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落实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制中犯罪人员从业禁止制度
关键词
教育培训 从业禁止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政策精神
一、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的规定,教职员工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
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
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相关职业。其他法
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属于前款规定的法律,《教师资格条例》属于前
款规定的行政法规。
二、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实施性侵害、虐待、拐卖、
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的人员,禁止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
依照教师法第十四条、《教师资格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
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
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且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三、教职员工实施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犯罪的,人民法院
应当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判决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
年人的工作。
教职员工实施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犯罪,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
预防再犯罪的需要,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判决禁止其自
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或者
依照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对其适用禁止令。
附录:理解与适用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发布《关于落实从业
禁止制度的意见》(法发[2022]32号,以下简称《意见》),自2022年11月
15日起施行。《意见》的公布施行,对于准确适用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
从业禁止规定,依法惩治教职员工实施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犯罪,推动未成年
人司法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协同发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平安
清朗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
理解和适用,现就《意见》的制定背景、起草中的主要考虑和主要内容介绍
如下。
一、《意见》的制定背景与经过
为了防止犯罪人“重操旧业”、再次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增
加第三十七条之一,规定了从业禁止制度,即对于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
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
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判决禁止其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3年至5
年。法律、行政法规另有禁止或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为了强化对未成
年人保护,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第六十二条,针对密切接触
未成年人的工作规定了终身禁业制度,明确“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招聘
工作人员时,应当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查询应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
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发现其具有前述行为记录的,不得录
用。”“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是否具有上述违法
犯罪记录进行查询。通过查询或者其他方式发现其工作人员具有上述行为的,
应当及时解聘。”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对于如何协调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与未成年人
保护法第六十二条的关系,对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情形的人
民法院在判决中要否作出、如何作出从业禁止的决定,存在不同认识,实践
中判法也不一致,有的普至对本应终身禁业的情形只判处了一定期限禁业,
引发社会议论。同时,由于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及时掌握教职员工犯罪的判决
结果,导致有的教师犯罪后隐瞒犯罪情况仍从事教师职业。
为保障法律准确实地,有效落实从业禁止制度,净化校园环境,切实保护未成年人,
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特下,深
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完善,起草了《意见》。
二、《意见》起草中的主要考虑
《意见》坚持按照从小切口入手解决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的思路,针对学校、幼儿园等教育
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职员工犯罪问题,依法落实犯罪人员从业禁止制度,
切实为保护未成年人提供强有力司法服务保障。具体而言,在起草过程中,
着重注意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
《意见》明确规定,教职员工实施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犯罪的,
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判决禁止其从事密切
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即终身不得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如此判
决,既能够让被告人明确知晓自己被禁业的范围,也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好落
实入职查询义务,还能够向全社会宣示,起到监督和警示作用,充分体现了
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同时,为严密未成年人保护法网,《意见》还
明确,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实际控制人犯罪,
参照本意见执行。
二是突出强化从业禁止制度的有效落实。《意见》明确人民法院判决生效
后,犯罪教职员工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可以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
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理、处分和处罚。符合丧失教师资格或者撤销教师资格
情形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收缴其教师资格证书,这就从行政管理的角
度进一步保障了从业禁止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意见》还规定,对于有必
要适用从业禁止措施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应当提出相应建议;对于
判处从业禁止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就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于有关单位未履
行犯罪记录查询制度、从业禁止制度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向该单
位提出建议。
三是突出工作的协同配合和密切衔接。《意见》规定,所有教职员工犯罪
案件,判决生效后,人民法院应当在30日内将裁判文书送达被告人单位所在
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同时,考虑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构主管行政部门复杂
多样的现实,《意见》特别规定,不属于自己管理的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
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裁判文书转送有关主管部门。这样,就更加有利于
及时送达裁判文书,有利于从业禁止制度的及时落实。
三、《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共10个条文,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职员工犯罪从业禁止的法律依据及其相互关系
在刑事司法领域,从业禁止制度的基本法律依据是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
根据该条第一款规定,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
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
需要,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相关职业。同时,第三款规定,其他法律、
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具体到
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和教育行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实施性侵
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的人员,禁止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
的工作。教师法第十四条、《教师资格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
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
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且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这些规定属于从业禁
止制度的特别规定。据此,《意见》第1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
法属于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三款款规定的法律,《教师资格条例》属于该款
