄势待发的泄洪。

  02

  《亢奋》一直以尺度闻名。

  眼,香艳场面隔三岔五插播;

  鼻,吸管和各类粉末已成为主角团的业余代餐;

  耳,观看最好戴耳机,毕竟万物皆可脏话。

  (图Sir就不放了)

  再加上脑。

  未满十八或是定力不够,很容易被光怪陆离的画面和直戳嗨点的BGM直接带跑。

  但Sir想说。

  《亢奋》让观众对人物和视觉成瘾的同时。

  它更想呈现的,是这“瘾”的来源,“瘾”的反噬。

  先说大帅哥内特。

  出生于典型的父权制“大家长”家庭。

  哥哥几乎隐形,母亲丧失话语权,整个雅克布斯家,由父亲卡尔一手掌控。

  小镇名人,成功人士。

  对儿子严苛管教,强制洗脑。

  

  这也使得内特的内心从童年期开始便产生扭曲。

  要强大,不要弱小;要男子汉,不要娘炮;要权力,不要感性。

  内特对待女性的不尊重,以及他那病态的恋爱观,多多少少都和卡尔一脉相承。

  

  

  有关他的剧集都干脆命名为“如父如子”。

  Stunting Like My Daddy(与一首说唱歌曲同名).

  

  两层含义。

  “像我的父亲那样压抑”,以及在美式rap中的意译“像老爹一样牛*”。

  类似的受害者不只内特一个。

  你能忍受多少

  最终将定义你这个人

  因为衡量男人的标准是看他如何回应

  

  

  与之对应,女性之间。

  凯茜母女的相处。

  ——“她是我青春期时最好的朋友”。

  凯茜的妈妈风流性感,虽争议颇多,却是绝对的好母亲。

  她会夸赞女儿,支持她的决定,闲暇时还会和她聊男孩侃八卦。

  如师如友。

  -你真像个天使

  -我觉得我好稚气

  -我以一个女人的身份告诉你

  你很完美

  

  然而,母亲的宠爱并没有抵消掉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这也导致凯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不羁,自由。

  这是她从母亲那学会的。

  同时父爱的缺位却让她在交往中无比“缺爱”。

  她会爱上每个她约会过的男人

  她只是不愿孤身一人

  

  发现没?

  所有的放荡与混沌背后,都有迹可循。

  麦迪的母亲是美甲师,所以她从小便将女性分为两种:坐着的,和蹲着的。

  这也为她之后对物质的崇尚埋下伏笔。

  

  凯特因为肥胖内心自卑,但来自当下社交媒体的“洗脑式自信”却并没有让她感觉好受。

  无数人说着同一套自欺欺人的说辞来掩耳盗铃。

  “你是最棒的”“你是最美的”“相信你自己”……

  但这些只会让她更加自我厌弃。

  

  Sir还注意到一个细节。

  通过童年麦迪的双眼,我们得以一窥这座小镇十几年前的面貌。

  那时候小镇的女性们都有着一个可怕的共性——无所事事

  

  这是这座小镇的“大环境”。

  男性角色足够扁平,要么酗酒出轨不务正业,要么就如同卡尔一般极端自大。

  而女性,则浸泡在这样一种无意识的情绪中,逐渐麻痹、混沌、跌堕。

  这是小镇的底色,一个如此庞大的“情绪场”。

  ——这无疑是同化下一代最好的温床。

  正因为这样的“无所事事”。

  由药物、乱性与彼此纠缠所带来的片刻“亢奋”对这群青少年而言反倒更像一种别样的生气。

  混乱之中。

  自然而然,尺度漫游。

  03

  如果说角色的血肉算是“亢奋”之下的第一层现实。

  那么透过他们的故事所显露的对现实社会的讽刺与抨击,则更显意味深长。

  维度更进一步——“瘾”的出口。

  稍微留意,就会发现第二季相较第一季有一点不同。

  色调。

  第一季偏爱冷调,而第二季则采用了大篇幅的暖调与橘黄色来笼罩着这群年轻人。

  就像是将燃的火光。

  似希望,却也带有几分“预热”的玩味。

  

  

  在第二季开拍前的采访中,饰演茱尔丝的亨特表示:

  美丽与丑恶是一体的

  我不想看到角色们都只有单调的某一面

  他们本身就展示出了这个世界的大部分

  

  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之间的特别篇中,她也亲自参与撰写了关于茱尔丝那集的剧本。

  换句话说,那些关于性别的无措与纠结,同样属于亨特自己和这个现实世界(演员本身就是跨性别人士)。

  比如女性的自我定位,和雌竞。

  

  除此之外。

  在第一季中,也同样可以看到在麦凯-凯茜和凯特的故事中,存在着大量关于现实世界对于性爱和恋爱关系的探讨。

  例如黄片传播的性知识其实并不正确。

  -你为什么那样掐我

  -我以为你喜欢

  

  以及所谓影视作品中的“真爱”也并非好的爱情教学。

  

  在看似荒唐的表象下,编剧也在有意无意穿插一些对于社会的反思。

  剧中新人麦凯在被兄弟会前辈成员施暴后,反倒转头强迫凯茜。

  ——“弱者抽刀向更弱者”。

  折射的是病态的兄弟会制度、男权阶级霸凌以及对女性的欺压。

  

  

  以及对所谓的“政治正确”的玩味和嘲讽。

  经典莫过于凯特被荡妇羞辱后,她选择用“身材羞辱”来反击,以毒攻毒。

  

  尺度顶格,话题足够争议。

  反过来说:

  如果仅有尺度和话题,《亢奋》无法成为佳作。

  它之所以能提供长久的震撼。

  正是因为它带领观众穿越绝对混乱的领域后,进入另一种情绪和观念上的“绝对真空”。

  夸张的妆容,寻欢作乐的表象。

  将现代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都无法解决和避免的问题再三发酵。

  原生家庭、性别歧视、身材羞辱、女权、药物滥用以及在高速发展时代下的个体自我迷失……

  它在寻求答案吗?

  没有。

  于《亢奋》而言。

  能主宰人生的,只有一个个鲜活而善变的个体,而绝非按图索骥的既定轨迹。

  它自己都承认了:

  当我们无法看清或理解人生轨迹时

  这只是一种常态

  搞得好像我们自己对人类的灵魂有什么高见一样

  真是够了

  

  但他们是真的不在意答案吗?

  不是的。

  因为保持好奇心,让他们不害怕接受一个又一个事与愿违的答案,同时不至于陷入某个固定而僵化的“答案”中自我否定。

  “亢奋”不仅是好奇心。

  更是好奇心被现实击垮后。

  咀嚼痛感,重燃血性的战斗姿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上一篇:一集9.4分,尺度顶格,全员“十八禁”,女主竟然是个男人?
下一篇:网飞这剧拿下收视冠军,不靠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