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转变:从家天下到自私自利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6-23
手机版

  当代人越来越自私了,这应该是一个共识。

  但人为什么越来越自私了呢?

  从哲学的层面讲,人也是一物,人禀受天理为人性,尽性,本是应该做的事。有人说,人活一辈子几十年,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也是尽性,尽懒惰之性,尽任性之性。当然,如果任性也是一种本性。

  但从宇宙整体来看,一物受制于一物,大统小,小服于大,这也是自然之理。所以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说法。这就是说,任何物的发展,都是受到制约的。草原上不能只有野兔,那样植被就会被彻底破坏,所以需要狼等肉食动物来平衡。这也就是说,在整体上,自然之物都是不能尽性的。

  一面是尽性,一面是不能尽性。这是自然界中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只看到其中一个方面,就会有失偏颇。

  

  回到人的问题上。作为自然人,我们需要追求尽性,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然而,我们人不仅仅只是自然人,人的第二个属性是社会性。人在社会中,就好比动物在自然界中,自然界中有一物降一物。在社会中,人的行为也需要受到制约,每一个人都张扬跋扈,则社会就会乱套。

  最近天气热了,去接儿子放学的时候,就看到很多混乱的现象。放学的时候,本来人就很多,大人小孩挤作一团。有一些人为了自己方便,直接把电动车、小轿车堵到放学点,家长就坐在车里,打电话让老师把孩子送到车上。老师真是有口难言。

  你是舒服了,是尽性了,可是别人呢?

  是的,别人舒不舒服和我有什么关系?你可以这么说。但这么说就是自私自利。

  现代人为什么极端自私自利却还不以为然呢?说到底,是文化发生了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秉承着“家天下”这条路线,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走的都是这条路。既然是走一条路,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共识,有共识就会有共同语言。所以,古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兄弟之间必然是有共识的。那样的时候,也没有人会反对这样的共识。

  以家庭为核心,逐步走向社会,这是逐步扩大。所以家庭的人际关系,也可以用到社会上,这种人际关系的扩大,就是我们说的社会伦理。所以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社会。这种社会形态的好处是,四海一家。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事会比较少。做这一类事的人,被称为小人,小人是被人看不起的。所以,这种小人即使得到了好处,也不敢明目张胆。

  小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私自利的人。

  现在的人为什么敢明目张胆的自私自利呢?因为传统文化被否定了。现在流行的是西方文化。

  西方讲个人自由。他们强调自由,是因为有教会等各种组织让他们不自由,所以需要反抗。教会是团体生活,人们一方面离不开团体,一方面又想要自己独立的空间。所以,西方的文化就是团体与个人之间的来回游走。人,要么在团体中生活,要么就是个人生活。

  西方的这种模式传到中国之后,就成了中国的两点一线。一个端点是公司,公司是团体。另一个端点是个人生活。

  个人生活是私生活,任何人都无权干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长是可以干涉个人私生活的。但是现在,不仅家长被否决了,就连家庭的功能也都退化了。所以私生活成了无人可以干涉的禁区。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私生活中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把这种极端的私生活放到社会上,就是没有公德的自私自利的行为。

  同时,西方的团体是教会,教会是有精神和文化信仰的。在教会这样的团体中生活,人的精神会得到洗礼。这样的精神洗礼,或多或少的会让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收敛和顾忌。所以西方人虽然也自私,但在公共场合,还是有礼貌的。

  然而中国的团体生活是公司,公司是个利益体,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即使有企业文化,也是以赚钱为核心导向。人在这样的团体中生活,只需要想着赚钱,业绩永远排第一。

  整体来说,我们的情况就是,在公司是为了赚钱,私生活是为了花钱。我花我赚的钱,我张扬我的个性,你管得着吗?

  确实管不着。

  但是,我们似乎忘记了什么。

  回到文章的开头:人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要求尽性,社会属性是要求有所收敛。如果只愿意做一个自然人,不做社会人,那也是可以的。只要离开社会就行。在社会中,而不做社会人,那无异于狮子老虎进入人群。

  举报/反馈

上一篇:豆瓣9.4,年度第一美剧终于回归
下一篇:揭秘:曹操到底是不是只喜欢别人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