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28名同志,这位18岁的长宁儿郎献身于北大荒……【长宁英烈志】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6-29
手机版

  

  他坚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一次任务中,年仅18岁的他为救28名同志而英勇献身,长眠于北大荒的土地上。他,就是俞关兴。本期《长宁英烈志》,重温俞关兴烈士的事迹。

  俞关兴烈士的事迹(1951——1970)

  

  俞关兴,男,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工人家庭,一九六六年毕业于法华镇路第二小学,一九六九年五月于复旦中学毕业后,奔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六团参加农业生产。十二月被批准加入共青团。一九七○年三月,为抢救同志而牺牲,时年十八岁。

  俞关兴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年。他的父亲在解放前靠拉人力车来勉强维持家庭生活,解放后翻了身,进厂当了工人,有了固定的工作,生活有了保障,并在一九五七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俞关兴懂事起,他父亲就常常以“翻身不忘共产党”的思想感情来感染俞关兴,他从小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有一次,俞关兴所在小学组织学生参观徐家汇育婴堂的今昔对比展览会,俞关兴参观后深有体会地说:“我父亲在旧社会十四岁时给人拉洋车,过着牛马般的生活,这是旧社会造成的,我现在也是十四岁,却背了书包上学读书,过着幸福生活,这是共产党给的。”俞关兴在学校里学习认真,劳动积极,关心集体,尊重师长,师生们一致称他为好学生;他在家里爱劳动,爱清洁,敬爱长辈,对邻居有礼貌,亲友及邻居一致称他为好孩子。

  俞关兴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坚决去边疆参加农业生产。一九六九年上半年当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时,俞关兴就对老师表示:“不争远近,不拣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经学校评议,认为他身小体弱,父母年老,照顾他去江西。但他坚决提出:“有的同学比我困难,让他们去江西,我去东北边疆。”当他被批准去黑龙江后,知道母亲有所顾虑,就对母亲说:“白求恩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飘洋过海从外国来到中国,我虽去东北边区,但仍在祖国大地上,还怕远吗?”俞关兴说服了母亲,坚决奔赴边疆参加农业生产建设。

  俞关兴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正赶上连队修猪舍,领导见他身小体弱,叫他干轻活,但他却抢过扁担挑石挑土干重活。夏锄时,他不会锄地,就遍一遍地学着锄,双手起了血泡也不哼一声,直到锄完为止。秋收时,雨季来临,他关节炎发作,两腿疼得站不住,就跪在地上爬着收割,坚持到粮食全部进仓。他在日记上写道:“麦收虽艰苦,但能锻炼人的意,一个革命者应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越是艰苦越要往前!”俞关兴对待同志满腔热情。这年冬季修水利,在临时的宿舍里,他把自己的床位摆在朝北的地位,把朝南地位让给其他同志。在工地上,北风夹雪花直吹人的领口,他解下自己的围巾给别的同志围上。有一次在抬冻土时,他胸部受伤,领导要他回宿舍休息,但他却忍着伤痛背着其他受伤的同志去医务室治伤。由于俞关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到边疆的短短的半年内,就被评为“五好战士”,并批准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

  一九七○年二月二十日下午,俞关兴主动承担室外爆破取土任务,他和另一位知青在一条通往公路的田间道旁,打好炮眼,装上炸药,在点燃了导火线后,两人即撤到几十米的土坎下隐蔽起来。导火线闪着火花在迅速地燃烧着,突然,有一辆装满了人的汽车向爆炸区开来,距离越来越近,就在这万分危急、千钧发之际,俞关兴从隐蔽处一跃而出,挥动帽子,大声高喊:“快停车!快停车!”司机听见后,立即紧急煞车,就在这时,只听见“轰隆”一声,火炮爆炸了,车上的二十八名同志得救了,但俞关兴却被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不幸于一九七○年三月十四日停止呼吸。俞关兴为了抢救二十八名同志而壮丽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的生命,表现了一个共青团员的崇高的英勇的献身精神。

  

  俞关兴牺牲后,黑龙江省领导机关授于“革命烈士”和“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俞关兴的遗体安葬在牺牲地点的后山上,并把这座后山命名为“向阳山”。

  樂之全球首家旗舰店今天在长宁盛大开业!

  2021上海女子半马赛今晨开跑!巾帼风采“飒靓”长宁!

  “永远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区委常委会会议今天聚焦这些工作!

  四月份单月签约16部!长宁这个街道推进小区成片化加梯

  亲水平台、慢行步道…新渔浦更加“俏丽”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中共长宁区委党史研究室《长宁英烈志》

  编辑:陈容超、毕扬静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宁宁”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

上一篇:阿Sa为什么要接拍“18禁”电影?
下一篇:中学总结(通用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