规定的行政法规。
(二)教职员工犯罪从业禁止的刑事裁判规则
《意见》第2条明确了对犯罪的教职员工判决从业禁止的具体规则。
其一,教职员工犯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犯罪的,人民法院
应当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判决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
年人的工作。
在理解和适用时,有4点需要注意:
(1)本款中的性侵害、虐待、暴力伤害犯罪是指实施的犯罪行为,其范
围应当包括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的强奸罪,第二百三十六条之一规定的
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罪、猥亵
儿童罪,第三百五十八条规定的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协助组织卖淫罪,
第三百五十九条规定的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引诱幼女卖淫罪,第二百
六十条规定的虐待罪,第二百六十条之一规定的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第
二百三十二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的故意伤害罪等。对
于本款规定中的“等”,我们认为应当作等外理解,但有关犯罪行为在性质、
危害、手段等方面,应当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所明确列举的性侵害、
虐待、拐卖、暴力伤害具有类似性。
(2)根据本款规定,对实施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犯罪的教
职员工判决从业禁止,并不要求其必须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违背职业
要求的特定义务。例如,行为人奸淫幼女构成犯罪,即便奸淫的对象并非自
已的学生,也应判决从业禁止。
(3)人民法院依据本款作出从业禁止判决时,援引的法律依据应当是刑
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三款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
(4)人民法院依据本款作出从业禁止判决时,其判项的表述应当是“禁
止被告人xxx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密切接触
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参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进行把握。
征求意见过程中,对于教职员工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的4
类犯罪的,各方一致认为应当依法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但
是,对于人民法院是否可以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三款规定作出从业禁
止的判项,前期曾有分歧意见。有意见提出,应由有关部门、单位依照未成
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人民法院无需就从业禁止作出判决。理由是:
第一,刑法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相对于其他专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而
言,具有一定的补充性。对于法律、行政法规已经有相应规定的,直接由主
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作出禁止从业的决定。第二,“从其规定”不仅指
从业禁止的期限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而且包括给予从业禁止的
主体、条件等也应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而不是指人民法院可以
不受该条规定的3至5年的期限限制,直接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期限,给予从业禁止的裁判。第三,目前有20余部法律、行政法规对从业禁
止作了规定,情况较为复杂,如何做好刑法与行政法律的衔接和统一适用,
需要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
经认真研究,我们认为,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主要考虑:(1)
就从业禁止作出判决更有利于贯彻落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2)判决
从业禁止的效果更好。人民法院判决后既可以让被告人明确知晓自己被禁业
的范围,也可以让用人单位更好落实入职查询义务,还可以向全社会宣示,
起到监督和警示作用,有利于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
(3)更有利于从业禁止的执行。如果被告人不遵守法院的从业禁止判决,公
安机关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
可以按照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定罪处罚。(4)判决并不存在法律上的
障碍。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规定有关的从业禁止由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决定,
人民法院不能判决。反之,如果不就从业禁止作出判决,则可能产生诸多问
题。一是可能会引起当事人误解,认为不存在从业禁止。二是会引发困惑、
疑问:相对较轻的犯罪判处从业禁止,严重侵害或者威胁未成年人的犯罪反
而不判决从业禁止。三是在从业查询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不就从业
禁止作出判决,将会给用人单位落实从业查询制度带来困难。因此,《意见》
作出了应当判决的有关规定,主要是为了有效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
条的规定,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优先、特殊保护。
其二,教职员工实施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犯罪,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
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判决禁
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3年至5年;
或者依照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对其适用禁止
令。本款与本条第一款比较周延地明确了教职员工犯罪从业禁止问题的刑事
裁判规则。例如,学校的财务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侵占犯罪,可以依
据本款作出3年至5年从业禁止判决。
(三)教职员工犯罪从业禁止判决的送达
针对教育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教职员工犯罪判决结果的问题,《意见》第5
条规定,教职员工犯罪的刑事案件,判决生效后,人民法院应当在30日内将
裁判文书送达被告人单位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必要时,教育行政部门应
当将裁判文书转送有关主管部门。因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等原因,不宜送达裁
判文书的,可以送达载明被告人的自然情况、罪名及刑期的相关证明材料。
在理解和适用时,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送达的判决包括所有教职员工犯罪的判决,并非仅送达作出从业禁
止的判决。判决必须是生效判决。
(2)送达的时间应当在判决生效后的30日内。30日的送达期间系综合地
方法院和教育行政部门意见设定,既充分考虑了人民法院的工作实际,也保
障了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教职员工犯罪的判决结果,及时作出
后续处理。
(3)送达的对象是被告人单位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不属于教育行政
部门主管的,《意见》规定由教育行政部门转送。这主要是考虑,教育行政部
门是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构最主要的主管行政部门,由人民法院统一向教
育行政部门送达,必要时再由教育行政部门向有关主管部门送达,有利于相
关工作严密衔接。
(4)送达裁判文书时,应当注意对未成年人隐私的保护。需要指出的是,
生效裁判文书由一审法院送达还是由二审法院送达,《意见》未作统一规定,
留给各地法院根据工作实际作出安排。
(四)教职员工犯罪从业禁止判决与行业管理的衔接
目前,教育领域的很多法律、行政法规都对教职员工的职业资格、履职
条件等作出了规定,并对违反有关要求的处理、处分等作出了规定,处理包
括丧失教师资格、撤销教师资格、解聘、通报批评、责令检查、诫勉谈话、
批评教育,以及取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资格等。处分包括警告、
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等。需要进行政纪处分的,应当同时给予相应的政纪
处分。
为加强教职员工犯罪从业禁止判决与行业管理的衔接,消除法律法规适
用疑惑,切实落实从业禁止规定,《意见》第6条规定,教职员工犯罪的,人
民法院作出的判决生效后,所在单位、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可以
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理
处分和处罚。符合丧失教师资格或者撤销教师资格情形的,教育行政部门应
当及时收缴其教师资格证书,避免有关人员继续持证上岗。
(五)其他问题
1.《意见》的适用范围。《意见》主要适用于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
校外培训机构教职员工犯罪案件。教职员工,是指在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
构工作的教师、教育教学辅助人员、行政人员、勤杂人员、安保人员,以及
校外培训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同时,针对司法实践反映的问题,根据地方
法院建议,《意见》特别规定,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的举
办者、实际控制人犯罪,参照本《意见》执行。
2.从业禁止制度有效落实的制度保障。为保障从业禁止制度得到有效落
实,《意见》规定,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向人民
法院提出相应的建议,在判决后对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发现有关单位未履行犯罪记录查询制度、从业禁止制度时,可以
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
3.《意见》的时间效力问题。《意见》自2022年11月15日起施行。因
《意见》是对已有法律规定的贯彻落实,综合考虑从业禁止制度的性质、最有
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要求等,我们认为,《意见》公布施行后,尚未处理或正
在处理的案件,均应依照《意见》的规定办理。
(袁长伦,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律师,财产犯罪辩护部主任,西北政法大学刑法硕士,退休法官,15212781535)
上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解读
下一篇:原创《海王》成年底黑马,但它却是深海恐惧症者的噩梦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