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三观尽毁,人设全崩…求求别拍了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6-24
手机版

  原标题:三观尽毁,人设全崩…求求别拍了

  俗话说得好,十部翻拍九部烂。

  之前院长给大家“安利”的《玫瑰之战》,就是典中之典。

  从剧情到人设1:1照搬,结果却只有俩字儿:辣眼。

  怎么做到的?

  今天就来仔细聊聊,翻拍那些事儿。

  众所周知,翻拍国外经典IP或人气作品,珠玉在前,本土化+禁魔改是第一要诀。

  可禁止魔改并不意味着生搬硬套。

  尤其是那些不符合本土背景的服化道、人物行为或习惯,一旦复刻,违和感狂飙。

  比如《玫瑰之战》一开场,袁泉和邻居互送烤鸡和蛋糕,就让人瞬间穿越到美国中产社区。

  而晓明哥在办公室里开会时,手里一直盘个簇新的棒球,也让人猝不及防满头问号。哪怕盘个乒乓球也好呀!

  棒球啊棒球,作为日本国民运动,在日漫里看见确实燃。

  可出现在我们的国产剧里,整个剧组都不觉得奇怪吗?

  你看国版的《求婚大作战》——

  让中国高中生参加大型棒球比赛就算了。

  还让他们动不动dream个烟火大会,算是怎么回事?

  求求各位主创动点脑子吧……

  不是把和服改成汉服,就叫本土化。

  同样的敷衍潦草不动脑,出现在翻拍版《深夜食堂》里。

  曲径通幽的老店,变成了酒吧一条街上的风情小屋。

  “茶泡饭三姐妹”改成了“老坛酸菜三姐妹”。

  五个脆皮肠就卖三十块,老坛酸菜面还是用桶装面和料理包做的。

  歪,谁帮我打一下12315?

  有时候,原作中某些情节难以本土化,其实可以理解。

  比如看哭全亚洲的《阳光姐妹淘》。

  韩国原版的背景设定是韩国光州起义,武力镇压造成大量平民和学生死伤。

  “Sunny”和“少女时代”在市民和警察混战之中的约架堪称神来一笔。既搞笑欢脱,又刻下了时代伤痕。

  中版显然没法这么拍,于是包贝尔导演灵光一闪,改成了——

  城管和小贩街头互殴。

  ?大哥你没事儿吧?

  不说原作的精神内核被抹杀了一半,光看看现实中摊贩们的中国速度——碰上城管早就一溜烟跑了,还能硬刚?

  电影两小时,看得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一整天。

  许多翻拍作品最大的意义,大概是提醒观众原作有多优秀。

  尤其在人物的塑造上,对比格外鲜明。

  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在原作中有血有肉、闪闪发光的人物,到了翻拍版里常被画蛇添足,改成自我魅力缺失、却对他人指手画脚的小作精。

  却把人物的性格魔改成职场活体ETC,三观尽碎磨人精。

  一通骚操作下来,不仅不显得人物耿直通透,反而暴露其不通人情世故、不懂礼貌的秉性,看得人鬼火直冒。

  咋地?

  顶天立地大女主拍不了就算了,咱拍个有闪光点的普通人不好吗!

  非得改成傻白甜到底、或者作死人不偿命的套路人设,才能体现她的成长?

  说到这里,院长又想起了有美貌有能力有担当的史上最强调查员Kalinda(《傲骨贤妻》),被魔改成冒用他人身份还哭哭啼啼自觉委屈的唐小樱。

  如果说,翻拍他国作品容易因为文化逻辑不同、难以本土化等问题翻车的话。

  那么,翻拍我们自己的经典,也并不是想象中的简单轻松。

  近年大多数翻拍作,不仅做不到与时俱进,反而全方位无死角降级。

  比如从选角上就注定失败命运的《情深缘起》。

  张爱玲的《半生缘》原作中,曼璐二十五六岁,为生活所迫做舞女多年。因而既有逢迎的手段,也有怨气。美艳凄惨,令人不忍憎恶,倒觉怜惜。

  影版中,梅艳芳演出了曼璐的冷与哀;剧版中,蒋勤勤演出了曼璐的艳和怨。

  而年过五十的刘嘉玲,身段、气质自然是优越的。

  但她不止年龄与曼璐相去甚远,霸气十足的气场也毫不像被迫出卖自己,靠虚张声势维持颜面的舞女。

  登场第一句,就是:

