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王婆说「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6-26
手机版

  武松这样的男人,很容易让女人喜欢,也很容易遭女人恨。女人喜欢他的高大威猛,英雄气概,女人恨他的为人方正,不解风情。

  武松从小父母双亡,是哥哥武大郎一手带大的。面对潘金莲的撩拨,即便武松是个粗犷汉子,但是通常的伦理观念他知道。既然潘金莲已经嫁给了自己哥哥,“叔嫂房,不通问”,在同一个屋檐下,自己与嫂嫂就必须保持严格距离,以免惹人误会。这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要是叔嫂关系暧昧,突破底线,既是违背伦理,也会让人不耻。

  武松不想因为女人与哥哥产生隔阂,所以发现嫂嫂对自己有意之后,他只能闷在肚子里,直到他搬出紫石街,也没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武松对潘金莲的拒绝,在古代就凭“叔嫂不通问”这个理由就够了,但潘金莲不这么想。潘金莲的行为放在今天,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是褒是贬可以争论,但没人会去约束她。不过,在古代肯定是行不通,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勾搭成功,与王婆密切相关,但与武松的拒绝也不无关系。

  潘金莲竟然踏出了这一步,后面的发展也就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因为惧怕武松为哥哥出头,王婆对潘金莲与西门庆说:“……大官人家里取些砒霜来,却教大娘子自去赎一帖心疼的药来。把这砒霜下在里面,把这矮子结果了。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的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自古道:‘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管得…………”

  王婆的话无疑给潘金莲和西门庆吃了定心丸,尤其是潘金莲,因为武松的拒绝就是“嫂叔不通问”的现实展现。如果事情顺利成功,“初嫁从亲,再嫁由身”古来有之,女子首次出嫁由父母作主,以后如再嫁便就是自己作主了,做为小叔子的武松如何管得。

  但是,王婆也好,潘金莲与西门庆也好,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嫂叔不通问”这句话武松能够照办的前提就是:哥哥不能受到伤害!武松之所以拒绝潘金莲,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他更看重的是兄弟感情,他更看重的是不让自己的亲哥哥受到伤害。武松能够在鸳鸯楼滥杀,能够戏言孙二娘,能够黑吃黑醉打蒋门神,这些事情都说明了,世俗的一些道德观念是无法约束武松的。

  如果自己的哥哥是正常死亡,武松大体是不会在管潘金莲改嫁的事情,就算自己娶了潘金莲都不算什么突兀的事。因为,就我感觉,在武松与潘金莲的交往中,武松可能也是动了心的吧!因为武松搬出紫石街的行为,怎么看都有一丝逃避的味道。

  最后,武松怒杀潘金莲与西门庆,读者拍手叫好。因为就算是普通人,如果自己的亲人被人杀害,都会怒起,何况是能够杀虎的武松。不过,武松对潘金莲最后的破腹挖心之举,到底是自己的嗜血,还是想看清潘金莲的心,这除了武松,又有谁能知道呢?

  武松虽然杀了潘金莲,但终生未娶,最后在六合寺出家为僧。孤灯拜佛声中,武松应该有时也会想起被自己破腹挖心的嫂嫂吧!

  最后总结:“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这是两句俗语,分别出自不同的地方。“嫂叔不通问”最早出自《礼记·曲礼上》: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意思是女人与自己的小叔子之间,不过多的相互交谈、接触,这是为了避免两人之间产生情愫乱了伦理,或者造成误会。

  “初嫁从亲,再嫁由身”最早的出处是《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意思是指,第一次嫁人是按古代礼仪,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父母说了算。至于丈夫死后,寡妇改嫁,古代先贤没具体去说,那也就由自己说了算了。

  施耐庵在描写武松的情节中,通过王婆之口说出“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这句话,就我理解,还是为了烘托武松的为人方正,兄弟情深。站在武松的角度,“嫂叔不通问”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哥哥受伤害。站在潘金莲与西门庆的角度,“嫂叔不通问”是为了逃避武松的报复。但对武松来说,这句话怎么理解都行,但唯一的前提就是自己的哥哥不能受到伤害。如果突破了这个底线,那么就只能拔刀相见。

上一篇:《消失的她》:群星力推、悬疑震撼,探寻人性边界!
下一篇:产品经理的未来发展:如何在各个行业中发挥创新和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