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勤劳而言,穷人和富人有多大差别?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6-18
手机版

  单纯的讨论这个因素跟财富值的关系,或者说有多大关系。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如果你是一个穷人,父母是贫困户,55岁,务农,家庭存款为0,你复旦哲学系将毕业,有个漂亮女友,小城市小家庭出身,你打算如何通过睿智的努力去摆脱整个家庭的困难。(别问我为什么智商低选了这个专业,瞎编的不行么)

  其实勤劳对财富的影响不大,因为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里:

  不劳动是可耻的,吃利息是可耻的,是被人看不起的。

  你永远都在劳动,永远都在储蓄,你有了 100 万,还在劳动,还在储蓄,一点都不懂得享受生活。

  你有了 1000 万,仍然在劳动,在储蓄,还是一点都不懂得享受生活。

  ……

  话说回来,那么,富人为什么可以赚到那么多钱?

  根据我对身边富人的观察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致富方法,靠的都是经济学上的一个 bug。

  请大家记住一句话:「赚钱靠 bug,无 bug,不暴富。」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财富。

  「你有多少钱?」这句话你问一个 loser,他是很容易回答的。

  因为 loser 把上衣口袋、裤子口袋、屁股上的口袋全部掏空,把纸币、硬币、交通卡统统计算在内,全部的总财产是 1234.56 元,所以 loser 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有 1200。」

  但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我们找一个研究生,研究生的身上除了纸币、硬币、交通卡,哗的一下,他还掏出了一张沙县小吃的储值卡,「充 1000 送 200」,现在卡里还有 600 元。

  请问,研究生的净资产该如何计算?

  

  这个时候就会有歧义,产生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饭卡值 500 元,理由是充 1000 元,花了一半。

  但是研究生不同意,他认为值 600 元,而且这张卡的确可以在「沙县小吃」买 60 碗酸辣粉,别人吃粉也都是实打实地付 600 元。

  在生活中,恐怕认为第一种说法正确的会占大多数,那我继续提问题,假设「充 1000 送 200」这种活动不是天天搞,一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要等很久,或者像京东购物那样,你要先积分,积分积到白金会员级别,才会给你打折,更有可能你突然反胃呕吐,看见沙县小吃就想吐,再也不想吃了,那么这卡还值多少钱?转让能卖多少钱?

  上面这一连串的问题是不是把你问糊涂了?

  里面的积分、白金会员制度、coupon(优惠券)返利制度,很多都是没有精确的数学解的。

  所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不知道」。

  

  不管你回答 500 元,还是 600 元,你都在试图用一个尽量精确的估值把这张卡数字化,但这是不对的,因为财富在各种视角下,数额不同,所以财富不是「一维」的,而是「二维」的。

  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场电影,2017 年泰国最火的电影——《天才枪手》。

  网上对这部电影最多的讨论是关于电影中四个年轻人的家庭净资产。

  比如女主角小琳,一开场她就说,自己跟着爸爸的校车去上学,不用付交通费,吃爸爸学校里的食堂,餐费很便宜。

  她爸爸是老师,学费也便宜。

  这个状态,就有点类似于我们包吃包住的国营企业,看似工资低,生活水平其实不低。

  小琳成绩很好,省了很多补课费;因为是优等生,未来工资也会很高;她家里人都很健康,省了很多医药费。

  你要是生一个笨小孩,天天需要补课,身体还不健康,那么补课费、药费完全都可以折算成金钱的。

  所以,生个「天才宝宝」比一般的中产阶级过得还要滋润,还要快乐。

  我举上面的例子,同样是想说明一件事:财富是多维的。

  传统意义上,人们总以为财富是一维的,可以用一个数字衡量。

  比如丈母娘总喜欢打听,这个人有多少钱啊,从而判断张三好,还是李四好。

  其实,财富就像一块水晶,在不同的灯光下,会有不同的反光,需要通盘考虑。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两个年轻人,A 有 500 万元存款,B 有三套房子,价值 1500 万元,但是有 1000 万元贷款。

  这两个年轻人的真实实力,未来的命运走向,就会差别很大。

  奥地利学派认为,「效用」是一件很主观的事,除了现金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做加法。