  “MD,这褶子什么时候跑到老娘脸上来了。”

  撕X过后,双手叉腰冷笑一声,十里洋场都要抖上三抖。

  哪里是舞女,分明是性转版杜月笙。

  蒋欣饰演的顾曼桢,被诟病的点主要是身材。

  顾曼桢的外形本该是美丽柔弱的,办公室内围着围巾,看上去简直像高中女学生。

  可剧中的曼桢,无论与姐夫祝鸿才或是姐姐曼璐同框,看上去都极健壮,绝不好欺负。

  这样的两个人,你说她们演的是“霸王姐妹花断情绝爱打下上海滩”,我信。

  说是顾曼璐与顾曼桢,我是万万不信的。

  果然,看了剧发现,不仅选角离谱,人物形象也一个接一个地崩。

  最后除去名字,基本和张爱玲的《半生缘》没有半毛钱关系……

  演员不贴脸,乍看是外形的问题,其实暴露了整个剧组乃至整个项目敷衍观众、夹带私货、只想捞快钱的心。

  又如最新的中老年版《倚天屠龙记》。

  王晶自砸招牌,曾经美晕一代人的“晶女郎”退化为“变脸天团”。

  周芷若、小昭、丁敏君绿柳山庄外对线,硬是演成了硅胶人开会。

  谁看了不说一句,消费也太降级了啊!!!

  就连硬桥硬马的武打戏,也变成了六条手臂的滚筒洗衣机。

  场面十分爆笑。

  哈喽,导演自己看了没觉得哪里不对劲?

  剧情注水,演员敷衍,制作拙劣。每一个毛孔都透露着敷衍的气息。

  这就是大部分翻拍剧的命运。

  陈翔版的《寻秦记》亦是如此。

  点开第一集,仿佛快乐星球般的黑洞爆炸场面就亮瞎了我的眼。

  主角一出,还实力cos了一把火影忍者。

  不用看别的了。

  光冲这恶心当有趣的恶搞,豆瓣评分2.3,不冤。

  翻拍是一把双刃剑。

  要赢得新观众,难;要取悦老观众,难上加难。

  可有原作和IP的影响力在,如果能用心拍、走心演,也可能收获加倍的喜爱和肯定。

  比如值得多夸几句的《棋魂》。

  难得做到了剧情流畅,人物还原,本土化改编还很到位。

  甚至cp都很好嗑!(仅限剧内)

  《SKAM》挪威原版火遍全球,紧接着意法美英比利时等八个国家纷纷翻拍。

  法版浪漫,意版撩人,美版创新……竟然大多数都没给原版丢脸。

  但有些IP,不是你想翻就能翻。

  你敢想象我们自己拍《SKAM》?

  可是,看看引进版是怎么给这部伟大的女性主义作品写文案的:

  “兴风作浪的闺蜜,一声姐妹一声仇”

  顺带着把已经被污名化无数次的“闺蜜”一词,又踩了一脚。

  最后,女性主义化作空洞的口号,女性困境变成隔靴搔痒的煽情,只剩下两女争一男,爱恨纠葛十余载的烂俗戏码,刚好符合那句“塑料闺蜜情”。

  神作,死了;一部话题无数、热搜刷屏的狗血国产剧,又出现了。

  翻拍可以是捷径,但不能只是一块踏脚石。

  如果拍,请好好拍。

  否则,放过经典,也放过观众的眼睛吧。

  你觉得哪些翻拍作品还不错?

  责任编辑:

上一篇:《闪电侠》的26个彩蛋,一口气找全了
下一篇:大咖导演罕见同框!章子怡扎朝天辫好少女,就连吴京都忍不住摆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