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为什么几乎所有大学专业都在劝退?
自己是普通一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知乎上搜了一下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几乎都在劝退,好多答案都很悲观,搞得自己感觉人生都灰暗了,一直怀疑自己当初报错了学校和专业,当我去搜其他专业的时候发现也都是在唱衰劝退,比如医学,传统工科,还有师范,会计财管,文科类的专业比如历史语言啥的,更不用说知乎上经常被黑的土木机械生化环材之类的,是不是除了计算机所有专业都没什么前途。至少在知乎上不管搜什么专业大部分回答都很悲观。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情况。
今年毕业季,我的高中同学们基本都毕业了。
最近关于“张雪峰炮轰新闻学专业”的话题挺热的,网友的观点大都是支持张雪峰的。
但真实现象是,除了新闻学,几乎所有专业在网上都会被唱衰,都会有人骂。我记得在我上大学前,不远——也就是三年前,那会儿还有一个计算机专业可以统一评论区,让大家“无脑冲”,但时至今日,计算机也天天被骂寒冬……
数据都在网上清晰可查,去年毕业生创新高——1076万,考研人数又创新高,应届生就业率创新低……诸如此类的新闻不绝于耳。
为什么现在所有的专业看起来都很坑?我们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
客观方面,我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宏观经济下行和高校学生扩招。
现在的经济情况无需多言,连官方都放弃了“稳中有增”这样的挽尊说法,经济差造成了就业差,就业不好就让大家觉得专业不好,这是一条很直接的反应链。而高校扩招,则是这条反应链的催化剂,先是扩招本专科生,后来扩招研究生,更多的待业人员造成更难的就业,从而显得专业更坑了。
宏观经济下行的时候,没有哪个专业的就业情况能独善其身,无非是先后顺序的问题。比如宏观经济萧条,造成房地产投资萧条,先坑的就是土木工程、建筑学这样的专业,实际上后面的其他专业也一个都跑不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没办法指望有哪几个专业可以站出来力挽狂澜,哪怕你是学殡葬学,你也不能指望在大家都没钱的时候还能风光大办……
反过来说,经济繁荣期,高校招生口径小的时期,就是专业和学历最不坑的时候。极端点的例子就是恢复高考后的老三代,他们的就业情况很辉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后,中国整体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是上了大学,不管什么专业的就业都不会太差。你可以去学土木、学会计、学通信……一如现在房地产萧条,先损土木后损其他,在2008年的4万亿放水,也是先荣土木后荣其他。