  有些人很无聊,他们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如问「马云和王健林谁更有钱」。

  前面已经说过,除了现金,财富并不能简单地比大小。

  资金流动性越好的可能越是贫穷的人,在 loser 手里,几乎全是现金或类现金,因为他要随时准备着付下个月的生活费。

  而越是有钱的人,他的资产中现金部分就越少,也就越难以比较真实的财力大小。

  例如马云的主要财产是阿里巴巴,王健林的主要财产是万达集团,Google 的主要财产是搜索引擎、未来科技。

  所以你要问 Google 的「未来科技」值多少钱,这是没法估算的。

  有些黑科技是为了下一个时代研发的,很可能还处在烧钱阶段,根本没有产出。

  可你说这些钱花得值得吗?当然值得。

  这时候,有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站了出来,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 证券化 。

  通过证券化,把阿里巴巴集团切碎,每股 180 美元,卖 25 亿股,那么它的总市值在 4500 亿美元左右(2017 年数据)。

  证券化是一个天才的发明,从学术上讲,相当于「降维」。

  财富的本质是多维的,难以估算的,所以顶级大富豪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排名。

  但是证券化之后,就把复杂的公司估值简化成了一个维度:股价。

  现在,财富又变成「一维」的了,富豪的公司值多少钱,今天又赚了多少钱,只需要简单地用「股价 × 股数」算一算就清晰明了,所以人们兴奋地认为证券化算出了财富数值,但其实这套理论是错误的。

  证券化是对的,市场的有效性也是对的,但偷换了一个概念。

  市面上流行的「马云身家 3000 亿元,马化腾身家 2000 亿元」之类的说法,其实都是偷换概念,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著名的中国前首富李河君。

  李河君是「汉能薄膜发电」的主席,集团港股编号 00566。

  在几年前,李河君是绝对的风云人物,「汉能薄膜发电」在香港上市后,经过四年的不懈拉升,每股股价从 0.15 元拉升到 9 元,涨了 60 多倍,纳入恒指成分股。

  在此期间,公司的市值暴涨到 3500 多亿元,李君河个人财富超过 3000 亿元,几乎逼近李嘉诚。

  这时如果按照「股价 × 股数」的公式来推算李河君的财富,他绝对是重量级富豪,可是在 2015 年 5 月 20 日,「汉能薄膜发电」发生了雪崩似的股灾,短短 20 分钟之内,股价下跌了 47%,市值蒸发 1300 亿元,李河君本人财富损失 1000 亿元。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区区的 10 亿元港币进行了抛盘。

  有些人刚刚接触财经,刚刚接触财富的本质,对这件事还没法理解。

  为什么区区的 10 亿元港币,竟然能造成 1000 亿元财富的损失?你一个千亿富翁,把这 10 亿元抛盘接下来不就得了?如果你经济学学得好,这件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实,「财富」并没有损失掉,是你理解财富的方法有问题。

  我们取「汉能薄膜发电」腾飞前的股价每股 0.15 元,而在这几年里面,公司的营业额与净利润也没有革命性的增长。

  因此「汉能薄膜发电」合理的估值,翻 60 倍之前的,应该是 40 亿—50 亿港元。

  所以,这就是一家几十亿市值的公司,李河君就是一个几十亿身家的商人,而使用「股价 × 股数」的方法来计算李河君身家是错误的,所以才会有人看不懂。

  真实的情况是,李河君的企业是一只老庄股,随着庄家的出货,股票的价格下跌是非常快的,等他把 80% 的股权卖光,净到手也就几十亿。

  所以,凡事不要看「面子」,要看「里子」,从根本上看,李河君就是一个几十亿级别的富豪而已。

  在知乎上有一个非常热的帖子,叫《富人依靠什么可以挣那么多钱?》,下面跟了差不多 1500 个回帖,可全部都没有讲到点子上。

  富人靠什么赚那么多钱?我的答案是,靠的是经济学上的一个 bug。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上一篇:直播打赏出新规!打赏不再是你想“赏”就能“赏”
下一篇:工作持续不断损耗我,让我按部就班地成为螺丝 | 三明治