近年来我国GDP同比增速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GDP增速在2020年就被大砍了一刀,2021年回升到了8.4%,这其中除了疫情的放缓,主要还是因为这是同比增速,而2022年,这个数据就到了3%……毫不夸张地说,00后大学生毕业的今天,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差的时候。
作为大学生,对于客观原因我们无能为力,但是主观原因,却是很值得说道的。
我认为主观层面原因有二,一是大学生的家庭条件比从前好多了,二是大学生的个人预期和认知失衡。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毕业生对就业不满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脱产考研,也可以在家暂时陪护父母,直到他们找到一个满意的出路,这其实是经济高速发展期的遗留红利,他们的上一代给他们创造的经济积累,远比上上一代给上一代人创造的多。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是就业萧条期,毕业生们也可以在家备考待业,同时在互联网冲浪发出更多的“专业坑”的声浪,直到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深造机会。而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差的毕业生,他们无论如何都会让自己先就业,哪怕工作不够体面。
这不是在批评谁,而是说,更好的家庭条件让更多毕业生有了选择的余地,如果工作待遇还不如待家陪父母,他们则可以不必委身,虽然不利于就业率,但有gap year本质上也是一种经济进步的表现。
我重点想讲的是第二个原因——大学生的预期认知失衡,这也是我们能够真正做点改变的地方。
首先大多数大学生都应该要厘清一点——专业和学历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就是一块敲门砖。也就是说,除了对少数有学习热情的人,他们所学的专业可以引领他们走入更高的学术领域或者行业高层,大部分人的专业和学历的意义就是给他们那两本学位证和毕业证。大多研究生学历和专业的意义也是仅此而已。
敲门砖的意思是,你只能用它去敲响这个门,而并不代表着你拥有了这个专业和学历,就能许以你门后的发展空间。甚至当手拿砖头的人多了、门少了的情况下,你可能都敲不开那个门。
在我看来,普通大学生的认知和现实是失衡的。在他们潜意识里,即使大学期间不积极做事、不做规划,只要正常拿到双证,就会有良好的就业保障。我们不能说这种预期是错误的或是不应该的,因为理想的社会就是要让毕业生都有工作,所以我们只能说这种预期和现实是失衡的。
走入大学时都抱着良好愿景,毕业时的就业却是惨淡光景,认知和现实的失衡,是“大家都觉得专业很坑”的主要主观因素。
或许是常年深陷应试教育的囹圄,95%以上的学生们有太重的应试思维和标签思维,他们习惯于通过一系列考试为自己赢得或摆脱某些标签,比如谋取985学生的标签、法学硕士的标签,摆脱天坑专业的标签、普本学生的标签……
他们当中甚至有相当部分人,在步入社会进入职场几年后,仍会继续保有这样的思维,希望通过一些证书或是履历,指望雇主对他们有不可替代的印象,会为这些标签给他们更高的出价。
事实是,这种通过标签变现的价值链是间接且低效的。
大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去应付各种考试,最后为自己获得一个标签。
大学的真正意义是,要在这期间建立起对社会运行规则的正确认知,找到价值变现的底层逻辑,并磨砺自己的实操能力。
大学是个人生涯分水岭:大学之前是看分数看标签的,大学之后是看价值的;大学之前是单纯维度环境,大学之后是复杂维度环境。所以大学的全部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为一个人在两种人生之间做过渡。
在大学,我不认为光是上上课,老师就能把你进入社会需要的东西都教给你,我更反对整天在宿舍打游戏度过的大学生活,那样纯粹是浪费机会。
大学就是让你学会自主学习,让你打通象牙塔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时候。
每一个项目的学习实践,每一次实习,每一次同外界的交流都是有意义的。去实习去社交去和前辈们交流,哪怕会碰壁会吃亏,但只要得到了与真实社会碰撞的机会,那对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就不算没有用。
从这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的意义,专业的问题就显得没那么要紧了。
专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方便的接口,我们可以利用它去跟专业课老师聊他的生涯,去相关企业的实习或探访,去网上私信专业从业者获得交流机会……有一有二就有三,大胆地利用专业这个接口去扩展同外界交流的机会,从专业扩展到非专业,从交谈扩展到实践,从萍水相逢到合作做事,从不涉及金钱到涉及金钱……
等到把象牙塔和社会的关系逐渐打通了之后,我们就会不满足于专业这个接口,而会去开发更多的接口并同外界产生交易。到那一步,我们就不会太在乎专业给我们带来的标签局限,会更清晰地感知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然后恍然大悟,其实事在人为,而不在标签所限。
这些认知和经验,是做网络看客和舆论小卒所学不到的。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把握更多的机会,做出更少后悔的选择,制定更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摆脱坑专业困境。
祝朋友们都不迷茫。
因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持多数大学生有体面的就业。
现在20~24岁这批人的本科生比例已经超过25%了,而日本的本科生比例才19%,看过日漫的都知道,多数主角都是高中后就去工作了,如藤原阔海,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什么发展水平,中国什么发展水平,你把本科生比例弄的比日本都高,你怎么满足这些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呢?
只能说现实点,大学缩招是王道。
专业选择
如果你在这个问题下徘徊是想知道选什么专业,那我给你一个参考。
1、去蓝海专业。我没那个时间去替你找。自己去看一下各专业的硕士论文,红海专业、红海方向的论文研究方法复杂、难理解,蓝海专业、方向,简直看得让人流泪。
前景好、科研前景好,工作环境好。
有难度,专业可能暴死。
2、求稳,去成熟专业。自然科学大类下的几乎所有专业,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专业,几乎所有社科专业。
成熟,简单易学(注意:专业涉及物理的,通常会在大二用量子物理给你当头一棒),出路稳定。
缺点:课程多,涉及本专业、可能有用的都得学,由于历史因素,钱少或事多或工作环境差。
3、稳中有进。上世纪开始的,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兴专业
工作环境好,轻资产、创业简单
但随着我们的迅速发展,人才红利的形成,这些专业也逐步成熟化,毕业生增多,竞争大。
4、与国家绑定的军工、航天专业
稳定,不愁吃穿
5、与健康绑定的医疗专业
稳定、待遇更好、社会地位高
心理素质要求高,部分工作环境差,学习压力大
学习态度:
不管什么专业,都不错,不然那些教授早跑路了。
只要学懂多练,无论走学术还是工作,都不会差。
再不济,也能去新东方干教培。
祝学得开心,玩得尽兴,不会后悔。
最近临近毕业季,吐槽英国留学的毕业生蛮多的。有些学生劝退后来者,比如爱丁堡,布里斯托这几个学校的毕业生。这其实也反映了疫情后,英国大学有些飘了,服务压根就跟不上,学生入读体验变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如下:
一、罢工太频繁了,学费还不退
英国最近几年罢工太频繁了,实在是有点侵犯到留学生的利益了。好多学校,有的专业,一个月30天,罢工能达到13天。超过三分之一的比例教职员工在罢工。也是顶他个肺。


罢工一个月两个月也算了,它是罢工了整整三个月。通胀太厉害,能源费又各种上涨,教职员工费用没涨,福利还在砍。你说人家罢工也是有道理的。但认同归认同,遭殃的是留学生们啊。读一年硕的学生和三年英本的学生尤其感受了罢工的恶意。
老师罢课都罢习惯了,课也不来上,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罢工的比例还不一样。多的一个学期30%的课程老师都在忙活罢工。但考试却是正常考试,你考不到就挂你。你被挂要么申诉或补考,要么就直接拿不到学位。尤其以爱丁堡和布里斯托被喷的最猛。
最主要的是,课没上,学费也不退。而且是一分不退。唯一一次退费,还是住宿部分,因为封锁部分学校退了部分。不退费也就算了,学费每年还哐哐上涨,涨了学费,增加了学校创收。这部分资金并没投入到学校设备和教资福利当中,只是肥了校董他们。


这也是罢工这么多的原因,这几年师资问题真的影响颇大。
二、成绩受到影响,波及到升学问题
如果说罢工是师资不给力了,学生没得到足够的团队服务。但该有的补课或审核流程标准没有降低要求。这等于给你弄了个7天的夏令营活动,只给你安排了三天的活动项目,你其他四天时间爱咋咋滴。
对留学生来说,师资的不给力其实影响很大,因为罢工会导致一些学生的成绩受影响,或一些科目没有成绩,或暂时不给成绩。或压低分数。而很多学生需要凭借本科成绩去升学硕士的,分数少几分,是不是一等差别很大。


现在就回出现成绩的问题,忽高忽低,明明准备很多很全,给分却很低。中国学生太多,还被恶意压分给分。总总问题,导致有些留学生授予的学位会被推迟。甚至申请PSW签证来不及。以及续签的时间会错过。找学校,学校高高在上踢皮球,不踢球的可能在罢工。学生是真的难啊。
三、学校搞创收,摆烂,没以前那么在乎留学生评价
我觉得疫情前后的这几年,英国大学可能是尝到了国际留学生的甜头。一边拼命扩招搞创收,一边摆烂让学生混毕业。他们对教育质量的整体把控没以前实诚了。
尤其是网课期间,更是如此,扩招真的严重,扩招的学校也尤其的多,像格拉,南安,布里斯托,利兹,曼大,爱丁堡等等都不同程度在扩招,只不过有的做的更过分,有的相对收敛一些。


他们因为网课,实现了共同的留学费用,还不需要提供具体的基建等服务,尤其是学生申请量,那段时间反而疯狂暴涨。有太多学生想着趁机刷个学位的。于是学校也创收了,国内学生学位也到手了。
但这个甜头英国大学尝到爽了,就不可自拔了。觉得线下也可以这么搞,也可以摆烂,摸鱼了。于是和留学生的矛盾越来越多了。
而且这类学校居然以QS前200的一些学校为主,很多学生在最近的1-3年的留学生涯中,感觉心理苦啊,承担了很多不该承受的。


总了个结:英国大学也是该被骂,大家该投诉的时候联名投诉下,有些利益是需要大家争取的。
其实中国留学生已经算比较能忍的了,各种能算了就算了。但有些东西越退,学校也忽略你。尤其是延毕问题,和恶意挂科,压分问题。以及中国学生比例太多,扩招太严重的问题。你人一多,师资照顾不过来,有些学生没得到应有的学费所需要拿到的价值。反而陷入在不负责的导师团队,一肚子无名火,能好好上分吗?
所以,该劝退还是劝退,国内学生,少申点英国,让热度降低下,英国这边生源冷却之后,会发现,还是中国留学生香,很多匹配的资源服务又会找补回来。现在人家压根不用去搞服务,中国学生就是多,申请量爆炸,人家不愁生源啊。反而嫌弃申请量太大,他们受理的太辛苦。
劝退的你记得可清楚了,劝进的你是一个都不说。
生化环材之所以劝退是因为不考研确实不好就业,关键是即使考了研也有可能研究方向没选好没法就业。搞化学的天天做实验,关键可能还没有结果。风险太大。劝退普通人,哪里有错了。
老工科机械土木建筑学农林确实不好就业,图幕后和建筑以前还好,现在打基建已经成型,以后不好发展了。农林哪里好就业了,家里没点人脉还真的很难。劝退普通人也没问题呀。
师范外语类内卷到家了劝退也没问题呀。
学医人家其实没怎么劝退,就是说要考虑好,能不能熬那么久。
市场营销、新闻传播、国际贸易还有那些带什么管理字眼的专业。确实根本算不上专业。因为你毕业能去的岗位其他专业学生都能跟你竞争,而且可能还比你有优势。毫无专业门槛。劝退普通人可太对了。
劝进的人家也告诉你了呀。
新工科、法学、经管、公安甚至汉语言文学都不错呀。你咋就视而不见呢?
上一篇:她被称为“东方美人“,53岁再婚,老公宠她,70岁膝下无子依旧幸福美满
下一篇:刑法总则犯罪的司法观点及其例证(六)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